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析.pdf(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论文分类号论文分类号 B085 单单 位位 代代 码码 10183 密密 级级 公公 开开 研究生学号研究生学号 2002112032 吉吉 林林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析 Of Confirmation Principle of the Logic Substantial Evidence Doctrine Experience 作者姓名:毛 勇 军作者姓名:毛 勇 军 专专 业:科学技术哲学业:科学技术哲学 导师姓名导师姓名 及及 职职 称:称:学学 位位 类类 别:经济学硕士 别:经济学硕士 学学 位位 类类 别:别:哲 哲 学学
2、 硕 硕 士 士 论文起止年月:论文起止年月:2004 年年 3 月至月至 2005 年年 4 月 月 刘猷桓 教授刘猷桓 教授 2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 日 3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
3、研究生院: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 CNKI 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论文级别:硕士 博士 学科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论文题目: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析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作者联系地址(邮编):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30012)作者联系电话:0431-5196207 4作者姓名 毛勇军 论文分类号 B085 作者姓名 毛勇军 论文
4、分类号 B085 保密级别 公 开 研究生学号 2002112032 保密级别 公 开 研究生学号 2002112032 学位类别 哲 学 硕 士 授予学位单位吉 林 大 学 学位类别 哲 学 硕 士 授予学位单位吉 林 大 学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培养单位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培养单位(院、所、中心)(院、所、中心)哲学社会学院 哲学社会学院 研究方向 自然辩证法 学习时间 2002 年 9 月 至 2005 年 7 月 研究方向 自然辩证法 学习时间 2002 年 9 月 至 2005 年 7 月 论文中文题目 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析 论文中文题目 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探
5、析 论文英文题目 Of Confirmation Principle of the Logic Substantial Evidence Doctrine Experience论文英文题目 Of Confirmation Principle of the Logic Substantial Evidence Doctrine Experience 关键词(3-8个)关键词(3-8个)证实、经验证实、逻辑证实、独断论、怀疑论、物理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证实、经验证实、逻辑证实、独断论、怀疑论、物理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姓 名 姓 名 刘猷桓刘猷桓 职 称 教 授 职 称 教 授 导师情况学 历
6、 学位 导师情况学 历 学位 大大 学学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4 4 月 25 日 答辩日期 2005 年 6 月 6 日 月 25 日 答辩日期 2005 年 6 月 6 日 是否基金资助项目 是 是否基金资助项目 是 /否 否 基金类别及编基金类别及编号 号 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 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 出版地(城市 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 出版地(城市 名、省名)出版者(机构)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出版日期 出版者地址(包括邮编)5内内 容容 摘摘 要要 沿着近
7、代经验主义之路,承继对本体世界的怀疑态度,肯定现象世界的确实性,是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本文探讨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分析阐述了经验证实原则的具体内容,并从其内在矛盾性分析其观点的根本缺陷,应用具体特例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经验证实原则所包含的困惑:观察渗透理论,物理主义的约定性和归纳法原则的困境。这些困惑之所以产生,则在于逻辑实证主义没有达到概念论的思维方式,因而不能肯定本体世界的形而上学。最后,本文认为,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形而上学承诺有所肯定,且必须有辩证的思维方式。关键词:关键词:证实 独断论 怀疑论 形而上学 辩证法 6目目 录录 引言1 第一章 证实原则的提出3
8、第一节 证实原则的内涵3 一、证实的含义3 二、经验证实4 三、逻辑证实7 第二节 实证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回应8 一、传统哲学的困境8 二、传统哲学的出路10 第三节 逻辑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精致化11 一、逻辑分析11 二、语言分析14 第二章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产生15 第一节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表现15 一、观察渗透理论15 二、物理语言的约定性18 三、归纳法的局限性19 第二节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根源21 一、拒斥形而上学21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23 三、科学与真理混同24 第三章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解决26 7第一节 本体论承诺26 一、形而上学回归的必然性26 二、形而上学需求
9、的内在性27 第二节 辩证法的指引30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扬弃30 二、辩证思维方式的张扬32 结论35 参考文献36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8引引 言言 凡事皆有始终,过程被淡忘乃是常有的事,但其开始与结束却总是印象深刻。道理很简单,在时间的生存体验中,段落和节奏必显出过程始终。所谓起始者,指事之不必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终结者,是说一事之上接某事而下无他事在其后者。亚里士多德如是说。上承他事与引起他事,这就是人类普遍承认的现象,认为它就是现存的规律,由之而产生哲学的种种问题。有因则必有果,可以说因果关系就是哲学产生的最初诱因。我们可因之而得
10、到我们想要的心里安慰,找到我们生存的始基。康德如是说:“人类理性具有此种特殊运命,即在其所有知识之一门类中,为种种问题所困,此等问题以其为理性自身之本质所加之于其自身者,故不能置之不顾,但又因其超越理性所有之一切能力,故又不能解答之也。”1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开始只研究经验中的事物,它所依据的原理是经验中无法回避而不用的,也是由经验证明为有效的。与此同时,理性又受本性的驱使,从这些经验中有效的原理如“因果律”出发,去追溯更深更远的原因。理性看到,无论它追溯到多么深远,它的事业都不能完成,因为这已追溯到的原因总还有它自己的原因,如此递进,永无尽期。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就不得不求助于另外一些原理,这
11、些原理超越了一切可能的经验,但看起来又似乎确实无疑,连普通经验也都会同意的。例如,世界的存在必有其最初的原因(始因)。这些原理超出经验的范围,也就不受经验的检验,因而便出现了这个人提出这样的始因,那个人提出那样的始因,彼此僵持不下的局面。“但由此种进程,则人类理性实陷入黑暗及矛盾之境;此等争论之战场即名为玄学。”2由此可知,由因果关系导致的始与终,就成了人类理性永恒的向导。那么,因果关系究竟可不可靠,人类所谓的始与终是否存在?这便成了哲学永恒的主题。起先的哲学必然是独断论的:“玄学之政权,初则在独断论者统治之下 9而为专制的。”3古代柏拉图,近代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哲学都是独断论的
12、典型形式。可以具体的把独断论的特征描述为:第一,对理性自身的能力不预先进行批判的考察,便盲目地相信自己能解决世界的最后实在的问题,并断言理性自身的原理或概念即是客观实在之物本身的规定;第二,由于盲目信仰理性的力量,就自以为依据理性的原理、单从理性概念出发进行分析和推论,凭借这一纯粹理性的独断做法,就能获得和推进哲学的知识,建立起绝对真理的体系,而无需经验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对学说采取专制主义的非此即彼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是真理,容不得半点怀疑,对其他学派的学说则完全排斥和根本否定。接着独断论出现的必然是怀疑论:康德认为,独断论者在哲学上的专制统治,导致各种哲学学说蜂起云涌,内战不止,互相
13、矛盾冲突,人类理性失去原有的自信。为了实现哲学的科学性的一切尝试,也曾经是怀疑论较早出现的原因。按照怀疑论的观点,理性对待它自身苛刻到如此程度,以致怀疑论不是从别处,而恰当是从对理性的最重要的向往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完全灰心失望这一点上产生的。其实怀疑论是在知觉本身的范围内,从否定知觉之间的客观必然的因果关系出发,从而否定经验的客观性,否定理性,对于理性的超越经验的说教,例如关于物质实体,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是否能被认识等,都不置可否,既不说他们存在,也不说他们不存在。但是,怀疑论什么都不向人们保证,甚至于连他们自己是有知还是无知都不能向人们保证。当人们的理性承受不了那种无根的折磨的时候,又只好转而
14、寻求独断论。因此,哲学史就是独断论和怀疑论交替往复的历史。因果关系,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始”与“终”,这便是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可无论独断论,怀疑论,还是康德哲学的二元论,都未能解决,因此,从康德哲学出发的实证主义哲学,就直截了当地采取了排斥形而上学的态度,只肯定经验现象界的确实性。10第一章 证实原则的提出 第一章 证实原则的提出 第一节 证实原则的内涵 一、证实的含义第一节 证实原则的内涵 一、证实的含义 证实原则是时代的产物。孔德所处的时代具有两大特征:其一,经过大革命洗礼之后的法国,思想极端混乱,社会失范严重,因而如何重建社会的秩序就成为整个十九世纪法国思想界的一个中心议题;其二,十九
15、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此同时,技术进步越来越快,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自然科学的成就这两大极不和谐的时代特征异常强烈地刺激着当时法国思想界的有识之士,燃起了他们改造社会的热情和希望。有着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但又对近代形而上学不满的孔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他的社会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对旧时的形而上学,孔德说:“他们当中最伟大的人物(暗指康德)也倾向于基本上予以认可。一方面认定任何神学观念都无法加以证实,另一方面又认为出于社会需要,不得不永远维持神学观念的主宰地位。”4针对以上问题
16、,孔德认为只有参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改造和重整社会研究,使之科学化,并最终在理论上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依照科学的原则统一起来,才能消除思想上的混乱,重建社会的秩序。通过对各门自然科学的系统考察,结合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综合的研究,他提出了作为实证哲学核心的实证原则,认定该原则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它已使自然科学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理由相信它同样会使社会科学研究获益匪浅。因此,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提出了证实哲学。并严格界定了证实的含义。按照孔德的理解,其证实的含义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到在 11其最古老、最通常的词义里,实证一词指的是真实,与虚幻相反;孔德说:“就这方面来说,它完全符合新的哲学
17、精神;新哲学特征是一贯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能及的事物,而总是撇开其童稚时期主要关心的无法渗透的神秘。”5孔德认为他以前的哲学都是独断论式的幻想,以前的形而上学是应当被抛弃的对象。在第二个含义上,与前面的含义相近,但并不相同,它表示有用与无用的对比;它在哲学上提示着,一切健全思辨的必然使命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而不是徒然满足那不结果实的好奇心。就是说,立足于现实的基点,立足于经验世界。按第三个常用的含义,这个巧妙的词经常用于表示肯定与犹疑的对立。它也表明,这么一种哲学有着别具特色的能力,善于自发地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促成精神的一致。而不像古老的精神状态,
18、必然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要寻求一种确定的思想,而不是处于各种独断论思想的种种冲突之中,不能确定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第四个通常的含义主要在于以精确对照模糊,精确的含义使人想起真正的哲学的恒久倾向,即处处都不仅要赢得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真正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而旧的推论方式则必然导致模糊的主张,那只有凭借基于超自然权威的经常强调才构成一个不可缺的科目。科学的哲学必然是精确的。最后,实证一词还有第五种用法。那就是把它作为否定的反义词来用。它表示着现代真正哲学的一个突出的属性,就其性质来说,它的使命主要是组织,而不是破坏。二、经验证实 二、经验证实 “吾人所有一切知识始于经验,此不
19、容疑者也。盖若无对象激动吾人之感官,一方由感官自身产生表象,一方则促使吾人悟性之活动,以比较此类表象,联结之或离析之,使感性印象之质料成为关于对象之知识,即 12名为经验者,则吾人之知识能力,何能觉醒而活动?是以在时间次序中,吾人并无先于经验之知识,凡吾人之一切知识,皆以经验始。”6孔德亦认为:我们的思辨依存于我们自身的整个条件,无论是内在的或是外在的,都必然和我们的实证研究息息相关。在实证哲学研究阶段,“我们把力量放在从此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观察领域,这是真正能被接受而且切合实际需要的的各门学识的唯一可能的基础。在此之前,思辨逻辑乃在于根据一些模糊的原则以或多或少的巧妙方式进行推论。自此以后,
20、思辨逻辑作为一项基本规则承认:凡是不能缩简为某个事实(特殊事实或普遍事实)简单陈述的任何命题都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清晰含义。它使用的原则不外乎是真正的事实,只是更为普遍、更加抽象罢了。上述原则应该成为一般事实的纽带。况且,不论发现这些原则的方式如何,是推理的或是实验的,其科学效能总是在于与所观察的现象直接或间接相符。”7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基础。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局限在经验现象的范围以内。科学所讨论的只是经验现象范围以内的事情;否则,认识就没有可能,知识就失去根据,讨论就没有意义。同初期证实哲学一样,逻辑实证主义也强调经验的证实。维特根斯坦
21、哲学思想的中心“全部哲学是语言批判”是这样表达的:语言是表述经验事实的,因而语言的表述必须局限于经验范围之内。经验范围之内的是可说的,说了有意义,人们可以听懂;经验范围之外的是不可说的,说了没有意义,人们听不懂,因而对它们就保持沉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才有意义;反之,如不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即无法用经验证实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没有意义,它们就都是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都应该从科学哲学中排除出去。”。8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思想来源于维特根斯坦。即语言化的孔德的 13实证主义原则。这个原则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
22、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石里克说:“一个命题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说明其意义:它通过一种实验可以鉴别或断定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否则它是空洞无意义的”。9“这朵玫瑰花是香的”这个命题有意义,乃在于人们只需嗅一嗅就能鉴别其真伪。但是,如果一切科学命题毫无例外的都要经过经验证实才有意义,那么很多涉及到自然科学基础的命题将被排除在科学之外,比如,那些陈述一般规律的命题,有些尚未被证实、并且将来也不大可能被证实的假说,将被作为无意义的命题。显然,并不是所有陈述事实的命题都应该而且能够接受经验的证实。因此,经验证实只能是“原
23、则上”可否证实,而不是指技术上一时可否证实。就是说,检验综合命题的意义标准不在于是否已经被证实,而在于是否有证实的可能性。另外,因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而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以经验直接证实的。例如一块金属,它能为经验直接证实的只是它的表面现象,如色泽、重量等。但是它是铝还是锡还是别的什么,即它的本质却无法仅凭感性经验直接鉴定。所以卡尔纳普说:“我们必须肯定两种证实: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10“直接证实”是指当下的经验的证实,而“间接证实”是指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来证实。卡尔纳普认为,我们必须注意到间接证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而言比较重要。一个不能直
24、接证实的命题,就只能通过间接的证实,即对从这个命题与其它已经证实的命题一起推演出来的新命题加以证实。以“这把钥匙是铁做的”这个命题的间接证实为例:(1)“这把钥匙是铁做的”。这是一个有待证实的命题;(2)“铁制的东西放在磁石附近就会被吸引”,这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物理定律;(3)“这是一块磁石”,这也是已经 14被证实的命题;(4)“把这把钥匙放在磁石附近”,这是可以通过实际行动而被直接经验证实的;(5)“这把钥匙会被磁石吸住”,这是一个预言,也可被直接经验证实。由此,这个预言被当下的直接经验所证实的话,则命题“这把钥匙是铁做的”就得到间接的证实了。三、逻辑证实 三、逻辑证实 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
25、的形式,即表象、概念等相互的联接方式,而不管这些表象、概念是从什么来源发生的,它一视同仁的和一切知识打交道,抽掉知识的一切内容,因而也抽掉了知识与对象的一切关系,是思维的纯形式。它以不矛盾性为依据建立思维活动分析的法规,这种分析活动只能说明,而不能扩充知识。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证实,语言分析,就是以形式逻辑的不矛盾性为原则的。数理逻辑,亦必须以不矛盾性为依据。对于逻辑经验主义者来说,“可证实性原则”除了“经验的证实”外,还有“逻辑的证实”。在他们看来,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凡经验上不可能证实的,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凡是逻辑上不可能证实的,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根本不能想象的。”11逻辑的证实
26、又称“逻辑的可能性”,即“逻辑上可能的”。按照石里克的解释:“一个事实或过程如果是能够描述出来的,就是说,如果用来描述它的句子是服从我们为我们的语言制定的语法规则的,那我就把它叫做逻辑上可能的”。12它不涉及科学语言的内容,只涉及语言的形式。它使用的语言的形式是以数理逻辑为范例而建立起来的,可以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这种语言形式是人工构成的,是制定出一套说话规则的系统。这套系统有两条基本规则,即“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前者规定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把句子构造出来,后者规定如何把给定的句子变形,使之成为另一个句子,或者说,规定从已有的句子中推出其它的句子。通过逻辑句法的分析,可以弄清楚科学
27、命 15题中词的出现,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和次序是否符合“形式规则”。如果符合了,不管它的内容是否反映实际,它都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这就是“逻辑的证实”。经过逻辑证实的,符合“形式规则”的科学命题称之为“逻辑真理”,它区别于按经验的证实原则证实为真的“经验真理”。“逻辑真理”是符合“形式规则”的,因而是必然的,但“逻辑真理与经验事实无关,因而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而只是使经验知识条理化、简明化、清晰化和系统化。另外,要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首先必须对句子进行分类,看它们是否适合于作逻辑分析。在科学命题系统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句子:一是对象句子,二是句法句子。前者表述经验事实、对事实有所断定;后者
28、不涉及对象的含义,仅仅表述有关概念和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此相适应,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是“内容的说话方式”,即用对象句子表述经验事实的说话方式;二是“形式的说话方式”,即用句法句子表述逻辑句法关系的说话方式。在证实时。我们须区分这两类不同的句子,以及这两类相应的说话方式。以便做出正确的逻辑分析,避免不必要的歧义。第二节第二节 实证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回应实证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回应 一、传统哲学的困境 一、传统哲学的困境 我们说证实原则的提出,乃是由于对传统哲学理论困境的回应。对先前哲学的反思性批判是每个哲学家前进的前提。体谟对传统哲学的回应是这样的:其一,关于知觉和对象的双重存在,乃是想象
29、的结果,只有普通人才有,而哲学家只有知觉;其二,知觉中所认识的因果关系仅是一种恒常结合与想象的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观念是由经验得来的,经验报导我们那样一些特定的对象在过去的一切例子中都是经常结合在一处的。当我们假 16设一个和这些对象之一类似的对象直接呈现于它的印象中的时候,我们因此就推测一个和它的通常伴随物相似的对象也存在着”;13其三,概然推断是建立于我们经验过的那些对象与我们没有经验过的那些对象的类似的那样一个假设,将来将符合于过去,但是,对于这个预设,我们没有经验的证明,也没有理性的证明;其四,综合判断立于归纳假设之上,仅仅是惑然知识,分析判断是同义反复,不能扩充知识。因此:“我们所知
30、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我们由一个事物的存在能推断另一个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惟一的结论,乃是凭借着因果关系,。这个关系的观念是由过去的经验得来的,借着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两种存在物恒常结合在一起,并且永远同时呈现于心中。所以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因此,我们永远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它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或者在这个问题上满足我们的理性。”14 康德是赞赏休谟的,他说休谟只是没有注意到数学和物理科学是客观有效的。否则,聪明如休谟者,是不会反对理性的有效性的。为了挽救理性
31、的命运,康德提出除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外,还有一类先天综合判断,哲学如数学和物理学一样,是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是具有内容的,它必与对象发生联系,数学和物理学是具有如我们现实中所见的客观性的,因此,我们需从先验的立场来为他们的客观有效性进行辩护。通过空间和时间,概念范畴,最终达到“先验统觉”,它们为理性对于经验世界的知识客观性作保证。但是,“先验统觉”的“自我”属于物自体,而物自体属于“超验世界”,是我们经验世界的原理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自我就如物自体一样,只能留待于信仰,作为不可说的东西存在着。我们必须严格区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否则就会产生二律背反。其实,康德仍然没有彻 17底解决认识
32、论问题,他的“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分离,就是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仍然分裂的结果。二、传统哲学的出路 二、传统哲学的出路 按照孔德的看法,任何观念无非是其历史,因此对人类理性之发展过程的历史重构便构成了理解其当前状态的前提之一。他认为,任何处于实证阶段的科学都内在地含有过去的某些特征。按照这种理解,人类的所有思辩,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种系发展角度讲,都经历了三个理论构造阶段: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在神学的或虚构的阶段:“由于反差作用,人类智慧就在那连最简单的科学问题尚未能解决的时代,便贪婪地、近乎偏执地去探求万物的本源,探索引起其注意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始因与终因)以及这些现象
33、产生的基本方式,一句话,就是探求绝对的知识。”15其实这与我们当时智力最初的真实状况完全相符,因为我们都有此种倾向:拿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现象与所有任何现象相比拟,从而将人类的模式到处移置。这样一来,我们凭借着对各种现象的即时直觉,便开始以为对这些现象有了相当的认识。当一神教取代了拜物教和多神教时,神学阶段便达到了其顶峰;在形而上学或抽象阶段:和在神学阶段一样,人类仍以解释存在物的最内在的本性,所有事物的来源和规定性为旨归。不过,在这个阶段,作为解释原则的东西不再是那些具有或大或小程度直观性的真实的,超自然的存在物,而是以抽象实体形式出现的本体论原则。但是,这些作为人类的愿望和可能性的隐蔽的投射物
34、的解释形式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形而上学根本说来只是神学之一种。在实证的或实在的阶段:如前实证原则所述,人类放弃了绝对的或终极的解释,而将知识和对于知识的冲动限制于可观察的事物的领域。证实原则的目的就是要使关于原则之研究被关于观察到的现象间的恒常不变的关系即我们称为自然律的东西的研究所取代。18从上可以看到,孔德对于康德所残存的形而上学的信仰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力图想用实证的研究来取代形而上学,来建立人类社会的有序状态。对于所谓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将由他的社会学理论来取代,社会学是全部实证哲学的唯一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目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才是真正社会性的实在,人类按其本性是一种社会
35、性的存在物,而不是彼此争斗,自私自利,社会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第三节 逻辑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精致化 第三节 逻辑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精致化 我们可以给出新老实证主义如下两个本质上不同之处:首先,新实证主义以数理逻辑作为其分析工具和秩序原则,而正是这一点在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将其称为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点,老实证主义者的感觉、经验思想之分析被新实证主义者的语言(借之我们可以描述感觉、经验和思想)之分析所取代。一、逻辑分析 一、逻辑分析 维也纳学圈的独创性就在于它将逻辑和经验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在以前他们是互相分离的,甚至于是互相对立的。如果逻辑运算可以被看成是这样的理性程序,他们表
36、现了诸如陈述、可能性、规范、问题,因而我们的语言表达式间的推演关系这类的变形关系,事实上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看成是源自于理性的运算。如果这些推演可以经由某些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进步所导致的经验陈述而被自然而然地判定为不充分的、不适当的,甚至直接被判定为“假”的,即被证明依赖于实际的知识状况,那么经验就可以被看成是其重要来源。对于逻辑经验主义者来说,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构成了新逻辑观的统帅,19而且也是他们最为充分地强调了逻辑对于哲学而言的意义。在数学原理中,罗素成功地从很少几个逻辑概念和公理中推导出数学,建立了一种没有悖论的数学。他用类型论成功的解决了逻辑悖论:所谓逻辑悖论,就是指存在于两个均已被证明了的
37、命题之间的那种矛盾,换言之,一个悖论自身是一个矛盾,它从真的命题推演而来,但却因为经由有效的推演而得到的命题既是真的也是假的这样的事实而具有一个悖谬的结果。例如: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假定这个克里特人说的是真话,因而他没有说谎话,并因而并非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这样“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这个命题便是假的;反之,也并非可以说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这也就是说,如果接受该命题,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它既真又假的结论。由此便陷于悖论。类型论将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型,一个谓词的空位中不能随意填入符号而只应填入同类型的符号。命题函项的意义由函项的适用范围确定,在这样的适用范围中不应包含任何自返函项。个
38、体属于类型 0(x);一阶谓词属于 1(fx);二阶谓词属于类型 2(F(fx),一个集合的类型总是比其元素的类型高一级。由此便产生了一个相应于诸级类型的命题的等级序列。如果混淆了不同的类型,就会产生悖谬。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认为:限定摹状词和名字的简单替换是不允许的,命题的意义不能随意改变,摹状词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意义,其意义需通过包含着它的那些陈述而加以确定。因此对于摹状词而言如下之点是适用的:一个实体存在者或者满足它或者不满足它。作为限定摹状词必须具有:一是必至少有一个 X 使其为真;二是必至多有一个 X 使其为真。说某物存在就意味着将被满足了那个性质归属给一个命题函项。罗素认为,几乎所有传统
39、形而上学的误解都与摹状词相关,因为它们都缺乏以上这样的区别。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中,卡尔纳普十分推崇数理逻辑,他说道:20“新逻辑避免了旧逻辑的矛盾,它检验并重新奠定了数学的基础,已使整个数学的概念系统成为逻辑的一个部分。新逻辑已经取得的成就给我以极深的印象,我觉得进而把这种方法富有成效地应用于一切领域包括实际科学的概念分析和重新表述是可能的。”16卡尔纳普的目的是想运用现代数理逻辑的逻辑分析方法,提出一个关于对象或概念的认识论的逻辑的“构造系统”,遵循凡是可能的地方,就要用逻辑构造代替推论出的存在物这个原则,把经验世界从感觉材料构造出来。卡尔纳普多次强调,这种逻辑构造使用的方法不是从内容,而
40、是从外延替代的方面来进行:“一个命题如能转换为一个外延命题(类命题或关系命题),就被称为外延的命题,否则就是内涵的命题。关于一个命题函项 f 的命题之为外延的命题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能以一个与 f 外延相同的命题函项代换 f 而不改变此命题的真值。外延性原则意即关于任何命题函项的一切命题都是外延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内涵命题。”17外延命题的转换是一种逻辑的翻译,仅具有逻辑价值。这儿的构造也就是还原:“一个对象,如果关于它的一切命题都可以用关于一个或更多其它对象的命题加以转换,那末我们就称这个对象是可还原为这个或这些其他对象的还原是可传递的。”18这样,遵循上述原则,按认识在先性从基本要素自我
41、心理基础的原初经验出发,通过部分相似关系,构造出物理对象和他人心理对象,以及各种精神对象,依据不同的等级次序,构造出经验世界的逻辑系统。卡尔纳普认为,这种构造出来的逻辑系统是一种结构性的描述,结构描述是最高层次的形式化和非实质化:“我们认为科学命题仅与结构特性有关这个论点意味着,科学命题只讲纯形式,而不讲这种形式的成分及其关系是什么。,实际科学必须能把各种不同的东西区别开来;这首先在部分是通过利用其他事物标示其特征来做的,但最后则只是通过结构描述来标示其特征的。”19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陈述的本质仅仅在于其形式,其结构。它们是这样的命题:21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都毫无例外地真。“逻辑命题的独特特
42、征是:人们仅仅从记号即可知道它们是真的,而这个事实包含了全部逻辑哲学。”20 二、语言分析 二、语言分析 在逻辑哲学论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逻辑命题是同语反复式的解释,而且更可能发现经由对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获得的语言批判的结果以及同样重要的关于哲学本身是什么的一种规定。哲学是一种活动,其唯一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新实证主义者从维特根斯坦那里接受下来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他关于哲学的本性及任务的看法。这种看法是与对迄今为止的哲学成果的否定性评价相关的:“人们关于哲学事物所写下的大部分命题和问题并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就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而只能确定其无意义性。哲学家们的大部分
43、问题和命题是以如下事实为基础的;我们不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21如果因此意义问题变成了决定性问题,那么对语言的分析和批判必然成为哲学的根本任务。不存在任何这样的命题系统,其描述部分可以被名之为“哲学”,哲学是一种活动,哲学分析“通过清楚地表现可说的东西”来区分可思考的东西和不可思的东西。哲学就是从事哲学。由于不承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所以,如果哲学是一种理论,也即一个真命题的系统,那么该系统只能是这样构成的:它或者本质上说只包含同语反复的命题,或者只包含描述性的、具有内容的命题,也即自然科学陈述。在真命题之中我们不能找到被称为“哲学的”命题,因此从事哲学,也即我们称为哲学的东西,仅仅在于
44、对所说的东西的澄清。不应当提出任何断言,应将下断言的任务留给其他人,即自然科学家。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在其他领域中也乱下断言,那么我们只需一步一步地对其断言进行分析,以最终消解其问题。如果每一个步骤都毋庸置疑,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什 22么问题和讨论,只有在所说的东西“可以说”的时候才存在着问题的答案。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科学哲学的任务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为科学提供逻辑工具,从科学中清除一切没有意义的伪问题,使科学避免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争论。逻辑句法区分开了两种基本的语言:对象语言和句法语言。对象语言是数学和经验科学的语言,正因如此形式系统的真理标准问题被看作是和经验理论
45、的真理标准问题同样重要的。与此相反,句法语言则是这样的语言,对象语言的形态和规则在其中得到表述。卡尔纳普还区分开了纯粹句法和描写句法。纯粹句法恰恰就是算术的一个部分,而描写句法尽管也是一个公理系统但却涉及到了描写性符号。通过这些等等对语言的分析活动,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他们达到了对哲学性质的界定,哲学就是语言分析活动。第二章 证实原则困惑的产生 第二章 证实原则困惑的产生 第一节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表现 一、观察渗透理论第一节 经验证实原则困惑的表现 一、观察渗透理论 亚里士多德曾把理论科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三门。从那时起,这三门科学一直是西方科学的主干和基础,并在近代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6、。然而,这三门科学都发生了危机。量子力学的产生使经典物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失效,由此出现物理学危机。数学的基础在本世纪初被成功地归结为逻辑,但随着逻辑悖论的发现,数学的基础也被动摇,由此发生数学危机。与物理学和数学的危机相比,哲学面临的危机更加尖锐,历时更长。哲学不但有失去自己研究对象的危险,而且哲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原则和方法也似乎没有了功用。量子力学产生后的物理学危机,逻辑悖论使 23数学产生的数学危机,使康德所论述的真理模式失去效用。众所周知,康德想建立的科学哲学的观念是立足于数学,物理学是先天综合判断,它们具有必然、普遍的效用。但是,当数学、物理学的基础都有待去证实的时候,这种科学哲学的模
47、式又怎能使人信服呢?逻辑实证主义不承认先天综合判断的效性,他们严格区分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观察描述与理论描述,这是他们分析问题的前提,但是,正如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所陈述的,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不存在纯粹的分析真理或纯粹的综合真理。奎因断言,现代经验主义受两个教条的约束,一是相信不依赖事实的分析真理和以事实为根据的综合真理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另一是还原论,即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因而应放弃这两个教条而转向实用主义。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的区分是相对的:分析命题进一步可以分为两类:(1)同义反复的分析真理,如“单身汉就是单身汉”,它的逻辑形式
48、是 A=A,逻辑上永远真实;(2)经验归纳的分析真理,如“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其逻辑形式并非 A=A,而是 A=B。奎因认为,经验归纳的分析真理被当作逻辑永真的真理是有问题的,它之所以被认为属于分析真理,根据是 A 与 B 是同义词。但是,有什么根据说“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呢?追本溯源,最终只能归结到经验事实的归纳与综合。这样的命题不是同义反复的分析真理,而在本质上是综合真理。分析真理必以综合真理为基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割。分析真理并非必然真理,也是或然真理。他们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事实上,惠威尔早就认为,事实与观念的划分是相对的,狭义的事实是指经验事实,广义的事实包括一
49、切有待综合的经验和理论。狭义的观念是指经验事实的综合,广义的观念则包括各种观念综合而成的科学理论。因而事实与观念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观念,从它是经验事实的综合来说,24它是“观念”,从它有待于进一步综合为更高的观念而言,它又是“事实”。因此,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念渗透于事实经验,观念是理解经验事实的必要条件,因为每一个语词就是一个观念,语言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理论渗透于经验之中,没有脱离任何观念指导的纯粹的经验事实。既然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观察描述与理论描述的区分是相对的,那么,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不存在绝对的证实,因为经验本身就是或然真理。同时,观察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虽然卡尔纳普一再强调“所
50、予”是中性的。他说:“最初既谈不上其他主体,也谈不上我。,我们选择这些词语只表示在建立了全部构造系统之后才有通常所谓物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诸不同对象域。为了从这些对象域的区别来指明其系统形式的特性,我们要指出在系统完全建立之后每一种系统形式的基本要素处于哪种对象域;在系统构造之前,基本要素是无特性的,无分域的,关于那些不同的对象域,特别是各个主体的区别,还根本谈不到。”22但是,从最终的结果看来,不仍然是具有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么?间接经验不可靠,但直接经验是人的感觉,而人的感觉并非绝对可靠,可能有错觉和幻觉:同样一阵风,对健康人可能凉爽舒适,对病人则寒冷难忍,同样一碗蜂蜜,对健康人香甜可口,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