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三维目标).docx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4373847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DOCX 页数:292 大小:28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三维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三维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三维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三维目标).docx(2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观潮教材分析: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情分析: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潮的奇特、壮观

2、、雄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3.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

3、潮形成的原因。教学时间: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 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观潮(cho)笼罩(lnzho)薄 雾 (bo) 横贯(u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

4、课形容声音很大。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3. 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1)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2) 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5、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第三部分(第 3、4 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 5 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1. 潮来前的景象。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 2 自然

6、段,其他同学思考:(1) 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2) 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纠正)(3)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

7、,等着,盼着。” 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2. 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五、布置作业1. 重点预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2. 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二、精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1. 潮来时的景象。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

8、3、4 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 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 第 3、4 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 3 自然段:远处;第 4 自然段:近处。(3) 第 3 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明确:第 13 句为第一层,第 4 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4) 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

9、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5) 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老师总结:第 3 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

10、 4 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6)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7)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明确: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山崩地裂)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

11、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老师总结:第 4 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8) 小结第 3、4 自然段。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2. 潮去时的景象。(1) 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明确:恢复了平静。(2) 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3) 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4) 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12、三、疑难探究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1.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2.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四、课堂小结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

13、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五、布置作业练习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时,我以“天下奇观”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本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 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

14、“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提高。2走月亮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 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力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

15、境,促进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意境美。教学建议: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 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 自然段。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过程与方法】1. 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2. 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1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难点: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教学时间:2 课时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

17、. 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 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3. 板书课题:走月亮。4. 齐读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1.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2. 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3. 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

18、师生集体正音。三、集体交流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1. 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3. 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3. 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难点: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

19、, 感受月光下的美。二、初步感知课文1. 朗读课文并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2. 引导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 4 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 ) 学 习 第 一 部 分 ( 第 12 自 然 段 ) 。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月亮已经升起来

20、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齐读这几句话。2. 指名读第 2 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生回答。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 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再次指名读。3.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

21、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4. 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1. 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2.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感悟)3. 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

22、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4. 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 69 自然段)。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1. 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2. 小组交流。3. 全班交流。4. 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5. 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

23、妈走月亮”?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四)整体回顾。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 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

24、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走月亮是一篇如诗、如梦、如画的优美散文,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温馨、幸福、快乐的脉脉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去体会,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把文中优美的句子一一找出,并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范读中深受感染,使他们的语感得到培养。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表达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恩。这样情感不知不觉的渗透到作品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读书,用情读书。3现代诗二首教材分析: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 192

25、3 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 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 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教学建议:要引导学生整

26、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本课的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4.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

27、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教学时间:2 课时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 画一画:画出

28、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4. 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5. 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6. 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2. 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3. 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二)学习第一小节。1. 指名读第 1 节。2. 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3. 思考问题:(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

29、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三)学习第二小节。1指名读第 2 小节。2. 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3. 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4. 思 考 问 题 :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6指名诵读、赛读。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1. 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2. 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

30、感受,描绘,想象)3. 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六、自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3.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1.

3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2. 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二、学习诗歌1自读感知。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1) 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2)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3)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简短的小诗

32、,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3领悟写法:(1)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2) 生谈自己的发现。(3) 师小结: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 “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板

33、书设计:花牛歌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4繁星教材分析: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

34、,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观看星天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此,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仿佛进入一个梦幻境界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分析揣摩中对海上夜的宁静和柔美产生鲜明深刻的感受。教学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星空和作者巴金及作品等来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本课的生字。2. 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3.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

35、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过程与方法】1.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2. 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难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

36、和感受。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2. 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3. 分小节读课文。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1. 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1)在 (时间), (地点),我看着 ,感觉到 。(2)在 (地

37、点), (地点),我看着 ,感觉到 。(3)在 (时间), (地点),我看着 ,感觉到 。3. 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4.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

38、繁星,我 。5. 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 3 自然段,再读第 3 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例:星群密布()()()2复习词语。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五

39、、总结仿写,拓展作业1. 仿写。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 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多媒体出示句式)我望着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我觉得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2) 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2. 拓展。(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板书设计: 繁星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

40、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口语交际一:我们与环境教材分析: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人为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学情分析:经过这一单元四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这对进行以

41、环保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让他们通过观察说出垃圾的来源应该说问题不大,但要让他们说清楚如何处理垃圾却并不容易,因此结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图文结合,使学生在形象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周围事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说与听的共同发展。教学建议:四年级学生在谈自己的想法时,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多,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受威胁这方面感受不够深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准备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另外,在课外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帮他们扩大调查内容的范围,加深保护环境的

42、意识。 老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电视, 玩电脑游戏入手, 利用现代设备教育引导学生看科教片,教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获取信息, 开阔眼界,逐步喜欢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关注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在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 讨论怎样保护环境。3. 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过程与方法】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 简明扼要地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指导学生在情

43、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2. 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难点:1. 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2. 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教师:美丽的环境录像和被破坏的环境视频。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 各组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2. 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到我们生活的环境,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首先进行一次

44、展示会,把所有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二、小组交流1. 小组成员就同一主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2. 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3. 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三、全班展示1.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1)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2)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3)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况并受到感染。(4) 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5) 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提问。2. 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1) 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采用文字、图片、实物或表演等形式)(2) 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他小组做集中介绍。(3) 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并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问题。3. 多方评价,深化主题。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