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8.docx(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1新版)第一单元 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在研讨过程中引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灯是光源等,
2、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
3、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准备】教师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夜视仪、教学课件等。小组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红苹果、黑布、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光的思考(预设5分钟)1.欣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光的图片(太阳光、月光、萤火虫、烛光)2.思考:这几幅图中都有什么?(光)3.讨论: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哪些?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4.揭课:有关光的思考(板书课题)5.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1.思考:光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4、2.讨论:说说这些发光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3.结论: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板书:光源等)4.分辨: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板书:非光源等)三、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1.思考:我们能看到光源,因为它们自身能发光,那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到的?2.讨论: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3.演示: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在盒子中。如果把实验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把门关上,然后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盒子,不让一点光进来。你能看见这个红苹果吗?请说明理由。4.辨析: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下
5、面有三个选项供你参考,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项,完成活动手册。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4.活动:黑暗中的红苹果。5.交流: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6.小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个红苹果。四、拓展:夜视仪原理(预设5分钟)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
6、体?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但是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3.展示:夜视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到的光,这种光能照亮物体并被照相机感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4.记录:学习了这一课,你对光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请你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并试着探寻答案。5.强调: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高亮度光源等发出的非常强烈的光,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作业设计】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太阳 B.月亮 C.燃烧的蜡烛 D.点亮的灯泡2.如果没有光,下列将会发生的是( )。A.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B.我们无法进行呼吸。C.肉眼看不到周围的物体。 D.等眼睛适应一会就能看到。3.我们看到了某个物体,是因为该物体反射的或者发出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教学后记】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在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
8、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特点。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三张有孔卡纸在同一条直线下时,使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进行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第二部分是横向移动其中一张有孔卡纸
9、,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并能做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释为止。教科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光的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情分析】“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
10、思考,只是知道这个大概,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1、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教学课件、手电筒、铁罐、小铃铛等。小组手电筒、4 张矩形卡纸等。【教学过程】一、聚焦:传播方式(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铁罐、小铃铛(学生容音辨听的物体即可)1.回顾:声音传播方式导入(1)课前将小铃铛放入铁罐,课中进行摇晃,提问:大家猜一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怎么知道的?(2)我们知道声音是以波的方式传播的。那手电筒的光是怎样到达黑板的呢?(教师打开手电筒,向黑板照射)2.讨论:学生小组研究并猜
12、测比划光的轨迹。3.交流:请同学用手来演示光的行进轨迹。4.揭题:光是不是像这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二、探索:光的传播(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卡纸(一)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张卡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5.提示:(1)课件出示完善后的实验过程:第一步:在3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上分别打一个小孔(已经打好); 第二步:两端折
13、边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 第三步: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第四步: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卡纸作为纸屏; 第五步:拉上窗帘,关闭灯光,保证室内处于昏暗环境。(2)课件出示相关实验注意点: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需做23 次,直到能清晰地看到纸屏上的光斑为止。6.探究: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8.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二)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探索1.问题: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会看到什么现象?2
14、.猜想:引导学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3.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2)实验做3次,直到能够清晰看到光斑。(3)观察光斑,记录光的行进路线。4.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三、研讨:光的传播(预设8分钟)1.问题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2)小结:当我们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后,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后,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板书:
15、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问题二: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了吗?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2)小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而声音隔着一些物体还是能听到的。3.问题三: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讨论:学生举例说明。(预设:广场上的灯,车灯,阳光,大雾天的灯)(2)展示:课件出示一些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四、拓展:更多思考(预设3分钟)1.博证:你能找到更多的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证据吗,请你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2.思考: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呢?【作业设计】1.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A.曲线 B.
16、波浪线 C.直线 D.声波2.在光通过小孔的实验中,我们在纸屏上( )。A.不能看到光斑 B.能看到光斑 3.下列现象能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A.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B.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的光C.天空的出现彩虹 D.看见太阳光【教学后记】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三课,是对光沿直线传播概念的延续,与前一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引导学生从各种生活现象中思考: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从而引出课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光照射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品的探索,以及光照射烟雾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
17、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光传播的规律,重点研讨影子产生的条件和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本课研究的重点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关系。所以,本课也是前一课探究活动中发现的光的传播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同时本课不仅是前一课的延续,也是为学生后续概念的建构打基础的课。【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基本科学事实,但对光的直线传播事例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以及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特别是对影子的形成和日食月食现象的解释。【教学目
18、标】科学概念目标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科学探究目标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难点能运用
19、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水槽、线香、激光笔、喷雾器、教学课件。小组手电筒、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教学过程】一、聚焦:光遇阻碍(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打孔的卡纸、屏1.回顾:在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当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厚后看到的现象,引出疑问:“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2.揭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板书课题)二、探索:不同情况(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一)光照射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品的探索1.问题:如果把中间的卡纸换成
20、其它物品,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2.出示:小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透明塑料片、玻璃片、半透明塑料片、不透明塑料片、卡纸、杯子等)。3.猜测:光能通过这些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吗?4.提示:课件出示实验活动过程和要求(1)实验活动过程:分别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品遮住手电筒,观察手电筒光斑的亮度,以及能否看清前方杯子的细节等。用透明的塑料片、玻璃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分别用若干张半透明的塑料片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用不透明的塑料片、卡纸挡住手电筒,观察杯子被照射的亮度等。(2)实验活动要求: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重点观察能否看清前方杯子的
21、细节。保证相同条件:光源的强弱、光源到挡光物的距离、观察的角度等。5.探究: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光能通过一些透明的物体;光能部分通过一些比较薄的半透明的物体;光不能通过不透明的物体。(板书:部分图示内容)(二)光照射烟雾的探索1.问题:用激光笔从透明的水槽一端照射过去,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在水槽里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次用激光笔照射,会看到什么现象?2.猜想:引导学生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3.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对比观察两次实验现象。(2)烟雾的量不宜太多,能看到光束即可。(3)强调并确认用完的火柴完全熄灭,激光笔发出的光不能照射人的眼睛。4.强调:
22、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5.演示: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其他学生观察。6.交流:汇报实验发现,鼓励学生猜测可能的解释。(1)在烟雾中能看到笔直的光柱,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烟雾的本质是很小的固体颗粒物,它们是不透明的物质,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由于数量很多很密集,而且颗粒很小很小,也有一部分会被照亮。所以借助烟雾,能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7.拓展:如果让激光笔的光柱穿过水雾,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激光笔光柱穿过水雾的实验。三、研讨:光的思考(预设8分钟)以下三个问题先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研讨。1.研讨一: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
23、播,就形成了影子。2.研讨二:用光的传播方式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日食与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是发生日食的原因。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月食与地球的影子有关,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3.思考: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如何 ? 处于月影中的人为什么会看到日食?处于地影中的人为什么会看到月食?四、拓展:光影现象(预设:2分钟)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能部分通过比较薄的物体,不能通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
24、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与光的传播方式有关。2.思考:当光照射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物体时,光的传播方式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有关光的知识。五、作业(预设3分钟)【作业设计】1.填空题。(1)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2)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同样,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2.选择题。(1)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A光的反射 B.光沿直线传播 C.光速很快 D.光的折射(2)影子总是在物体(
25、 )的一侧。A对光 B.背光 C. 侧光 D. 都可以【教学后记】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本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分为聚焦、探索、研讨三个板块。聚焦板块: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光在传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接着思考,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改变?揭示课题。探索环节:这部分包含3个探索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光传播过程中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变化。第1个探索活动,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
26、入水中,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了。第2个探索活动,将铅笔垂直和倾斜放入水中,对比发现光垂直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倾斜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第3个探索活动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研讨环节: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样解释这个现象。让学生向全班汇报观察到的结果。第二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以及怎样解释这个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将看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第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如何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起来是两条鱼。讨
27、论后将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之前了解得不多。在生活中,很多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折”了。但是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科学、技术、社会与
28、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等。小组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光的传播(预设5分钟)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2.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二、探索:观察实验(预设15分钟)(一)实验
29、1:观察光从空气射进水中的现象1.思考: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2.预测: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猜想1:不会,透明物体,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改变。猜想2:会,生活中见到吸管插入水中时,吸管弯折了。3.提示: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激光笔不要照射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2)实验完毕及时关掉激光笔,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3.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再次强调:禁止用激光笔照射自己或他人的眼睛。4.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5.小结
30、: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发生了弯折。(二)实验2: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1.思考:如果让光垂直射入水中,还会发生弯折吗?如果我们用铅笔垂直或倾斜分别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2.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将铅笔分别垂直和倾斜放入水中。(2)每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并进行观察。(3)记录实验现象。3.探究: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观察实验,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4.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倾斜放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向上“弯折”了,好像断了,而垂直放入水中的铅笔没有发生这个现象。5.小结: 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而光由空气垂直
31、射进水时,光继续沿直线传播,不会产生折射现象。(三)实验3: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1.思考:分享一个养鱼的趣事,明明鱼缸里只有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观察角度尝试一下,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实验。3.交流:怎样调整角度,才能看到两条鱼呢?4.小结: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三、研讨:观察发现(预设15分钟)1.问题1: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2)小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水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
32、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2.问题2: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2)小结:倾斜放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向上弯折了,而垂直放入水中的铅笔没有发生这个现象。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3.问题3:你是怎样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的?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2)小结: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光从鱼到进
33、入人眼要先从水中进入空气(玻璃可以忽略)。光线发生了折射。有两条光线改变方向后射入人眼,所以才能看到两条鱼。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四、拓展:联系生活(预设5分钟)1.思考: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2)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2.活动:在桌子上平放一个硬币,把一个玻璃杯放在上面,从上面能看到这枚硬币。 从侧面也能看到硬币, 保持你的观察位置不变,不要动,把水倒入杯子中,看看
34、有什么奇迹发生? 硬币不见啦! 硬币真的不见了吗? 它还在原来的位置!学会了吗!你可以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你的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3.延伸: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研究光的知识。【作业设计】1.把一根铅笔垂直放入水中,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看,它( )。A.都是直的 B.都是弯折的 C.有时直,有时弯折 D.以上都不是2.渔民叉鱼时,鱼叉对准鱼的( )。 A.正上方 B.正下方 C.看到鱼的位置 D.看到鱼的侧面3.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 A.立竿见影 B.池水映月 C.一叶障目 D.海市蜃楼【教学后记】5.认识棱镜【教
35、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5课。教材在上一节课认识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进一步对折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借助三棱镜帮助学生认识太阳光是有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是否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认识三棱镜的特点,观察“白光”由空气射入三棱镜发生折射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初步认识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然后借助彩色轮实验装置把不同的“色光”混合成“白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白光是由不同
36、的色光组成的”。第三部分研讨,组织学生基于实验现象提出自己对光的理解,指导学生由认识棱镜到思考白光的组成,经历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本课的学习为学生以后认识与理解更多光的现象,揭示光的折射、色散等奥秘提供了很好的“脚手架”。【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雨后出现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产生的原因非常好奇,但真正理解或是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教学目标
37、】科学概念目标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难点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小组三棱镜、白纸、圆形硬纸板(直径5)、水彩笔、火柴、细棉线、学习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光有折射现象(预设5分钟)1.猜谜:雨后一座桥,
38、挂在半山腰,仔细瞧一瞧,颜色真不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吗?2.交流:大家知道彩虹是怎样出现的吗?3.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4.掲题:那么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材质的透明物体时,是不是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呢?想知道结果,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棱镜”吧。(板书课题)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探索一: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材料准备:强光手电筒、三棱镜、白纸(一)认识三棱镜1.谈话:今天的科学课我们要用到一个特殊的科学仪器(出示三棱镜),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2.观察:在科学上我们叫它“三棱镜
39、”,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小心拿放,以免让仪器掉落地上而损坏。3.活动:学生分组观察。4.交流:那个小组来说说三棱镜有什么结构特点?5.小结:三棱镜具有三条棱,横切面是三角形,透明的玻璃体。(二)让光通过三棱镜1.谈话:如果让一束强光通过这个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你们愿意探究一下吗?2.提示:(1)在桌上立起一张白色卡纸,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2)打开手电筒,让光通过三棱镜(三棱镜距离卡纸大约20厘米)。(3)慢慢调整三棱镜的角度,在白卡纸上观察到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画在学习单上。3.交流:当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
40、究成果。(预设: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4.思考:你们认为三棱镜对光起到了什么作用?5.归纳:我们肉眼所见的几乎白色的光,其实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三棱镜的作用是使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当白光进入棱镜时,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6.拓展:了解彩虹的形成:彩虹是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彩虹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播放视频探究彩虹的形成)7.思考:为什么冬天很少见到彩虹呢?(预设:冬天气温低,在空气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雨机会少。)8.小结:我们常见
41、的太阳光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探索二:制作一个彩色轮实验材料:白色硬纸板、圆规、水彩笔、铅笔、剪刀、火柴棍、细棉线1.谈话: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某些不同的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探究一下这个神奇的过程。2.制作:(1)用白色硬纸板剪一个直径约是5厘米的圆。(2)在圆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3)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3.操作:接下来我们让这个彩色轮快速旋转起来,你有什么好办法?4.活动:学生利用火柴棍或细棉线等,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5.交流: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们认
42、为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当彩色轮快速转动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逼近白色。)6.归纳: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其他颜色的光可由三基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所以这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和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即产生白色的光。当彩色轮不动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颜色。转动彩色轮,当转速足够快时,彩色轮慢慢逼近白色,说明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能产生其他各种颜色的光,所以能达到七种颜色的光混合的效果。7.小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光的三基色可以合成其他颜色的光。三、小结和拓展(预设:5分钟)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预设:我们认识了棱镜,知道棱镜可以让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
43、度不一样,从而我们让我们知道太阳光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2.探寻: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使光分解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3.拓展:利用家中的材料尝试制作彩虹。【作业设计】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_现象。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许多种颜色,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红、橙、黄、绿、靛、蓝、紫 B.红、橙、黄、绿、蓝、靛、紫C.黄、绿、蓝D.红、黄、蓝3.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D.黄光【教学后记】6.光的反射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6课。在前几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
44、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始研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本课教学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即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本课利用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重复实验,发现反射规律,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并试着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反射的平面路线图并可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光遇见镜子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拓展部分通过“科学家
45、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光的反射原理不仅广泛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甚至还能解决高科技领域的问题。【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光的反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学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学生在这些游戏中,已经对光的反射规律有初步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难点归纳总结光的反射现象规律。【教学准备】教师课件、镜子、激光笔(光束手电筒)、屛等小组镜子、激光笔(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