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设计方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动设计方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行动设计方案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目 录摘要第1章 发现问题 111学校教学现状 112学校学生现状 1第2章 分析问题 2 2.1 学校现状分析 2 2.1.1 学生现状分析 2 2.1.2 教师现状分析 3 2.2 课题的界定 4 2.3 研究的重点 4 2.4 研究的价值 5第3章 拟定目标 5 3.1 行动目标 5 3.2 预期效果 6第4章 搜集资料 6 4.1 实习学校调查资料 6 4.2 国内外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综述 7第5章 制定计划 7 5.1 实施方法 7 5.2 如何实施 9 5.3 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9 5.4 保障措施 9 5.4.1 方法保障 9
2、5.4.2 管理保障10第6章 日程安排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11第1章 发现问题1.1 学校教学现状2004年9月开始,我校从一年级开始使用课改教材,这时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以后又开始使用人教版教材,这些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增加了许多实践应用的内容。教材以大量的图片资料来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充分感觉到了我们的数学的确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学生学不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一节课下来,往往所设计的任务却难以按时完成,多数的课,不得不再续一小节才能完成,这种情况让任课教师非常困惑。使用了新教材,教师们也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也积
3、极开展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潜能缺乏信心,往往设计思维梯度很小的问题展开教学,并以一个个子问题的解决代替核心问题的解决。问题及问题呈现的系列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很少获得提问和质疑的机会;即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碰到困难,个别优等生的回答和教师“迫不及待”的提示,同样使他们的思维失去锤炼的机会。1.2 学校学生现状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呈现出:12.1 无疑可问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
4、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老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1.2.2 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1.2.3 没有机会问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1.2.4 不知怎么提问题1.2
5、.5 提问层次较低,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2章 分析问题2.1 学校现状分析2.1.1 学生现状分析2.1.1.1 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意识。在对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去预习数学课,更不会在预习时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有疑惑。问及“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你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吗?”只有67%的学生回答经常提出,25%的学生回答偶尔提出,8%的学生回答从未提出。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2.1.1.2 自卑胆怯,缺少提问题的勇气。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问答“在课堂上你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而不敢提问吗?”,仅有22
6、%的学生认为从不担心,而有36%的学生认为非常担心,42%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心,学生访谈时也反映“有时确实有一些想法,但又不好意思提,怕问题太简单,同学笑话;怕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可见,有时学生即使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保障,也就不敢多想、多问了。2.1.1.3 思维惰性,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习惯。在问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吗?”,我们发现只有43%的学生认为经常会,有44%认为自己有时会,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不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懒得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2.1.1.4 想问不知怎么问,缺
7、乏问问题的方法。在对学生的个别访谈中发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不懂得该如何提问题。”教师在个别访谈时也反映学生“提不出什么好问题,即使提问题,大部分是作业本上不会做的题目。”由此可见,学生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2.1.2 教师现状分析2.1.2.1 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在调查“课堂上,是不是总是老师讲,同学听”时,我们发现:有78%的学生反映经常是,有 12%的学生反映有时是,有10%的学生反映不是。问及“你的数学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留出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吗?”我们发现只有31
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有42%认为“很少有”,有27%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而且在个别访谈时也有教师反映由于课时的限制,如果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肯定要浪费很多时间,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调查数据和访谈反馈不难看出,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单向知识传递活动,学生不太有机会提问题。2.1.2.2 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在我们调查结果中得知,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有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3%的教师甚至认为没必要。问及 “您是否曾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问题意识和质疑
9、能力的重要性?”只有27%的教师认为“有”,有60%认为“偶尔有”,有 13%的教师认为“没有”。教师对问题意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这无疑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2.1.2.3 课堂气氛不民主,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我们在调查学生“你的数学老师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随时举手(甚至不举手)提出自己的疑惑或不同意见吗?”,有53%的学生反映是允许的,40%的学生反映有时允许,7%的学生反映绝对不允许。在学生个别访谈时也有学生反映 “有个别老师还是会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也存在“有个别老师常常用自己的权威来否定一些所谓的牛角尖”。 专制的课堂氛围,
10、毫无疑问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2.1.2.4 不能善待学生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及时的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妥善解答,就会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的学生反映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积极鼓励,认真对待,但20%的学生反映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在意,2%的学生反映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以为然。经常的质疑不被重视,甚至不予理睬,结果就会使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兴趣。2.1.2.5 只关注学生的“答”,忽视对学生提问技能的训练。课堂上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如何提
11、问的方法。调查显示,教师在回答“您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提问吗?”,选择“经常会”的只有37%选择“有时会”的占50%,选择“几乎不会”的占13%。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训练,造成学生碰到问题也不知怎样提出来。2.1.2.6 只顾眼前“分数”,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教师的个别访谈时,有个别教师反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短期内难见成效,拿不出高分,怎么向学校、家长交代”。看来,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只有简单一个字“背”,背定义,背题型,背知识点,最终导致学生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2.2 课题的界定问题
12、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这个定义包含四个要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为认识对象;需要要素:客体要适应主体的需要或存在于主体的“最近发展区”;优化要素:主体对现状的不满或否定并想方设法去改进或主体欲从被打破的、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平衡的认知结构状态;动力要素:问题意识能否最终达成依赖于主体是否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顽强的创新意志。本课题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
13、在数学认识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数学认识对象的考察,产生了认知冲突,而出现的一种具有探究、创新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在思想层面上表现为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敢问、会问、善问。“敢问”是指学生无需教师提问就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所提问题有一定的科学性;“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内外,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体现在成绩上,表现为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2.3 研究重点2.3.1 小学生在不同学
14、段(低、中、高)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3.2 培养小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策略2.3.3 逐步建立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主动发展”教学模式2.4 研究的价值2.4.1 创新教育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我们培养的参赛选手无数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却总与诺贝尔奖无缘。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擅长的是解决现成的问题,而不会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根本谈
15、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2.4.2 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这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
16、课题。2.4.3 学生发展的需要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根据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习惯了听老师教授,老师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老师帮助孩子把一个个问题解决消化,学生也就没有了问题,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消退,甚至泯灭。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和研究。第3章 拟定目标3.1 行动目标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问卷
17、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数学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3.2 预期效果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改进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向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从不敢问、不愿问、不知怎么问转向敢问、能问、善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问题意识的探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第4章
18、搜集资料4.1 实习学校调查资料在实习学校哈市香安小学我采用观察、访谈、问卷、学校成品分析、参与教研活动等方法获得了一些实习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4.1.1 尊重认知,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灵活运用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应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4.1.2 利用矛盾,学习新知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误区来提问,使学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并产生要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认知的冲动。4.1.3 发散思维,挖掘内涵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学会广泛联想,善于从不同
19、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4.1.4 留意生成,合理引申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在教学中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4.1.5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最佳环境,尤其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联系,将课堂知识移植为课外的兴趣实验。4.2 国内外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综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要
20、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汉代教育家王充认为一个人知识的获得是因为“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以主张“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提出了精辟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充分肯定了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更是形象“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展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
21、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从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这些都为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22、但这些教育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却很少。第5章 制定计划5.1 实施方法5.1.1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安全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专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看法。首先,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
23、废除传统课堂里的诸多“条条框框”,扫却约束学生自由驰骋的课堂规矩,倡导“言者无罪”,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学生找老师的“纰漏”, 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5.1.2 善待学生的“问”, 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能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首先,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即使不着边际,甚至毫无价值,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其次,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再次,适时总结评价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
24、适时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质量观,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5.1.3 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中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而依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则更少。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疏密有度”,宁可教师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提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提问的平台。5.1.4 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
25、,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如何质疑、如何把自己的疑问准确表达出来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知道从哪里着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5.1.5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把书本知识原封不动地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5.2 如何实施5.2.1 要吃透教材,弄清楚所教学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创设问
26、题情境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更清楚在我们所教学的知识点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减少组织教学的盲目性,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的实际。5.2.2 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然,这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已有的知识情况,包括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开放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及时有效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并举的目的。5.2.3 问题情境要有灵活性,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5.3 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3.1 如何能更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3.2
27、 如何处理学生或家长对问题意识培养的抵触情绪5.3.3 如何对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行动过程中给教师增加的负担5.4 完成本方案设计的保障措施5.4.1 方法保障5.4.1.1 更新教师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学会因势利导, 学会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5.4.1.2 不敢问的学生,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乐问,课上不敢问可以课下问,不敢在班内问,可在组内问,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可以写成书面形式。5.4.1.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心态。5.4.1.4 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5.4.1.5 分析教材,把教学
28、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5.4.1.6 开展竞赛活动,看谁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定期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5.4.1.7 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网络资源,补充理论基础。5.4.2 管理保障5.4.2.1 实行分管领导包年级制度。分管的领导要参与本学年教师的教学、教科研的全过程,并有权对教学、教科研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5.4.2.2 实行月报告制度。年级备课组长、分管年级主任实行逐级月报告制度,向各分管领导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有本月工作完成情况,有待解决的问题,下月工作安排和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建议等。5.4.2.3 实行教学反思制度。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
29、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及时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育教学得失;考试结束,要写考后记,反思师生的成功与不足等等,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5.4.2.4 实行教学问题累积制度。强调“教学即研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实施本行动设计方案的重要前提。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教育教学研究,其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不一定要产生什么新教育教学理论;是为了改善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而不在于渴望新
30、观点的产生,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立成子课题进行研究。5.4.2.5 实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制度。一方面引导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善于总结反思教育教学过程,自觉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或论文,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教育教学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选取有典型的教育教学个案,教师之间进行学习、分析、反思、讨论,引发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碰撞,激发教师学习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5.4.2.6 实行专业对话交流制度。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搭建平台。一是创建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广开
31、交流渠道,切实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二是充分发挥年级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科研活动,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单打独斗,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三是创造促进教师对话交流的教课研环境,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业指导、学术报告、教学科研经验交流,名师讲课、“走出去、请进来”、校园网和因特网的专栏或论坛等活动,激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5.4.2.7 实行表彰奖励制度。行动方案领导小组对在教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每学期一次表彰奖励。评价成绩低于全校平均成绩20%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评优。第6章 日程安排本
32、行动方案设计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得出结论,根据结论建立实验假设,通过实验论证效果,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再总结、再反思。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1.调查内容:进行实验前测(1)学生对问题意识的认识。(2)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或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3)教师教学中是不是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4)家长对于问题意识的认识。2.了解本地区小学教学现状及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原因。3.写出调查报告小学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调查报告。4.研究的重点:调查教学现状、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总结。5.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资料和成功经验。参加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6.
33、信息反馈调整或修改。第二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月)1主要内容:(1)根据调研结果,找出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的原因,提出实验假设,为行动方案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2)根据调研结果,找出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家长的原因,提出实验假设,为行动方案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3)对于行动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实验方案。2采用的方法:对比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研究重点:在众多原因中找出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方案实施时从教师方面下功夫,注意教师方面的可操作性。4信息反馈调整或修改。第三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2月-2013年7月)1主要内容:(1)对于第二阶段的设计在本校各年级进行。(2)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2采用的方法:(1)实验法:根据心理学知识,自制量表,进行测试。(2)总结经验法: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3研究重点: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实验的可行性,有效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4信息反馈调整或修改。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13年8月12月)1主要内容:对3年的实验进行总结.2采用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