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方案1 玉米病害防治1.1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可减产5%10%。1.1.1症状 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受害幼苗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继而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12片叶时可出现症状,7片叶前后发病最重。1.1.2 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幼苗期避开蚜虫繁育高峰期,药剂防治蚜虫。1.2 玉米粗缩病1.2.1 症状 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褪绿虚线小点,随虚线小点增多,叶背的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突起,叶片变厚变宽,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高度减半。严重时不抽雄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根系少
2、而短,有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状,心叶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叶缘变红。1.2.2 防治方法 消灭传毒媒介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场所,减少传毒机会。1.3 玉米条纹矮缩病 也称玉米矮病,是一种重要病害。1.3.1 症状 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缩,最初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出现连续或断续的淡黄色条纹,自叶基部向叶尖发展,后期叶脉向上产生坏死斑,呈灰黄色或土红色,病叶提前枯死。病株上部多向一侧倾斜,叶梢、茎杆、雄花的小梗及苞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1.3.2 传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毒由灰飞虱传播,带毒灰飞虱是本病的初侵染源。灌溉水量多或阴雨天多,垅间杂草繁茂,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繁殖。
3、,灰飞虱密度大,带毒虫数量多时,发病重。1.3.3 防治 及时除草,可明显减轻发病,或用药灭除灰飞虱。1.4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1.4.1 症状 玉米大斑病往往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加重,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籽粒。发病部位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然后沿叶脉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班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病斑长5cm20cm,宽1cm3cm,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植株枯死。枯死株根部腐烂,雌穗倒掛,籽粒干瘪。1.4.2 发病规律 玉米大斑病菌属弱寄生菌,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大斑病的发生与
4、玉米品种、气候、栽培和耕作措施有关。目前尚未发现对玉米大斑病具有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易发病的相对湿度为90%以上,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玉米连作区发病重。1.4.3 防治 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措施。1.5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此病在所有玉米产区均有发生。1.5.1 症状 丝核菌侵入玉米雌穗后,早期会在雌穗上长出橙色霉层,后期染病雌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1.5.2 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 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
5、籽粒、土壤或植株残体上越冬。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1.5.3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源和使用药剂防治相结合。发病后,注意适当灌水,雨天垅沟内的积水要尽早排出,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1.6 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地均有发生。1.6.1 症状 植株地上各部均可发病,以雌穗和叶稍症状最为明显。幼苗受害时,在幼苗和根部产生褐色干缩病斑,幼苗黄弱,甚至枯死。叶片发病产生长约5cm,宽1cm2cm的长方形病斑,后期在下部45节气生根着生处及病穗附近发病,在叶鞘上有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中心变灰白色,病叶鞘和病茎杆之间密生白色菌丝层
6、。茎杆枯朽易折断。组织死亡产生大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穗与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包裹很紧密,不易剥开。病穗僵化变轻,籽粒干缩,灰褐色,籽粒间常有灰白色霉菌。发病后期,全部籽粒,穗轴内侧和护颖均产生小黑点。1.6.2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降雨后从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叶鞘变松,孢子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也可以从伤口、茎杆基部,或花丝、苞叶直接侵入。玉米开花授粉后最易感病。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1.6.3 防治 进行植物防疫,严防带病种子调运传播,实施轮作,发病后
7、用药剂防治。1.7玉米灰斑病 玉米黑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7.1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褪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在叶片上(尤其在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雌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1.7.2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温暖湿润的条件易发病,连作是该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1.7.3 防治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选用抗病品种
8、,加强田间管理,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药剂喷雾防治。1.8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玉米病害,常危害玉米叶、杆、雄穗、雌穗等部位,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1.8.1 症状 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并迅速扩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雌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会形成密集成串小肿瘤。1.8.2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堆肥及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常造成细胞膨压降低,抗病力
9、变弱,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以及暴风雨后造成的大量损伤,均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区和高氮肥密植田往往发病严重。1.8.3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提倡轮作。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土壤深耕翻,减少初侵染源。抽穗前后适时灌溉,避免受旱并尽量减少虫伤和机械损伤。1.9 玉米褐斑病 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均可发生。1.9.1 症状 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小斑,白色到黄色,渐变成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斑,呈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部发病时多发生在节的附近。1.
10、9.2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份)温度较高(2330),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容易发生和流行。潮湿和连作地块发病较多。1.9.3 防治 提倡轮作,及时清理病残株,减少病菌侵染来源,合理灌溉,降低田间湿度。1.10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也称玉米基腐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是由镰刀菌或腐霉菌危害玉米根和茎基的一类土传病害。1.10.1 症状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青枯病的高峰期,发病时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根和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植株枯萎早死,茎基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菌(腐霉菌
11、)。1.10.2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气孔或伤口入侵,茎基部叶鞘雨后积水湿度较大,容易发病。施氮肥过多,植株密度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各种损伤,都会加重病害,尤其在玉米灌浆期到蜡熟期多日阴雨天后突然转晴时,可能造成青枯病大面积流行。1.10.3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合理追肥,避免偏施氮肥。清除田间病残株。减少侵染来源。为降低茎基部湿度,减少侵染,膜下滴灌种植应及早清膜。1.11玉米霉穗腐病 玉米霉穗腐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1.11.1 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有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为害的雌穗上,在籽粒或籽粒间产生青绿色或褐绿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
12、病菌侵入种胚,种子发芽时,致使幼苗凋萎。1.11.2 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原菌一般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害,也可通过接触传染。此并在1828,相对湿度95%98%条件下易发病。1.11.3 防治 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尽量避免或减少伤口并注意防止鸟害。发病后,用药剂喷雾于穗部。1.1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1.12.1 症状 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在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1.12.2 侵染
13、途径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粘附于种子表明的冬孢子越冬,以土壤传播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在2128。湿度在中等偏旱时最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就再无侵染。当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做地块,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1.12.3 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穗或拔除病株,轮作,采用药剂拌种。2玉米虫害防治2.1 白星花金龟 白星花金龟为鞘翅目昆虫,成虫取食玉米雌穗和雄穗。2.1.1 形态 成虫椭圆形,具有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中等不规则白绒斑,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体长为17mm24mm,宽为9m
14、m12mm。2.1.2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份为盛发期。成虫白天活动,常群集为害玉米雄穗,雌穗或嫩茎。飞翔能力强,有假死性和趋光趋化性。产卵于土中,以幼虫(蛴螬)在土中或厩肥中越冬。2.1.3 防治 精整地消灭虫源,轮作,成虫发生期在有电源的地块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药剂制成毒土播种时撒施。2.2 玉米旋心虫 玉米旋心虫为鞘翅目叶甲科昆虫,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2.2.1 形态 成虫体长5mm6mm,全体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胸节和鞘翅上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长8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中胸至腹部末端
15、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2.2.2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一代,以虫卵在土中越冬,6月份孵化,7月上旬为幼虫发生盛期,7月下旬土中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并产卵越冬,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卵散产于玉米田疏松土中或植株根部,成团,多者几十粒,每头雌虫产卵20余粒。幼虫多潜伏在玉米根茎附近,自根茎处蛀入,注孔处褐色,轻者在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重者萎蔫枯心,叶片卷缩成畸形。幼虫老熟后于根茎附近2cm3cm深处做土室化蛹,蛹期58天。2.2.3 防治 秋季精细整地,消灭越冬虫源,田间有枯心苗时,人工拔除,集中销毁,在卵期至幼虫蛀茎前,可用药剂灭除。2.3玉
16、米蚜 玉米蚜可为害玉米、小麦、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中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同时传播多种病害。2.2.1 形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mm2.5mm,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mm2.0mm,长卵形,灰绿色至蓝绿色,常有一层蜡粉,腹管周围略带红褐色,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3。腹管暗褐色,短圆筒状,端部稍缢缩。2.2.2 发生规律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1020代,是多种作物十分普遍的严重虫害。玉米抽穗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盛期,应
17、在抽穗前防治。2.2.3 防治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蘖生地。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要用药剂防治。2.4粘虫 粘虫又称夜盗虫、行军虫等,是一种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虫害。大发生时,可把玉米叶片食光。2.4.1 形态 成虫体长17mm20mm,翅展36mm45mm, 淡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反面淡褐色。绿毛白色,卵半球形,直径0.5mm左右,体角变化很大。虫密度小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色至黄绿色不等;虫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色至黑色。头黄褐至褐色,有暗色网纹,沿蜕裂线有黑褐色丝纹,似“八”字形;有5条明显背线,蛹长20mm左右。2.4.2 发生规律 一
18、年可发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在北纬33度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幼虫和成虫均可越冬。在此线以北均为迁飞成虫或幼虫为害。粘虫喜好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潮湿环境。温度在2333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成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粘虫数量又显著下降,在玉米苗期,卵多产于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雌穗的花丝等部位,形成卵块。2.4.3 防治 控防南方虫害发生面积,减少越冬代及一代虫源数量。在玉米苗期出现虫情,即百株有幼虫50100头时,就应施药防治。2.5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我国除西藏高原外,其它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2.5.1 形态 成虫体长12mm15mm,翅展20mm
19、34mm,雄蛾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横带,前足跗节末端暗色;雌蛾前翅淡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浅,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卵粒扁椭圆形,乳白色,暗斑较横线色浅,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卵粒扁椭圆形,乳白色,呈鱼鳞状排列。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mm,背面淡褐色,灰黄色或淡红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2.5.2 发生规律 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1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生秸秆和穗轴内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春季化蛹羽化。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成虫羽化产卵孵化出幼虫都需要吸食水分。成虫有趋光和趋化性。卵产在叶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只雌蛾可产卵1020块,300600粒。幼虫4龄
20、前多在玉米的心叶丛、雄苞穗、雌穗顶端花丝基部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为害。玉米抽雄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为害。其它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植株其它部位蛀孔为害。花丝抽出后,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轻者影响了养分运输,重者使茎杆折断或将此雌穗柄蛀空折断。2.5.3 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在成虫发生期,在有电源的地方可设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在玉米螟产卵盛期,可用赤眼蜂或其它药剂防治。2.6 玉米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又称玉米叶螨,分布广泛,为害玉米和多种作物及杂草。以成螨和若螨吸寄主背组织汁液,被害叶片呈现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完全变白干枯。2.6.1 形态 雌成虫背部呈卵圆形,体长约0.5mm,宽约
21、0.3mm,春夏季节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初秋开始出现橙色个体,雄虫背面略呈菱形,体长约0.35mm,宽约0.2mm,体色与雌虫相同。2.6.2 发生规律 一年可发生10代以上,以雌成虫在作物和杂草根际或土缝里越冬。第一代孵化发育至若虫和成虫时,正值玉米出苗,即转入玉米苗上繁殖为害。整个发生过程中世代重叠,78月份进入为害高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对玉米红蜘蛛种群消长影响很大,繁殖为害的最适温度为2228,干旱少雨年份发生较重,大雨冲刷,可使虫量快速减少。2.6.3 防治 早春清除田间地外杂草,减少红蜘蛛越冬和繁殖存活场所。应注意在红蜘蛛发病初期用药剂将其控制在点片之内。2.7 地下虫害的防治 地下虫害主要有:蝼蛄,根土蝽,蛴螬,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此类地下害虫除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外,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就是耕作技术上要精细,做到秋整地、松、翻、旋(耙)相结合。3 草害防除膜下滴灌种植玉米的草害防除,均应在苗前进行。通用的做法是封闭灭草。8月份,当人工除膜以后,个别有草地块应进行人工除草或拿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