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B. “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C. “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D. “
2、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解答】D “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故D错误。故选D。2. 经破薛举战地(节选) 李世民昔年怀壮
3、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注:这首诗是在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经殊死决战大破薛举之地所写。薛举: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头目之一。他控制了陕甘交界的地区,号称西秦霸王。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氛:预示灾祸的凶气。沴:灾害不祥之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奋勇杀敌的英姿豪气,描写了与薛军激战的情形。B. 诗歌的三、四两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心怀高远、志节纯洁的雄姿英发的形象。C. 诗人大力渲染战争过程和细节,细致描写出如惊
4、电骤起、长河奔涌的唐军气势。D. 本诗意气昂扬,雄伟奔放,胜利的自豪中蕴含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耐人寻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解答】C.“大力渲染战争过程和细节”“细致描写”错。本诗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只有“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两句写战争,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来
5、写战争的场景,没有“大力渲染”、“细致描写”。故选C。3.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兴师:出兵。泽:通“译”,内衣,指今之汗衫。作: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 “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
6、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B“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
7、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故选B。4.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略过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B.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C. 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D. 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等。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解答】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
9、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本诗表达的是戍边战士思归苦战的情感。ACD正确。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5. 巡边在河北作 张说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年老体迈的无奈,壮志难酬的遗憾,朋友稀少的孤独,正直高洁的孤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首联“抚剑空馀勇, 弯弧遂无力”,意思是手徒然地抚摸长剑,空有一腔勇气,已然无力
10、拉开弓箭。表达诗人对不能驰骋沙场的遗憾之情。颔联“老去事如何, 据鞍长叹息”写的是诗人年岁已大,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年岁老迈无所事事,表达自己再也不能驰骋疆场的怅惘叹息。而“老来无依”指老境孤独没有依靠,跨着马鞍长声叹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怅然,,无所事事的伤感,壮志难遂的悲凉。颈联“故交索将尽, 后进稀相识”写的是诗人这次来到边关,看到从前的老朋友没几人了,新进的将士几乎不认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尾联“独怜半死心 , 尚有寒松直”表达要坚守志向、保持正直, 节操不变。6.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丈(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11、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娖(chu)银胡(l):该句叙述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的情形。金仆姑,箭名。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B. 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C. 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D. 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本词结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两首词看似皆是叹息,实则都抒发了词人有心杀敌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明词人自己本有一套抗战计划、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自己如同年迈的廉颇得不到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D“直抒胸臆”错,不仅仅是直抒胸臆。故选D。
13、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7.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丈(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
14、】: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娖(chu)银胡(l):该句叙述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的情形。金仆姑,箭名。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B. 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C. 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D. 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本词结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两首词看似皆是叹
15、息,实则都抒发了词人有心杀敌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明词人自己本有一套抗战计划、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自己如同年迈的廉颇得不到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D“直抒胸臆”错,不仅仅是直抒胸臆。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
16、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8.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丈(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娖(chu)银胡(l):该句叙述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
17、心防备的情形。金仆姑,箭名。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B. 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C. 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D. 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本词结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两首词看似皆是叹息,实则都抒发了词人有心杀敌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明词
18、人自己本有一套抗战计划、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自己如同年迈的廉颇得不到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D“直抒胸臆”错,不仅仅是直抒胸臆。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
19、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9. 送人之军 贺知章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注释】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B. 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
20、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C. 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D. 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 )A.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B.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C.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
21、维送张判官赴河西)D.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
22、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A 表述无误。B 表述无误。C“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D 表述无误。故选C。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思考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四个选项的诗歌题目都能确定诗歌的题材,从题目来看,四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是,前三首诗除了是送别诗,
23、还是边塞诗,诗句中有很多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如“雁山”狐塞 吴钩长剑“等。另外,诗句中都有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如“勿使燕然上 , 惟留汉将功”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但报效祖国,还能扬名塞外;“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表达了作者希望报效祖国的豪放情怀跟弘远抱负;“慷慨倚长剑 , 高歌一送君”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寄予的一种豪迈的报国情怀。第四首诗“别后同明月, 君应听子规”一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情感。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 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送友人
24、之军,对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10.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答案】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
25、“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第三幅图画是由最后四句描绘的,是一幅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画面和作用的能力。一般步骤:概括画面,解说画面,技巧,表达效果。解答该题,抓住本诗的具体内容分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一幅图,重点写景,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是一幅图,直接写边塞情况,中间部分,作用可以考虑为承上启下;“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是一幅图,写将士思亲,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最后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