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真题精品解析(含答案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真题精品解析(含答案共29页).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考语文真题深度解读(新高考浙江卷) 融合纲本,遵道优术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具备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浙江卷高考语文试题在秉承浙江卷文化味这一命题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在整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为促进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高考语文命题丰富了现代文阅读体裁,融合古今文化精华
2、,提升审美鉴赏,加强人文精神传承。首先浙江卷站位高方向明国家层面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内容的考查,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引导教学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彰显素质教育的鲜明导向。浙江卷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3、,挖掘育人素材,科学设计各科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的考试内容,注重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家国认同、情怀人格,落实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原则,以学科知识为材料和介质,全面综合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比如语言文字部分选择语料非常讲究与时代融合,与传统融合,如“创新型国家建设”“典籍里的中国”“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中国传统工艺设计”等。其次浙江卷增强了考查要求的多维性浙江卷通过优化试题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活动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的价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强试题的应用性和探究性,提升能力考查的有效性。立
4、足自身特点,加强情境化试题设计,创设联系劳动、体育、美育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精神、增强健康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6项关键能力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减少学生机械刷题、重复训练的收益,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促进素质教育发展,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型试题等新题型,逐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第三浙江卷进一步优化了试卷结构,注重考查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不同于被动接受理解和记诵式学习,强调对成说定论要敢于并
5、善于质疑探究,对新说要多方求证辨析,思考评价要客观理性,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剑走偏锋,带有成见偏见。辩证思维注重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全面立体多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浙江卷的作文试题延续了近几年逐渐形成的“现实+人生”的写作模式。继承了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提倡真情实感,注重问题解决,反对无病呻吟,也能有效避免假大空套,杜绝猜题押题,规避为人诟病的“高考体”写作,有助于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的要求,对中学写作教学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和引导功能。“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
6、失看成过程”给学生创造讨论思辨的机会,在深度思考中展现才华,在议论中分享智慧,在争辩中接近真理。通过语言与思想的交锋,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总之浙江卷命题模式异彩纷呈,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引导个性思维,凸现理性人文色彩,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题型结构、难度、命题风格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体现出以下特点:凸显母语本质,注重语言应用拓展阅读空间,营造良好态势注重比较分析,突出思辨能力切近考生实际,明确写作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求真务实。 讲实在,重理性,不虚华,客观考查学生的实际
7、语文水平,实现高考语文的选材宗旨。浙江卷始终把语言文字部分依然置于卷首,坚持考查字音字形,为考生提供熟悉的“界面”,做到了既考查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因文设题”“以材设题”,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比如,第5题考查语言使用的得体,涉及了使用公筷广告、论文答辩致谢语、垃圾分类宣传语、经典阅读推荐等多个实用交际情境。第6题在时代感非常强的综合语段中考查文本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该语段的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说到微纪录片具有小视角、短时长的特点,并且起到讲好中国故事、书写
8、新时代、记录多彩中国一个个精彩瞬间和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的作用。可见它记录的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是地方风物,传承的是文化记忆,而这些都取材于百姓的日常或传统文化,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微纪录片体现了真实性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习惯,就文本命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与文本对话,考查阅读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能力。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春菜在田间地垄悄然探出头,娇弱的身子轻轻摇曳(y),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爱,叶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嫩须迎风轻颤(chn),引逗着人们去采撷。B. 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一蹴(
9、c)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摒(bng)弃拜金主义,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坚的人才。C.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证博引的方式驰骋(chng)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传承,让观众眼界大开,堪称当下文化节目的扛(gng)鼎之作。D. 那些或坐落于安静的小镇古街、或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执拗(ni)生长,规模不大却洋溢着审美情趣,足以让灵魂片刻栖(q)身。【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摇曳”的“曳”读音错误,应为“y”;B.“摒弃”的“摒”读音错误,应为“b
10、ng”;C.“旁证博引”的“证”字形错误,应为“征”。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
11、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孜孜不倦B. 不露声色C. 或许D. 留存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B. 乙C. 丙【答案】2. B 3. 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本处指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以运用正确。B.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这里的陈述对象是器物,是说器物的拙朴,而不是指人,所以不露声色运用错误。C.或许:也许,不一定的意思。这里是指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
12、里也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所以运用正确。D.留存:存留、保存。本处指那些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所以运用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分号”运用错误。“不仅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并非两个并列句子,中间的“分号”应该改为“逗号”。故选C。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B.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
13、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C. 近期,公安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诈骗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诈骗的热潮。D.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是错误的。首先,“不但”语序不当,应将“不但”放到“用户”前面;其次,在“用户”
14、前面加上“使”,否则属于中途易辙。B.“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以及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是错误的。“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最后加上“的重任”。C.“扩大宣传精准性”是错误的。“扩大”和“精准性”搭配不当,可将“扩大”改为“提高”。故选D。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 使用公筷广告:长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爱。B. 论文答辩致谢语:感谢聆听,敬请专家评委指教。C. 垃圾分类宣传语:各得其所,细微处的文明之光。D. 经典阅读推荐:智慧火源,值得为之付出热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
15、达得体的能力。B.“聆听”是错误的。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被听者的色彩。而且,这个词是由听讲者使用的。而这里面是指专家和评委听自己的论文答辩,使用错误。故选B。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近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
16、的味觉记忆。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答案】(1)示例: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
17、多彩中国 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2)内容真实。如:取材于百姓日常或传统文化。手法写实。如:用乡愁情结唤醒美食共鸣;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题目时首先要体现文段的陈述对象,比如本文的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再体现其特点和作用,如微纪录片可以为时代画像。因此标题可以为:“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或者是“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作为纪录片,它的“真实性”无非表现为内容的真实和记录方法的真实,考生可以根据这两个方面从文中去筛选有关内容。第一段介绍的是微纪
18、录片的内容,“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可见它记录的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是地方风物,传承的是文化记忆,而这些都取材于百姓的日常或传统文化,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微纪录片体现了真实性。再看手法的真实,第二段主要介绍美食类纪录片,“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真实记录美食和与之有关的故事、情感;第三段介绍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
19、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文物讲述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真实呈现国宝与文明的状况。可见微纪录片的写实手法体现了真实性的特点。信息类文本阅读落实三字方针 现代文阅读(一)选的是周晓枫2020年4月发表在文艺报上的文学理论文章散文的时态。作者周晓风就是一位散文作家,走进周晓枫的散文天地,仿佛穿行于一条铺满了感觉与冥想的曲径。这些感觉和冥想是属于周晓枫自己的,以其个体生命为本底,又以个人的方式呈示;从在体自我出发,又回到仪态万方的生命世界。由此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可以被指称为散文家的周晓枫。她的散文理论也写得非常生动,引入了一个“时态”的概念,“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
20、选文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涉及概念多,现象复杂,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浏览文字的速度和进行信息处理的速度,树立整体阅读观,掌握阅读基本规律。在命题上,客观题的选项经过加工提炼有效地避免了直白,选项文字长短大体一致,错误选项表述陷阱有概念内涵及外延混淆,修饰成分表达上设误,表达的歧义干扰理解,前后因果条件等关系等。第9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分析“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的表现。“叙述多维和立体”这个概念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考生作答要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 “找”,即“对题读
21、文”,找出备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备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
22、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23、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
24、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
25、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7. 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B.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
26、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C. 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D. 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B. 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
27、同制作标本。C. 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D. 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9. 上文所说的“叙达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答案】7. C 8. A 9. 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有意外,有翻转。重过程,多视角。【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
28、、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作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可见散文家并没有“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B.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错。原文表述是“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吧?我认为不是”,可见“借鉴小说的写法”说法错误。D. “强调内容虚构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错。原文表述是“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地还原体验”,并未强调“内容虚构”;另外“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运用进行时态写作能够达到某种效果,但并未说要达到这种目标只能使用进行时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29、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错。原文的表述是“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很常见”并不等于“应该遵循”。故选A。【9题详解】先看在小说中的表现,相关内容在第三段,“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可概括出“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再看在散文中的表现,相关内容在第七段和第九段,“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
30、数;不是直接接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可概括出“有意外,有翻转”;“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可概括出“重过程,多视角”。 文学类文本阅读挖掘边地人性美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选文题材多集中在有关美好人生、人性、人情、人格的探索,美好社会风尚、优良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赞颂,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对人类美好未来的畅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求等等,这些构成了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选文的主旋律。浙江卷现代文阅读(二)文学作品阅读体现了以上选文命题的价值走向
31、。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特点:1.选文趋向红色文化;2.在理解鉴赏基础上继续考查辩证思考能力;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把握和理解;4.以生考熟,设题考察点创新(资源和手段)(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试题中的体现)5.因文设题,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综合考察。阅读和点评麦子我们不妨也来知人论世。小说的作者红柯,原名杨宏科。2003年12月被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 2018年2月24日,红柯因病去世,享年56岁。红柯出生
32、于陕西关中,身上有关中人质直尚义的秉性,1986年远走新疆。浪迹北疆的他带着这种性格特点,同时濡染了大漠人的豪放真诚单纯和血性。红柯说:“初到新疆,辽阔的荒野和雄奇的群山以万钧之势一下子压倒了我,我告诫自己:这里不是人张狂的地方。在这里,人是渺小的,而且能让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正是红柯这种敬畏苍天的心态造就了他的奇异小说。十年西域生活,改变了他的精神气质,此时的红柯已非当年的意气少年,自觉地融入边地文化氛围对于其小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疆独特的文化视野引领作家进入一个瑰丽而又神奇的艺术世界。冯牧文学奖对红柯的评语恰好概括其小说创作,“红柯为略显沉闷的90年代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
33、的气息,注入了一股新鲜灵动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并不表现在故事的编织,而表现在对自然生命力的张扬和对人的生命欲望的抒发。他将对生命力的体验渗透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使我们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存在的意境与快意。”红柯自己曾坦言:“我孜孜以求的文学梦想就是让灰尘和草屑发出钻石之光。”红柯具有令俗物生辉的本事。没有生命的事物如石头大地河流森林等,他赋之以生命;有生命的如牧人屠夫英雄牛羊等,他赋之以神性。草原戈壁大漠中的活物在神性的带领下过得悠闲而又从容,丝毫没有荒凉之地的苦色。“神性”是宗教的近亲名词,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在边地的人和动物都被打上了“信仰”的烙印。在红柯的小说里,大都是极普通的人。
34、他们都是小人物,但身上却充满了英雄气。他们敬畏苍天,却又不失人的尊严。麦子中的老婆婆“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他打通人与自然的神性交往,使人类的神性存在与自然形成同构。小说中的“他们”无名,无名者似乎具有更强在红柯神奇的笔触下迸射珍珠之光,生发辉光,也正是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才支撑起了他的边地小说大厦。文中的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守护土地,因此他们身上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和坚毅,如第一段,有人问他们搬不搬走时,“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
35、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啊,你刚转个身,他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儿脾气躁:往哪儿搬?我搬走,你住呀。”人物语言都很直接、质朴,能够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能够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两位老人的性格都很乐观坚强,并且作品也表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因此文中有些语言就有诗化的特点,如“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献身边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文中一些含蓄的语言恰恰能够塑造他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还有老婆婆说的“咱不要财”,都能含蓄地表现出
36、他们的奉献精神。充满诗意的句子在小说里俯拾皆是,有一种呼唤神性存在的意味,神圣庄严虔诚美感俱存的语句为红柯的小说平添异彩。红柯的这些句子似乎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朝圣者的心情中涌流而出。红柯小说的整体审美风格集中体现在他所抒写的“偏远地区的美”。他说:“文学从来都是宁静的。有些人涌向都市,有些人走向荒野。”偏远地区,是神话,是史诗诞生的地方。在那里,到处都在流淌浪漫的神性大美。汉唐那个大时代,西域就是“天”所在,即西天,先民从西天取的岂止佛经,周秦的祖先就是西戎的马背部落,昆仑神话、山海经、以及西王母的传说,把我们民族最具想象力的东西全都搁置在那个辽阔的空间里。也只有在中亚度过金色童年的李白
37、能抒写出盛唐之音,“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个“天”就是想象激情与勇气的结果。我们民族最纯粹的东西都在西域,都在那少人问津的荒寒之地。然而,正是由于它的荒凉、它的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准绝缘”,才保留了文化领域里的精粹史诗和神话,才有了后来者的对边地之美的发掘,才有了红柯们超凡脱俗的艺术创作。美在边地,其实也是对城市文明内部出现变质的一种无声反驳。偏远地区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边地的清真之美。二、偏远地区的美还表现为一种浪漫的美,即边地人物对生死、大地、天空,羊群的理解。三、这是一种哲学上的孤绝之美,沉默的石头,寂静的河流,以及动物温柔的眼神都代表了此种不染风尘的绝缘之美。边地人物对生死和自
38、然抱有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偏远地区的美实则根源于一种大地意识和生命意识。大地意识表现为对大地或曰自然的敬畏与尊崇;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的一种近乎神圣的推崇与赞美。大地生养了人类并且还在供养着人类,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心怀崇敬。这里的“金光”带有象征性质,金光让榆树叶子“油汪汪的”,充满了生命力;金光让云朵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它们“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而且吃草的声音很柔和,一派和平的美好气象。是老头和老婆婆用他们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带了这这片土地生命的希望。这里用麦子的金光普照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回到现实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果,回望几十年前的知青
39、岁月,知青群体是不该被忘记的边疆建设者!五十年前,在边疆,荒凉的村庄里,在村落的田埂上,穿梭着一群青年的身影。他们响应祖国号召,远离城市来到了农村,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五十年后,他们有人回到家乡,更多的人选择扎根边疆,他们怀揣着四十多年前的回忆,而他们就是一批又一批,为边疆建设作出贡献的建设者。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正是祖国边疆的建设者,写出他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以及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老婆婆在麦田里行走,她抚摸麦子,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并由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引出关于他们失去孩
40、子,把麦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的情节;第十到十一段描写老头种麦子的情景;然后回忆他们见面和结婚的情节,写他们从结婚以来就一直种麦子;结尾写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仍然没有离开麦子,“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红柯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房子又
41、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
42、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
43、“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
44、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
45、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
46、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你说我一个顶三个。”“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老头
47、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我们是簸箕命。”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有删改)【注】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12.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13.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10
48、. 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11. 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12. 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13. 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