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 .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权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通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能够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络。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非常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屹立,是静态,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
2、量和雄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假设”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大方,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而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确实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明白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
3、说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风光,“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况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
4、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场衔泥筑巢,如此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活力勃郁的感受。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风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非常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温馨,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由于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西江月:
5、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确实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风光,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亮堂起来,惊扰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能够听到出来乘凉的人们在议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非常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
6、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明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明白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仍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事实上是衬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天净沙秋思:这
7、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由于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规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如此一个境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预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单独慢慢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如此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提醒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马上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能够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确实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