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史料汇编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史料汇编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x(7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次工业革命史料汇编,CONTENTS,目 录,0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0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0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0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0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PART 01,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已完成或正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了飞跃发展。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生产。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生产的规模也更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活动的深入,它们获得了大量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2、,也极大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所带来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此时人们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也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和单纯地扩大生产手段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生产的发展了。资本主义的激烈的竞争性迫使他们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新的产品、发明新的技术。这些迫切的需求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
3、272页,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地发展。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为他们各自的发展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历了南北战争的洗礼之后,美国南北经济的相互对立性得到了有效的协调,南北的经济也真正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列强在其不断的扩张侵略当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与输出工业产品、资本,大大开拓了海外的市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的封闭的经济结
4、构被打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经不能再满足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巨大的世界市场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73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欧美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农奴制被废除,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样,他们就转化为丰富的自由劳动力资源。美国的南北战争也解放了西部的大批黑奴。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
5、阶级的教育。资本主义激烈的经济竞争,使得资本家都认识到劳动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而工业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获得的利润挂钩。因此,对劳动者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技术素质就是追求更大剩余价值的很好的手段。政府也加强了国民的素质教育。以德国为例,德国在统一后就实行了全民义务教育,并且创办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学校,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为9.3%,1865年为5.25%,1895年则下降为0.33%。英法等国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各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都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
6、第273-274页,劳动者数量的增多与素质的提高,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峰期。在物理学方面,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在生物学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胞学说;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思想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化学方面,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
7、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约40年间基本确立,物理化学也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从19世纪的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六章,第254-255页,19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1820年,奥斯特演示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法拉第展示了人类
8、的第一台发电机,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美国内战,徳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英国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法国为争取共和制而取得的斗争成果等等,全面摧毁了封建主义,结束了新旧两种制度间的长期的反复的较量,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使得其自身统治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19世纪最后30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尚未成熟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东方各国尚未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水准,资本
9、主义正处在上升发展时期,这些因素促使欧美各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71页,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备,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PART 02,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70年,比利时的格拉姆加以改进,制成环状电枢自激式发电机,成为现代电机的雏形。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模仿水
10、轮机原理设计岀多级式汽轮机,使之成为带动发电机的理想动力设备,电机更臻完善。与此同时,电动机、内燃机得到发明,变压、远距离输电等技术方法得到突破。到19世纪结束时,电作为新能源已被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 电的发明和应用,打开了解放生产力的闸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力时代”电力的应用是继蒸汽机之后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70年代以前,蒸汽机是工业中唯一的动力机械,19世纪末电动机开始排挤蒸汽机。进入20世纪,电力作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动力而占据统治地位电力能源的开发,电机工程的发展,使得独立的电力工业部门日渐成为近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 王斯德主编世界
11、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72-273页,电力的广泛应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860年,莱恩瓦首次造出了一台用煤气作燃料、用电火花作点火装置的内燃机德国工程师叫奥托(1832-1891年),他从1854年就开始研制内燃机,但屡次失败,1876年初,他偶燃看到刊物上登载的德罗夏的四冲程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决心以此理论为基础重新研制,年底他就造出了一台新的以四冲程理论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奥托内燃机采用的是煤气作为燃料,而煤气必须由煤气发生炉这样大的裝置提供,这就产生了许多不便之处 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
12、上第一口油井,从此开始了对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 1883年,德国发明家戴姆莱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由于汽油的燃烧值远远高于煤气,所产生的动力也远大于煤气内燃机。1892年,另一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造出了一台用柴油作燃料的高压缩型自动点火内燃机,这种机器由于増加了压缩过程,使热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27% - 32%。从此,柴油机这种马力大,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新式动力机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业上的主要动力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十五章,第685-689页,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内燃机的问世帯动了陆路运输的另一场革命。1885
13、年,汽油内燃机的发明人戴姆勒与另一名徳国工程师本茨(1844- 1929年)又各自独立地发明了以汽油内燃机作引擎的三轮汽车。此后,本茨致力于汽车的研制,于1890年制成了四轮汽油内燃机汽车。1892年,美国人福特也研制了美国第一部汽车。以后本茨与福特均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成批量的生产,形成了一门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 内燃机的间世还使人类飞上天空之千年美梦成真,1903年,美国工程师赖特兄弟以一台8马力的汽油内燃机为引擎制造了一架飞机,并成功地在天上停留了59秒,飞行260米。飞机使人类进入了航空运输时代,这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了。 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实用化构成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14、一样,内燃机作为一种新的动力机械与电动机一起掀起第二次技术革命的高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十五章,第685-689页,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9世纪末新技术的突破在电讯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19世纪上半叶,电报业在西欧、北美已获得较快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一国内部大城市间的沟通19世纪下半叶,电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80年代,全世界电报线的长度达到150万公里。19世纪末年增加至430万公里。 如果说有线电报是信息通讯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有线电话则是信息通讯史上的第二次革命。1876年,年轻的美国人
15、贝尔制成最早的实用电话机,并在英、美取得专利,标志着人类运用电话通信的开端电话的问世,缩短了空间及心理距离,使得人们虽远在天涯海角,彼此交谈犹如近在咫尺,人类的语言信息通讯进入一个新时代。 19世纪90年代,无线电报通信也走向实际应用,以满足车船等运动目标之间的通信要求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突破,意义巨大,逐渐广泛地应用于航海领域,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系数,推动了远洋贸易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上掀起了铺设海底电缆的热潮。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90-291页,新型通讯手段的出现,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新型通讯手段的出现,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6、到了近代,炼钢技术却在欧洲有了很大的进展。1847年美国的凯利发明了空气沸腾炼钢法1856年英国技师贝塞麦发明了酸性转炉炼钢法1879年英国的托马斯用碱性耐火材料做炉衬,建成碱性转炉,解决了贝塞麦转炉无法处理磷铁矿的炼钢问题,使富有磷铁矿的欧洲大陆炼钢工业得以迅速发展。1864年至1868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平炉烁钢法之后平炉和转炉炼钢法并驾齐驱,为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炼钢技术的完善使世界钢产量在1861-1900年间增加了约70倍。与此同时,各种优质钢也相继问世。由于钢比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逐渐代替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和军事武器制造等方面的新
17、材料。钢产量的大大增长与广泛的应用,使得其他的工业部门有了高质材料的保证,发展的步伐便大大地加快。随着钢这种新材料的重要性的提升,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从此,人类由“纺织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75页,钢铁技术的巨大飞跃,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钢铁技术的巨大飞跃,为庆祝大革命胜利100周年,1889年法国修建了巴黎埃菲尔铁塔,共用钢铁9000多吨,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首先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进步显著在有机化学工业方面,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促进了无机化学
18、工业的发展。1877年,德国建立国立化工研究所。此后不久成功制成了人工合成燃料,掌握了人工合成技术。人造燃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代替了天然燃料。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1883年,美国科学家斯旺将硝酸纤维溶于酒精中得到了喷丝粘液,将粘液通过特制的喷丝头生产出了可供纺织工业生产用的硝化人造纤维人造纤维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与此同时,合成橡胶、农药、肥料等出现。到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建立了合成化工工业。1867年,诺贝尔利用化学原理发明了炸药,1880年又制造出了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很快应用于工业生产与军事技术。冶金技术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理论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
19、改进。化学上的催化和裂化技术被应用于石油的冶炼工业之中,提高了石油的冶炼质量。1916年,美国在石油冶炼生产中采用了热裂法,有效地提高了石油的冶炼质量。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77页,化学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化学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工业中新的动力机逐步取代老式蒸汽机,新的染料使得旧的纺织品增色不少,并出现化纤产品;采煤工业中采用机器和新的照明设施;铁路运输部门,钢轨取代铁轨,使用新的电气通讯设备;机器制造业中,
20、钢制品逐渐替代铁制品。冶金工业中,托氏炼钢法、电孤炼钢炉、电解炼铝法、电解炼钢法相继被采用,世界说铁的生产由1870年的1400万吨上升至1900年的4100万吨;钢产量从52万吨增加到2830万吨。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农业的变革。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制造、化工、电力技术的进步,不断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的应用引起农业机械的革命性变革,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化学肥料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合成氨的突破和化肥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养分高、肥效快、便于运输和机械化施用的优质肥料。这一
21、切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76页,旧产业部门焕发新的活力,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PART 03,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很少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的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例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伦普敦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初步地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但在第二次工
22、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技术的影响。在 19 世纪里,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四章,第390页,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
23、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发明橡胶轮胎,制成汽车的是法国人。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四章,第390页,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一些后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最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
24、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四章,第390页,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集中发生在重工业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发生在重工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扩展到其他行业,但是,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如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25、、汽车工业等。凯利、贝塞麦、托马斯、马丁和西门子等的炼钢法,以及后来发明的电炉炼钢法,使得钢产量剧增。钢产量的剧增,导致了其价格猛跌,低价又导致了钢铁迅速在很多部门和领域代替了铁,应用的范围扩大。钢铁技术的进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业如采煤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等的飞跃发展,而且促进了其他以钢铁为原料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如电力工业、电器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等。重工业很快地成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工业已经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80页,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
26、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PART 04,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工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世界的工业产量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增长了一倍;在1870-1900年的30年间增长了22倍,到1913年的13年中又增长了56%。资本主义经济以其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迅速壮大起来。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广大的亚洲、非
27、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产地,它们完全沦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陆路、海路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20世纪初,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80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经济
28、结构。 首先,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取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动力和蒸汽机,钢铁的大批生产已经成为现实,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由“棉纺织时代”迈入“钢铁时代”。 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还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由于电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使用,电力工业、电器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等行业产生并发展起来。而这些新型的工业也主要是重工业,它们很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使资本主义的经济更有活力。此外,这些新兴工业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再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企业组织的变革。19世纪30年代以后公司
29、的出现正适应了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作为实现生产和资本集中的有力工具,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以股份公司,特别是大公司之间的各种联合为特征的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大量出现,迅速遍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工业部门,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同时跨国公司大量出现。 最后,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工业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同时,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也为经济模式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奠定了基础。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81页,四、
3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生产中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规模膨胀,使企业科学的管理提上了日程。19世纪美国的泰勒开始提倡“劳动科学组织”,提出了系统的管理方法“泰勒制”。“泰勒制”“分析了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牲畜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泰勒制”经过企业界人士的进一步改进,进而形成了具体的科学管理思想“12条效率原则”。20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提出“大规模生产”的管理理念,把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连
31、续性和髙速运转等原则集中地运用到制造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它强调“标准化生产”,实行“流水线作业制度”,极大地缩短了生产一辆汽车所用的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的管理俨然成为一种艺术,更成为一门科学。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82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福特汽车厂采取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生产汽车,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
32、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气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髙,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岀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
33、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一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8-290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的浪潮逐渐从欧美中心地带向远离中心的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面对不可阻挡的世界工业化潮流的冲击,几乎所有欠发达的落后国家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有的审时度势,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并由此步入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行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家即是;有的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走上了依附型的工业化道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属此类型
34、。长期以来遭受殖民主义入侵之害、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有沦为殖民地之虞的亚非落后国家,为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则走上了一条被扭曲了的、非自主型的工业化道路,中国、朝鲜、泰国、土耳其、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国属此之列。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及其提供的物质手段,对于促进全球整体化意义同样巨大。新的钢铁材料、新的内燃机和气轮机动力、新的通信手段的使用,带来了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等电讯手段的出现及其大发展,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之间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海底电缆、跨洋电缆、洲际电缆线的铺设,使得信
35、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送到世界各地。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90-291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经济的整体化客观上符合以新技术、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因而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一种进步现象。但是,与此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世界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前一不平衡,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强权政治的推行不可避免地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乃至军事对抗。由于后一不平衡,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6、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同样还体现在国际工人运动领域。19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工人在同联合起来的垄断资本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同作战的必要性,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跨国、跨洲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在国际斗争中形成了一些全球性的诸如“国际劳动节”这样的节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成为各国工人阶级的共同口号。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相同命运也使他们在为自身利益进行斗争中相互支持,共同借鉴斗争经验,在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
37、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91-292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商品市场及投资场所的需求更为强烈。一方面,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倾销为辅的经济侵略,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完全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自己的船坚炮利为后盾在19世纪末掀起了又一轮瓜分世界的狂潮。其间亚洲国家进一步被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柏林会议后,整个非洲也被瓜分完毕,已经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事实上成为美国和西欧列强相互争夺的势力范围与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已建立起来。这样,资本主义市场
38、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殖民地、世界市场以及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对广大的殖民地的残酷剥削来维持经济的增长,不愿花钱更新技术、设备,因此其发展速度被经历了内战洗礼的美国和结束数世纪一盘散沙新统一的德国所超过随着军备竞赛的开始,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李其荣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八章,第283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
39、殖民体系示意图,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了工业社会的新阶段。工业化指的是以传统生产技术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经济向以现代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掀起后加速进行。到19、20世纪之交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相继步入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的完成,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事件。随着经济的腾飞,现代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钢铁业、电业等部门崛起,大工业构成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驱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依托 工业化的实现使得机械化、电气化的程
40、度大大提高,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在相当程度上解放了劳动者。虽然机械化在19世纪中叶以前已经开始,但直至19世纪末工业化的影响才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动力、新机器的投入使用,互换机件、标准工序的问世,使得旧有工业急剧扩展 19世纪末,欧美各国的人民亲身体验着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目睹着一项又一项奇迹的出现。1876年费城举办的美国建国百周年纪念展览会、 1893年的芝加哥哥伦布博览会、巴黎世界博览会、伦敦世界博览会等,每一次展示出的工业新成就,无不令人兴奋不已、赞叹不绝,为之震撼。于是,19世纪末年的人们理所当然地将技术看成是“秩序的源泉和团结的捍卫者,和平的先驱和繁荣的保
41、护人”,并为之欢呼雀跃。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2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然而,工业化在带来进步以及进步信念的同时,也引起社会结构的大变动、大调整。大企业的崛起使得资产阶级中的少数人成为垄断资本家,成为高踞社会之上的特权阶级。这些人掌握了巨额社会财富和巨大的政治权力,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一些适应他们需要的诸如夜总会之类的娱乐场所应运而生,形成大都市生活中非常奇特的景观。处于垄断资本家对立面的是人数众多的现代工人阶级,他们被剥夺了生产手段以出卖劳动力维生,白天被束缚在半自动的生产流水线上,夜间栖身于贫民窟内,形成都市生
42、活中的“另一个世界”。中产阶级的兴起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最显著的一点,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社会上形成了一支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队伍;同时,在技术日益提高的现代化企业中,也出现一支掌握复杂技术和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这些所谓的“白领”阶层一般有良好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社会地位朝不保夕,时有被排挤的危险。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即已从某些国家消失,在19世纪末工业化新浪潮的冲击下,苟延残喘的农民要么转化为农业工人要么上升为小农场主,前者的命运与工人阶级相同,后者可归入中产阶级行列。此外,大城市中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
43、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3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工业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工业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工业化进程中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和长远眼光,人们对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滥伐滥砍及开采利用,达到了竭泽而渔的程度,既导致了惊人的浪费,又带来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长远的严重的后果。社会问题也层岀不穷,其中尤以大城市内最为集中。例如令人咋舌的贫富两极分化,落后的市政建设和管理,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对妇女和童工的不公正待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结果只能是拥挤的道路交通,日渐猖獗的犯罪活动,恶劣的卫生状况和居住条件。所冇
44、这些,均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的严峻课题。19世纪末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呈现出社会动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针对工业社会的弊端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原因盖源于此。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4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两者本质上相互为用。一般而言,城市化指经济、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向城市地区的集中。19世纪下半叶,这一过程加速度进行,到世纪之交时,现代城市社会的雏形初步显现岀来。 工业化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随
45、着工厂厂房的兴建,机器的运转,大量劳动者汇集于一地,带动了住宅、饮食、商业、娱乐、交通、照明等设施的发展,使得现代工业城市平地而起 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逐步取代乡村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的过程虽然19世纪结束时,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仍然居住在乡村,但城市已显而易见地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的所在地、商业的中心、金融的心脏、信息的源头乃至时尚的中心。 城市化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最集中地体现在城市家庭生活方面。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改变了家庭的性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群集于城镇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技术正在改变着它处于其中的这个家”。工业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至深至远。 王斯德主编
46、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5-286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电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给人类带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在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舒适和闲暇的同时,解放了妇女,改变了妇女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及在家庭中的地位。 城市建筑的新面貌也许最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不同需要的建筑物类型越来越多。同时,工业和力学、数学、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建筑工程提供了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施工设备,促进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高层建筑也于19世纪末开始出现。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
47、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 城市交通的改观同样令人体会到现代城市生活的新气象。19世纪80年代电气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市内铁路发展史的新篇章城市电车、地铁的出现以及随后汽车的问世,结束了城市交通中的“公共马车时代”。 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进展,大大改变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属性。交通、运输、通讯革命,把一个个孤立的社区所构成的社会,改造成一个有机联成一体的、并在越来越大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共同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第286-288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现代社会面貌的影响,如此,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
48、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业革命这第一阶段的影响和意义。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9页,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PART 05,
49、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体现了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第二次技术革命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和生产的辩证的关系。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是电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能应用于技术上以后,我们才知道一些合理的东西。”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动力的新需求和蒸汽动力的局限性,成为促进电力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也只有在生产发展的新水平上,才能为电力技术的实现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也表明,科学又可以走在生产的前面,对生产起指导作用。从奥斯特发现电的磁效应到出现电动机,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到制成发电机,从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到赫兹实验到无线电,从德罗沙提出四冲程循环原理到奥托制成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这一系列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科学对生产的巨大能动作用,说明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教研组编,科学技术史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78页,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及其应用,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第二次技术革命正处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使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列宁说:“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既然规定了(虽然是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