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文阅读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文阅读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文阅读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的先贤们对天地自然的初始认识、接触、对话过程,成熟于人们长期的渔樵耕读的实践。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乡村正积极地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生态、宜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透视这些充满诗意的美丽乡村,发现和合思想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和合”是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庄子让王中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句子,逍遥而安泰
2、,这是乡村聚落空间中最常见的和合状态,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和合思想源自阴阳说和易经学说。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天、地、人三才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一天一地、一上一下、一热一冷,构成最朴素的阴阳观,所以人们早期的思索还是基于天地阴阳二气的相互渗透和推衍的过程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和合渔樵美学观贡献非常大。道家在肯定天、地、人三才相和合的基础上,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最为典型的思想是老子的“无为”观。老子
3、告诫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是提醒人们无为而求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一顺其自然的和合渔樵美学观至今仍在治国、齐家、修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在长期渔樵耕读的劳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与天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语出道德经)。老子的道之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勾画出了西方人的理想国度。老子也构想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的笔下也描绘了一个
4、与世隔绝的幸福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王维的田园诗中也有“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经典诗句。这种美好的小国寡民的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截然相反,“理想国”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规制国度,老子追求的是一种和合的渔樵世界。乡村渔樵世界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彰显了祥和、质朴、诚明、向善的渔樵之美,也解蔽了天、地、人相和合,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等先贤哲理。乡村文旅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彰显乡村的和合本色,笃守其向善的本质。若真正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很难的,但当今乡村渔樵世界中所呈现出的那种祥和、恬静的境界是可期的。(摘编自朱力、冯越峰和合: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先贤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接触、对话过程及人们渔樵耕读的实践。B.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是众多文人雅士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C.易经因主张天、地、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D.如今虽很难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但乡村渔樵世界中的祥和恬静的境界足可期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在全国各地乡村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中心论点。B.文章引用庄子“日出而作”等句子意在论证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就叫做渔樵之美。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
6、论证论述小国寡民境界与西方人的理想国度是截然相反的。D.文章收尾总结前文,且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并为当今乡村建设提出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和最朴素的阴阳观。B.道家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讲究顺其自然的老子的“无为”观最为典型。C.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内容到思想都承续了老子的理想世界构想。D.渔樵之美祥和、质朴、诚明、向善,乡村文旅设计要彰显坚守乡村的和合本色、向善本质。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7、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以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才能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全民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要重点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鼓励好学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持续学习,掌握一技之
8、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同时,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职业教育更好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摘编自杨汉森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9、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这是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成长“天花板”太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
10、一等”的“二流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来破解。只有职教毕业生掌握高超的技能,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消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从职业教育自身出发,则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行业和企业办学,从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11、摘编自李一陵发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光明网2021年4月14日)材料三:聚焦“技能专业”重点,树立“术业专攻”的育人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围绕行业标准与企业发展、习惯养成和素质提升,推进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发展趋势,把企业课程植入专业课程规划中,开设更多与企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职业技能课程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赋能,培养造就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生力军。疏通“评价方式”堵点,贯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最终目标与责任所在。在培养模式上,尊重学生的个体
12、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在导师选择上,由原先的被动选择到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给予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上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点进行课程学习,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在学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上侧重综合评价,不以“一张答卷”论英雄,不以“一把尺子”做衡量,着重从评价参与者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提升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能力。破解“课堂形态”难点,构建“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系统性,形成学校与社会、技术与应用同步的课程机制。课程体系的系统高效要深化多方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将校
13、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所学专业与生产项目有效对接,将校园课堂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以工学交替的形式丰富课程内容,以实训锻炼的方式优化课程品质,凝聚教育合力,助益学生成长成才。(摘编自巫红萍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B.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是专门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C.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在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似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是一种
14、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层次。D.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这些只是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还比不上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B.职业教育不但要自身出发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还需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C.“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D.只要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强化实践教育和实训锻炼,就能构建职业教育“系统
15、高效”的课程体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为适应时代发展,某职校开设“员工商务礼仪培训”“企业危机管理”等企业课程。B.为提高学生文化成绩,某职校缩短实训时长,并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设置了冲刺班。C.为强化实践教育,某职校的餐饮专业与该市五星级大酒店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D.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某职校删减了部分已被淘汰的技工专业,增设了物流专业。(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国为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
16、;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
17、明代所筑。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
18、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
19、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摘编自孙冬虎绵延千年:长城文化符号的营造与积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B.长城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与游牧文化带分界线,南北经济、民族界限历来分明。C.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D.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
20、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B.文章按照朝代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述长城的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C.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D.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B.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了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C.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D.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
21、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媒介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使信息能够在人们当中得到传播的一切形式的工具,所以媒介是所有传播工具的总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和手机成为新的媒介。新媒介不仅有传播的功能,而且能综合图像、文字、声音等所有的传播介质于一体,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相比于传统媒介,新媒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征,其信息的传输基本上能做到实时发布。新媒介与新媒体概念有所不同,新媒体包括传播机构和传播工具,而新媒介单一指向的是传播工具。(摘编自李娜关于新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模式)材料二: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主体是报纸、电台、
22、电视台等事业单位,传统主体特定化,大众只是一个被动的新闻接受者,并不能参与其中。在新媒介时代,媒介的形式变得多样化,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新途径。在这个环境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参与者,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了多向互动传播。由于新闻传播的主体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传播的内容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因为在新媒介当中,人们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传播个体,所以他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了鲜明的个人色彩,代表了他个人的趣味和观点。比如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当中,许多人都会传播新闻或转载新闻,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
23、又因为有更多人参与到新闻传播当中,并且有了个人趣味,所以,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新闻传播主体传播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以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传统媒介因为技术所限,缺乏互动性,新媒介改变了这种情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介的互动性变得越来越强,观众读者可以实时地通过各种平台对新闻进行评论。比如有的政府机关开通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可以让老百姓及时地反映情况,并及时给出反馈。也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采访编辑发布模式有着交通、购买等方面的限制,读者观众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新媒介打破了这个界限,让人们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到
24、最新的新闻事件。(摘编自李佳潼新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材料三: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融合发展,便成为地方媒体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不少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上步入一些误区:有的片面地以为融合就是建网站、数字报、手机报,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出现“大拼盘”的现象;有的简单地认为融合就是把纸媒内容搬到新兴媒体上,把新兴媒体内容嫁接到纸媒上,出现“大杂烩”的现象。这就是低层次的融合现象。那么,如何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呢?全新的理念是发展的前提,深层次的融合是发展的保证。因此,要实现传统媒体
25、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地方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树立互联网思维具体来说:要树立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用户思维要求媒体树立“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理念,提供个性化新闻;简约思维要求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用“简约风格”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抓住读者;极致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比较优势;迭代思维要求媒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转型;流量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经营流量”的理念,做到“流量出效益”;社会化思维要求媒体以“众包”的理念,借力发展;大数据思维要求媒体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发挥
26、数据信息服务功能;平台思维要求媒体建立全媒体采编发布平台,解决不同媒体间的技术障碍;跨界思维要求媒体树立跨界经营的理念,形成“报、台、网、屏、微”一体化传播新格局。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具体来说:体制融合需要媒体消除制度障碍,进行“顶层设计”,重组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不同业态的媒体管理体制,构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建立起统一指挥调度的新闻编辑部,统一报道部署、统一策划主题、统一组织采访、统一编发稿件,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技术融合需要媒体打破各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建立起一个支持文图、音视频、短信等多种信息录入、远程写稿和编审发布,可以提供文字数据、
27、图片数据、视频数据和历史资料等多媒体数据,并集报纸、网站、手机、电子屏、微博、微信等为一体化的“信息终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内容融合需要媒体按照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特点和运行规律,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纸媒突出本土特色、权威发布、深度解读、舆论引导;网站突出海量化、专题化、个性化;新兴媒体强化互动性、及时性、分众化、个性化。(摘编自刘小奇树立互联网思维 促进新媒体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不断涌现。B.新媒体是指传播工具,而新媒介包括传播机构和传播工具。C.要实
28、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进行深层次的融合。D.在新媒介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新闻传播主体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有更多人参与到新闻传播当中,并且有了个人趣味。B.新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的限制,让人们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C.要改变媒体出现的低层次融合现象,可以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D.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从体制、技术、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融合。(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三新旧媒体成功融合观点的一项是(
29、)A.央视国际全新改版,不仅重点建设了原有众多内容板块,还加入视频搜索引擎,引入了主持人博客等互动新概念。B.国内最大的电子杂志平台和国内最权威的人文旅游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合作,共同推出同名电子杂志。C.两会期间,各大媒体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平台推出特色报道、VR、AR动漫、短视频等多种手段转变传统媒体的话语形态。D.记者将电视节目的视频转播到抖音、微博或形成文字发布到公众号等各大客户端。(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新媒介时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慎独”之“慎”,本义是“谨”
30、,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
31、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
3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材料二:“慎独
33、”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_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
34、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_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自省视角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
35、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自由目标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注】季札挂剑:春秋时
36、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
37、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
38、,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4)请仿照材料二第处的小标题,给两处各拟一个小标
39、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
40、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
41、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
42、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选自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1日)材料二:“文化地标”作为公共建筑,势必要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审美决定,更不能罔顾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从根本上管住“权力
43、之手”、告别权力乱为,才能杜绝滥建“文化地标”。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防止盲目花钱影响民生,从源头上制止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完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建设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发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的作用,赋予专业人士更大的话语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要严肃问责,绝不允许“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停住滥建的手,也不能一拆了之。如此
44、大兴土木已经造成浪费损失,通报之后,后续如何整改利用,考验着地方的管理智慧。“文化地标”体现的应是地域文化特色,是市民文化和心理认同,比如说到厦门人们会想到鼓浪屿,说到西藏会想到布达拉宫。与其滥建“文化地标”,不如“走心”思考如何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景点,让建筑艺术真正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特色、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摘编自韩小乔文化地标应名副其实,安徽日报2020年10月2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地标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从中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又可以见识时代风貌。B.各类文化地标都成了热门参观地
45、、网红打卡地,成了展示地方良好形象的最佳文化名片。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亲近自然”要求文化地标在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上能和谐共生。D.城市文化地标的设计方案要进行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至于专业建议和公众感受可忽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地标,若是一味追求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就无法唤醒人们共同情感记忆。B.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公共建筑,如果想使它的形象更加亲切、持久,就需要传播文化、服务公众。C.人们到一座城市旅游观光,如果不参观博物馆,那就无法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形成认知。D.城市文化地标建设要理解大众文化审美,要为人民增进福址,
46、把公共利益、大众审美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全属于城市文化地标的一项是()A.北京的鸟巢、水立方和“巨蛋”形国家大剧院。B.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城隍庙和黄浦江。C.株洲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博物馆、神农大剧院。D.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国际会议中心和新世界。(4)如何从根本上管住权力之手、告别权力乱为以杜绝滥建文化地标?请结合材料二做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答案】DBA【解答】(1)A项,“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先贤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接触、对话过程及人们渔樵耕读的实践”表述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述为“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的先贤们对天地自
47、然的初始认识、接触、对话过程,成熟于人们长期的渔樵耕读的实践”。B项,“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是众多文人雅士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表述有误。原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述为“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C项,“易经因主张天、地、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表述错误。他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原文第三自然段的表述为“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天、地、人三才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故选D。(2)B项,“文章引用庄子日出而作等句子意在论证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就叫做渔樵之美”表述有误。原文第二自然段的表述为“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庄子让王中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句子,逍遥而安泰,这是乡村聚落空间中最常见的和合状态,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由此可知,是“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不是庄子。(3)A项,“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和最朴素的阴阳观”表述有误。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