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_(2).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43236233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发展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_(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培育发展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_(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育发展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_(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发展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_(2).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课题编号:10-B-28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科技学院2011年10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科技学院 摘要 #市已经具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定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超预期发展,产值发展均已达到一定规模,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市也存在研发基础和能力尚滞后于发展之需、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尚需巩固、产业集聚效应尚待提升、发展计划前瞻性尚需提升等四个方面的不足。为了实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市应坚持系统性、动态性、比较优势与阶段性原则相结合;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技术创新推动和市场需

2、求拉动相结合;基础创新、应用创新与创新文化相融合;鼓励微小中企业发展和产业重组并购相结合等发展策略。政策方面,#市应重点关注:精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发挥规划指引顶层作用;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差别性、动态性和协同性;提升银行服务能力,鼓励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组织结构;实施“引进”、“培养”和“用人”并重措施,提供智力保障等四个方面。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策略 政策 目标目 录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1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思路 2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释义与国外发展经验3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释义3一、基于国家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3二、基于产业演化理论

3、的研究3三、基于产业选择方法的研究4第二节 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4一、是培育国家竞争力的需要4二、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4三、是构建经济新增长极的需要4第三节 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例5一、美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5二、德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6第四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原则7一、系统性原则7二、动态性原则7三、比较优势原则7四、阶段性原则7第三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9第一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优势 9一、科技实力不断提升9二、工业发展规模优势显著9三、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10第二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成效11一、工业新兴产业

4、发展规模与质量分析11二、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分析12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析13第三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不足13一、研发基础和能力尚滞后于发展之需13二、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尚需巩固 15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尚待提升16四、发展计划前瞻性尚需提升17第四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策略19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目标与定位 19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策略 19一、坚持系统性、动态性、比较优势与阶段性原则相结合19二、坚持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19三、坚持技术创新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20四、坚持基础创新、应用创新与创新文化相融合22五

5、、坚持鼓励微小中企业发展和产业重组并购相结合24第三节 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政策建议 24一、精心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发挥规划指引顶层作用24二、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差别性、动态性和协同性25三、提升银行服务能力,鼓励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组织结构26四、实施“引进”、“培养”和“用人”并重措施,提供智力保障27附表:表2-1美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举例 第5-6页表3-1 20052010年#市科技实力比较 第9页表3-2 截止2011年三季度末#市上市公司情况统计汇总 第11页表3-3 2010年#市规模以上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 第11页表3-4#市制造业战略性新

6、兴产业实际与计划产值比较第12页表3-5 3010年2011年3季度#市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第13页表3-6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其比较 第13页表3-7 2010年1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各季新兴产业结构比较(%)第15页表3-8 2010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及绩效比较 第17页表3-9 全国、#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行业比较 第18页表3-10 2012年#市与#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规模目标比较 第18页表4-1#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模式设计 第20页附图:图1-1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思路框架 第2页图3-1 19902009#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产

7、值及其占全国比重比较 第10页图3-2 2009年#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在校高校学生占#省比例比较 第14页图3-3 2010年部分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率和利润率比较 第15页图3-4 2010、2011年39月#市制造业新兴产业累计产值情况 第16页图4-1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框架 第19页图4-2 新兴产业构成要素与发展动因内在关系 第21页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思路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根据产业演化理论,技术创新是驱动产业演化的根本动力。新技术革命孕育新兴产业群,并使之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产要素重组,带动经济走出衰退阶段,进入繁荣阶段。纵观历史,以蒸汽机、电力

8、、计算机、原子能等革命性发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线,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也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促进#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和#省的发展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市新兴

9、产业倍增发展计划(2010-2012)提出了“跨越发展,三年翻番”的新目标,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的的增长极”。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对#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审视,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二、研究意义各级政府的有关文件提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全社会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并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基

10、础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文件并不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的最终结论,还需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政策理论基础研究和更加具体的策略方案研究。从动态性的角度看,受政策支持利好因素的影响,#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需要总结凝炼。且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政策文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关注研究。在理论方面看,近年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意义的概念指引和思维框架。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一、研究目的首先,以#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2010-2012)提出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11、为中心,以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论证八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可能的风险和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等,分析总结#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经验和难点。其次,依据以上分析,结合国际经验和理论成果,提出并落实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现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具体措施建议。本报告认为#具有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和经验丰富的优势,但是,也不应低估面临的难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需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也需形成企业自主参与的机制。既需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也需重视市场需求对技术产业化的作用。既需强调自主创新,也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需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

12、,也需要推动新兴产业走出去。#市需要多途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经济转型战略的实施。二、研究思路框架本课题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理论、国外实践为借鉴,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市战略性新兴专产业倍增计划为依据,提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为核心,提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与对策建议。图1-1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思路框架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释义与国外发展经验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释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经典、严格的学术概念。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X围的研究主要集中

13、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于国家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当前影响较广泛的解释是,根据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的研讨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进行的阐述。例如,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关系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是突破性技术和产业的深度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产业,是具有广阔市场背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先导性产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变,对保障国家产业安全起决定作用。”该解释综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国家领导人、政策文件的有关阐述,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方面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

14、业的内涵。根据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国家战略必争性、突破性、先导性、创新驱动性和动态性”五个特点。二、基于产业演化理论的研究国内研究人员从对一般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瓶颈产业的比较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延和特点进行了识别。在理论界,关于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等相关概念已经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经典结论。例如:A.O.赫希曼、保罗克鲁格曼、吕政(2004)、万钢(2010)都曾提出了战略性产业的含义。波特(1990)、苏东水(2000)曾对新兴产业进行了诠释。罗斯托曾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

15、上,肖志兴(2011)比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其他产业的相似与区别,并指出在每轮经济周期内都存在着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循环更替的转变规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则研究了一般产业、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支柱产业之间的进化规律。结论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某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为新兴产业”,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关联性效果凸显,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演化为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市场和技术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进入规模经济阶段,形成支柱产业。”课题组也指出这种演变趋势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并不是必然的结果,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必须具有成为主导产业和支

16、柱产业的趋势。三、基于产业选择方法的研究还有研究人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所指进行了界定,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持有该观点的研究人员认为,概念的清晰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是认识和实践制约,现阶段还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当前重要的是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及其技术路线,大力支持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简单叠加已成为共识,但是,选择标准的确定却仍旧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并无根本性的突破。一方面强调对产业的带动力、就业的吸纳力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必须代表未来科技发展前沿和代表产业发展趋势。关于在战略性新兴产

17、业选择的定性研究,其理论依据多借鉴产业关联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广义经济效益理论、优势产业选择理论。在定量方法方面,主要有投入产出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神经网络法、聚类分析法。但是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的样本不足和相关统计制度的缺失,限制了这些计量方法的使用。层级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定性分析法是目前实际工作中可行的方法。第二节 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要性的理论一、是培育国家竞争战略的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一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事关国家产业安全,也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才是赢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18、一国要保持长久的国际竞争优势就不能过度依赖自然禀赋优势,而必须要掌握推进要素(promotive elements ,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创造产生的要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都采取积极措施来提升推进要素的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政策之一。二、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和高风险性,需要政府干预来规避市场失灵。“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产生显著的正社会效益,且有公共产品达到特性,需要政府的调节、规X和制约。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研发产品试制、市场化各

19、个环节都存在较高的风险、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了避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进行激励与调节。三、是构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需要根据波特(2002)钻石理论模型的研究,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四大要素和政府、机会两个外部变量。产业内部四个要素和两个变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竞争力的水平。为了提升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公共政策应着眼于其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柱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影响,发挥引导、激励、服务和规X的作用。第三节 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例一、美国扶持战略

20、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扶持微电子、计算机设备、软件和因特网技术、信息服务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对实现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经济”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支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生物和医疗产业、信息和互联网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促进其快速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经济增长,巩固美国在新创新竞争中的优势。美国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和小企业政策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有效支持(见表2-1)。二、德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主要欧盟国家英、法、德及部分北欧

21、小国历来都对科技与创新给予高度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更是采取多种政策手段力促科技与经济融合,实现“创新-研发-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本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例如:德国工商总会的项研究报告就指出,到2008年年底,近1/3的德国企业将实现的创新归功于政府的研发和创新政策。该国部分典型政策见表2-2。第四节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原则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兼顾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和阶段性原则等四个方面。一、系统性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经历创意、研发、产品开发中试、工艺创新、产业链完善和商业模式创

22、新等多个环节,才能实现向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转化。为了保证以上各环节的顺利推进,借鉴各国政策实践经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应该是一个丰富的政策体系。应包括预测规划、科技政策、科技金融、公共研发平台、财政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之间需有机配合,才能形成协同合力。例如,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补贴,有利于降低企业产业化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私人资本、金融资金的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企业自身积累与内在发展的能力。二、动态性原则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应满足国家战略的必争性和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态势的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一国未来在国际竞

23、争格局中的产业技术地位,对一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应强调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研判和预测,动态性选择有利于国家科技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确保其优先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动态利益最大化。三、比较优势原则尽管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需要突破比较优势的约束框架,着眼于国家战略高度,生产和培植新资源优势。但是,详细到全国各地的具体选择,则必须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从当地资源禀赋、实际基础等具体情况出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优先支持能够发挥当地特长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不顾实际造成产业雷同,引发过度竞争,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四、阶段性原则。对于不同发

24、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孕育期,应重点通过科技政策、创新平台等支持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在重大产品创新开始阶段,应选择性支持一些具有突破性、先导性的技术进行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研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由于此阶段生产工艺不成熟,配套产业链不完善,市场风险高,主导产品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应采取预算采购、税收优惠、用户补贴等手段,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国家竞争战略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体现

25、国家战略的需求,应具有“国家战略必争性、突破性、创新驱动性、先导性和动态性”五个特点。从产业演化理论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必须具有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势能,要符合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循环更替的转变规律。从产业选择方法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的带动力、就业的吸纳力和经济增长具有较突出的贡献,还必须代表未来科技发展前沿和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第二,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理论模型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培育国家竞争战略、克服“市场失灵”和构建经济发展增长极是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也是明确政府政策目标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三,美国和德国的实践表明,政府对于

2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和小企业政策等,政府支持对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创新-研发-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一国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工艺创新、产业配套、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形成等多个环节,其选择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预测规划、科技政策、科技金融、研发创新平台、财政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支持其发展政策的选择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建立有机配合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协同

27、合力。第三章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优势一、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一)研究机构数量和实力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支持下,#市科技创新研发单位的数量快速增长,实力也明显增强。2010年末,#市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外资设置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亦达183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例如2007年,纳米科技园倍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2008年,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沙钢钢铁研究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等列入省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成为#市首个省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二

28、)研发成果数量和产业化增长明显从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看,2005年以来,#市研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提升,2009年该比率已经突破2.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2.34%,已高于全国和#省平均水平(见表3-1)。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一个地区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率超过2%,该地区进入科技研发的快速增长期。从专利方面看,20052010年期间,#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同比增速,个别年度甚至高达100%以上。截止2010年末,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77194件和46109件,比2005年增长16.47倍和16.57倍,居全国首位。同期相比,#市加

29、快推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长6.29倍,从196 件提高到1429件,累计达5853件。表3-1 20052010年#市科技实力比较年度R&D/GDP专利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全国#申请授权(%)(%)(%)同比(%)发明占比(%)同比(%)发明占比(%)(件)20051.321.4844.6514.57 19.124.46 19620061.391.589.88 15.55 46.46 3.71 48720071.41.681.7162.17 13.82 88.61 3.19 72520081.471.931.843.87 11.06 99.52 3.5

30、3 66920091.72.08突破2.026.31 13.50 115.04 2.62 90320101.762.12.3425.85 16.76 17.36 2.97 1429注:研发(R&D)占比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另表中数据根据#市各年统计年报整理,因此小数点后位数没有做同一处理。二、工业发展规模优势显著具有较大规模的工业基础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转移的来源和经济支持,以及具有较大潜在需求的市场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的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部分,由1990年的112.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916.49亿元

31、,累计增长42.609倍。其中,2009年#市地区总产值工业部分较1990年增长37.91倍,是全国同期增速的1.92倍,总量自2004年以来持续占全国的3%以上(见图3-1)。期间,#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6%。图3-1 19902009#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及其占全国比重比较三、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一)银行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市加大了对金融创新的步伐,已经形成了结构较合理、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业组织体系,金融化程度快速提高。特别是200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32、极大推动了#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市金融实力快速提升。截止2010年末,#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达到万亿以上,分列国内大中城市第8和第10位。(二)融资多元化初显成效目前,金融业已成为#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中,#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等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构数量和注册规模在全国均名列前茅。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市备案的创投企业累计81家,注册资本累计164.7亿元,实收资本累计118亿元,创投机构备案及注册资金数均约为全国的十分之一。特别是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的设立,极大提升了#市在业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地位。此外,

33、2010年交通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基地挂牌、融达科技小贷公司的成立都有利于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效率的提升。资本市场融资方面,#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业务规模也快速增长,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和运作能力趋于成熟。截止2011年三季度末,#市已有60余家公司上市,融资400多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二。特别是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达31家,初步形成了中小板独具特色的#板块(见表3-2)。表3-2 截止2011年三季度末#市上市公司情况统计汇总家数(家)融 资 额(亿元)上交所主板980深交所主板325深交所中小板31220深交所创业板1163境外上市12100本年累计新增

34、上市公司1493本年累计再融资537上市公司总数66488资料来源:#市金融工作办,.szjrb.suzhou.gov./jrgk.asp?did=900&xid=901第二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成效一、工业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分析2010年,#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同比增速高达29%,全年实现工业产值7100.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8.80%,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总额、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占全市比重已超30%,利税率、利润率水平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94%和25.42%,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

35、较好的盈利能力。如果将工业总产值、资产、利税总额分别和企业单位个数、从业人员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得出#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全市平均水平规模更大、资本密集度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结论。表3-3 2010年#市规模以上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项目全市(A)新兴产业(B)比较(%)(C=B/A)平均从业人员(人)345203471596820.74 工业总产值(万元)2465166657100556928.80 资产合计(万元)1935113825923842230.6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2457751237049885928.68 利税总额(万元)19882807666961133.5

36、4 利润总和(万元)15070575542157835.97 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8.099.46116.94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137.69125.42数据来源:#市统计局,2010年#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2010年就#市7个重点发展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产值和三年倍增计划指标比较来看,原定于2012年完成的计划指标,在2010年当年已经平均完成71.0%,个别重点行业甚至已经完成87.57%,最少的也已经完成56.75%(见表3-4)。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计划指标,如果考虑#市规模以下企业对结果的影响,这一比率将更高,说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

37、超预期的发展。表3-4 #市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与计划产值比较实际产值计划产值完成比率(亿元)(亿元)(%)新型平板显示2155.53 300071.85 新材料1838.92 210087.57 智能电网和物联网914.55 120076.21 高端装备制造786.06 100078.61 节能环保574.66 90063.85 新能源510.73 90056.75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320.11 40080.03 总结7100.56 1000071.01 资料来源:实际产值来自2011年#统计年鉴,计划产值来自#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此外,三年倍增计划中部分指标使用的是销售收入,

38、实际产值也仅考虑了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但这并不影响结论的意义。二、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分析为了支持#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7年)、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2009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10)和关于促进服务外包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2011)等一系列文件。#各区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产业基础发达、需求空间大等条件,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已基本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2010年全年服务外包接包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0%

39、多;离岸接包执行额也已超12亿美元,同比增长逾45%。外包服务人员和新增企业均保持了快速增长。2011年前三季度,#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和离案接包执行额均继续保持较上年更快的增长,截止9月末,两项指标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2010年全年统计数据(见表3-5)。同期,服务外包企业数由2010年的1150家增加到2011年三季度末的1595家,增长35.70%。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数由12万增加到22.3万,增长85.83%。于此同时,服务外包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素质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上半年,79家企业通过国际CMM/CMMI3级以上资质认证;76家企业通过了ISO27001国际认证;79

40、家企业被有关部门授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表3-5 3010年2011年3季度#市服务外包发展情况新增企业接包合同额离岸接包执行额从业人员家亿美元增长%亿美元增长%万人增长%2010年43722.6862.312.6945.71235.32010年一季度1857.5879.54.14100.816.374.52010年二季度28817.4199.39.50124.217.131.82010年三季度36525.5567.414.1160.822.361.7资料来源:根据#市统计调查公众网 “统计信息”资料整理 。2011年各季是指各季度季末累计数据。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

41、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既为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和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稳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投资总额560.5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15.50%。2011年前三季度,#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46.22、381.19和622.89亿元,截止三季度末已超越201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9.2%、47.5%和54.8%,远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额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不断提升(见表3-6)。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市工业投资额的比重为34

42、%,2011年3季度高达到41.9%。从投资主体看,民资和外资已经居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地位,这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特征已经初显。以2011年一季度为例,国资、民资、外资新兴产业在建投资项目中分别占2.7%、47.1%、50.2%,在完成投资中分别占3.9%、50.0%、46.1%。总之,各项数据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市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驱动力,也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拉动力。表3-6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其比较累计总额(亿元)同比增速(%)新兴产业占比(%)全社会新兴产业全社会新兴产业2010年4季度3617.82 560.59 21.915.50 2011年1季度908.99 146.22 23.629.216.09 2011年2季度2100.36 381.19 24.747.518.15 2011年3季度3303.90 622.89 24.554.818.85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信息公众网“统计信息”整理和计算。第三节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不足一、研发基础和能力尚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需要(一)人才数量仍旧落后于经济总量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在政策的有效支持和各方面的努力下,#市人才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