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43210055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区域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占有资源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总和。本课题通过建立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31个省(区、市)经济数据出发,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对比分析,探讨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从中寻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与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更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于各市(州、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综合竞争力 评价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性。但我国各区域以与各省区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充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变化发展规律,找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实环境,对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党委、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掌握区域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仅凭市场“看不见的手”自行调控

3、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自行调控为主是必需的,但政府部门“看得到的手”进行适当调控、监测、预警和修正也很重要。政府部门凭什么来干预经济发展?凭什么来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对本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很好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有充分的评价判断,了解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经济发展方向,才能对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提高发展效率。 经济是动态的,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大大

4、增加,全球经济活动变得更加起伏不定。通过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使各区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克服不利影响因素、培育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面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迫切要求区域经济战略决策者通过对本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时制定引导区域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规划和对策,从而在未来区域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为代表的东部经济深化发展;以生态环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代表的西部经济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格局;中部地区凭借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西部发展空间和市场的有利条件,实现快速发

5、展。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区域之间相互融合、抱团发展、形成强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已悄然兴起。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国务院一年之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十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已充分说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本课题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在未来发展中怎样去借助区域之间相互融合、抱团发展的新兴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课题,对准确把握

6、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整体竞争力,为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发展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基础性信息。2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我国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涉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涵、理论基础、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目前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对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评价指标等基本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 2.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对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课题研究认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国外市场上与其它区域相对比所具有的当前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以与凝聚各种经济

7、要素,在未来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总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包涵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区域经济的活力与效率,政策与体制环境,居住环境与吸引力,资源集散与配置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五大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水平是对五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三大核心。 2.2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创新,但从理论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研究人员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理论”和美国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理

8、论”作为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述理论引入到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等领域,并在结合国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研究架构,但许多研究只是对各区域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最终形成一个先后排名。这虽然找到了各区域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协调性的综合排名,但综合排名只是简单地反映各区域的总体情况,不能具体地从各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同,人文地理的差异,产业优势的不同,发展思想和战略重点的不同等方面对各区域开展深入分析。为此,本课题借鉴各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找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再

9、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个性,以期从中探寻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3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2.3.1理论模型:在借鉴波特模型和IMD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想,我们提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用公式表示为: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发展水平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 可持续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潜力 +社会发展潜力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协调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 +城乡发展协调程度2.3.2指标体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发展水平等评价三大

10、核心中: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含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评价指标;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包含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镇人口比重、铁路营业里程和等级公路里程等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水平主要包含森林覆盖率、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评价指标;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包含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万元GDP能源消耗等评价指标;社会发展潜力主要包含人口自然增长率、R&D经费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占GDP的

11、比重等评价指标;生态承载能力主要包含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对外开放水平主要根据外贸依存度指标进行评价;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见表1)表1: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四级指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发展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镇人口比重铁路营业里程等级公路里程生态环境水平森林覆盖率万元GD

12、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可持续发展潜力经济潜力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万元GDP能源消耗社会潜力人口自然增长率R&D经费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生态承载力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外贸依存度城乡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比2.3.3评价方法:(1)理论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以与经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熟悉统计指标,明确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表征功能,建立评价体系框架。这种方法贯穿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2)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本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指

13、数法,首先应用频度统计法和相关统计分析法构建和筛选评价指标,其次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次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运用综合加权法计算综合总指数。2.3.4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步骤:2.3.4.1具体计算步骤:第一步: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考虑到各指标的性质、量纲不同,难于进行优劣评定,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性处理,首先是给系统中的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最大值),另一个是不允许值(最小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依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平均数,公式如下: Yixix(s)i/x(h)ix

14、(s)i4060式中:xi是统计指标的实际观测值;Yi是对应于xi的评价分数值;x(s)i为第i个指标的不允许值(最小值);x(h)i为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最大值)。第二步:对各层指标赋权。 第三步:逆向逐层汇总。计算评价要素层和最高层的得分值。 第四步:根据计算结果,按分值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序。 第五步:计算结果评价。2.3.4.2标准化处理公式的确定:上述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Yixix(s)i/x(h)ix(s)i4060是将指标数据转化为取值围在60至100之间的无纲量数据的计算公式。60表示将有量纲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数据后的最小评价值,40表示经过无量纲处理后评价值之间的最大

15、差异值。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反映同一指标部各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之和为100,如果确定的最小评价值越大,最大评价差异值就会越小。反之,如果确定的最小评价值越小,最大评价差异值就越大。确定不同的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只能改变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之间的绝对量差距,但不会改变各评价值之间的排序,也就是说不会改变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值的部结构。因此,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的确定并不影响最终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地区计算结果的排名。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将人们感观上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合格”或“与格”与我国各省(区、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在国际

16、国与省众多同类课题研究中,也普遍采用了上述公式,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最大评价差异值确定为40。本课题计算公式中最小评价值和最大评价差异值的确定符合众多同类研究采用的方法。因此,根据国际国与省同类课题研究成果,结合本课题研究具体实际,经课题组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将有量纲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时,将其计算公式的最小评价值确定为60,将同一指标数据之间的最大评价差异值确定为40,是符合具体实际的,方法可行、计算结果可靠。2.3.4.1评价指标赋权:指标权重是指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反映,以百分数表示。如何根据评价对象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对评价结

17、果的合理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本课题选择作为评价指标赋权的方法。本课题组邀请了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电子的方式,根据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指标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进行相对重要的判断,通过专家定性的判断分析,确定指标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比值,进而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对应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指标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层次总排序权值,最终得出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图

18、 层次分析的操作程序所示)。层次分析的操作程序未通过专 家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单层权重子集单层一致性检验得出指标权重总层一致性检验计算单层权重子集未通过已通过已通过根据上述方法,得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各层指标的权重。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权重为42%,可持续发展潜力权重为43%,协调发展水平权重为15%。(具体权重见表2)表2: 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与其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四级指标权重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0.072 0.231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04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012 0.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12 人均地方财政

19、收入0.035 人均城乡储蓄存款余额0.0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15 农民人均纯收入0.015 社会发展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0.027 0.141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0.018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0.018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0.018 城镇人口比重0.029 铁路营业里程0.016 等级公路里程0.015 生态环境水平森林覆盖率0.019 0.048 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015 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0.014 可持续发展潜力经济潜力0.200 GDP增长率0.069 0.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0.04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0.040 万元GDP能源消耗0.05

20、1 社会潜力0.120 人口自然增长率0.048 R&D经费占GDP比重0.038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0.034 生态承载力0.110 人均耕地面积0.042 人均水资源量0.03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32 协调发展水平0.15对外开放0.068 外贸依存度0.068 城乡平衡0.082 城乡居民收入比0.082 3全国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3.1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其综合竞争力评价根据上述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我们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同,人文地理的差异,产业优势的不同,发展思想和战略重点导致了综合排名的较

21、大差异。但我们发现在各区域部,各省城经济发展虽然同样存在个性化差异,但总体来看又具有许多共性和一般性规律,值得深入分析研究。建国之初,我国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梯度推移”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其经济发展,并成为我国较先发展起来的地区。21世纪初,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已经较大。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对加快区域经济可持

22、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3.1.1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等10个省市。面积为169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769;人口达48443万,占全国的36.8(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澳门和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比较明显。从东部10省(市)现实发展情况看,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率先发展战略,给予东部省市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东部地区快速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逐步形成了以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和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以、和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区,以与辽东半岛、半岛和沿海经济区。东部地区加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

23、9年底,东部10省市GDP总量达194671亿元,占全国(为便于分析比较,全国数均用31个省区市合计数,下同)的5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059亿元,占全国的53.6%;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9471亿美元,占全国的88.2%。东部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二、三产业在外向型经济的强力推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根据2008年数据测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其他地区中排名第一,综合评价分值高达81.05分,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7.49个、9.6个和3.33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前6位都在东部。评价测算结果充分表明目前东

24、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值为80.98,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10.9个、12.65个和8个百分点;协调发展综合评价分值87.36,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12.22个、19.71个和5.54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分值为78.92分,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区高2.51个和3.09个百分点,比东北部地区低1.99个百分点。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整体基数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引擎”的状况不太可能发生逆转。(具体数据见表3)表3: 东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地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可持续

25、发展评价分值协调发展评价分值东部地区 81.05 80.98 78.92 87.36 北 京85.98 92.06 75.16 100.00 天 津84.26 79.51 87.26 88.93 河 北73.46 70.99 74.41 77.64 上 海84.33 88.04 75.89 98.13 江 81.08 77.24 82.36 88.20 浙 江79.30 79.86 76.10 86.90 福 建76.32 73.55 77.56 80.50 山 东77.44 74.99 79.42 78.62 广 东78.78 79.71 75.14 86.60 海 南73.31 69.10

26、 75.99 77.39 3.1.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等6省,均属不沿边、不沿海的陆省份,相互毗邻。6省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9年末人口总数3.56亿,占全国的27%;200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70137亿元,占全国的19.4%。从中部6省现实发展情况看,农业总体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在工农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得以健康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部6省形成了以铁路、公路和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铁路纵横交错,营运里程达1.51万公里,占全国的21.0%。公路蛛网密布,通车里程达35

27、.3万公里,占全国的22.0%。境水运通航里程达3.21万公里,占全国的26.4%。境民航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与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了国际航线。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加快,、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工程机械、电动机车、数控系统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中部地区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增强了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在动力。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中部地区综合分值为73.56分,低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2.11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4)表4: 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28、地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可持续发展评价分值协调发展评价分值中部地区 73.56 70.08 76.41 75.13 山 西71.91 70.41 73.00 72.95 安 徽73.98 68.93 78.79 74.34 江 西75.22 69.17 80.11 78.16 河 南74.30 70.02 78.34 74.74 湖 北75.75 71.05 79.90 77.00 湖 南73.99 69.64 78.29 73.83 3.1.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和等12个省区市,土地面积达6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9%,2010年总人口3.67

2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27.9%。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和东北地区。从西部12省(区、市)现实发展情况看,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了宽广平台。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西部各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坚持重点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环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把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

30、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9年西部地区GDP总量达66867.65亿元,占全国的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662亿元,占全国的22.7%,比 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地区地方财政收入5159亿元,占全国的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3.09元;铁路通车里程达29535公里(08年数据,下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456公里。纵观西部经济发展现状,以成渝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区为代表的区域化、一体化经济

31、发展格局逐步显现。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西部地区分值最低,仅为71.45分。其中,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分值为67.64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区域,分别比东部、中部和东北部低19.70个、7.49个和14.17个百分点。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分值与其他区域差距不大,说明未来发展潜力在不断增强。(具体数据见表5)表5: 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地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可持续发展评价分值协调发展评价分值西部地区 71.45 68.33 75.82 67.64 76.9

32、0 72.22 82.68 73.43 广 西71.52 67.33 77.63 65.71 重 庆75.05 69.42 82.42 69.67 四 川72.78 68.64 76.32 74.26 贵 州67.75 64.49 73.30 60.96 云 南70.68 67.66 77.11 60.70 西 藏68.19 67.07 70.49 64.69 陕 西74.15 69.22 83.10 62.28 甘 肃69.31 66.59 73.97 63.59 青 海69.30 65.90 74.05 65.25 宁 夏69.87 65.29 74.57 69.21 新 疆71.05 6

33、7.76 73.04 74.57 3.1.4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主要包括、3省。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规划中,还包括了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市、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亿。从东北部现实发展情况看,在国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09年底,东北三省GDP总量达30557亿元,占全国的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172 亿元,占全国的9.2%;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09亿美元,占全国的4

34、.1%。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分值为77.72分,仅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0.91,高于其他区域。充分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发展措施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加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得以不断加快,东北地区未来发展后劲十足。(具体数据见表6)表6: 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地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可持续发展评价分值协调发展评价分值东北地区 77.72 72.98 80.91 81.82 辽 宁78.49 74.61 80.95 82.29 吉 林77.91 71.82 83.25 79.69 7

35、6.82 71.37 80.13 82.61 3.2各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评价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实质是市场经济大分工导致的差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全国四大经济区域呈现产业发展的明显区域性,区域部各省由于产业重点、资源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又使得省域经济发展呈现差异化。而各省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同样也在社会化大分工的趋势下形成较大差异。为此,通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研究,总结各区域综合竞争力未来发展趋势,是寻求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重点的有效途径。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

36、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增速还是从经济总量上都出现了较快发展势头。从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高速增长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增速较快,东北地重化工产业加快发展。3.2.1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评价。东部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蔓延的不利影响,部分省市经济发展一度出现负增长,但东部地区GDP总值达194671 亿元,占全国的53.7,人均GDP是全国的1.7倍。虽然增

37、速明显低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但经济总量在四大区域中仍然最大。现代物流方面,东部地区凭借其地理区位优势,现代口岸物流业空前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口岸特别是沿海大型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高科技产业方面,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远超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崛起,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利用型工业行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高科技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咨询等行业也将成为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2.2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38、趋势评价。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7,但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水平的19.4%。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东部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向现代物流、高科技、现代金融等服务行业集中,加工制造等工业行业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域、交通、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地缘优势方面,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要转移,首先可能会转移到、等临近的地区,而、等距离较远的地区难度会比较大。因此,原材料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将是中部未来发展的优势和方向。3.2.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评价。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弱于东部地区,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

39、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未来发展中,西部地区将凭借其不断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逐步承接由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利用型产业,走上一条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成渝、关中、环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西部各省将逐步形成区域间相互合作、抱团发展的新格局,并将极大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综合竞争力。另外,西部地区将借助自身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风景,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行业。如的“塞上江南”、的佛教文化、的自然山水都将成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3.2.4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评价。

40、东北地区凭借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优势,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调整和转型进一步深入,现代工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从部环境看,国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崛起战略,对振兴东北传统重化工产业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下一阶段发展中,机械工程、汽车、石油化工、钢铁等待业将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外部环境看,东北地区历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未来发展中,东北地区将凭借其重化工优势和现代农业优势,将实现重大技术设备出口,农林牧渔业精深加工产品出口。4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4.1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评价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我们发现:东部地区未来发展将进一步向现代服务业

41、集中,大量工业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未来发展将凭借其原有工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承接更多东部产业转移,装备制造、原材料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都将可能加快发展;东北地区凭借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将实现东北工业基地的大发展;而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相对滞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域优势不如中部,工业基础不如东北部,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又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进程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将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和劳动力富余优势实现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作为西部12省(区、市)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毗邻,各种资

42、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较大的共同性。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秀丽迷人的山水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都将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承载体。但地处云贵高原,境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露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地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31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的三个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值

43、为64.49分,比分值最高的低27.0个百分点,是综合竞争力评价排名全国第31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发展的协调性两项指标的评价分值分别为73.30分和60.96分,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分值比全国最高的低14.0个百分点,发展的协调性指标分值比全国最高的低39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的排名分别为28名和30名。虽然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横向比较与其他省(区、市)存在差距,但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同西部其他省份一样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

44、,地区生产总值39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各行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物流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现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撑。4.2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优势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历年GDP增速基本保持在以上, 2009年生产总值达3912.68亿元,比1978年增长82.9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09年的10258元,增长57.6倍。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总量不断增大.但与西部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4.2.1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施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战略。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