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小梁山彝族畜牧资源利用和管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小梁山彝族畜牧资源利用和管理.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云南小凉山彝族畜牧资源利用与管理:宁蒗县牦牛坪定点研究 郑成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昆明 650034)摘要 山地农耕与高山放牧是凉山彝族的传统产业,畜牧业历来是当地彝族人的主要现金收入来源,在当地社区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 40 多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山林、草场权属的变化,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当地传统的畜牧生产方式和草场资源的管理利用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本项研究将通过一彝族社区的定点研究对当地传统的社区草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权属变化对传统的资源管理和畜牧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可能寻求解决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彝族,草场,传统管理,权
2、属变化,.生物多样性 1.引言 畜牧业历来是云南滇西北地区各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他们以畜粪肥地,用牛马犁地驮运;以牛马羊猪鸡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并用牛羊猪鸡祭祀禳鬼和相互馈赠慰问与救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如此。然而近 60 余年来的人口增长和人们对粮食与经济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毁林毁草垦地、木材采伐、薪柴消耗以及过度放牧,森林、草场破碎,森林结构改变,森林、草地植被减少和退化日趋严重。人多地少,畜多草场少,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在今天的急剧社会变革中,畜牧资源管理与利用的传统知识大部分已被放弃或消失。反过来,传统畜牧资源管理与利用传统知识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与社群合
3、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规范失去了依据和约束力,加速了资源的掠夺性经营与环境的恶化,不仅水土流失、寒冻、冰雹、霜降等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恶化,也使传统的畜牧产业发展与居民的脱贫举步维艰,至今大多数居民尚未解决温饱。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和认识传统的社会文化管理与畜牧资源利用知技对生态与环境有何影响,它在今天的社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有何价值和作用。通过本项研究希望对回答上述问题有所助益。22.研究点概况 2.1 地理位置 牦牛坪是宁蒗县东部高寒山区的一个行政村,行政上隶属烂泥箐乡,海拔 3330m,距县城仅 30km。东连马颈子行政村,北邻烂泥箐行政村,西抵新营盘乡的东风行政村,南界新
4、营盘乡的毛家乡行政村,总面积 10km2,其中林业用地 609hm2,占总面积的 60.9%;农业用地391hm2,占总面积的 39.1%。2.2.自然环境 牦牛坪地处宁蒗县东部万格山脉北端,属台陷平坝,四面环山,海拔 3330m,气候寒冷,属高原季风类型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年均气温 89,年降雨量约 900mm,多集中在 69 月份,冬春两季仅有少量雪雨。天然植被为次生云南松林、高山栲林和稀疏原始高山栲林,土壤为棕壤、暗棕壤。牦牛坪人多地少,畜多草场少。近 60 余年来的大量毁林开荒、木材采伐、薪柴消耗以及过度放牧,森林、草场资源减少,生态退化严重。由于森林破坏,植被减少显著,水土流失
5、、寒冻、冰雹、霜降等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恶化,近 90%的居民至今尚未解决温饱。2.3.社会经济 牦牛坪行政村下辖东风、红星、新村、忠实、前进 5 个自然村。根据 1999 年的统计有居民 332 户,1337 人,劳动力 1185 个,全系彝族。本项研究所讨论的范围大部分限于东风、红星、新村 3 个自然村。这 3 个社虽然在目前是 3 个独立的基层行政单元,实际是个天然的聚落。牦牛坪是个典型的山地农业社会,山地农耕和高山放牧是村民赖以谋生的生计,农作物有苦荞、马铃薯、燕麦和蔓菁,苦荞和马铃薯的种植是村民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是仅次于农业的又一项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村民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6、。村民家家户户都养有牛、马、羊和猪。据 1999 年的统计,东风、红星、新村社有大小牲畜 2054 头(只),其中大牲畜 450头、羊 1150 只、猪 454 头,户均有牲畜 9 头(只)。牲畜饲养不仅是村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也是维系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家族互动的重要资源。1999年全村全年总经济收入39.8426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 11.9528 万元,占总收入的 30%,农民人均纯收入 298 元。33.畜牧业的社会文化功能 3.1 肥地 凉山彝族大多居住于冷凉山区,耕种于山坡箐谷。坡地土层浅薄贫瘠,又不保土保肥,每年都需要施大量的畜粪以保持地力。在彝族社会过去普遍有圈羊肥地的习俗,贫
7、寒人家也时常向有牲畜的人家借畜造粪。该村的耕地大多分布于村寨周围的平坝及平坝边缘的缓坡上,由于森林破坏,植被减少,夏季山洪冲刷、冬春季黄沙蔽日,地表水土流失,风吹沙化严重,村民唯有通过增施畜粪维持地力,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同多数彝族社区一样,畜牧业在该村的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2 御寒 凉山彝族地区不产棉。历史上男女悉披羊皮毡衫,盖羊皮被。衣服大多用羊皮、羊毛制作而成,来源于自给自足的畜牧业。因而,在彝族社会中有“缺衣养羊,乏嗣娶妻”之说。如今,在牦牛坪社区,青年男子穿西装打领带,年轻女子着健美裤登高跟皮鞋也不稀奇。但传统的披毡、瓦拉毛纺制品依然是人们在放牧、耕作中用于蔽雨御寒的不可或
8、缺的服饰。3.3 佳肴 同其他彝族社区一样,村民从不食牛羊乳。日常主食荞饼、马铃薯,也不常食肉。非有事故,不轻易宰杀牲畜。炊食以蒸煮、烧烤为主,不善煎炒。杀牛羊剥皮,猪用火燎或沸水褪毛,肉砍成砣砣肉。“荞饼佐羊肉”为彝人推崇之美肴。3.4 财产继承 凉山彝族社会实行父系小家庭制,行从夫居。男子一经结婚生子,一般都要与父母分爨别居,建立独立的小家庭。家系和财产的继承都是父子相承,在父系传承的原则下,家财诸子均分,幼嗣承家。家庭的财产,包括牲畜、田地、房屋、生产生活用具等由男性子孙继承,女子无继承权。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虽然无权与同胞兄弟均分家财,但女子出嫁后也可通过“帕木某木”(也称“莫图莫井伙”
9、)的方式获得一定补偿。一般来说,女子出嫁数年,生儿育女后,选择吉日,事先告之父家庭来“帕木某木”的时间。届时携夫带儿,牵牲负酒,回娘家设宴款待父母、兄嫂、叔婶、亲朋、邻里。按照习惯,凡前来赴宴或分领到酒肉的亲朋、邻里都要回赠一只羊或一定的钱财。对于聚族聚支而居的强支巨族,出嫁的女子往往也可获得数十只乃至上百只羊。4 4.彝族社会组织结构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凉山彝族的家支组织结构由宗支房三级组成,宗有“宗头”,支有“支头”,房有“房头”,负责本宗、本支、本房的内部事务。同居一地的家支亲族群体,也有相应的头人。源于同一男性始祖的亲族群体,无论亲缘远近,禁止相互通婚,共同参加婚丧庆典,共同参加禳祓祭仪
10、并相互慰问馈赠与救济,同时也共负罪责与血仇责任。凉山彝族最基础的亲族团体是房族,彝语称“慈布西阿”,意即源于同一家屋的人。凉山彝族理想的房族是有限的伸展房族,即包括从尊二辈男性血亲所繁衍下来的亲属。此一亲属团体虽然已分财析产,分爨别居,但往往保持紧密的同耕共牧协作关系:共同耕作、共同放牧。除了建立在以亲缘为基础的协作关系外,不同的血亲团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同样也形成了紧密的地域经济协作关系,他们相互通婚,互通有无,互相帮忙、互相借贷和救济,共同管理土地、山林和草场,共同建设和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共同处理社区的内部事务,表现在畜牧业方面,常见的协作方式有:4.1 代牧 这种方式一般
11、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尤其以父母家庭同若干个亲子家庭之间结成的“母家庭”与“子家庭”的家庭网络间最为常见。家庭网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一是“母家庭”与“子家庭”,这是家庭网的核心部分。二是父系血缘亲属,包括父亲的兄弟和己身的兄弟,这是彝族传统父系世系群中最紧密的亲属团体,也是传统家支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这一亲属团体在同一村落中往往聚族而居,所以在农牧生产经营上的互助合作也较为密切。三是以核心家庭的夫妻关系为轴心的姻亲,即妻子的近亲,如岳父、岳母、小舅子、小姨子等等。妻子一般与娘家来往密切,这样,对于同一村落的相互通婚的家族,姻亲在家庭网中就有了很重要的地位。“母子家庭”网间的这种协作关系在牦牛坪
12、社区对于超负荷的核心家庭起到了一种补偿与调节作用。4.2 寄牧 彝族称 bba,这是一种有偿的协作方式。即在寄放期间羊毛和羊粪归放养者,羊的发展数归羊主。如出现死亡则 4 腿及皮归羊主,其余部分归放养方。这一方式通常为只有夫妻 2 个劳力,可利用的家族关系资源较少的核心家庭所采用。4.3 借养 彝语称 pha,即没有牲畜或少牲畜的家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出一坛酒向有牲畜的亲戚或邻里借养所需要的雌性牲畜以抽成子畜。借养的年限双方共同商量,借养的对象不同,其条 5件与抽成比例也不同。譬如,借养母牛母马,所产子头胎对半开,二胎归借方,三胎满岁后归畜主,粪料归借养方。借养母羊,在借养期限内所产羊羔双方
13、对半分,羊毛、羊粪归借养方。借养母猪,产仔 7 个以上畜主抽二,产仔 7 个以下畜主抽一。如果借养的是未产过仔的小母猪,则第一窝畜主不抽成,第二窝畜主抽一,第三窝畜主抽三。猪粪归借养方。如果在借养期间母猪正常病死,借养方留下半边猪头、尾巴和内脏,其余归畜主。4.4 联户建草场 人工建草场是近年来才有的事,且不普遍。从东风、红星、新村 3 社的调查情况看,建有人工草场的东风有 15 户,红星有 12 户,新村有 14 户,仅占 3 社总户数的 9.2%。建人工草场一般以户为单位,联户建草场的调查中仅发现一例。5.家畜饲养和管理 5.1 家畜的种类 当地彝族饲养的家畜有绵羊、黄牛、马和猪,家禽为鸡
14、,彝族总称为 rre 或 rre mo,称饲养为 bbo 或 ho。家畜中以羊的数量最多,主要有绵羊和山羊,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山羊较少。5.2 家畜的饲养(1)畜舍 除鸡外,彝族对于各种所养牲畜均建有畜厩,用以保存畜粪和防止夜间走失。畜厩一般建于住屋周围,传统的畜厩建筑较为简易,常见的有 3 种。其一为柴块房,以柴块围墙,薄板覆顶。其二为土墙房。其三为木楞房。1995 年后,当地政府在该村推广围栏种草养畜,建设畜牧基地,在东风、红星、新村扶持 5 户畜牧重点户建设了一批新式畜舍。新式畜舍为一底一楼两层土墙瓦房,上层储存饲草,下层关置牲畜。新式畜舍由农户自建,所需木料和盖瓦由政府出资购置。(2)
15、饲料与给食 牦牛坪人多地少,荒山草地多被垦植。山林面积虽不算小,但由于受长期的商业采伐以及民用建材和薪柴消耗影响,森林破碎,结构改变,植被减少,土壤砂石化,生草不长,加之畜多过度放牧,载畜力下降。夏秋两季勉强能维持,冬春枯草季节则完全仰赖补给饲料。所养家畜,多行放养。鸡白天放出自行在院内外觅食,早晚给食两次。饲料有荞粒、燕麦、马铃薯。猪除冬春农闲季节外,平时圈养,每日喂食两次。饲料有马铃薯、蔓菁、燕麦糠、荞糠、荞麸、燕麦麸以及 hnie rra(灰灰草)、mge hlo(野荞子)、wa hni、jji yy pa qi、半夏、荨麻叶、ba la(一种乔木)叶等青饲料。猪食熟喂。年猪、母猪、架子
16、猪分槽喂食,乳期母猪喂 6以豆浆、荞面、燕麦面等精料催乳。年猪通常过完火把节后开始催肥,喂以荞面、燕麦面等精料。年猪以肥为荣。养猪是妇女的工作,男人完全不管,然而杀猪则是男人的职责。牛马羊白天放于山上,入晚赶回家。马一年四季喂夜料,夏秋季割青草喂,冬春季喂燕麦秸秆、荞糠荞麸。用于乘骑或驮运时则加喂荞、燕麦、马铃薯、玉米、大麦等精料。每日早晚各喂一次,每次每匹约喂料 1.520kg。牛夏秋季不喂料,冬春季晚上加喂干蔓菁、蔓菁叶、燕麦秸秆和马铃薯。耕牛用于犁地也时加喂马铃薯、荞子、燕麦、干蔓菁等精料。羊夏秋季一般不喂料,冬春季每晚加喂油菜桔秆、扁荞壳、荞子、燕麦、青贮饲草等。乳期母羊和病瘦羊每晚加
17、喂一碗荞子,羊羔加喂荞面团。牦牛坪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其地所生长之草当地百姓俗称甜草,故牲畜须加喂食盐和板油,一则利于育肥长膘,二则以此增加食欲,提高免疫力并保持健康。凉山彝区不产盐,过去食盐极其昂贵,故每年只喂盐 3 次。现在一般一月喂一次盐。牛每次每头喂 250g,马吃盐弱于牛,每次每匹约喂 150g。村民认为,这是因为马与人同属掌类动物,所以不能吃。羊夏秋季肥壮时较能吃,每次每只喂盐 200g;冬春季瘦弱时,食盐量减半,每次每只喂 100g。喂盐先将盐水用锅煮沸,再兑以冷水喂之。牛马用盆分喂,羊因数量较多,一般用一根长约4m 的圆木剜成槽,将盐水倒入槽内喂之。此外,牛马羊每年在春季喂
18、一次猪板油:羊 2 月份喂,每只约喂 100g;牛马 3 月或 4 月间喂,每头约喂 250350g。村民认为,猪板油具有消炎、消毒的作用,喂猪油后,牲畜不仅吃口好,易养,而且吃新草不易胀肚和拉泻。(3)畜种选育 彝族普遍饲养种用公羊,也偶有畜养种驴和种猪者,但不普遍。至于牛马则鲜有刻意饲养种牛和种马者。种羊通常选留头大,鼻梁高,脚粗长,蹄坚深,角根粗宽的公羊羔。种羊以无角为佳,也有喜欢善斗公羊的,故畜养有角种羊也很普遍。一般情况下,2030 双羊群留 12 只种羊,超过 30 双留 34 只种羊。种羊平时和羊群一起放养,并无特殊的喂养与护理。羊的配种也任其自然交配。目前该村没有特意饲养的种驴
19、和种猪,母猪一般情况下由满双月后的公猪自然交配。有发情期母猪的人家,如果本村没有合适的种猪,就由妇女牵母猪到附近的村寨配种。如果种猪不是特意畜养,配种通常也不取报酬。彝族虽不特意蓄养种牛和种马,但通常公牛和公马长到 56 岁后才阉(骟)掉,而公牛和公马 3 岁后就可配种。牛和马的配种,也任由其在放牧于山上时自然交配。(4)畜疫防治 牦牛坪地处高寒山区,多山地,少草甸,气候干燥,地不潮湿,故寄生虫病害不多。常见病有羊肤蹄病、食物中毒、腹泻、厌食削瘦、哮喘咳嗽、腹胀、骨折、劳伤等,急性传染病除猪瘟和鸡瘟外,牛瘟和羊瘟较少。凉山彝族历史上“有疾不识医药”,科学的人畜疾病知识浅 7薄,也少有乡土人兽草
20、医。对于牲畜传染疾病,大多认为鬼怪作祟,延巫念经作法,撵鬼除怪。尽管如此,在长期的畜牧实践中也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科学的防治知识,如灌喂蒜泥,隔离染病牲畜,深埋死畜尸骨等。对于一些普通畜疾也能自行治疗,如羊消瘦、厌食煨煮龙胆草或 mga bbu a nuo 喂,腹泻煨煮 va bbu yo 喂,猪食盐中毒煮蕨基草喂等,并且男人的兽用草药知识要强于女人。由于当地无兽医站,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如猪瘟和鸡瘟,往往束手无策,损失也最为严重。(5)牲畜管理 牛马羊牲畜均专人放养,以免走失或践踏庄稼。晨起牧人即将牲畜驱往远处山上放牧,入晚赶回家。无论刮风下雨,日复一日。放牧通常是男人(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男孩
21、和女孩)的工作,成年妇女一般情况下不承担放牧的工作。牛马易看管,放牧多由小孩承担,羊则由成年男子看管。彝族以双计羊头数。在小凉山区由于山多草原少,山势陡峻,沟谷纵横,林茂菁密。通常一个成年男子至多能牧羊 1520 双,超过此数则须带一小孩辅助放牧。彝族定期给牛马羊牲畜喂盐,一月一次。另于春季喂一次猪板油。年剪羊毛 3 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六月和十月。对于公畜,除留作种畜者外,多行阉之,以利于管理和饲养,会阉之人也多。羊一岁左右阉,称 ddie。牛 4 岁后阉,称 zzy。马 6 岁左右阉,称 kuo,骑马则不阉。猪满双月后阉,阉公猪称 ggu,阉母猪称 qie。阉牛马猪羊,过去无定价,一般由畜
22、主备酒肉款待,外送一砣茶或 0.5kg 酒,现在多数请兽医阉,每头付给 5 元。牲畜是彝族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也是家庭的主要财产。在传统习惯上,有关偷盗牲畜的赔偿十分详细,处罚也重,以羊为例偷公养赔 11 只,偷母羊赔 12 只。偷盗行为的性质也分为最严重、严重和较轻三种情况,赔偿也不同。(见附录)6.草场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6.1 草场资源的传统分类 凉山彝族传统上根据地理、海拔和气温,习惯将草场分为 ho ry(高寒草场)和 hi ry(低热草场),海拔 2700m 以上高寒带的牧草称 ho ry,海拔 2700m 以下低热带的牧草称 hi ry。称春季草为 ry shy,称夏季草为 ny
23、i ry,称秋季草为 chu ry。牦牛坪海拔 3330m,地处高寒山区。按照传统的分类,其地牧场属 ho ry 型。村民习惯上根据天然草场的光照和植被特征又把它分为 lo ry(森林草场)和 ndi tu ry(草地草场)两类。(1)森林草场:森林草场是当地传统的重要牧场,许多的森林植物可供牲畜采食。牦牛坪行政村现有森林面积 609hm2,其中东风、红星、新村 3 社共有森林面积 394hm2,分布于 35003700m 地带。森林草场又可分为密林草场和疏林草场两型,密林草场多分布于离村较远,海拔 8较高的阴山坡。植被由乔灌木、矮灌丛和多年生草丛组成,上层为成材乔木(冷杉、红豆杉、高山松)、
24、灌木(桦类、栎类、槭类),亚层为矮灌木灌丛,底层为禾草、杂草类。此类草场虽林木茂密,腐叶枯枝富集,产草不多,但生草枯萎迟,返青早,草质肥嫩,适口性好。并且林间灌木、矮灌木灌丛的叶、花、果可供牛羊采食,是放养牛羊的主要牧场。蔬林草场多为砍伐退化的森林迹地,分布于海拔 34503600m 地带,距离村庄较近。植被上层为稀疏原始高山栲和冷杉,亚层为中幼冷杉、红豆杉和高山松,低层为多年生草丛和稀疏灌丛。此类草场牛马羊均可四季放牧,但由于森林结构改变,林分减少而地表砂化,青草萌芽迟,枯萎早,生草不长,草质差,产量低。自 80 年代中叶后,政府号召人工造林,恢复森林,组织村民植树造林,这类草场多数已变成人
25、工林地,放牧受到限制。(2)草山草地草场:零星散布于海拔 32903600m 地带,包括撩荒地草场、山地草丛草场和山地灌木草丛草场三类。撩荒地草场一般分布于村庄周围常年耕作熟地的边缘,多为农牧轮作地。山地草丛草场分布于海拔 34003700m 地带的林缘林间空地,草类植被多系多年生植物,青草生长密度较高,是夏季放养牛马羊牲畜的重要场所,唯数量少且面积不大。山地灌木草丛草场属老火烧、砍伐迹地次生灌木矮灌丛山地台地,植被由多年生草丛和灌丛组成。牦牛坪原有草山草场面积不多,全行政村仅有 133.3hm2。自 1993 年后,基本上已改造为人工草场。6.2 放牧方式 在小凉山彝区,传统的放牧方式有游牧
26、和轮牧两种。(1)游牧:彝族历史上有游耕游牧的习俗,“逐水草而牧,居无常处”。但目前的游牧概念已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是一种相对于定居、定耕、固定放牧方式而言的季节性流动放牧形式,放牧人根据不同生态带的气候变化、牧草生长特点以及牲畜对气候的敏感反应,迁移牧营点:夏处高山,冬入深谷。每年在春耕(农历二月份)开始时将牲畜迁往高海拔牧场扎营放牧,至火把节前后气温转凉再赶回家踏粪。到了冬季则把绵羊赶往低海拔暖热带放牧。但在牦牛坪,解放后,随着乡村地理边界的划分与山林权属的明确,“夏处高山,冬入深谷”这一传统的游牧方式已被放弃。(2)轮歇放牧: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固定放牧所采取的一种放牧形式,放牧人在其有
27、限的放牧区域每天更换放牧地点和放牧线路进行轮歇放牧。这样的放牧与草场利用方式有利于不同生态草场群落间的养息与恢复,能较大限度地缓解长期固定放牧对草场资源形成的压力。6.3 恢复草场退化的传统方法 在小凉山区,山高谷深,多山林,少草原,牧场以森林草场为主。森林草场由于林木密集,数年后都会因为堆积树叶枯枝或长满灌木杂草而产草减少,传统上恢复草场的方法有:(1)选 9择有悬崖、沟谷、草地等天然屏障,不易引发大面积森林火灾的地带进行放火烧山活动,将林中的矮灌木丛、杂草及富积的枯枝腐叶烧掉,用其灰烬肥沃土壤,以利于禾本科、豆科、蓼科等植物生长。(2)在春末夏初在农地附近的林地内开辟出防火带,在一定范围内
28、进行烧山除虫活动,既利于牧草生长,也利于减少虫害。解放后,森林受国家保护,禁止人为烧山。现如今,除在一些虫害突出的村社,经乡村政府及林管部门核批,由村里统一组织,开挖防火带,在一定范围内(农地周围)进行烧山除虫外,放火烧山放牧的传统已成历史。山地轮歇农业是当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彝族传统上习惯对瘦薄的坡地采取轮歇抛荒休耕,种二年荒三年,实行农牧轮作,一方面以此恢复地力,同时也可缓解毁林毁草垦地给草场资源带来的压力。6.4 饲草种类与利用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地植物中除为数极少的几种植物外,如苦竹、“树萝卜”(彝语意译)、“乌鸦玉米”(彝语意译)、“尔窝阿更”(彝语记音,高山落叶乔木。)、“布阿
29、更帕青”(彝语记音,草甸阔叶禾本。)等,其余植物都属牲畜采食的饲草。现将男女村民自由列举的饲草种类分述于下:(1)原生饲草:主要有车前草、血满草、苦蒿等数十种。(2)外来草种:有红三叶、白三叶、燕麦草、黑麦草 4 种。(3)树木类:树木的叶、花、果也是当地重要的饲草资源,可供人们采集和牲畜采食的有:野海棠树、栎树、山柏杨、野山茶树、杜鹃树、密枝杜鹃、枫树、山楸、青匹、西南桦、旱柳、黄莲、玛桑树、白泡果、红泡果、狗杞、白泡栎等数十种。(4)秸秆类:农作物秸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饲料,主要作物秸秆有:燕麦秆、苦荞秆、马铃薯秆、兰花籽秆、油菜秆、蔓菁等。凡农作物除人食部分外,村民均小心积藏,用作冬季饲
30、料。凉山彝族在长期的畜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牧草知识和利用经验,他们知道哪些草有毒,哪些草没有毒,哪些草牲畜爱吃,哪些草牲畜不爱吃,哪些草适宜哪种牲畜。对于每种草的生长习性、特点和性质同样也有着深厚的了解,比如当地人分别将车前草、ba ry、mu ke mge ma列为牲畜最爱吃的、对牲畜最有利的三种草,认为这三种草不仅具有多年生、速生、耐寒、生命力强等优点,而且适口性好、品质肥嫩,最利于牲畜长膘育肥。还将白栎树、青匹、西南桦三种树的叶列为牲畜越冬的重要饲草,冬春枯草期常剔这三种树的枝叶喂养牲畜。此外,在土著的知识里许多的牧草植物,如龙胆草、大黄、石蒜、蕨基草、mga.bbur a nuo 等还
31、是很好的兽药,村民常用以治疗兽疾。6.5 草场资源的改良与实践 10森林草场资源减少,环境退化以及土地的过度使用和退化是小凉山彝区随处可见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居住在冷凉山区的彝族由于人多地少、畜多草场少至今仍处于十分贫困的状况,牦牛坪也不例外。由于社区居民的严重贫困与小环境生态退化带来的生存危机,牦牛坪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并通过人工造林,恢复森林,建人工草场,解决饲草不足等一系列措施,对改善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牦牛坪牧场资源的改良实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工造林,恢复森林 森林一直是当地村民传统的重要“牧场”,森林也是当地村民赖以
32、生存的主要资源来源,人们直接从森林中获取木材、竹篾、薪柴、药材、食物、饲草和纤维等。据村中的老人回忆,民主改革初期牦牛坪仅有住户 70 余户,近 300 人。那时,这里还是青草碧绿,森林成片,绿树成荫,远远望去,只见炊烟,不见房屋。解放后,由于政府将周围的解放奴隶集中于此兴办农场,三年困难时期号召居民毁林种马铃薯以及 70 年代后的森林过量采伐。到 80 年代初,牦牛坪已是四处荒山秃岭,森林破碎,林木稀疏,原有的许多森林林木、植物已灭绝,导致环境恶化,水源枯竭,风霜加重,居民的生存出现困难。1984 年后,政府以每造一亩云冷杉林补助 20 元,扶持村民开展采伐迹地更新和荒山造林,他们采用云冷杉
33、林冠下野生苗间苗移栽的方法进行荒山治理,1995 年后由县林业局从中甸调来云冷杉苗提供给村民,鼓励承包荒山造林。十余年来牦牛坪先后营造人工林 387.7hm2,占林地面积的 63.7%,其中,东风、红星、新村 3 社营造人工林 147.3hm2,占 3 社林地面积的 37.4%。如今,早期营造的冷杉林已长到 3m多高,社区小环境森林退化得到了明显改善。(2)建人工草场 凉山彝族历史上没有人工种草的传统,建人工草场是 1993 年后才有的事,由宁蒗县畜牧局引进澳大利亚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燕麦草 4 个草种和罗姆尼种羊,无偿提供草籽和种羊一只;由政府提供低息畜牧贷款,用以购买土地和母羊,并由县
34、畜牧局提供人工草场的种植与管理技术,在牦牛坪扶持村民建人工草场,推广品种改良,实行种草养畜,以缓解饲草不足和草场退化等问题。人工草场农户自建,以石块或土墙围栏,政府补助石墙 3 元/m,土墙 2 元/m。当年在牦牛坪扶持阿西木呷和杨洪斌 2 户畜牧重点示范户,建成人工草场 17.3hm2。目前牦牛坪行政村有人工草场 246.7hm2,其中东风、红星、新村 3 社有人工草场 120.7hm2,占 48.9%。人工草场每 3 年撒种一次,37 月份休牧,放牧时间为 8 月至次年 2 月底。山后草地人工草场土壤肥厚,草质好,产量高,每公顷产鲜草约 4500kg,可载畜羊 6075 只,黄牛 1530
35、头。村寨附近的撩荒、退耕人工草地,土壤瘠薄,生草不长,仅够牲畜啃食,不能刈割,只可载畜羊 1530 只,黄牛 7.515 头。人工草场的建设,有效的解决了牧草缺乏,尤其是冬季牧草缺乏的问题。11(3)林草套种 林草套种,不失为有效解决人工林保护与传统放牧行为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尽管林草套种,目前在牦牛坪尚不普遍,但近年来已有农户在人工林地上套种牧草,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据现年 62 岁的阿西伟千老人介绍,他家在 1995 年承包了 6.66hm2荒山造林,1997年他在林地内套种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 3 个牧草种,当年售草籽 40 余斤,收入 400 多元,亩产鲜草 250kg(3
36、750kg/hm2),有效解决了冬季饲草短缺,夏季牧场紧张的问题,并且套种牧草后,牲畜不吃树苗,树木生长快。禁牧期由原来的 5 年缩短为 3 年。6.6 人工草场和人工造林存在的问题(1)人工草场存在的问题 牦牛坪从 1993 年推行建人工草场、种草养畜以来,对缓解牧草短缺特别是冬季牧草缺乏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人工草场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当地人的关注,诸如:经营管理成本高:人工草场建设需要农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足够的资本用于购买草地、草种、母羊和围栏建设,尽管当地政府和畜牧部门为推广人工草场给予了无偿提供草种、种羊一只,围栏建设补助 23 元/m,提供低息畜牧
37、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但建设成一定规模的草场,仅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同时人工草场需要进行石墙或土墙围栏、专人看护,每年还要割草 12 次,对割下来的草需要进行晾晒、背运到家中贮藏等工作,人工草场每三年播种一次,对瘦瘠的草地还需施化肥,这些活动都需要较多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这对于多数尚未完全实现温饱、只有夫妇 2 个劳动力的核心家庭,不能不说是个难题。草场占有不均:人工草场的建设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实施的原则是谁有能力谁建,谁建谁有。由于建人工草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就使得多数贫困农户望而却步,受益的大多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少数人群,如东风、红星、新村 3 社仅有 41 户建有人工草场
38、,仅占 3 社总户数的 9.2%。并且,人工草场占用的大多是原来的集体公共牧场,这就使得村社集体公共牧场减少,多数无人工草场的农户的放牧受到局限,人工草场拥有者与其他住户间的草场纠纷常有发生,如偷割牧草、偷放草场等,亲戚、邻里关系出现紧张。(2)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人工林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人工林保护与传统放牧行为之间的矛盾。目前牦牛坪营造的人工林已达 387.7hm2,占其总林地面积的 64%,而这些地段恰好是当地居民传统上的重要“牧场”。由于牲畜在放牧时对幼树的啃吃与践踏影响,人工林地限制村民放牧,村民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放牧,被限定在一定的草场、草山上放牧,牧域缩小,
39、放牧出现困难,并且也加重了人工林地以外草场的负载。127.草场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目前,牦牛坪传统的草场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7.1 大小 由于民主改革初期政府集中解放奴隶兴办农场和三年困难时期政府号召当地居民毁林毁草种植马铃薯以及解放 40 多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需求带来的耕地扩大,致使林地和草地资源减少和退化突出。7.2 群落状况 由于 90 年代以前的开荒种地、商业采伐、援建铜厂河铜厂和长期的薪柴消耗影响,使森林、草地片断化,森林结构改变(上层乔木稀疏、亚层乔灌木减少、地被植物退化、地表裸化),林木、牧草多样性减少。据村民介绍,牧
40、草中血满草、荨麻、vuosuo、ni.ggu.va.jo 等种在当地已绝灭,林木中槭树、西南桦、棠梨、旱柳、白栎、竹等十余种已绝种。7.3 景观环境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近几年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项目的开展,实施围栏造林、围栏种草,使森林、草地草场明显呈现斑块化分布。8.权属变化对草场资源利用与管理影响 牦牛坪历史上属封建领主蒗蕖阿氏土司(纳西族)所有,系阿氏土司放养牦牛的牧场,牦牛坪因此得名。约在 70 多年前,黑彝瓦渣家族及其属民进入毛牛坪后向阿氏土司租用土地、山林和草场。1957 年,民主土地改革结束后,土地、山林、草场收归国有。1958 年成立烂泥箐公社,牦牛坪管理区。耕地、山林、牲畜、家
41、俱归公社所有,由公社一级统管和经营,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个人生活资料公有化。人民公社化后,由于受左倾冒进思潮影响,造成了 19581960年三年丰产不丰收,人民生活困难。牦牛坪其时地广人稀,以丰产马铃薯闻名。政府号召当地人民毁林毁草垦地广种马铃薯以供给县城居民,大量的林地草地被垦为耕地。1962 年,调整社队规模,大社分小社,落实自留畜、自留地等家庭副业政策,群众的农牧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出现好转。同年,村社划界,划分集体林。遵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将山林划分为国有林和集体林,牦牛坪的山林全部划为集体林,林地和林木权属归集体所有。集体山林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固定的村社地理边界和森林、草场
42、资源的权属归属,人们在“队为基础”的原则下集体生产,按工取酬,牲畜实行公有公养,由生产队长派工统一放牧,统一管理。一定的社群只能在特定的村社地理范围内进行农牧生产,传统的季节性游牧方式趋于消解。1981年土地、牲畜承包到户,耕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归农户所有,自主经营,牲畜私有私 13养。1982 年贯彻国家“林业三定”政策,林木划分到户,林地作为社区居民的重要牧场仍归集体所有,由村委会负责管理,村民享有在林地内放牧的权力。1995 年贯彻国家“拍卖四荒”政策,由行政村和自然村两级村干部组成四荒拍卖领导小组,对村内的荒山、荒坡和荒沟进行拍卖,鼓励村民建人工草场或人工造林。同年,宁蒗县政府在
43、高寒贫困山区推行异地扶贫,允许村民自由出售、转让自留地、自留山、承包地和宅基地。农户购买的耕地、荒山草地,所有权归农户所有,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承包造林地,林地集体所有,林木农户所有。由于土地承包到户,牲畜私有私养改变了人民公社化以来劳动组织化的集体生产方式,重新确立了家庭的生产功能,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而“林业三定”、“四荒拍卖”以及异地扶贫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农户对耕地、山林和草场资源的控制权、支配或处置权和受益权的归属,极大地调动了村民改良山林、草场的投入热情和参与管理山林、草地牧场资源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权属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村社结构改变,村界依稀不清给村社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与利
44、用加大了难度。9结论 从凉山彝族的传统牧场分类与利用看,森林草场是当地重要的传统牧场,森林林木和森林植被是重要的饲草资源。人工造林,恢复森林生态,从长远看,它与社区居民的战略需求是一致的,但从近期来看,它同当地居民的传统林地放牧和发展畜牧、增加收入的实际需求存在冲突。因此,将生态需求与居民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实行林草套种,建设混林草林,同时推行林木多样化种植将是促进当地牧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种草养畜,建人工草场,对于缓解研究地区饲草严重短缺的状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工草场的推广,一开始是自上而下的,实践的原则是谁积极扶持谁,谁有能力谁建,谁建谁有。并且建人工草场需
45、要有足够的资本用于购买草地、草种和围栏建设,因此受益的往往是那些发展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而弱势人群如贫困户则常常被忽略。由于集体公共草场的减少与人工草场资源的占有不均,不仅拉大了社区居民间的发展差距,也使人工草场拥有者与其他农户间的放牧纠纷常有发生。亲戚、邻里关系趋于恶化。故在今后实施类似的项目中,应充分考虑社区不同人群的共同发展需求,以使不同的人群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解放以来,土地、山林和草场资源权属的变更对传统的草场资源管理与利用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自 50 年代末以来村社地理边界的固化与山林、草场资源权属村社集体所有的确立,使一定村社的村民只能在特定的村社地理范围内进行固
46、定放牧,使传统的放牧方式和恢复草场的方法难以维继。另一方面,自 90 年代中期后,“四荒拍卖”和允许村民自由出售和 14转让承包地、自留山、宅基地政策的推行,改变了自然村的结构,村界变得依稀不清,给村社为基础的村规民约的执行和资源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村规民约与村社资源管理难以制度化。参考文献 宁蒗县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宁蒗县委史志办公室编.跨世纪的小凉山宁蒗 40 年发展成就.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毛忠祥主编.宁蒗县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白芝、尔姑阿呷.彝族习惯法.彝族文化,1989.鸣谢:感谢宁蒗县县委副书记张卫东、宁蒗县旅管
47、委副主任何文光、烂泥箐乡党委副书记杨金发以及东风、红星、新村三社的阿丁木呷、阿丁喇木、勒伍兹哈、井布尔布等全体村民在调查中的大力帮助。15附录附录 有关家畜的传统习惯法有关家畜的传统习惯法 牲畜是彝家最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之一,也是家庭的主要财产。传统习惯法对偷盗牲畜、牲畜践踏庄稼、牲畜传染病方面的规定也极其丰富,现择要简述如下:1.偷牛:偷牛是一件大事,赔偿办法:赔同等的牛;赔偿失主寻牛的误工费,每工以 5 钱白银计。但误工费的赔偿往往因时间长短不一而有一定弹性,通常是双方协商,适量赔偿;备一坛酒,杀一头猪或一只羊招待失主,彝语称 sso。2.偷马:赔偿与偷牛同,但如被偷的马系骑马或跑马,则
48、要外赔一个奴隶的身价。3.偷羊:分 3 种情况赔偿:第一种情况是:从失主的墙上挖洞偷走羊,性质最严重,称“nuo”。(1)赔偿同等的羊;(2)赔偿一只作伴的羊,谓之“oxyqo”;(3)给失主一猪一羊,以供失主招待帮助寻找过羊的人;(4)杀一猪一羊,另加一坛酒招待失主;(5)给失主的主妇一件绸缎衣服。第二种情况是:从野外用竹篱笆围成的羊圈偷走,性质一般,谓之“zzi”。(1)赔同等的羊;(2)赔一只做伴的羊;(3)杀一头猪或一只羊,备一坛酒招待失主。第三种情形是:在野外放牧时,混入他人的羊群,被杀吃,性质较轻,叫做“阿曲”。(1)赔偿同等的羊,酒肉招待失主。此外,也有按“偷公赔十一,偷母赔十二
49、”执行赔偿的。4.偷猪:偷猪的赔偿与羊相同。如偷的是过年猪,则(1)赔年猪的市价,折银 70 两;(2)因过年时无猪祭祖,称“无祭祖祭品”,得赔银 90 两;(3)因主妇没有猪肠洗,失去了过年的欢乐,得赔银30 两,谓之“洗猪肠钱”;(4)因小孩过年时得不到背煮猪脚,失去了童趣,得赔银 30 两,称作“背猪脚钱”。5.偷鸡:彝族传统认为,偷鸡是最下贱最羞耻的事,连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来做人。偷鸡者如是年轻女子,无人会娶,如是妇人,则会被丈夫休掉。正因如此,在传统的习惯法里反而找不到具体的赔偿办法。6.牲畜吃庄稼:在放牧过程中如因放牧人疏忽,畜群吃了他人的庄稼,通常只进行口头教育,但如果损害严重,直接影响了产量,则估量赔偿。牲畜吃别人的庄稼而被打死,一般是地的主人赔牲畜,畜的主人赔粮。7.狗咬死猪羊:狗的主人把狗打死,不赔偿;如畜主分一半羊肉给狗的主人,则狗的主人赔半价。8.公畜斗架致死:公畜在野外放牧中相互打斗致死,一般情况下赔一半价,彝语谓之“种死赔半价”。9.畜病传染:彝族历来有对病畜采取隔离和把病死的畜深埋山野的习惯,如果谁家没有注意,引发畜病传染,一般按以下情况处理。畜主未觉察疫情,而仍在一起放牧引发传染病的不赔偿。畜主已发现疫情,但未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也未通知附近邻居的,根据造成的危害程度,作适当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