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热点素材积累:天和飞天科技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热点素材积累:天和飞天科技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天和飞天,科技创新空间站建造彰显科技自立自强1披荆斩棘三十载,长驻九天耀星辰2自立自强 创新超越2一步一个脚印 走向星辰大海3天和飞天:“问天”之旅,再启新程4天和扬帆 筑梦天河5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的新时代8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9“长天”奔“天宫” 中国向太空9“天和”赴苍穹 “和声”响太空11开建“太空之家”,中国打开新“筑梦空间”11空间站建造彰显科技自立自强文武2021年04月30日05: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面向未来,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能够探寻到更多的宇宙奥秘,开创新的辉煌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是我国航天史上值得
2、书写的又一重要时刻。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长征五号B大推力运载火箭以万钧之力,将我国空间站核心舱成功送入太空。仰望星空,名为“天和”的核心舱正在沿地球轨道翩然而飞,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崭新步伐,让人击节喝彩。天和核心舱成功进驻太空,为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施工”交出了完美的第一棒。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航天器,好比空间站建造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它进驻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核心舱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叩访太空并长时间生活。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稳稳迈开了第三步建造空间站。从去年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揭开空间站建造大幕,到这次核心舱发
3、射升空,我国载人航天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空间站,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有丰厚的收获。中国空间站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的太空实验和科学探索平台,独特而珍贵的太空环境和资源,将为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航天技术的飞跃,加快了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推动航天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造福人们的美好生活。我国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艰苦卓绝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载人航天工
4、程通过“神舟”“天宫”“天舟”等历次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加油”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立足自身条件,既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这使得中国空间站能够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力争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完成更多的太空科学研究和探索。建造空间站是我国探索近地空间的一个壮举,核心舱发射的成功,是良好的开局,也是更多挑战的开始。不久之后,天和核心舱将首次接受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造访;到2022年前后空间站完全建成,还面临着10次高密度发射和高风险的太空在轨建造任务对无止境的太空探
5、索来说,空间站只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面向未来,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能够探寻到更多的宇宙奥秘,开创新的辉煌。披荆斩棘三十载,长驻九天耀星辰来源:科技日报2021-04-30 09:154月29日11时23分,随着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直冲云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开启飞天之旅,我国航天事业迈进空间站任务新时代。天和升空,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建成空间站,将使我国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近地空间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太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未来,空间站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将推动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地球灾害监测等多领域进步,促进信息、材料、药物等多方面产业应用,惠及我国科
6、技及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站凝集航天领域最尖端、最复杂科技成果。空间站的研制和建设绝非易事,需攻克大型运载火箭、新型载人飞船、新型货运飞船、大型空间设施在轨组装、长期在轨飞行生命保障与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建设空间站,是我国持续推进航天技术进步,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当前,打造中国空间站正当其时。自1992年立项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完成“三步走”中的前“两步”,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短期试验到中期驻留的阶段性目标,积累了丰富的载人航天任务经验,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的技术实力。按计划,2022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三步走”
7、发展战略的全部任务目标。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乘风破浪的背后,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航天技术与工业水平尚不发达,研制团队夜以继日、奋战攻关,白手起家、托举“神一”,迈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2003年,“神五”腾飞,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首次迎来航天员入驻;2016年,我国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生活了33天一步一脚印,一行一进步。中国航天人在飞天征途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披荆斩棘三十载,长驻九天耀星辰。对浩瀚宇宙之向往,深植于中华民族之魂。苍穹之外,寄托着华夏儿女
8、的探索精神与无限遐想。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也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永矗于寰宇间熠熠生辉。自立自强 创新超越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责任编辑:李佳琦2021-04-30 06:190解放军报评论员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习主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贺电,高度评价这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重大意义,向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核心、军队统帅
9、、人民领袖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亲切关怀,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实现我国空间站建造乘胜前进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
10、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梦想。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刷新高度,浩瀚宇宙见证越来越多的中国奇迹,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增添了经验与信心。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一代代航天人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在夺取胜利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两弹
11、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再次告诉我们,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自主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严峻复杂。我们坚信,只要广大科研人员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就一定能完成好后续任务。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12、格局,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我军正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的第一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军官兵要像航天人那样,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奋勇拼搏、接续奋斗,切实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步一个脚印 走向星辰大海2021年04月30日 01:00:24来源:北京青年报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今日社评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奇迹,只有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跟踪研发奋起直追,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在各种“卡脖子”
13、面前逆势而上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中国航天人风雨兼程、坚定前行,一定能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创造更多人类太空探索的中国奇迹。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正式跨入空间站时代。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
14、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多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意味着围绕空间站建造而进行的一系列发射任务即将展开。空间站建造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其中还包括2次载人飞船发射。天和核心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施工图”也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预计2022年前后,“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空间站将组装建成,中国在近地轨道拥有“太空家园”的梦想即将实现。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成功,预
15、示着我国将成为具备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在近地轨道建造的空间站,将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平台,将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丰厚回报。中国空间站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家园”,也是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届时将有条件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有利于借助独特的太空环境和资源,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技术试验,有利于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进步和突破,造福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路走来,走得很稳。上世纪 90 年代初,党中央作出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在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我国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
16、返,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在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掌握了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运送货物补给等技术,解决了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如今已走到第三步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拥有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起手“落子”。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一路走来,走得很远。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成功率,一路追赶直至超越。经过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两弹一星”、月球探测、载人航天等辉煌成就。面对航天强国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攻坚克难,开辟出
17、走向太空的新通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事业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奇迹,只有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跟踪研发奋起直追,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在各种“卡脖子”面前逆势而上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中国航天人风雨兼程、坚定前行,一定能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创造更多人类太空探索的中国奇迹。天和飞天:“问天”之旅,再启新程2021年04月30日 06:45:54来源:新京报4月29日11时许,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
18、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迄今,世界上有能力建造空间站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苏联)和中国。1971年,美国的礼炮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空间站。由苏联始建于1976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后转为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参与。而中国则以一己之力先后建成小型试验性空间站天宫一号和正式的中型空间站天宫二号。如今,作为我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飞天成功,意味着中国大型空间站建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问天”之旅再启新程。建造空间站,涉及载人飞船、
19、运载火箭、空间站舱段建造、货运飞船以及其他分系统制造等诸多尖端技术,可以说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依靠空间站,不仅可以在能源、医药、生命、地质、天文和军事等多个领域展开科学研究,还可探索人类未来另一种可能的生存途径。因此,建造空间站,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也是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在空间探索上,中国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宇航员掌握出舱、交会对接技术,还成功完成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现在,中国将要走的就是第三步。在这个阶段,要完成关键技术验
20、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目标。天和核心舱升空,正是关键技术验证中的一个任务。此后还会发射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并进行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在轨验证7大关键技术,从而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天和核心舱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航天探索三步走战略正在按长远和近期规划有条不紊地实施。按照现有规划,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预计将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造。计划建造的中国空间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中
21、国空间站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这无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结果。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中国空间探索的序幕,中国航天就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从神舟飞船载人、“嫦娥”奔月,到北斗卫星组网导航、“天宫”系列,中国航天人完成了众多人类探索创举。而与以往国际空间站“强国俱乐部”模式不同的是,中国空间站的开放合作承诺,将为更多人提供研究和利用太空的机会。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和担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诠释。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有着比海洋
22、和天空更宽阔胸怀的人类,必将以锲而不舍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研究,携手造福人类社会。以此而言,此次天和成功飞天,不仅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人类发展星辰大海里的精彩一笔。天和扬帆 筑梦天河2021-04-30 10:08来源:人民日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一束耀眼光柱刺破云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站“第一块积木”上天,后续将建成“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最关键的舱段,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如果说空间站是大树,
23、核心舱就是树干,其他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像枝叶一样,向外延伸。所以,核心舱有一个庞大的“躯体”和结实的“身板”,它重达20多吨,长度比5层楼房还要高,直径4.4米,比火车车厢还要宽不少,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大约有50立方米。在太空中建房子,就像是“搭积木”。天和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被视为“第一块积木”。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3个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连接两个实验舱,一起与核心舱组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其中,核心舱前端的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
24、停靠,后端的一个对接口接纳货运飞船停靠补给。对接口可以支持其他飞行器短期停靠,并接纳新的舱段对接,扩展空间站规模。除了含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核心舱还负担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核心舱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想把这个“大块头”托举上天,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这个“大力士”能够胜任。作为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2020年5月首飞成功,今年4月29日是其首次应用性发射。此次发射任务有多重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这样描述:“这次任务既是
25、空间站建设工程的开局之战,也是空间站建设和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奠基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据介绍,火箭研制团队相继攻克了超大整流罩研制、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等核心技术,并为运载火箭事先规划了应急轨道,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非载人火箭上应用该项技术。这枚火箭还突破了“零窗口”发射技术,将“零窗口”拓展到1分钟的“窄窗口”,发射时间窗口变长,能更好满足后续实验舱与核心舱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的需要。火箭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时快速完成目标捕获,并对火箭和核心舱完成长时间稳定跟踪,护送目标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空间站“T”构型的组合体包含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其中,核
26、心舱是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而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均为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3个舱的活动空间总共能够达到110立方米。正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的航天专家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从定位看,空间站将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内规划了一大批空间实验载荷,入轨后将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有望产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应用成果。空间站还提供了空间科学实验的国际合作机会,希望能够成为一个造福人类的开放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郝淳说。核心舱上关键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将
27、在后续运行中进行验证中国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认为,空间站的设计研制,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百分之百自主可控。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将完成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若干关键技术验证,为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核心舱上使用了不少关键技术,都将在后续运行中得到验证。再生生保
28、技术,让航天员得到更好补给。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高纪录是33天,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送入太空。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久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而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先进通信技术,让天地通话畅通无阻。核心舱密封舱内配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等6个区域。航天员手握一部手机,能够实现航天员之间快速通话,还能通过手机APP控制不同区域的照明。尤其在中继终端产品的帮助下,航天员从核心舱往
29、地面发送语音、视频、数据的速率相当于地面5G通信速率的几十倍,保障地面与空间站的联络畅通无阻。太空电站技术,让能源持续不断。“太空家园”需要太空电站。核心舱首次采用了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双翼展开面积可达134平方米,这是我国首次采用柔性太阳电池翼作为航天器的能量来源。柔性翼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单翼即可为空间站提供9千瓦的电能,既能满足舱内所有设备正常运转,也能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当空间站运行到太阳无法照射的阴影区时,还有锂离子蓄电池为舱体供电。机械臂助力建造运营。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
30、能力。此次核心舱配备了一条强大的空间站机械臂,它主要承担着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航天员舱外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体状态检查、载荷照料等重要任务。电推进节省推进剂消耗。另一项创新,是核心舱推进系统除了采用常规动力以外,还额外配置了电推进发动机,这也是我国首次将电推进动力应用到航天器上。电推进系统能够辅助空间站维持在原定轨道上正常运转,可有效节省核心舱自带推进剂的消耗。空间站任务还有10次高密度发射,预计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接下来,核心舱将按照既定程序开展在轨工作,等待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到来。总体上看,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技
31、术验证阶段,主要目标就是对建造技术进行验证,确保完成后续建造。按计划,今年还将执行发射两艘天舟货运飞船和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共计4次任务。到了组装建造阶段,明年共计规划了6次任务,分别发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两艘天舟货运飞船、两艘神舟载人飞船,最终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转入运营阶段后,我国每年将定期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确保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为了搭建空间站,我国“明星”火箭轮番上阵。其中,空间站各舱段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快递小哥”货运飞船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将是我国航天历史上
32、首次呈现多型长征火箭执行同一任务的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规划了“三步走”目标。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还成功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了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就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载人航天三步走是一脉相承的。”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建成后,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能够进一步扩展,为未来留有发展空间。根据新的科技需求,将来中国空间站还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也可以通过在轨维修、在轨技术升
33、级等方式来满足要求。目前空间站设计在轨飞行10年,具备延寿到15年的能力。“我们从设计开始就开展了长寿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一体化设计,相信中国空间站会运行得更久。”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的新时代2021-04-30 08:46来源:陕西日报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黎云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下,从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就。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将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
34、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梦想有多远,前行的步伐就能迈多远。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1999年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起飞,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到神舟六号两人多天飞行,从神舟七号太空行走到神舟八号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近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关口,实现了一系列从梦想到现实的突破。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建成之后,它将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彰显出中国人自主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决心和才智,体现出中国在世界载
35、人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中国梦航天梦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太空建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它的规模大约有423吨,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中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建成中国空间站,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必将再次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太空是人
36、类的共同财富,航天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将和平利用太空和合作共赢作为发展理念,以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采用政府间合作、商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在空间站运营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国外航天员选拔训练及联合飞行、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随着空间站技术的进步,中国必将能通过太空探索,为人类享受太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2021-04-30 08:22来源:央视网4月29日上午,伴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
37、和核心舱驶向太空,顺利完成发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希望中国航天人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天和逐梦,情系九天。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工作的关怀、肯定和鼓励,必将激励广大航天人在航天强国征程上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决心、敢闯敢试的豪情将航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60多年来,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奋斗史。一代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紧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在高起点上谋划,在关键点上攻坚,创造了举
38、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近年来,中国太空探索捷报频传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从“玉兔”探月到“天问”探火,航天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跨越。此次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谱写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人有不如自己有,人会不如自己会。实践充分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我们谋求发展进步的唯一出路。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们新的探索已经开始,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上下求索中实
39、现梦想,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在航天事业新起点上创造新的更大成就。飞天道长,圆梦路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无依无傍我自强”的志气,补足基础研究“短板”,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把伟大梦想写在更高远的苍穹!“长天”奔“天宫” 中国向太空2021-04-30 07:1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长天”奔“天宫” 中国向太空(筑梦“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建设记)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
40、。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太空之家”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今明两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在内的11次发射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筑梦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建设记”系列报道,全程记录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4月29日,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中国首个空间站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长天”的升空,让中国人的空间站梦想又向前迈近了一步。发射和运行大型空间站、让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间日
41、常穿梭,是载人航天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目前,由美、俄、英、法、日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的国际空间站是唯一一个可供航天员长期驻留的太空航天器。与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与月球和火星探测器飞往近40万公里甚至数亿公里之外不同,运行在低地球轨道上的空间站与地面的距离不过几百公里。但空间站能够提供地球上难以实现的真空、微重力、宇宙射线辐射等各种物理环境,成为理想的科学实验平台。从国际空间站20年来的运行情况看,其搭载的科学实验产生了不少重大的科学发现,将不少成果应用到了国计民生中,涉及人类健康、地球灾害监测、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信息、材料和药物等方面的产业应用。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
42、专家庞之浩说,中国在1992年便制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如今,中国已完成前两步任务,成功研制和发射了6艘“神舟”载人飞船、2座“天宫”空间实验室和1艘“天舟”货运飞船,掌握了太空行走、交会对接、在轨加注和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并将11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建造空间站,着重解决有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如今,迈出“第三步”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在迈向新的历史性跨越。据介绍,此次发射的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以及航天员生活,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够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
43、间科学实验。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天宫”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共规划了12次飞行任务。继天和核心舱之后,后续还将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还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值得一提的是,多型长征系列火箭联手共同开启空间站建设任务,在中国航天史上也属首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专家姜杰院士此前表示,载人空间站的建造需要长征系列火箭首次进行组合式发射,其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发射货运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通过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空间站。未来,天宫空间站将成为长期
44、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内将有2个专门的实验舱承载科学实验设施,开展更加丰富的科学实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空间站也是开放与合作的空间站。早在2018年,中国便宣布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参与未来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作。201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公布了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此举展示出中国载人航天的开放姿态和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精神。“长天”奔“天宫”,中国向太空。未来,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将成
45、为中国乃至人类的太空家园,也将成为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新的精神坐标。“天和”赴苍穹 “和声”响太空2021-04-29 14:38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4月29日电 (郭超凯 张蔚然)随着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建,中国的“太空家园”正逐步从梦想照进现实。从响彻寰宇的“东方红”,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再到“天和”入列,走过65载的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奏出“时代强音”。这“强音”并非一家“独唱”。中国始终选择以更开放的态度与各方增进合作,切实推动航天事业在深空奏出“和声”。将中国“天宫”的核心舱命名为“和”,或许正有此意。无论身处地球家园,还是建设太空家园,人类都须和衷共济。人们
46、期待,“太空家园”未来在进一步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时,让航天事业产生更多惠及普通人的成果,为中国与世界打开新的“筑梦空间”。开建“太空之家”,中国打开新“筑梦空间”2021-04-29 16:15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 题:开建“太空之家”,中国打开新“筑梦空间”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从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神话传说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诗词表达,中国人对太空一直不乏想象和向往。4月29日,随着天和核心舱成功抵达400公里“天外”,搭建中国空间站的“第一块积木”正式就位,中国人在太空有个“家”的愿望正逐步从梦想照进现实。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太空之家”在今年启动在轨建造,都有
47、特别意义。这首先是送给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的“特别礼物”。65年来,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建造“太空之家”意味着中国航天正再攀高峰。“太空之家”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60年前,宇航员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开启载人航天序幕。60年后,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亦是送给人类首次载人航天60周年的“特别礼物”。在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多年背景下,中国人建设的“太空之家”将成为全人类共同探索太空的“新家”。官方时间表显示,中国预计通过高密度发射任务,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展望未来,“太空
48、之家”将在进一步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时,让航天事业产生更多惠及普通人的成果,为中国与世界打开新的“筑梦空间”。人们将有望更清晰认识头顶苍穹。空间站建成后将开展天文、物理等多方面研究,中国还将发射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为太空再添“观天利器”。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巡天观察”,都将增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人们将有望近距离感受神秘太空。未来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实现更长时间在轨驻留,这不仅为研究人自身在太空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将为普通人进入太空带来机遇。随着太空旅游和商业航天的发展,普通人到空间站“家园”住一住,看一看风景或许不再是梦。人们将有望让空间应用更惠及自身。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未来将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从材料科学、微重力研究,到通信技术、生物制药、太空育种,广泛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将带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