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docx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43574575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范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变压器项目运营管理分析xx投资管理公司目录第一章 运营管理分析4一、 单期库存管理问题描述4二、 单期最优订货量的确定4三、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5四、 经济订货(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6五、 库存的作用6六、 库存问题的提出8七、 三大著名质量奖8八、 卓越绩效模式及框架16九、 实施6管理的DMAIC模式17十、 6管理理念29十一、 项目计划30十二、 项目控制33十三、 时间资源优化34十四、 时间成本优化35十五、 项目的概念与特点36十六、 项目管理的内容37第二章 公司简介41一、 公司基本信息41二、 公司简介41第三章 项目简介43一、 项目单位43

2、二、 项目建设地点43三、 建设规模43四、 项目建设进度43五、 项目提出的理由43六、 建设投资估算45七、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5第四章 投资方案分析48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48二、 建设投资估算48三、 建设期利息50四、 流动资金51五、 项目总投资53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54第五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6一、 项目进度安排56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57第一章 运营管理分析一、 单期库存管理问题描述有些物品是易腐的,如新鲜水果、蔬菜、海鲜、鲜花等。有些物品的时效性很强,如报纸、杂志、比赛用的物品等。对于这类物品,如果未能及时售出,将会给卖方带来损失。腐烂的果蔬和过期的面包只能

3、丢弃,过期的报刊只能降价处理。同时,保管和处置这些剩余的物品还会发生相关的费用。这类问题就是单期库存管理问题。单期库存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次订购多少才是最合适的。由于未来的需求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为了确定单期库存问题的最优订货量,必须对未来的需求做出预测。报纸的销售是典型的单期库存问题,所以,单期库存问题常被称为报童问题。二、 单期最优订货量的确定显然,对于报童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订货量正好等于需求量。但是,需求总是不确定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是近似于离散的。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为了确定报童问题的最优订货量,可以采用边际经济分析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对未来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欠储成本与超

4、储成本进行估算,然后分析少订购一件物品所带来的损失或多订购一件物品所带来的损失。所谓欠储成本是指因为订货量少于实际需求而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因错过销售机会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和因信誉降低所带来的间接损失。欠储成本通常用Ce来表示。所谓超储成本是指因订货量超过实际需求而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购买成本与残值的差额和处置过量物品所发生的费用。超储成本通常用C。来表示。1.需求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2.需求呈现正态分布情况下最优订货量的求解三、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所谓经济订货批量,就是使与库存有关的成本(以下简称总成本)达到最小的订货批量。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最早由哈里斯于1915年提出。该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总需求

5、量已知;对库存的需求率为常数;提前期不变;订货费用与订货批量无关;持有费用是库存量的线性函数;全部订货一次交付;无数量折扣。四、 经济订货(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尽管EOQ和EPQ模型是在理想假设前提下提出的,但在实际中,可借助这种模型找到近似解。此外,应用这些模型可帮助企业找到降低总成本的着力点。减少订货(生产)批量,会直接减少持有费用,但会增加订货(或生产准备)次数,从而导致订货(或生产准备)费用增加。如果企业能够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订货(或生产准备)费用降下来,那么减小订货(生产)批量将是优先选项,而且减少批量也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例如,准时生产制

6、强调持续改进,减少库存,减少持有费用,甚至追求零库存。为消除因此而带来的生产准备费用,提出了“三分钟换模”,而这正是经济生产批量模型的应用。五、 库存的作用一般来说,库存是维持正常生产、保持连续、应付意外需求所必需的。库存的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满足不确定的顾客需求。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在时间与空间上均有不确定性,库存可以满足随时发生的顾客需求。这种情况在超市最为常见,特别是对大路货,总会上架足够数量的货物,以满足随时到来的需求。(2)平滑对生产能力的要求。当需求与生产能力不平衡时,企业可以利用库存来调节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季节性需求,如中秋月饼、圣诞树、新年贺卡、开学时的学生用品等

7、可以在淡季建立库存,以供旺季时销售。这样通过预设库存使生产能力保持均衡,能够更好地利用生产能力。(3)缓解运营过程中不可预料的问题。供应商缺货、运输中断、机器故障、质量问题等都可能造成生产中断。为此,需设置一定的库存(安全库存)来缓解运营过程中这些不,可预料的问题。(4)降低单位订购费用或生产准备费用。订购一批物资的订购费用与订购物资的数量无关或关系不大。生产一批产品的生产准备费用与生产的数量无关或关系不大。因此,增大订购批量会降低订购费用。增加生产批量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准备费用。同时,大批量生产还会减少单位产品的生产准备时间,从而使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于瓶颈环节尤为重要。(5)利

8、用数量折扣。通常供应商为了刺激需求,对于达到一定采购量的采购方会提供一定的价格优惠。一次订货量越大,折扣幅度越大。这种情况在大宗原料的供销中最为常见。作为采购方,当数量折扣带来的好处大于增加的保管费用时,就会利用这种数量折扣。(6)避免价格上涨。存储价格即将上涨的物资。因避免价格上涨而保有的库存称为投机性库存。这种情况常见于稀缺资源,如石油、铁矿石等。当然也有反例,如1996年春季,美国的石油公司预计伊拉克的石油会重新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抛售了大量石油储备。六、 库存问题的提出物料的存储现象由来已久,但是把存储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还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早在1915年,哈里斯对银行货币的

9、储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确定性的库存费用模型,并确定了最优解,即最佳批量。后来,威尔逊在把这一结果纳入存储管理系统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所以,人们常把经济订货批量的计算公式称为威尔逊哈里斯模型。经济订购批量研究了如何从经济的角度确定最佳订货数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库存问题的传统认识,是对库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可以说是现代库存理论的奠基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运筹学、数理统计等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研究和解决库存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库存理论,亦称“存储论”。随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普遍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库存理论

10、不断完善与成熟起来。七、 三大著名质量奖在全世界所有国家质量奖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日本戴明质量奖、美国鲍德里奇奖和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这三大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典型代表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1、日本戴明奖为了纪念戴明博士对日本人民的友情和对当时正处于幼年期的日本工业的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51年,日本国家质量最高奖戴明奖设立。(1)戴明奖的种类戴明奖分为以下三类。1)戴明奖。戴明奖授予在质量管理的研究、统计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及TQM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2)戴明应用奖。戴明应用奖授予在规定年限内通过应用TQM而取得与众不同的改进的组织或部门。自1984年

11、开始,其他国家的组织或部门也可以申请戴明应用奖。3)戴明控制奖。戴明控制奖授予在规定的年限内通过应用TQM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法而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改进效果的组织的某一个部门。(2)戴明奖的评审标准戴明奖(应用奖)包括10个考察项目。每个考察项目又进一步细分为数目不等的检查点。2、美国鲍德里奇奖1987年8月20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美国100107号公共法案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依据该法案,设立鲍德里奇奖,用以表彰美国在TQM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企业。美国国家质量奖以鲍德里奇的名字命名是为了表彰鲍德里奇在促进美国国家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提高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

12、)鲍德里奇奖的评审标准鲍德里奇奖从7个方面对组织进行评审,即领导作用,战略规划,对顾客和市场的关注,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关注,过程管理,经营结果。这7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框架。这一框架就是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卓越绩效模式框架。对上述7个方面,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1)领导作用:检查高层管理的各项能力以及组织社会责任的定位及履行措施。2)战略规划:检查组织战略的定位以及重大决策的实施。3)对顾客和市场的关注:检查组织对顾客需求的定义以及与客户建立关系的方式。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检查组织为了对关键的组织流程和组织绩效提供支持而管理、有效利用、分析和改进数据和信息的方式。5)对人力

13、资源的关注:检查组织促进其成员充分拓展其潜能并激励他们调整到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轨道上的方式。6)过程管理:检查组织的运营和支持等各个关键流程的设计、管理和改进。7)经营结果:检查组织的各关键业务领域的绩效和改进措施,以及客户满意程度、财务和市场表现、人力资源表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表现、运营表现、公共和社会责任。此外,还检查组织与其竞争对手关系的处理。(2)鲍德里奇奖的实施鲍德里奇奖的评审和奖励由美国商务部负责,具体管理机构是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美国质量协会协助NIST从事对申请者的评审、准备相关文件和具体政策以及各类信息的发布等工作。鲍德里奇奖的评奖过程包括自我评审与申请、专家评审、信息

14、反馈、奖励与经验推广四大阶段。1)自我评审与申请。各类组织可以根据公开发布的标准进行自评。完成自评工作后,如果组织希望获得该奖项,可以向NIST提出申请,接受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在提交的申报材料中应着重说明所取得的卓越绩效。2)专家评审。所提交的申报材料由鲍德里奇奖评审部门的专家进行审查和评定。评审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由评审部至少5位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定;第二步对第一步评分高的申请单位进行一致性审查和评定;第三步对第二步评分高的申请单位进行现场考察;第四步由仲裁委员会最终评审,推荐获奖者名单。3)信息反馈在评审结束后,每一个申报单位都会收到评审部门的反馈报告。报告由评审部门的美

15、国高级专家签署评定意见。反馈报告根据评定准则逐项列出申请者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反馈报告是申请单位改进业绩的指南,也是未能获得奖励者继续申请该奖项的一个重要指南。4)奖励与经验推广获奖单位可以公开发布获奖信息或通过媒体宣传所获得的奖项。获奖者要与其他美国机构分享其取得成功业绩的经验,但不要求分享其专利信息。分享经验的主要途径是美国一年一度的追求卓越大会。3、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日本戴明奖和美国鲍德里奇奖在推动和改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所取得的质量成效使欧洲企业管理者有所感悟。他们认为欧洲有必要建立一个能与之相娘美的欧洲质量改进的框架。当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雅克,戴勒指出:“为了企业的成

16、功,为了企业竞争的成功,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1990年,在欧洲质量组织和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EFQM开始策划欧洲质量奖。1991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EFQM年度论坛上,由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丁本格曼正式提出设立欧洲质量奖(EuropeanQualityAward,EQA),以表彰卓越的企业,并帮助所有申请者追求卓越。1992年,由西班牙国王首次向获奖者颁发了欧洲质量奖。自此,每年颁发一次。欧洲质量奖现更名为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1)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的奖励范围及颁奖类别申请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的组织可以分为4类:大企业、公司运营部门、公共组织和中小型企业。前三类申请者要具备

17、以下4个基本条件:雇员不少于250人;至少有50%的活动已经在欧洲运营了5年以上;前3年内申请者没有获得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同年同一母公司,其独立运营分部申请者不得超过3家。(2)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的评审标准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从手段和结果两大方面对组织进行评审。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的总分为1000分,手段和结果各占500分。1)手段标准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从5个要素来评审组织手段的有效性,即领导作用(100分)、人员(90分)、方针与战略(80分)、资源(90分)、过程(140分)。从手段上可以评审组织做了什么。领导作用要素考察领导者如何促成任务和远景目标的实现,如何

18、制定长期成功所需要的战略,并通过适当的行动和行为予以实施;人员要素考察组织如何在个人、团体和组织高层上管理、开发和释放员工的知识和潜能,如何制订活动计划来支持方针与策略和过程的有效运行;方针与战略要素考察组织如何通过明确的战略,并由相关的方针、计划、目的和过程支持,来实现组织的使命和远景目标;资源要素考察组织如何计划和管理其外部合作关系和资源来支持其方针与战略以及过程的有效运行;过程要素考察组织如何设计、管理和改进其过程来支持方针与战略,使顾客和其他受益者满意。2)结果标准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从4个要素来评审组织结果的有效性,即人员结果(90分)、顾客满意(200分)、社会结果(60分)、

19、经营绩效(150分)。从结果上可以评审组织获得了什么。人员结果要素考察就员工而言,组织取得了什么成果;顾客满意要素考察就顾客而言,组织取得了什么成果;社会结果要素考察就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而言,组织取得了什么成果;经营绩效要素考察就企业经营而言,组织取得了什么成果。(1)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的评审过程1)自我评估并提交申请申请者首先根据评审标准自我评估,然后在每年的2月或3月以申请文件的形式将评估结果提交给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2)专家评审并选出入围者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小组对申请者的申请文件进行审查,然后评分选出入围者。3)现场考核被选出的入围者将接受现场考核。现场考核由以前获奖者的代表和欧盟

20、委员会、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以及欧洲质量管理组织的代表执行。他们将对申请文件的内容和不确切的地方进行现场验证。现场考核对申请者而言是学习卓越模式的好机会。4)选定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单项奖获得者现场考核结束后,基于评审小组的最终报告,评审委员会选定单项奖获得者。获得单项奖意味着组织已经在卓越绩效经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5)产生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获得者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获得者产生于单项奖获得者。获奖者都将参加声望很高的欧洲质量论坛,媒体将对此进行广泛深入的报道,在整个欧洲他们都将得到认可,成为其他,组织的典范。获奖当年,将举行一系列的会议邀请获奖者与其他组织分享他们达到优秀的历程与

21、经验。八、 卓越绩效模式及框架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今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这种系统的绩效管理方法通过领导作用、战略规划、对顾客和市场的关注、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关注、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的集成来改变组织的形象。其中,领导作用、战略规划和对顾客与市场的关注构成了“领导一战略一市场”循环;对人力资源的关注、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构成了“资源一过程一业绩”循环。两个循环以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为基础和纽带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绩效和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是引导企业满足甚至超越顾客需求,达到顾客满意,实现卓越经营绩效。朱兰认为,卓越绩效模式的本质

22、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追求卓越的企业,卓越绩效模式提供了评价准则,企业可以采用评价准则所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从而走向卓越。因此,卓越绩效模式是手段,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卓越绩效是目的。实现目的的路径是利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定期对组织进行系统的诊断,识别存在的不足,实施持续改进,取得预期的绩效水平。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卓越经营的努力方向。九、 实施6管理的DMAIC模式1、定义阶段定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SIPOC图、工艺或业务流程图

23、、过程绩效测评、排列图等质量管理方法确定需要改进的产品和服务及相关的核心流程,识别顾客心声,确定质量控制点及关键质量特性,确定6项目实施所需要的资源。(1)项目选择选择项目时,应以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切入点,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经常出现返工、返修,甚至残次品的生产过程或作业流程;一直存在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影响经营业绩的障碍;对提高顾客满意度至关重要,但与标杆企业相比却存在明显差距的业务。找到这些薄弱环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才能确定,为此需要搜集、分析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顾客反馈意见(如顾客抱怨、投诉、甚至索赔),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策略和行动计划,企业内部的

24、质量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和企业计划、方针、目标的执行报告等。(2)项目描述项目被界定后,应以文件化的形式予以表达,使领导层和项目中的所有成员都能了解项目的背景、关键问题、预期的目标、团队成员的职责等。SIPOC图是描述项目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以简洁直观的形式描述一个流程的结构和概况。SIPOC图说明了信息和物料来自何处,谁是供应商,供应商会向你提供什么,所提供的物料对生产过程和CTQ有什么影响,包括有哪些主要处理过程,过程的结果是什么,谁是这个过程的顾客。值得指出的是,供应商可能是外部的供应商,也可能是上一道工序;顾客可能是最终顾客,也可能是下一道工序。该图描述了PCBA来料加工的典型过

25、程。其中,供应商为主要物料供应商,输入为电子物料,过程为SMT贴片、插件、焊接、装配、测试、包装,输出为PCBA组件,顾客为电子产品制造商。绘制完SIPOC图后,还需要进一步绘制工艺流程图(产品)或业务流程图(服务),并确定流程中的控制点。(3)顾客需求分析6是一种以追求顾客满意为驱动的管理方法,顾客决定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达到甚至超过顾客满意,必须识别顾客需求,尤其是关键顾客需求。关键顾客需求即顾客心声,是顾客对产品在功能、性能、外观、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或潜在要求。顾客需求分析就是通过识别VOC,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要求,进而确定关键质量特性的过程。这一过程可通过CTQ树的方法来实现。(4)

26、过程绩效测评通过项目选择、项目描述、顾客需求分析,对所发现的问题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定。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测评过程绩效。虽然RTY测评的是输出的结果,但是,不同于传统产出率,RTY揭示了过程中存在的一切问题。DPMO则超出不合格品数的局限,更多地关注有几个出错机会以及每个不合格品有几个缺陷项。所以,这两个指标的测评都有助于我们把存在的问题从量化、客观的角度进行定位,使得6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明确。2、测量阶段就所明确的问题,测量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现有过程的测量,确定过程的基线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识别影响过程输出Y的输入X,并对测量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反映

27、现实质量水平的指标。该阶段一般要用到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测量系列验证、时间序列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过程能力分析等。(1)数据收集和整理为正确收集数据,需要对数据收集进行策划,包括数据收集的要求、测量对象、测量指标、测量装置及方法等。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数据收集计划”“数据收集表单”,并发放到有关人员,使测量和记录人员有章可循,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记录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数据收集应遵循数据抽样的原则和方法。整理数据的目的是为查找原因提供线索,可采用直方图、排列图、散布图、分层图、趋势图等统计工具分析数据。(2)测量系统验证数据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测量中涉及测量对象、测量人员、测量器具、测量方法

28、、测量环境。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造成的影响比较大,所获得的数据就达不到预期的精度。测量系统验证就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影响数据波动的各个测量因素,以及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给出明确的判定:该测量系统是否达到使用要求。总之,测量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准确性是指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测量对象真值之间的差异性。精确性是指多次测量结果的波动大小。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由偏倚、线性和稳定性三个统计指标来表征。下面介绍这三个统计指标的具体含义:偏倚是指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与被测对象真值之间差异的大小;线性是指在测量系统量程范围内,偏倚与真值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稳定性是指测

29、量系统的偏倚随时间变动的情况。测量系统的精确性由重复性、再现性和分辨力三个统计指标来表征。下面介绍这三个指标的具体含义:重复性是指同一测量员使用同一量具对同一被测对象多次测量的结果的差异,这一指标反映了量具的固有波动;再现性是指不同测量员使用同一量具对同一被测对象多次测量的结果的差异;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显示被测对象最微小变化的能力。以上介绍的是连续型数据的测量系统分析。对于非连续型数据的测量系统的有效性,般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来验证。其基本原理类似于对连续型数据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的评价。(3)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简单实用,可以帮助发现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间序列分析所用的工具是

30、时间序列图,又称为趋势图,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在坐标图中直观地展示出来。6项目团队收集到过程输出Y的数据后,就可以绘制时间序列图。为了能够充分展现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当数据量大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绘制时间序列图。(4)描述性统计分析当6项目团队收集到过程输出Y的数据后,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程度与分散程度以及数据分布的形状。描述集中程度的指标有均值、中位数、众数。描述分散程度的指标有方差、标准差、极差。描述分布形状的指标有偏度、峰度。(5)过程能力分析6项目团队收集到过程输出Y的数据后,应对Y的中心位置与波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而过程能力分析是能够把两

31、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估的有效工具。过程能力分析是确定过程改进的基线和改进目标的重要工具。有关过程能力分析的内容在前面的章节已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3、分析阶段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影响过程输出Y的输入X,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影响输出的关键因素,并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分析阶段用到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因果图、排列图、散布图、多变量图、回归分析、控制图、箱线图、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等。(1)原因分析利用头脑风暴、因果图、控制图等方法或工具,分析确定影响输出Y的关键X,即确定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绘制流程图,确定每个关键质量特性的可追溯变量X,确定每个变量的能力,对CTQ与X,之

32、间的关系做出描述。(2)结论验证为确保所找到的关键因素是正确的,还要验证分析结果。为此,可用散布图来确认Y与X,之间的相关程度,即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确定Y与X,之间的密切程度。通过假设检验或方差分析则可以验证所找出的关键因素是否对特性结果有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分析阶段既是关键阶段,也是困难阶段。一方面,要找到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还要对所得出结论进行验证。为了真正找到哪些造成质量问题的少数的关键原因,就需要大量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4、改进阶段改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分析阶段所确定的关键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实施解决方案。改进阶段是最具创新性的一个阶段。改进可以是在原有方案

3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也可以是提出全新的方案。正是由于在这一阶段将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所以,一方面需要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对改进方案的风险做出全面评估。改进阶段用到的主要质量管理方法有:试验设计、精益管理方法、田口方法、FMEA、响应面分析、流程再造、甘特图等。(1)改进方案的提出和选择提出若干可行方案,通过实验设计等工具描述CTQ与X,之间的关系,经过对比分析选择那些能够显著提高CTQ水平的方案。根据6总体目标,确定使CTQ达到最优的X,的水平。(2)改进方案的评估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是用来分析在产品或服务及其实现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有效方法。当进入分析阶段时,6项目团队应评估将要实施的

34、改进方案是否解决了原有问题,还要评估在解决原有方案后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风险)。FEMA分析的核心是FMEA分析表。下面逐项介绍FMEA分析表中的内容。1)功能功能是指改进方案要实现的质量目标。一个改进方案对应一个FMEA分析表。2)潜在失效模式潜在失效模式是指分析对象未达到预期功能所表现出来的失效形式。3)潜在失效后果潜在失效后果是指失效后对系统、过程、顾客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应包括对当前过程、后续过程及整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4)严重度(S)严重度是指对失效所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从1到10分为10个等级。没有任何后果为1,无警告造成严重后果为10,中间分为8个等级。5)失效机理失效机理是

35、指失效模式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6)频度(O)频度是指失效原因发生的可能性,从1到10分为10个等级。失效不大可能发生为1,失效几乎不可避免为10,中间分为8个等级。7)现行控制方法现行控制方法是指当前采取的用以防止或发现失效原因的措施。8)不可探测度(D)不可探测度是指用当前方法发现失效原因的可能性,从1到10分为10个等级。几乎肯定可以发现失效原因为1,几乎不可能发现失效原因为10,中间分为8个等级。9)风险优先级别数(RPN)风险优先级别数是S、0、D三者相乘的结果。一般认为,当RPN100时,需要对改进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注意,除了关注RPN值外,还会关注S、0、D单项值。有时,即使RN

36、P值不是很高,当某一单项值很高时也应重新设计改进方案,当涉及与生命有关的安全事项时尤其如此。措施后面的S、O、D值及RPN值是实施预防措施后预计的数值。应比实施措施前有所降低。当然,也会出现降低某一RPN而导致另一RPN增加的可能性。(3)改进方案的实施确定好改进方案后,就要采取强制措施推行改进方案。为此,需要确定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实施的具体内容、行动计划、资源配置、时间要求等。可以利用网络图法确定各项作业的先行后续关系、时间进度,并找出关键路径,进而从质量、费用、时间、资源等方面优化6项目计划。5、控制阶段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认改进成果,通过有效的措施保持改进成果,并推广应用改进成果。控制

37、阶段用到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控制图、防错方法、标准操作规程等。(1)成果证实从统计学角度,对改进前后的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证实改进成果的真实性。此外,还要从经济学角度,验证6项目投资回报的显著性,在评估报告中说明由于减少缺陷而减少的浪费、质量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创造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为了确保6管理的信度和权威,应结合具体情况,建立有关6改进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与检查制度,以定期评审6改进项目的进展情况。(2)成果巩固对证实的成果,建立保持成果的管理、技术和工程措施,使其文件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并将改进结果应用到类似项目中。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对改进项目的成果做出表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

38、6项目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以确保成果得到认可。显然,当质量水平上升到一个台阶后,正好是下一次质量改进的起点,此时,应及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十、 6管理理念6追求的是最完美的质量水准:百万机会缺陷数为3.4,即3.4DPMO。根据可靠性理论,由可靠性是99.99%的1000个零件组成的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可靠性至多达到90%,更何况任何一台笔记本也不会仅由1000个零件组成。所以,追求6就是追求最完美的质量,水准。事实上,任何企业系统或流程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追求最完美的质量水准就意味着要敢于面对存在的问题。6的核心理念就是不怕问题。世界级公司的经验表明:6是一种回报丰厚的投

39、资,依照6配置资源,企业将获得如,下成就:质量水准每提高1o,产量提高12%18%,资产增加10%36%,利润提高20%左右。6是一种商业战略和哲学:顾客的实际效用意味着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企业的实际效用意味着在交易过程中必须为公司创造价值。6管理“以顾客为中心,超越顾客期望”的理念使顾客满意度大为提高,提升了客户价值。6使商家与顾客利益达到高度统一。十一、 项目计划项目管理首先要制订一个详尽的项目计划,以确定项目的范围、进度和费用。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项目计划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由于制订项目计划是在决策的初始阶段,不确定性大,在实施中应逐步展开、修正。项目计划主要回答以下

40、几个问题:什么,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应当完成哪些工作;怎样,如何完成这些工作;谁,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中每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何时,确定各项工作何时开始,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资源等;5多少,确定工作分解结构中每一项需要多少经费;6哪里,确定各项工作在什么地方进行。一般地,项目计划的步骤或内容有: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分解、资源规划和作业计划。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明确市场对项目的需求和业主对项目的要求。项目的需求通常分为两类:基本需求和附加需求。基本需求包括项目的范围、质量、成本、进度,即项目的四项核心内容。此外,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也属基本要求。质量、成本、进度三者是相互制约的。附加需求

41、是指对市场开辟、争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如对环境影响、施工噪声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等。2、确定项目目标项目目标就是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期望结果。确定项目目标的作用是明确项目以及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为实施项目计划奠定基础。项目目标是评判项目是否成功的基准。确定项目目标必须遵从SMART原则,包括目标明确、可度量、可实现、成果驱动、时间性。3、任务分解为了提高估算成本、时间和资源消耗的准确性,提供测量和控制执行情况的标准,便于明确职责和进行资源分配,将整个项目按照工作内容详细分解,分成独立的可衡量的活动。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将项目最终交付的硬件、软件或服务等成果,分解为各自组成要素

42、,再将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一直分解到能够描述项目任务之间关系的数据结果,并对其编码的工具。WBS是预算、作业计划、工作说明书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4、资源规划资源规划就是确定实施项目活动需要哪些有形资源(人力、设备、材料)以及每种资源需要多少的活动。资源包括自然和人造资源、内部和外部资源、有形和无形资源。5、作业计划作业计划是确保按期完成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业计划主要包括工作说明,确定活动顺序,任务和责任分派,项目预算和成本估算等。(1)工作说明工作说明是对需要进行的每项工作的一个精确说明,要说明的各项工作在WBS中都有一个确定的编码。工作说明是分派任务和责任的依据。工作说明的内容包括任务描述,

43、该任务的结果和可交付成果的形式,完成该任务应参照的标准、指南、程序以及有关文件,完成该任务的各种投入等。(2)确定活动顺序根据工作组合关系、产品结构、拥有的资源(设备、人员等)以及管理目标,确定组成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甘特图是描述活动顺序的一种实用方法。甘特图就是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直观地表示项目的该项活动的顺序与持续时间的条状图。(3)任务和责任分派任务和责任分派是将WBS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和SOW中规定的任务要求,分派给组织中的部门或个人。任务和责任的分派结果是任务矩阵。(4)项目预算和成本估算成本估算是预算的基础,项目预算对于控制资源投入和取得预期的项目收益至关重要。项目预算首先确

44、定整个项目的成本目标,然后在WBS基础上确定有关人力、材料、差旅等事项的预算目标。十二、 项目控制1、项目控制的一般方法(1)建立文件体系。项目控制的文件主要包括:工作范围细则、职责划分细则、项目程序细则、技术范围文件、成本控制文件、信息控制文件等。(2)建立会议制度。在各个关键时刻召开会议。项目进行中应定期召开例会,如每月一次。还有些非定期的特别会议,在必要时随时召开。(3)建立信息控制制度。加强通信联系、沟通各方面信息是搞好项目的关键性一环。通常的联系方式有信件、电话、谈话、电传、图纸等。2、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项目中,资源昂贵,技术条件复杂,涉及的人数、机构和职能相互依

45、存程度高,传统的专业或职能信息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应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3、WBS在项目控制中的应用将细分化了的所有项目要素统一编码,使其代码化,WBS还可以充当一个共同的信息交换语言,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系统之间所有信息的沟通。其优点是为所有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基准,不会因人员的变更而变化。十三、 时间资源优化时间资源优化就是寻求工期与资源的最佳结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是影响项目进度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增加投入的资源,可以加快项目进度,缩短工期;减少资源,则会延缓项目进度,拉长工期。资源利用得好,分配合理,就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说明时间资源的优化。(1)资源一

46、定,寻求工期最短。主要途径有:缩短关键路线上活动的活动时间;采取组织措施,关键路线活动交叉作业;利用时差,从非关键活动抽调资源用于关键活动。(2)在工期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平衡资源,求得工期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制订网络计划时,对资源平衡的要求是:按规定工期和工作量,计算所需资源,做出日程安排;将资源优先分配给关键路线活动,并尽量均衡、连续投入;充分利用时差,错开非关键活动的开工时间,以避开资源需求高峰;必要时调整工期,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日程安排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项目涉及资源众多,一般采用启发式算法,找到较优方案。十四、 时间成本优化时间成本优化就是在考虑工期和费

47、用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寻求以最低的项目总费用获得最佳工期的一种方法。项目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人工、材料、能源等费用。间接成本是指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费用。一般来说,缩短工期会引起直接费用的增加和间接费用的减少,而延长工期会引起直接费用的减少和间接费用的增加。时间成本优化有手算法或线性规划法等。手工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压缩关键活动的活动时间来得到不同方案的总费用、总工期,从中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其步骤如下。(1)绘制网络图。(2)找出关键路线,计算工期。(3)计算正常时间的成本,即不赶工的情况下,总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4)计算网络计划中各项活动的成本斜率(5)选取关键路线上成本斜率最低的活动作为赶工对象进行赶工,在压缩工期时,确保本活动所在路线仍为关键路线。(6)寻找新的关键路线,并计算赶工后的工期。(7)计算赶工后的总成本,赶工后的总成本等于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赶工成本之和。(8)重复以下步骤,计算各种改进方案的成本。(9)确定总成本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