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43627369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42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 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

2、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

3、在官府”的前身.“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一、了解一、了解尚书尚书舜典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二、二、尚书尚书舜典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

4、基本认识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2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 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

5、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

6、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

7、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3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8、.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一、孔子的一、孔子的“论文论文”的观点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 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二、孔子的二、孔子的“论诗论诗”的观点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9、.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一、一、史记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第五节 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 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

10、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4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

11、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

12、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典论.论文 魏曹丕 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

13、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

14、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5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

15、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5、掌握“文体论”: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6、掌握“文气说”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

16、;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答: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第二节 文 赋 晋陆机 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

17、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答: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6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最后,创造出具体

18、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答:

19、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20、,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节 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 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72、理解“神思”是什么: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

21、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答: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

22、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5、了解意象的提练: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6、了解“虚静”说: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

23、术创作的能力.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8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想象必须扎根现实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

24、合在一起的.“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答案上面笔记中有.第四节 诗品序 梁钟嵘 1、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2、理解“滋味说”: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是“诗之至也”.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

25、征.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

26、,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9一、一、诗品序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答:对南朝诗风的批评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反对作诗

27、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钏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这章我看的不是很懂,希望大家还是多读几遍课本,弄懂文章的含意!)第三章 唐宋文论 第一节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

28、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的观点:答:作者认为四杰的作品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的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的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他说,尽管四杰的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他们才能超群,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的辞采,创作上的成

29、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一、一、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

30、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答:第一首是杜甫对六朝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10 第二、三首是对初唐四杰的评价以及对妄加评价四杰的狂妄之人的批评和讽刺.第四首是对今人的评价.第五首中杜甫指出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第六首表达了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二、二、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句的理论价值的理论价值:答: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唐代文学的发展吸收了汉魏、六朝文学创作的营养.杜甫文艺思想的核心是转益多师,熔铸古今,作品充实的内容要和完美的形式统一,力求反映现实,广泛地吸收创作精神,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第二节 与元九书

31、 唐白居易 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 新乐府诗 秦中呤 读张籍古乐府中对现实主义诗歌作了充分阐述,提出了诗歌的作用、写作的原则,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最系统完整、集中地体现他的诗歌理论的著作是与元九书.2、掌握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答:在文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的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是指现实性.白居易推崇元稹的诗文,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深刻,贯穿了古人“六义”的精神.战国到汉魏时期,

32、屈原、宋玉的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虽然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但六义已不全了.晋宋两代,真正反映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内容基本没有.梁陈期间,诗歌形式艳丽,内容空洞没有讽刺现实,不对现实生活、国计民生抱以责任感.“六义”已荡然无存了.白居易的好诗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白居易的“为事”“为时”也是为君、为臣、为民、为时、为事而作,他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兼济天下“,他不但提出写作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3、了解白居易强调诗歌的作用:答:在诗歌的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的特性,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的看法,并肯定了他的现实意

33、义.为了很好发展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首先大力提倡“美刺兴比”.“美刺”即美善刺恶,指诗的政治倾向而言,属作品思想内容范畴;“兴比”指写诗的两种手法,是艺术技巧问题,都是指诗的讽喻之意.其次,为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提出作者要取材真实,尚实去伪,不虚谈.白居易认为诗歌如果取材不实,诗的内容的可信度就减少,甚至遭到质疑,发挥不了“裨补进阙”的作用,因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11“为事而作”就是缘事而发,要有事实根据,不能胡说;“为时而著”即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美刺.第三,为诗歌以发挥这一功能,白居易要求讽喻诗的写作要“意激而言质”即意见尖锐,语言要质朴,

34、他认为讽喻诗所讽之意,必须让读者明白,深刻领会,才能起到教诲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意激而言质”即把所表现的强烈看法用激切直露的语言表达出来发挥诗歌的直谏效果.白居易的“美刺”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改变了六朝柔靡的诗风,针砭了时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促进了现实主义诗歌发展.4、理解白居易界定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征:答:白居易在强调诗歌的内容政治性的基础上,界定了诗歌的内涵,指出了诗歌的艺术特点: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为圣人感动人的心灵,天下才处于和谐平静之中,感动心灵的东西,没有比感情更重要,没有比语

35、言更早,没有比声音更亲切,没有比思想更深刻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提示了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用果木的成长作比喻,意思为情为诗之根,言为诗之苗,声为诗之花,义为诗之实.诗歌的这个定义,实际上是要求诗歌根植于现实生活,运用质朴易喻、音韵和谐的语言,对过兴比的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民情,补察时政利害得失,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诗歌的艺术特征:(1)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为先人“六义”里饱含作者充沛的情感,也即真实的民情.“根情”诗歌创作的根本就是情,文学也是作家情感的表现.(2)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作家的真实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把政治思想寓于形象之中,配上五音,因为

36、声音有韵律,使诗歌具有音乐性,才易于被人接受.白居易推崇前人的作品,不仅在于他们深刻的思想,而且为了表达深刻思想,而运用大量形象,具有形象性.(3)白居易尤为重视真空性,论诗中强调,诗人对所咏之事,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把爱憎感情注入其中,文章中“美刺”就是要求作者对事物褒贬之间有鲜明的感情倾向.4、理解白居易强调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关系:答:白居易认为“情”和“义”属于诗歌内容,“言”和“声”属于诗歌的形式,“情”是诗歌的根本,“义”是诗歌创作的归宿.文学作品中没有比情感更重要,比语言更早,比声音更亲切,没有比思想更深刻.他认为圣人的作品都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以感人至深.一篇好的诗歌作品,既

37、要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还要语言流畅,韵律和谐优美.他反对诗歌以华美的形式淹没内容,反对那些:“嘲风雪,弄花草”的梁陈丽体和晋宋时期“多溺于山水”“偏入于田园”的诗歌,白居易的作品内容深刻,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清新自然,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一、一、与元九书与元九书中体现了白居易哪些诗歌理论中体现了白居易哪些诗歌理论:121、在文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冶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的原则:“文章合为时崦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在诗歌的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的特性,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38、泄导人情”的看法,并肯定了现实意义.3、在强调诗歌的内容政治性的基础上,界定了诗歌的内涵,指出了诗歌的艺术特点: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和真实性.4、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强调内容和形式要统一.第三节 答李翊书 唐韩愈 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他完整地提出了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问题,即“文以明道”和创作较接近口语,内容上强调复兴儒学,形式上改革文体,尤其强调形式方面的改革,为古文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主张见于他给朋友学生的书信和其他赠序、杂文等论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答李翊书.2、了解“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对写文章的重要意义:答:学古文的宗旨要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39、.韩愈从“文以载道”的观点出发,认为文章的写作要以儒家之道为准则,思想不纯,就不能写好文章.对作家来说,重要的就是立行,即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其次是立言,即写文章.“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机时希其光”作家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不断充实,这样才能“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即根深叶茂,果实饱满,油脂充足,光辉灿烂.作者的德行是根本,言辞文章是德行的外部表现,有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相应的文章表现.韩愈强调作家主观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突出他的“文以载道”的观点,表现了韩愈倡导文章复古的基本宗旨.3、了解作者提出的以古为法,“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学习方法.答: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儒

40、家传统,重视古人.韩愈重视的古文,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文章,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艺之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贤之志不敢存.”他说古文虽难,但也非高不可攀,只要勤奋努力,坚定意志,坚定信念,掌握方法,就会学到好处,还会有所创造.他说自己学习有三个阶段:一是观“三代两汉之书”“圣人之志”去粗取精,不为别人嘲笑而动摇;二是坚持不懈,能辨真伪,在别人讥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三是坚持有年,以至成熟,达到作文思如泉涌.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防止非正统思想的侵入发现有不纯的东西,都主动排除掉,真到觉到直正的儒家真义才纵笔疾书.也不能放松儒家文章的学习,惟恐偏离轨道.

41、4、理解作者在继承古人的遗产上,强调文采独创,文章内容和言语上要有创新,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反对食古不化,因袭模拟.答:韩愈提倡写古文,古文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古文中也有糟粕,学习时要13分清真假,写作时取精存真,韩愈提出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识古书之正伪”提出写作时要遵循“惟陈言之务去”的原则,即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的继承,写作时,推陈出新,发挥独创性.5、了解作者在对自身的要求上,学文要有坚定的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答:韩愈对待古文的态度十分认真,把它当做终身追求的事情,树立坚定的信念,学习时用功专心,排除一切干扰,潜心研究“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他认为学

42、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能希望速成,应是终身的追求.学习也是艰难的过程,必须坚定信心,不受外界任何评价所干扰,目标明确,矢志不移,并能从别人讥笑和赞誉中认识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直到坚持有年,功夫成熟.6、掌握作者强调在古文写作的风格上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答: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养气说.韩愈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都皆宜”.“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充沛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言主要指文章写作.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

43、”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过程及重要性,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做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写文章时,气如果盛,志趣盎然,感情激越,那么写出的文章必须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如果气势衰弱,必造成下笔艰难,言之无物,东扯西扯,追求形式技巧,言之无文,写不出质量很高的文章.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也有强调写文章的自然之意.一、一、答李翊书答李翊书中阐述了韩愈哪些文学主张中阐述了韩愈哪些文学主张?1、学古文的宗旨要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2、在学习方法上应以古为法,提出“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学习方法.3、在继承古人的遗产上,强调广采独创,

44、文章内容和言语上要有创新,提出“惟陈言这务去”的主张,反对食古不化,因袭模拟.4、在对自身的要求上,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5、在古文写作的风格上,韩愈强调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第四节 岁寒堂诗话(选录)宋张戒 1、岁寒堂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苏轼和黄庭坚以议论为诗,以理为诗,以才学入诗的文风而写的诗论著作.2、掌握作者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观点:答: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一,咏物为余的主张.他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志”是情志,就是抒发

45、作14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张戒把“言志”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张戒又没有完全否定“咏物”,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但不能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作者用“意味”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作品失去了“意味”,就会单调、泛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张戒的“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观点的内涵:诗人言事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感,而用诗表达出来,自然流出,即使全篇咏物,也达到了言志的目的,这也就是“言志与咏物兼而有之”

46、.3、理解诗歌创作要清高古朴自然,不应以雕琢之工的观点:答:张戒从“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的认识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诗歌创作具有应高古、自然、含蓄、微婉的艺术风格,反对有间雕琢,滥用俗语和诗意、直白、浅露.(例子略)在张戒看来,具有高古风格的作品都是诗人情感充满胸膛不得不发的结果,即情感使然,无需“为文而造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自然而然的表现.4、掌握诗歌表达须微婉含蓄,不能直白泄露的观点:答:张戒主张诗以言志为本,反对为咏物而咏物,失掉了作诗的目的,但也反对只言志,而不借助特定的对象来言志,造成诗歌所言之事非常浅露.张戒高度评价了“国风”提出了诗

47、歌创造的艺术风格.“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以其所以可贵也”.在作者看来,古诗和李白的诗的含蓄、自然的审美效果,完全可以和国风相比.张戒提倡诗歌创造的“咏物”,这个观点与“言志与咏物并举”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味”,曹植的“韵”以及杜甫的“气”皆为楷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即“含不尽不意”.张戒以沈约“二班长于情理说”;刘勰“情在词外日隐”;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等观点来证明诗歌创作的含蓄特点.张戒批评了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的不良风气,认为把表达主旨完全明白无误地写进诗中,必造成直白浅露,毫无味道.张戒提

48、倡诗的创作要含蓄微婉,意在批评江西诗派的不良文风,并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方向和规律.5、了解张戒在艺术创作上,张戒主张因情写诗,不可预设固定之法,艺术表现要“中的”的观点.答:因情写诗:张戒继承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提出自然为文,以情写意,反对苏轼、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用事、补缀和江西诗派刻意雕镂、玩弄技艺的习气.写作要“因情造文,不为造情”,他认为凡是上乘的作品都是“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张戒认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真情;而作品也表现了真,能感动人,体现了作品之真,即张戒所谓的“情真”.15不可设固定之法:张戒根据诗歌创作的特点,提出诗不可设固定法式的观

49、点:“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张戒认为学写诗就要抛弃原来的创作定势,尊重情感需要,才可以写好诗.为文造情,不真不诚,不能感人要不得,这是张戒“情真”说又一观点.“中的”:艺术表现上的“中的”主张,即语言要生动确切地符合所描写的对象.“中的”包括抒情与写景两方面内容,既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和本质,又要使所描写的对象鲜明生动,情深意切,如此作品才能深切感人,意味无穷.张戒的“情真”“中的”的主张,主要是针对苏轼,黄庭坚,认为他们只着眼于形式技艺,只得诗的皮毛,雕镌刻镂只能使诗的本质丧失.6、了解学习继承前人优秀诗歌传统问题上,张戒提出了“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的观点:答:“盈科

50、而后进”,即如江河流向大海,先把低洼处填满,然后继续向前奔流.“人才高下,固有分界,然亦在所习,不可不懂.”但学习不能盲目,还要有渐进的过程,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本溯源,学习前人的优点,否则从开始一直学习某一对象,后来就不能超过这个对象,要想超过某人,必须向某人以上的人学习.张戒把历代诗分为 5 个等级:宋朝的诗、唐朝诗、六朝诗、晋魏两汉诗、诗经楚辞.学习的人必须依次参究,盈科而后进.一、一、岁寒堂诗话岁寒堂诗话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1、诗歌要以言志为本,咏物为余.2、诗歌创作要清高古朴自然,不应以雕琢之工.3、诗歌表达须微婉、含蓄,不能直白浅露.4、在艺术创作上,张戒主张因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