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测试四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测试四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测试四古代诗歌鉴赏训练时间:90分钟分值:135分一、(2021宁夏石嘴山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注】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C颈联是全诗
2、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解析A项,“充满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答案A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答:_解析“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意思是“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
3、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由“想见”可知,此联为虚写,诗人想象出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体现思归之情。用典。“篱东”一词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春涨动”“柳丝垂”都属景,以景结情,可见融情于景。答案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4、,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译文】荒芜的园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寻游观赏;燕子翻飞黄莺欢叫,全不管别人心情怎样。白天愈来愈长,正好在窗下多睡一会儿;酒樽前花儿已经凋谢,激不起诗的联想。我久已老(梦不见周公),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赏析】诗以“春晚”为题,借暮春之景,抒忧愤之情。诗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
5、。然而这“荒园”毕竟不乏“追随”者。那些燕与莺,又“舞”又“啼”,多么得意;但他们贪恋荒园,不过是因为腐枝败叶问小虫多,便于捕食罢了,故日“各自私”。这里,“各自私”的燕与莺,“萧瑟”的“荒园”,显然别有喻意,隐射时事,他联想到即将崩溃的南宋小朝廷,联想到朝廷中那班争权夺利的小人。颔联紧承首句。“日长”“花老”,既点出暮春时令,也暗示诗人心绪。常言道:“欢愉恨夜短,愁闷觉日长。”昏昏醉眠,日长难遣,尊前花老,诗情难觅,于是止不住把满怀愁绪,直接抒写出来。“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这是全诗的转折,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花老”而联想到人老。这里“吾衰久矣”,既是字面义,也是暗用典。
6、诗人巧借其意,以“吾衰久矣”慨叹当时南宋小朝廷不能振作,他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无望。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只好“归去来兮一钓丝”退归故里,隐居垂钓。“归去来兮”也是用典。陶渊明身处东晋行将灭亡之际,因不甘心向小人折腰,毅然抛弃官职,赋归去来兮辞,归隐故乡。诗人以陶渊明自况,表明了他的高洁情操。诗到此,意旨已明,似无可说,但诗人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好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该诗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小舟无伴”,那小舟似乎急切地等待诗人归来作伴哩。这里还需弄清“篱东”一词源于陶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
7、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渲染思归之情,而且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春涨动”“柳丝垂”,还点明春晚诗题。 这首诗颈联所谓“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反映的就是既然难遇明主,退隐才是正路的思想。其余各联首颔两联说荒园萧瑟、花鸟不通人情,自己也毫无情绪,典型地表现了刚刚从政治核心隐退时难免出现的苦闷消极情绪。转念一想,退隐方是上策(颈联),于是尾联提出:料想春水已涨,小船正停在岸边等待我驾舟泛游呢!全诗写心理活动,写思想情绪的变化,真实而深入;且全用形象的语言,显得含蓄而能尽意,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艺术功力。 二、(2021湖南师大附中第
8、四次大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
9、中的“觐省”之意。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解析A项,“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分析有误,诗歌中没有表现与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而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故选A。答案A4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6分)答:_解析题干要求赏析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学生要从表达方式描写的角度去解答这个题。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
10、得十分传神。颈联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第五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第六句为实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滩声”为有声之景,为听觉;“树影稀”为视觉,故这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答案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
11、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听觉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
12、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赏析】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
13、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韩十四终于走了。
14、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15、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三、(
16、2021全国高中名校名师原创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一、二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愿老”的表现。B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C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D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解析
17、A项,“表现”错误,“不愿老”的意思是不愿意衰老,而第三到第六句是对“老”的弊端的描写,这是“不愿老”的原因。答案A6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答:_解析本诗是一首酬和诗。诗歌前六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以及“不愿老”的原因,身体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衰弱,基调低沉。后六句转而写年老“皆幸矣”,阅历增长,明白的事理也多了,扭转了低抑情调。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气势高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日暮晚霞作比,余晖尚可映红整个天空,年老的自己也可有所作为,表达了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精神。纵观全诗,前后两部分一反一
18、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性和说服性。最后两句尤为精辟,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代指日暮,以日暮喻人衰老,形象生动。“桑榆晚”和“为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
19、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赏析】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经事”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
20、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四、
21、(2021四川成都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哀江头(节选)杜甫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第二年春,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有感而作此诗。清渭: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以设问开篇,“今何在”与“归不得”彼此呼应,感情深沉悲痛。B第三句写渭水向东流去而剑阁深远,借此指李杨二人的生死相隔。C第六句感叹“江水江花”没有“终极”,大自然不随人事变化而变化。D最
22、后两句描写战乱的紧张场面,胡骑从城南攻向城北,长安一片混乱。解析D项,“胡骑从城南攻向城北”错误。“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意思是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诗人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答案D8本诗五、六两句构成反衬,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作答本题,先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指出手法,分析情感。“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意思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以无情衬托有情,传达出对世事沧桑
23、变化的深沉感慨。答案本诗第五句写人是有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第六句写大自然是无情的,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终极,大自然不随人事的变化而变化;诗人以大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传达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译文】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赏析】此诗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今
24、何在”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十分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后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
25、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五、(2021江西宜春实验中学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频酌淮河水戴复古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注】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26、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B“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C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D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解析C项,“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分析错误。“郁郁”此处意为“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此句是借淮河的美景来委婉地传达出对北方抗金军民的崇敬之情。答案C10全诗各句均不离“水”
27、字,咏水抒怀但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6分)答:_解析根据诗意,诗歌首联侧重通过动作描写“游”“酌”,描写客人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为什么会频频饮用淮河水呢,那是因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使然;颔联则是通过味觉来写淮河水,“咸”“美”二字,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热爱;颈联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说淮河水是“绿波”,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表达诗人对中原地区的故土难离之情;尾联诗人说“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这是直抒胸臆,说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所以不要饮用,诗中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要做到述评结合。答案一、二句侧重
28、于动作描写,描写客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表现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三、四句从味觉来写,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深情热爱。五、六句从视觉来写,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来表现诗人对中原地区的眷恋之情。七、八句直抒胸臆,写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劝解不要饮用,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译文】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旅行者,一次两次舀喝着淮河里的水。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春风吹皱绿波,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请你别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客人游濠梁时的反常举动。濠梁在皖豫交界一带地方的淮河流域。游
29、客到了此地,就像游子回到故乡;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对此水表现了无限的深情。三、四两句写频酌的原因。当时南宋国都在临安,地处国家东南沿海地区,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这是实写,诗中的“多咸”,其内涵决不仅如此。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对金人妥协退让,纳币称臣,以求偏安一隅,过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多少有爱国思想的有识之士,对他们都极为痛恨和憎恶,以至对他们所盘据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反感起来。连饮水也觉得味道不好。五、六两句,则又进一步写出淮河水为什么会那样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这是从视觉上写淮河的美,更重要的是从淮河水里体味出了浓厚的中原民族精神。看到淮河水,就像看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饮了
30、淮河水,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最后两句以告戒语气出之,写得极为沉痛。淮河作为界河,中流以北,便属于金国掌管。多少爱国的志士仁人,抗击金兵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祖国被践踏,被分割而啼血落泪,东流的淮河水,里边搀入了许多中原父老的珠泪,完全不忍心汲取饮入腹中。前边已谈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蕴。从表面看,是一首山水诗。其实是借频酌淮河水来抒发诗人的爱国激情。诗中“有客”的“客”,可以把他看做就是诗人自己。另外,北宋诗人两首有名的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陈与义牡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
31、两首诗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即景抒情,离意深沉,含蓄蕴藉,寄托了诗人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而频酌淮河水的手法与上边的这两诗相似,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南宋诗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共同特点。 六、(2021吉林东北师大附中第三次摸底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9分)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李商隐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辀。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注】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出宫人四百八十,送寺观安置。星使:天帝的使者。辀:泛指车。金殿、玉楼:道教里的神仙居处。凤女:原指弄玉。此指宫女。“凤女颠狂”是说秦穆公小女弄玉善吹箫,不羁
32、地与同样善吹箫的萧史相爱。韩公子:韩重。搜神记:“吴王夫差小女名紫玉,悦童子韩重,欲嫁之不得,乃气结而死。”此以韩公子指韩录事。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联想象宫人从仙人降到人间又重返仙宫,呈现出了一幅神仙世界的图景。B“朝金殿”“侍玉楼”用宫人们入道后的生活图景,写出她们精神心灵的无奈。C诗歌五、六句,作者指出宫人们被遣送出宫也与她们的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有关。D诗歌亦庄亦谐,尾联作者与韩录事戏谑打趣,但是所表达的则是严肃的婚姻问题。解析C项,“与她们的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有关”错。五、六句意思是宫女们要与道观中那些孤寂无侣的女道士同游,像嫦娥那样忍受碧海
33、青天夜夜心的折磨,而不是“轻浮不羁和纵情游乐”。答案C12诗歌尾联想象宫人“埋骨成灰恨未休”,宫人之“恨”包含什么内容?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_解析“星使追还不自由”,本是天使下凡又重返仙宫,可惜来去全不由她自主。由此可知宫人入宫入道皆身不由己。“朝金殿”“侍玉楼”是宫人们入道后的生活图景,写出她们精神心灵的无奈。五、六句意思是宫女们要与道观中那些孤寂无侣的女道士同游,像嫦娥那样忍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折磨。由此可知宫人入道后的孤苦寂寞。诗的尾联以宫人的爱情生活的无限遗恨来叹惋入道宫人的悲惨不幸。答案入宫入道皆身不由己:开篇即点出宫人“不自由”;入道后的孤苦寂寞:中间两联写宫人们告别尘世,只
34、能空守庙宇与道姑为伴;爱情摧折的悲痛:失去青春爱情,“埋骨成灰”。【译文】本是天使下凡又重返仙宫,可惜来去全不由她自主,一对金童玉女把她迎上了绿霞琼舟。从此只能在九枝灯下朝拜道宫的金殿,日日凝望天上变幻的云霞,空守着凄冷的玉楼。像颠狂的凤女弄玉,永远告别了尘世人间,只有与那月宫中的孤独嫦城,在茫茫云间结伴同游。如果说过去,她真正爱过韩公子,那么这绵绵长恨即便烧骨成灰也难休。【赏析】全诗义正语谐,前半部分写宫人离宫入道。神奇华美的“星使”和“绿琼辀”,道观金殿里华贵的九枝灯,玉楼上缥缈的三素云,仿佛真到了神仙世界。然而,入道宫人对自己的命运却感到无可奈何。首联即写宫人一谪再谪由被选入宫到被遣入道
35、的经历,“星使追还”不过是美其词,什么从仙人降到人间又重返仙宫全是反话正说,“不自由”才是实情。首句的“不自由”和结尾的“恨未休”是全诗的核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被造入道的女冠身世深切同情,点出她们在金殿玉楼中精神心灵的无奈。这里不仅描写了入道宫人和韩录事的爱情,也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和坚贞,惋惜了爱情摧折后的悲痛。颔联和颈联四句具体描写入道宫人的辛酸凄苦生活。她们只能空守着冷落寂寞的道观寺院,长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和人世生活永别,和媚独的嫦娥作伴。唐代宫人入道完全是封建皇帝对宫女的摧残虐待,是极为残酷的行为。封建皇帝有时为了沽名钓誉,博得不好色的名声,或者为了节省开支,而发放一些宫女,又不让她们
36、自由婚嫁,便强迫她们入道宫,使她们从一个苦海又掉进另一深渊。正像李商隐的一些女冠诗对年轻女冠孤寂无依,失去青春爱情深表同情那样,诗后半部分专就此加以发挥。如今宫女入道便与宫中旧伴永别,不能再同她们一起有此浪漫的非非之想,却要与道观中那些孤寂无侣的女道士同游,像嫦娥那样忍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折磨。诗的结联则以宫人的爱情生活的无限遗恨来叹惋入道宫人悲惨不幸。意谓宫人若有所恋,那么这样被迫入道,其心头遗恨更将永难消除,这正是入道宫人的最痛苦的悲剧。最后,作者和韩琮开玩笑说,当时若是宫人爱上你,入道以后她格于教规亦唯有埋骨成灰长恨无绝期了。冯浩说:“诗言倘有冶情,则从此绝身埋没,戏录事兼醒原唱。”此说完
37、全符合李商隐的创作实际。开成二年,诗人作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诗亦庄亦谐,与同年韩瞻戏谑打趣,但所述则是严肃的婚姻问题。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就宫人入道事件表现了作者对年轻女冠的深切同情,揭示了宫廷与道观对女子青春的摧残。诗末虽杂以戏谑,却是离庄于谐,并不轻薄。开成前期,李诗中这些偶露幽默的诗例也有可玩味之处。 七、(2021广东上学期新高考期末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注】铜柱:西汉末年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
38、,以为汉之极界。朱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横海:汉代韩说曾任横海将军,率兵南征。登坛:古代封拜大将,筑坛受命,然后出师。獬(xi)豸(zh)冠:御史所服之冠,指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暗说杜侍御出使地点,赞美杜侍御像马援一样南征交趾名垂青史。B颔联正面进言,说南越人自会呈贡,杜侍御不必万里迢迢亲自去索要。C颈联呼应首联“道路难”,写瘦马天晚耽误行程,孤舟畏寒艰难行驶。D尾联称杜侍御所呈贡物从来都很难得到,不过君王很可能不愿意欣赏。解析A项,“赞美杜侍御”说法错误,首联写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拜将坛、征南越,功彪千载,名垂青史,是
39、为了讽刺杜侍御取悦皇帝、攫取贡物的无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答案A14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从题目“杜侍御送贡物戏赠”来看,“贡物”即给朝廷进贡的物品,“杜侍御送贡物”交代的是杜侍御这个人给朝廷送进贡物品的事,而“戏赠”一词又使诗歌增加了一种讽刺的意味。从注释的解释中可明确杜侍御奔波万里索要贡物的事实。而诗人则是针对此现象有感而发。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对杜侍御的哪些行为进行了讽刺”,那么就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
40、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这里是对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的行为的讽刺。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正是对他这种行为的讽刺。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皇帝未必喜欢,也就说明了他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不见得取悦皇上,从而对其是一个大大的讽刺。从诗歌整体分析,则可说是讽刺了杜侍御以进贡方物为名,行
41、市恩买宠之实的行为。因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答时只要把要点答出即可。答案对杜侍御以进送贡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行为的讽刺;对杜侍御为逢迎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行为的讽刺;对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的揶揄。【译文】通往铜柱朱崖的道路艰险崎岖,登坛封拜的伏波横海曾效驰驱。百越的土人自愿进贡珊瑚宝树,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奔驰山中的驿马担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风雨。这些珍奇宝物从来都很难得到,只恐贤明的君主顾也不肯一顾。【赏析】这是一首讽刺地方官员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诗,词微义显,言正行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
42、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意思是说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像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
43、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此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八、(2021河北邢台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春夕旅怀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
44、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5下列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写东风送我过楚城,表明春已逝去。B颔联扣紧“春夕”二字,写出梦中归乡之乐与醒后的孤单,抒发诗人凄楚之情。C颈联写诗人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愁苦,溢于言表。D尾联诗人赞家乡山水美景,有归隐之意,而上句又透露出诗人欲罢难休的苦闷。解析A项,“下句写东风送我过楚城”错误,不是东风送我过楚城,而是我送东风从楚城离去。答案A16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描写往事如梦,离家万里,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