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有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有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历史必修一4.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2、明初君臣在各类诏令文书中反复申明三个意识:“一是奉天承运;二是扫荡胡俗;三是四海归心。”将之简化表示,就是天意、民心、文化继承。这一做法()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强化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C具有鲜明的时代新异性 D体现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观3、据统计,有明一代共有160余位阁
2、臣,其中像张居正那样勇于任事者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作为十分有限。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宦官组织掌握决策权力 B文化专制导致阁臣平庸C内阁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D皇权专制无意选拔能臣4、自秦代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
3、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6、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C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7、明代内阁辅臣大多为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D内阁对皇权有明显的
4、制约8、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17年,先后更易内阁官员50人,其中处死2人,充军2人;任免刑部尚书17人;兵部尚书处死2人,被迫自杀1人;诛戮总督7人,巡抚11人。这表明()A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B明朝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化C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D明朝统治集团相互倾轧,吏治腐败9、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A.倭寇多是被胁迫的中国人 B.海禁政策导致了倭患出现C.荡除倭寇的战争卓有成效 D.倭患导致了海禁政策出台10、明朝内阁首辅严
5、嵩在21年的执政生涯中,“凡文武迁升,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给予之”。有人曾弹劾他:“文武将吏率由贿进,戶部发边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成为了一级决策机构 B说明科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反映出监察的缺失导致吏治腐败 D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必然结果11、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
6、义萌芽12、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1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
7、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14、朱元璋废相以后,选殿阁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拣选解缙等七人入值文渊阁,与皇帝共商机要;明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得以通过票拟章奏的方式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这种变化说明()A君主与阁臣的权力划分渐趋清晰 B阁臣全面干政削弱君主专制权力C君主个人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下降 D君主对阁臣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15、朱元璋对日本国下了通碟:“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命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设备防倭。”同时,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这反映朱元璋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胡惟庸的叛乱 B维护自身统治
8、C保护朝贡贸易利益 D禁止倭寇侵犯二、解答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
9、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
10、大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说明中西方航海活动所反映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视角,并分析梁启超采取这种视角的真实用意。17、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
11、)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
1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B 3、C 4、C 5、C 6、C 7、A 8、B 9、 B 10、D 11、A 12、B13、C 14、D 15、B二、解答题:16、(1)特点:以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为主;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注重调查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突出“朝贡贸易”。差异性:中国,固守闭塞保守的传统农耕文明发展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持续的殖民扩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西方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型。(2)视角:全球视野下对比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影响。真实用意: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借宣传郑和远洋航行壮举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将中西方航海家作比较,借以进一步传播西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积极推动社会变革;肯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以及郑和对中国航海事业的杰出贡献,増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17、(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