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咏物抒怀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境界。B. 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
2、. 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D. 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解答】B根据附注“目为知己”,我们可以知道,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9小题,共90.0分)2. 海陵
3、喜雨 甲戌四月晦日赋贺铸闰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萧骚。清风卷地换尘世,白雨入林翻海涛。殊胜农儿踏车健,少宽病夫挥扇劳。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篙。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
4、面进行分析。从内容,结构,情感上概括分析得出答案。3.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注】攀跻:攀登。 这首诗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解析】略4.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叶罗与之
5、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目其为知己。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诗歌看叶予以简析。【答案】不反常。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
6、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此题可以从景物角度、作者角度和哲理角度进行分析。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5. 早蝉 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_【答案
7、】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解析】略6.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金貂:汉代的宫饰。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
8、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B. 颔联中“六千里”体现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诗人寻梅有获之后的欣喜。C. 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D. 紧扣诗题“梦寻梅”中的“梦”字,全诗用梦境来刻画诗人寻梅的历程以及赏梅中的欢乐,反映出这样一种生活带给诗人的怡然自足。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答案】【小题1】D【小题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
9、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及围炉夜话为乐事。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对闲适别致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A 表述无误。B 表述无误。C表述无误。D“全诗用梦境”错,最后一联“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不是梦境的刻画。故选D。2.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
10、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句本身入手,在分析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明确诗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颈联“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意为“生活在蓬茅下,黄叶拥簇着篱笆,埋头整理草药,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 ”。内容上,颈联描述了一种远离尘世纷扰而闲适自足的画面,虽然和“梅”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暗含的“不惧世俗,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与的“高洁脱俗”相契合;结构上,颈联描述的场景也为下联诗人抒发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做铺垫。整理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7. 阅读下面的诗
11、歌,完成各题。 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这首诗做于846年李商隐闲居之时,当时因陷于党争,李商隐境况很不如意。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写客散园寂,人去楼空,落花也似因孤独“乱飞”。 B.颔联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着笔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 C.颈联“眼穿”句写诗人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也挽留不住,依然又匆匆归去。 D.尾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春归伤情的一片“芳心”。尾联“芳心”语意双关,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解析】(1)D“抒发了诗人怜花惜花、
12、春归伤情的一片芳心”说法错误;因为本诗尾联表面描写花朵向春天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落得沾人衣裾的凋零结局,实际上借落花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感伤,而非“怜花惜花春归伤情”。 故选:D。 (2)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相结合。这里诗人感慨万分,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 答案: (1)D (2)尾联表面描
13、写花朵向春天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落得沾人衣裾的凋零结局,实际上语意双关,借落花自喻/自比/借物喻人,写自身胸怀大志/欲见用于世,一片“芳心”只落得被排挤的境地,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孤独/苦闷感伤。 白话译文: 高阁上的游人早已远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肝肠欲断,真不忍心把扫去满地落花;盼望残留枝头的春花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 诗歌鉴赏: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首联是说,高阁上的游客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已经随风飘零纷纷乱飞。 诗一开始便写落花景象,
14、前人称赞它发端“超忽”。其实,“小园花乱飞”一句不过是人皆可道之景,手法平平,并不新奇;妙就妙在首联两句之间的联系。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人来去本无必然的联系,但诗人却说花是因为客人去了才“乱飞”,这样一来,连落花也看作有情的了。这种因果关系的描写颇出人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落花虽然早有,客人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绿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颔联是说,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三四两句承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落花
15、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结曲陌;“迢递”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诗人是立于高阁向下俯视,所以园内景象尽收眼底。这两句对落花的本身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的内心并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它们像是在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诗人十分敏感的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暗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颈联是说,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
16、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肠断未忍扫”,就不单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自然倍觉伤情。“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
17、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18、。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内容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词语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词语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
19、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
20、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C【小题2】【解析】(1)C分析有误,前两联中也有抒情句,如“一片能教一断肠”,后
21、两联中也有写景句,如“偶粘衣袖久犹香”,并不是完全抒情。 (2)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将“落梅”比作了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答案: (1)C (2)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领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译文: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
22、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
23、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
24、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呜
25、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海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写海又似写人,其旨在有意无意之间,表明诗人十分善于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诗歌形象之中,故能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此诗从咏悔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启人深思。从哀感缠绵中透露出来的那股抑塞不平之气,正是广大文士愤慨不平
26、心声的集中表露,无怪当权者视为“汕谤”,一再加害于他,而这便是此诗的旨趣所在。(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在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对比分析得出。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
27、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
28、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9. 中吕朝天子探梅张可久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邀我花前醉。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箫月下归。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注:六铢衣: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在中国古代
29、诗歌史上,古人多有对梅花的吟咏,本题所选的两首元曲亦不例外。请分析这两首元曲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答案】相同点:两首曲子都写了冬夜月下寻梅未遇的经过:探梅遇梅美梦破灭。都写出了诗人寻梅的急切和坚定、遇梅的惊喜和陶醉、梦碎后的悲伤感叹,情感起伏转折。都以梅花寄寓诗人高洁的人生理想,写出了对理想人生的孜孜寻觅,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不同点:面对现实的态度不同,探梅以“雪夜重相会”作结,一洗低落的情绪,达到“哀而不伤”的境界;而寻梅在梦想破灭后,留给读者的昏黄的月色,可以看出诗人的悲伤苦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
30、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的异同。对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可从写作的内容以及都写了梅花的意象两个角度来答。不同点可从两首词结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来答。探梅,一开篇便点出了地点和事件:水西探梅,又接以“隔岸香风细”,以细腻之笔引出了梅花仙姿飘渺的动人情态,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陶醉其中,内心充满遇梅的惊喜与陶醉;然而结尾以“剡
31、溪,路迷”,才点出词人的真正处境,先前探梅赏梅如痴如醉,却原来只是场梦幻泡影,其彷徨失路之悲叹油然而生。但词人在痛苦之中,并未完全沉溺于悲伤难以自拔而是以“雪夜重相会”自我安慰,对未来充满希望,舒展了眉头,消解了悲伤。诗歌达到了“哀而不伤”的境界。寻梅开篇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以及过程,又以“两履霜”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寻找的时间之久以及艰难,凸显出诗人寻找梅花时那种坚定急切的心情,以“忽相逢缟袂绡裳”写出了乍然相逢的喜悦。然而“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将词人单纯热烈的喜悦忽然推入了深渊。两首诗歌都以梅花寄寓诗人高洁的人生理想,写出了对理想人生的孜孜寻觅,以及对现实的清
32、醒认识。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是两首诗歌所呈现出的具体境界以及把握的情感有所差异。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即可。10. 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注】省:记,忆。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霜栽:指野菊。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答案】运用比喻(拟人),将菊花上的露珠比(拟)作泪水,生动贴切。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诗人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诗句的能力。本类试题经常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要在分析诗句的基础上,紧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依次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手法的角度,如本题的叠词“冉冉”“涓涓”;比喻,将露珠比作泪;双关,“微香”暗指人的品格;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地点描写,引起下文的风格的表露。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