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0新版)第一单元 声音1.听听声音【教材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本课的任务是以各种声音为载体,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并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整节课主要分成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部分:倾听周围的声音这个活动要引领学生用心聆听多种声音,体验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的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
2、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所以这个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安静下来,听听教室周围的声音,还可以准备多种声音的音频播放给学生倾听,也可以用物体制造出声音。然后交流:你听到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试着给听到的声音分类。第二部分: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通过第一部分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和描述和分类后,学生对这些声音多了更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部分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他们已经知道的声音的知识和他们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汇总在黑板上,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单元后面要学习的声音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第三部分:听一段简单
3、的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比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可以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第三部分结束后,教师做个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来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学生熟悉的东西。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高低强弱的判断。在这一课里以各种声音为载体,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去描述声音,如何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兴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因
4、此在音频选取,创设情境和感受音符高低变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看不到却能感受到。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地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2.回忆声音的知
5、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材料准备】各种声音音频,学生记录单【教学过程】1.倾听并描述声音1.1倾听并描述周围的声音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课室周围的声音,说一说你听到的声音是怎么样。学生活动: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倾听声音并简单描述声音,进行声音的初步感知。1.2描述结构化声音素材教师活动:精心挑选音频素材(鸟叫声,雷声,流水声,汽车声),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语去描述声音。学生活动:倾听声音并使用更多词语进行描述。设计意图通过有选择性的挑选音频素材,让学生对于不同声音变化有更多的认识,引导学生不再是用象声词去
6、描述声音。1.3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分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刚刚描述每种声音时所使用的词汇,同时列举教材提供的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提问:“我们可以把哪些词语跟科学词汇进行融合”?学生活动:将刚刚描述声音所使用的词语与科学词汇进行对比设计意图通过在简单词语、更多词语描述基础上,引出科学词汇,让学生对比简单词语与科学词汇,升华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同时为后续学习声音高低强弱打下基础。教师提问1:刚刚我们一起倾听了很多声音,哪些是动物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教师提问2:除了刚刚提到的标准,你还会根据哪些标准对声音进行分类呢?学生活动:根据声音分类标准(科学词汇等)将声音进行分类。
7、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描述声音的词语对不同音频声音进行分类,因为一种声音里会有高低强弱的变化,学生对于不同音频声音的比较和同一音频的声音变化会混乱。2.声音知识树教师提问: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很多声音,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这些声音知识,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贴板书,如何产生?怎样传播?等等)学生活动: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记录单填写。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声音单元知识的基础以及关注学生想要了解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为以后学习活动做好铺垫。3.感受乐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活动: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设计意图将
8、教材中的这个部分设计成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声音高低变化的区别,同时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教学后记】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不同发声物体,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运动情况的不同以及分析、归纳不同发声物体运动情况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与分类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过程。本课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第1个活动是用各种办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并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用语言描述橡皮筋发声的状态,从而尝试推导出声音产
9、生的条件,理解“振动”的含义。第2个活动是观察正在发声的不同物体,包括发声的小面鼓,发声的钢尺,发声的音叉,并且强调用手去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从多个实验现象去进行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虽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不同物体在发声时所能被观察到的振动程度不一,因此在本课的研究中,先是引入了振动明显的橡皮筋这一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聚焦并发现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进而在后续探究活动中能够将这一发现延伸运用到不同发声物体当中,加深学生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在研讨拓展部分,本课让学生在得出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的结论基础上,引入乐器竖笛,人体发声器官,让学生讨论吹竖笛
10、时和说话时是什么因素在振动,从而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将知识联系、迁移到生活实际场景当中。【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声音以不同物体为载体时,有不同的产生原因,比如两物体碰撞、摩擦发出声音,认为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比如说话产生声音,认为是嘴巴产生的。这些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本课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11、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且归纳总结多个发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让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材料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锣学生固定后的橡皮筋
12、,音叉,小面鼓,钢尺,记录单【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到了很多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学生活动: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倾听各种声音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声音的产生,形成自身原始概念。2.探究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1)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声,观察橡皮筋发声前后区别学生活动:尝试不同方法使橡皮筋发声,对比橡皮筋发声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
13、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常常关注是什么动作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在此活动中通过提供不同方法,让学生尝试去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动作共同点都是对橡皮筋用力,但是橡皮筋发声结果不一,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2)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教师活动:提问引导橡皮筋发生振动可以产生声音,那其他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吗?学生活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设计意图在获得橡皮筋发声原因,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基础上,提供更
14、多实验材料让学生寻找更多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证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3.联系生活实际 应用迁移教师提问引导:如何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竖笛、人类及其他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学生活动:了解并拓展相关知识。设计意图在学生得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展学生思路。【教学后记】 3.声音是怎样传播【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和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本课以空气、固体(桌面)和液体(水)为实验载体,共分为3个探究活动,验证声音能否通过固液气传播。在探索一中,本课使用的是反面验证的方法,空气是传播声音的
15、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在探索二活动中,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另外一位同学抓挠桌面的声音,并且要对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的区别,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得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在探索三活动中,本课设计的是一位学生耳朵贴着水槽,另外一位学生在空气敲击音叉然后再将音叉浸入水中,看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实验里,需要向学生强调水槽要放在桌子的边缘,倾听的同学一只手捂住耳朵,
16、另外一只耳朵紧贴在水槽上。探索一活动在开展时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需要对真空装置进行改良,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探索二的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与探索三活动一起讲解后再让学生依次进行探索。在拓展部分,本课引入了“土电话”这一实验装置,学生在这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别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说话时,棉线的振动,能够加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能够通过固体和气体进行传播的理解:声源的振动引起传播介质的振动,从而让声音不断传播。【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但是对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
17、另外一个地方,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对于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毕竟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交流产生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关于声音能否通过液体传播,具备不同生活经验和习惯的学生在对于同一现象的观察和认知存在差异,会游泳的学生有过在水里听到岸上的人讲话的声音的经历,注意观察生活的人能够观察到人走近河流,鱼儿听到声音会游走的现象等,因此具备这部分生活经验的人能够接受声音能通过液体传播。关于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少部分学生也能理解在不同房间交流也是能听见声音的,固体并不会阻隔声音。在学生背景差异,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本课针对固液气三种介质分别进行探究,根据学生整体的情况进行引
18、导和启发,辅助学生构建清晰,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科学探究目标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传播。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材料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面鼓学生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鼓声如何传到耳朵里的?学生思考:鼓声传播与什么因
19、素有关?教师活动:提炼观点,聚焦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聚焦问题。2.核心探究(1)实验1: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教师活动:出示真空泵(内含悬挂着的闹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活动:观察真空泵内空气抽完前后的闹铃小锤的现象,倾听空气被抽干前后是否能听到声音,并根据实验所得结论解决第一个问题。(2)实验2: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教师提问引导:空气可以传播声音,那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学生活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比气体强,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3)实验3:声音能否通过液体传播教师提问引导:空气、固体都能传播声音,那液体是否也可以传播声音?学生活
20、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液体可以传播声音,且在水面在能观察到波纹变化,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设计意图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采用反面验证的方法,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验证液体前时需要注意音叉不能接触到水槽。整个探究活动分别针对固液气三个介质,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直观具体。3.拓展活动教师活动:开展土电话活动学生活动:分组尝试土电话效果,观察棉线运动状态设计意图通过土电话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同时
21、也可以观察到棉线的振动情况,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教学后记】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耳的结构与功能。从整体认知到局部研究,逐步加深学生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建立鼓膜的简单模型,化抽象为具体,切身实际地研究鼓膜的作用,最终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往往是相对应的。此外,本课也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验证与强化。本课教材围绕“认识耳的结构”这一目标,设计了3个活动。首先是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人耳各部分的功能;第2个活动是用“纸喇叭”模拟耳郭,用纸卷一个“喇叭”,把自然状态下
22、听到的声音和用纸卷“喇叭”听到的声音进行比较,感受耳郭在收集声音中起到的作用;第3个活动是模拟鼓膜的振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在实验中用薄橡胶来模拟鼓膜。学生通过观察橡皮膜的振动,认识鼓膜的特点,推测人耳鼓膜的作用,这个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做出解释。研讨环节第一个是学生在探索和分析之后进行推测,重新认识耳的结构及功能。第二个是在知道耳郭的作用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医生的听诊器的作用。听诊器的听诊头也是起到聚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声音的有可以聚合的特点。【学情分析】耳朵是学生很熟悉的器官,他们也明白耳朵能让我
23、们听到声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是耳朵的结构就是耳郭。对于为什么耳朵可以让我们听到声音?耳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这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是没有全面、清晰的认识的。这就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引导认识和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产生听觉。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产生听
24、觉。难点认识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材料准备】耳的结构图(彩色,一组一张)、A4纸、橡皮筋、橡皮膜、塑料杯、音叉、木屑(或者细沙)【教学过程】1.导入推测人耳的结构。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了解学生前概念。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的知识为切入点,声音产生后,为何耳朵就能听到声音呢?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前概念。2.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学生活动:两人一组观察耳的结构图。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充满好奇心的,彩色的结构更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这一环节直接把耳的结构展示给学生,把重点放在猜测外耳、中耳、内耳的作用上。3. 用
25、“纸喇叭”模拟耳郭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请你猜一猜耳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用“纸喇叭”模拟外耳,比较用“纸喇叭”听声音和拿掉“纸喇叭”听声音的区别。设计意图用简单易得的材料来验证耳郭的作用,亲身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4. 模拟鼓膜振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提醒学生实验中关注的对象是橡皮膜,而非跳动的木屑;指导学生理解跳动的木屑与橡皮膜振动的关系。学生活动:在“鼓膜”模型上放一些碎木屑,用音叉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的变化。设计意图用与鼓膜一样薄而且有弹性的橡皮膜来模拟鼓膜,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鼓膜的特点,认识鼓膜的功能。同时也
26、能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的传播方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5. 拓展学生活动:观看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过程。设计意图通过观看3D模拟耳朵的内部结构,以及声音在耳内的传播过程,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更具体、形象的认知。【教学后记】5.声音的强与弱【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
27、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
28、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学情分析】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
29、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所以容易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学生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在声音产生之后才有的,如果没有声音,哪里来的强弱变化,而用力并不是让物体振动发声的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明确“振动幅度”的概念,明确实验的变量是振动幅度,可以在钢尺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然后再进
30、行活动二和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材料准备】学生1把钢尺
31、、1根被撑开四角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装在透明盒子里的黄豆【教学过程】1.导入声音强弱的定义。学生活动:分别用手和脚发出强音和弱音。教师活动:给出声音强弱的定义。教师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意图以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开场,让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当中,同时也对声音的强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聚焦本课内容: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2.钢尺实验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强弱,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教师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教师活动: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如手必须用力压住尺子在桌面上
32、的部分,避免尺子击打桌子影响实验;注意分工合作。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关注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设计意图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以至于很难看到。钢尺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要跟学生明确只让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变化,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以免跟下一节声音的高与低中的实验混淆。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接下来两个实验打基础。3.探究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橡皮筋实验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拨橡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
33、什么变化。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2)敲鼓实验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敲鼓,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设计意图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完成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在橡皮筋上画红点做标记,方便观察;用透明盒子装一些黄豆,击鼓时放在鼓面,方便观察,且豆子不会乱飞。4.拓展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把音叉拿在手上,敲击音叉后,用音叉轻轻触碰乒乓
34、球。学生活动:观察当音叉声音从强到弱变化,乒乓球运动状态的变化。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5.研讨教师提问: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设计意图既考察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可能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后记】6.声音的高与低【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本节课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声音的高与低一直都是声音单元的
35、重难点,判断声音的高低、理解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围绕“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敲击铝片琴,感受声音的高低,观察铝片琴的结构,思考声音高低与物体长短的联系。活动2听口琴演奏,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高低与物体长短、厚薄的联系。活动3是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钢尺运动状态变化与声音高低的联系,并学会用柱状图去表示实验的结果。研讨环节设置了3个问题。问题1让学生对声音高低与钢尺振动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尝试得出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问题2让学生总结三个实验
36、结论,得出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问题3是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推测敲击形态不同的编钟产生声音高低的变化。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慢与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等因素有关。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高低,在能判断声音高低的基础上去研究其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为下一节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打好基础。【学情分析】区分声音的高低对学生而言是有一点难度的,而建立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联系对学生而言更具挑战性。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的现象,也是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在实验材料、技术手段上进行设计。学过乐器的学生可以较好掌握本节课的
37、研究内容,没有乐理知识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材料准备】学生1个铝片琴、1个拆开外壳的口琴、
38、1把钢尺【教学过程】1.导入听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教师提问:听一听,哪个是高音,哪个是低音?学生活动:初步感受高低音。教师提问: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经验猜测可能的原因设计意图有些学生对于高音、低音不熟悉,课前用区分度较大的高低音让学生分辨,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实验打基础。直接问哪个是高音,哪个是低音,让学生明白这个两个声音是高、低不同,与上节课声音的强弱是有区别的。最后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2.用不同的乐器感知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1)铝片琴与声音的高低学生活动:每人轮流敲击铝片琴,听声音的高低,观察铝片琴结构。教师活动: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与判断。
39、(2)口琴与声音的高低教师活动:播放吹口琴视频,引导学生注意从右到做口琴音高变化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观察拆开的外壳的口琴,观察口琴内部结构设计意图学生判断声音高低带有主观性,因此用视频指导来帮助学生学习。此外,学生一人吹一个口琴,可行性较低,因而用一个口琴演奏视频,加上口琴的图片,先告诉学生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音高变化,再让学生拿到口琴观察,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能吹口琴的所带来的偏差。3.钢尺实验2: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学生活动: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尽量用相同的力度波动尺子,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的变化,分辨声音的高低变化;根据实验记录绘制柱状图,表示声音高低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的关系
40、。教师活动:用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钢尺长度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再分析钢尺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钢尺进行探究,一步一步,把尺子长短变化与振动快慢联系起来,再把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联系起来,实现本节课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目标。将实验结果做成柱状图,结论清晰明了。4.研讨(1)总结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学生活动:根据实验记录,归纳所得结论。(2)拓展教师活动:出示几种乐器,根据乐器的外观结构,推测乐器的音高变化。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播放视频。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后记】7.让弦发出高
41、低不同的声音【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进而知道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并且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
42、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学情分析】本节课程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而且存在各个同学间的理解差异较大的情况。一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没有仔细观察注意过声音的区别,所以在部分同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较大的困难。部分学生在探索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在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
43、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 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弦乐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进行假设,说明理由。并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发现物体音高变化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音高变化因素表现出探究兴趣,并提出假设。2.能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学重难点】重点辨别声
44、音高低并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三个因素与相关联性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尤克里里、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尤克里里1.出示尤克里里并且简单介绍,学生欣赏。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提问并出示课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拨动不同琴弦、按琴弦的不同位置、转动弦的松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设计意图通过玩味十足的乐器引出学生的兴趣,问题激起探索的热情。二、探索一: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2.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
45、、仔细观察、思考,完成你的预测。 、根据推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三个相关联因素与声音高低的推测。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 3学生相互讨论,试验,观察体会其中的现象并记录。设计意图小组内进行团队合作探索,培养团队精神。研讨一:实验发现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2.提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
46、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 设计意图结果的汇总让学生更详细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探索二: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1.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 2.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研讨二:实验发现1.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设计意图在课堂上总结的内容在实际上可以使用,有效化学习。三、总结: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揭示课题:提问: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2.学生尝试总结。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教学后记】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教材分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该年龄段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不小的热情,故此本节课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文字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动手操作。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