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课件(69张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课件(69张PPT).pptx(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化常识一轮复习张三的一生,一、成长篇 二、求学篇 三、仕途篇 四、生活篇,一、成长篇,古代年岁的别称,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幼儿时期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 代指童年。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 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童年代称。 总角:称童年时代。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 黄口:十岁以下. 束发:指青少年。束,捆,结之意。清以前男孩成童时束 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 称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年满15岁。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
2、的年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 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礼记曲礼上: “女子许嫁,笄而字。”谓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后 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称三十 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 “不惑”作40岁的代称。 艾:指50岁。又称半百、知命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上 “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 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以天
3、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 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 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耄耋:mo di, 8090岁。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鲐背:ti b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 y,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4、”。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方氏慤 曰:“人生以百年 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郑玄 注:“颐,养也。不 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补充:孔子73,孟子84。所以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取名字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用来明贵贱,姓用来别婚姻。 古人有名有字,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又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笈礼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名,用于自称或长辈称呼; 字,用于平辈之间或对尊辈(表示尊敬)称呼; 号,用于自称或他人称呼(表示尊敬)
5、。,名,字,号用于称谓时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
6、“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
7、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
8、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黔首:黔,黑色。 黎民:黎,众也。 生民:人民。 庶民:一般的民众。 黎庶:平民大众。 苍生:指百姓、一切生灵。 黎元:黎民百姓。 氓:古代称百姓(多指外来的)。,5、对百姓的称谓。,布衣
9、:“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 的艺人。,6、职业的称谓。,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 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 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 ”;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 ”;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 ”;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 ”;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 ”;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 ”;,7、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金兰
10、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 ”;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 ”;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 友叫“ ”;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 ”,7、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竹马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二、求学篇,学校 学校的名称:商代-序 周朝-庠 先秦学校分为两类:国学与乡学 封建时代教育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太学 (汉魏)-国子学(西晋)-国子监(隋朝) 此时为束发、豆蔻。,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
11、的场所。 【庠xi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
12、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
13、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老师 学官(祭酒、博士、助教、提学、教授、教习等) 祭酒(主管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司业(太学副长官) 学政(提督学政)、博士(官名),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
14、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逸
15、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自上而下
16、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举孝廉】古代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
17、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
18、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
19、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
20、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
21、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
22、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
23、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
24、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桂榜:乡中试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
25、: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教材: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考试文体:八股文 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三、仕途篇,官职变动,授予官职:征、辟、举、荐、拜、选、除、授、 赏、封、起 提升官职:升、擢、拔、迁、陟、加 调动官职:迁、徙、调、转、补、改、出、入 兼、代官职:兼、摄、守、领、行、署、权、判 降低官职:谪、贬、左除、左降、左迁 罢免官职:罢、黜、免、夺、废,加官进爵,爵:公、侯、伯、子、男 丞相、 太师、太傅、太保-三公 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26、太保 御史、枢密使、 侍中、郎中、刺史、司马、经略使、里正,一、秦汉的三公制,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六
27、部最高长官叫尚书,尚书的属官叫侍郎,纪晓岚与和珅同时在朝为官,纪任侍郎和珅为尚书。一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是狗”。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珅在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上竖是狗,垂尾是狼”。 意思是“尚书是狗”。和珅想用“是狼”是“侍郎”的谐音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是“尚书”的谐音回击了他。纪晓岚则见招拆招:垂尾是狼!上竖是狗(谐音:尚书是狗,和珅刚升任尚书)。,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宋元继承三省制,元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印,三、明清的内阁制,1朱元璋撤
28、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此达到顶峰。,你知道古代哪些皇室官职,1.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2.自秦代开始
29、,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其祖母称天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3.皇太子: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4.公主: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 5.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6.中宫:是皇后所居之所,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与东宫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你知道古代哪些文官称呼,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尹
30、: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翰林: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 庶吉士: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简称“相”。
31、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御史: 原来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乌台诗案-何正臣)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长史:秦时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成为将军的幕僚之长。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
32、、营建之事。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押司:宋官署名吏(低级公职人员)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你知道古代哪些武官称呼,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
33、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34、【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牙将】即牙门将,负责在防御工事“牙门”里统领士兵指挥作战的将领被称为牙门将,后来演变成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副将的职位。 【别驾】汉置官职,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时不予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长史】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其它常见官职名称,1.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35、。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4.黄门:官名,汉黄门令等官职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 5.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6.补阙: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称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为“遗补”。,年老辞官,表示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解官、致仕、乞骸骨,表示“执掌、主持”的: 知、行、主、典、当,和官职有关的其他词语: 下车: 官员初到任 致仕: 退休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用事:执掌政权 视事:治事、任职 听事:
36、(1)处理政务 (2)厅堂,又叫“厅事”,其它常见概念,1.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 2.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3.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种而辞官侍奉。 4.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也称“休致”“归老”“乞骸骨”。 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求退的委婉语。 6.解褐(释褐):是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7.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
37、务。 8.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文 言 传 记 常 识 词 汇,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典 劝 课 按 案 劾 从政 构 党 短 收系 坐,(主持、主管),(鼓励,奖励),(考核、督促),(巡视,巡行),(考察,核实,巡行,巡视),(弹劾,检举),(构害,诬陷),(偏袒,结党),(进谗言,说坏话),(逮捕),(因犯罪或错误,触犯;牵连,定罪),巡,(巡视),丁忧=服丧=守孝3年,丁父忧=丁外忧(艰) 丁内忧=丁母忧(艰)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
38、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或者3年 这叫丁忧。 服阕=除服=免丧:守丧期满 夺情(张居正) 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四、生活篇,生辰八字知岁月,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推算一个人的命运。 天干:十个 地支:十二个 古代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月法:序数、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孟、仲、季) 纪日法:序数、干支、月相(朔、朏、望、既望、晦),十二时辰识昼夜,纪
39、时法: 天色纪时法: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夜晚分为五更,纪年纪时,【纪年】 (1) 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2) 帝王纪年法 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康熙元年、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即位年次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换算: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 ),永和
40、九年,岁在癸丑。( 兰亭集序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满井游记:廿二日。 (2)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现代天文学把以太阳回归周期为单位的历法叫做阳历,以月相圆缺周期为单位的历法叫做阴历。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阴历因便于农事,又叫农历。夏朝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后两千多年来都采用夏正,故农历又称夏历。,【纪月】 (1
41、)序数纪月法。如谭嗣同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 指农历十一月。 “正月”为“寅月”。 (3)时节纪月法。如 “孟春” “仲夏” “季冬”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芙蓉楼送辛渐:“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
42、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天文,二十八星宿 南方朱雀 井 鬼 柳 星 张 翼 轸 北方玄武 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 东方青龙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 西方白虎 奎 娄 胃 昴 毕 觜 参 四灵依次主理春夏秋冬 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 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 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 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 中央无极五行属土色黄,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这种理论,就天文学来说,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为
43、分野。我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九州华夏山川美,中国、中原、中华、赤县 九州-分别是? 江河、江左、江东、江表、江南 山东、关东、关西、关中 西域、岭峤、百越、朔漠 五岳、京畿、三辅、三秦 行政区的变迁: 秦朝为郡、唐朝的道、宋朝为路、明清为府,地理,“ 河”指黄河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北、河南】泛指黄河流域一带。 “江” 指长江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
44、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注意时代、地点、视角),【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东北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称为“关外”。 【山东】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明置山东省。 【山西】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 【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
45、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地名如:江阴、洛阳、淮阴等。,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名山大川,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崤山以东,黄河以北,黄河以西地区,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每逢佳节祭祀忙,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序:伯仲叔季 祭祀:牺牲、太牢、少牢、家祭 节日习俗:鞭炮、桃符、赏灯、扫墓、龙舟竞渡、乞巧、团圆赏月、登高等,礼
46、仪之邦礼数多,朝聘(小聘、大聘、朝)朝觐(春秋称呼不同)(80页) 礼节:揖让、长揖、拱、九拜、顿首、稽首、 跪、坐 座次、祖道、斋戒、 虚左、再拜、膜拜、折腰,礼分五种: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礼仪制度,吉礼主要是一种朝廷祭祀之礼。比如说祭天、祭地。比方说在北京南郊有天坛,北郊有地坛,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那就说这四个地方它是一年当中的四等分,也就是讲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朝觐:古代宾礼的一种。指诸侯藩国朝见天子的礼仪。周代始制礼,诸侯春季拜见天子曰“朝”,夏季曰“宗”,秋季曰“觐”,冬季曰“遇”,亦以朝觐借称朝见天子。,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
47、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嘉礼,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 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著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殓礼: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殓礼分
48、小殓和大殓。为死者穿衣,并设灵座于堂供人吊哭曰小殓;为死者加冠(女佩钗),并置尸入棺曰大殓。一般于人死三日后入殓,主要是为了希冀死者复活。也有于死后七日或第二日进行者。,丧礼,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服满后起复。,“奠”与“祭”的区别: 第一,奠是丧祭,而祭则是吉祭。前者属于凶礼,后者属于吉礼。凶礼强调的是悲哀,吉礼强调的是恭敬。 第二,奠时,是把死者当作生人来看待的;而祭时,是把死者当作鬼神来看待的。 所以葬前用“奠”,葬后用“祭”。,玉盘珍馐好生活,五谷、五味、六畜、八珍、羹、脍炙 炊具:鼎、镬hu、甑zng、甗yn、鬲g、l 古代酒器:樽、觥、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