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王安石专题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王安石专题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王安石专题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安石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
2、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B.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C.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D.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
4、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B. 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C. 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D. 膏泽,常用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施恩惠。文中是第二个含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大都是庸俗的读书人。B. 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C. 王安石固执己
5、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D. 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4.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遇到很多阻力,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2)盘庚没有因为
6、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坚决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 14. 阻力:(1)朝臣的反对。(2)后族的反对。(3)皇帝的妥协。【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至”的意思是“甚至”,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所以“至”前断句,排除选项AC;“京师乱起”是“忧”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B。句子翻译: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7、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错误。应该是“儒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甚至有人”错误。由原文“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可见该句是王安石所说,意思是他甚至说,而不是“甚至有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以:因为。洎:等到。岁馀:一年多。终:直到。(2)为:因为。度:计
8、划。度:考虑。义:适宜。故:地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可知,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可见朝臣的反对。由原文“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可知,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可见后族的反对。由原文“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可知,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
9、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可见皇帝的妥协。【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
10、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文本一: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精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
11、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画成图进献神宗,
12、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郑侠又因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 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才要改变这种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
13、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坚决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却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有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传(有删节)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
14、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佾所为尔。冯京曰:臣
15、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
16、大奸匿。作辩奸论以剌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注忮;zhi,刚愎、狠戾。(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B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C或衣垢不浣浣:洗D鲜不为大奸患鲜:少(2)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
17、斥不遗力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A B C D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当欧阳修申请退休的时候,有人挽留他,王安石却极力排斥。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延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C王安石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D王安石当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答案:1A;2C;3C;解析: (2
18、)所说的是王安石具有远大的志向。非王安石所为。所说的是王安石俭朴的品质。(3)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苏洵就认为王安石很可能是个奸诈的人。(4)(1)(3分)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主要赋分点:补出以“之”,示,之)(2)(3分)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主要赋分点:致,去,雨)文言文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王安石的议论文
19、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在全国颁布推行。欧阳修请求辞官回乡,冯京奏请让欧阳修留任,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把韩琦当作国家的支柱。像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就会败坏一个地方,在朝廷就会败坏朝廷,留他有什么用?”皇帝于是听从了王安石的看法。在这个时候,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依靠他们来树立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他的人,富弼、韩琦,是他曾经跟随的人,司马光、范镇,是所交朋友中关系比较好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排
20、斥他们。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曹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
21、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乱了天下!”神宗也开始犹豫怀疑了,于是免掉了王安石的宰相,改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管理江宁府。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的封号。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候,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
22、。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的。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废黜春秋之类的书,不让这类书在学校里出现,以至于春秋被戏称为“断烂朝报”。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商议变法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辩论时滔滔不绝,众人无言以对。他甚至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变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语不足以顾虑。”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