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呼唤声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它对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学习内容科学性的把握、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与完善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关键词: 问题 问题意识 背景 策略 一、问题与问题意识何谓问题?词典中“问题”的释义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经常意识到有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心理品质与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并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
2、的心理,这些心理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特质。二、问题意识提出的背景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稍后的
3、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妙。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爱因斯坦就认为:“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教学的实施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何等重要。从一定层面上说,创新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新活动将无从谈起。 然而,在目前,我们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
4、识的容器,让他们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敢有任何异议。其次,传播知识历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完成了任务。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削弱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再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的学生基础过于薄弱,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时感茫然,无从问起;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以致对课文不理解或没有感受,因而没有问题;有的学生即使想问,又怕词不达意,唯恐受到同学的耻笑或教师的否定。因此我们的课堂经常是没有提问的课堂,当然也就失去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
5、,就造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三、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1、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首先要转变“语文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接受学习”的观念,明确“语文教学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我们也应让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
6、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2、营造民主积极的氛围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课堂的气氛有密切关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
7、要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学习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以同学合作学习或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再者,创设心理安全环境。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气氛,能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乐问、善问。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
8、境,使学生消除顾虑,获得质疑的安全感,从而建构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第三,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在学生获得质疑安全感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尝试成功。对于比较肤浅的问题,也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正确的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个别逾越了“道德底线”,或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说“不”。);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不宜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
9、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这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乐于提问并且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二)主动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主要的途径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及时发现思维的弊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课前质疑,诱发学习动力 课前预习时,学生初次接触课
10、文,有的词语无法辨析,有的语句不理解,有时凭直觉会对课文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困难时,就会疑惑,提出问题,希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进一步的探究获得解决。平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如预习风筝一文,学生提出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1)只不过“一二风筝浮动”怎么就会引起“我”的惊异和悲哀?是作者过于敏感吗?(2)“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这句话什么意思?(3)“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小兄弟真的“说谎”吗?(4)“我”究竟是不是鲁迅?(5)该如何评价“我”和小兄弟?(6)文章最
11、后一句实在难以理解,望老师讲解。等等。由于本文有一定难度,我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课前质疑能改变长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活化、优化课堂教学。2、课中质疑,疑中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创设环境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逐步提高问题质量。(1)在题眼处质疑。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犟龟,学生提出:“题目的犟是固执、不听规劝的意思吗?”通过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明白了本文题目的犟指小乌龟认准一个目标
12、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都不改初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这种犟的性格表现在认定目标方面。它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相反,只要是有助于实现追求的目标,别人如“蜗牛”的劝阻它都是乐意听从。 (2)在关键词句处质疑。所谓击鼓要击在鼓点上。要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就该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比如一些推动情节的句子、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例如石榴一文,课文两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第一次“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第二次“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学生提出疑问:心脏和石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
13、这么说?读完全文,又经探讨,疑窦自然开释。(3)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探究。有些课文有一些看似矛盾之处,这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大多蕴含深意。若将文章前后联系起来阅读,从看似矛盾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则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4)在重点内容上提问。如教学囚绿记,当读到“囚绿”部分,学生提出:“我为什么要幽囚绿友?”“ 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 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经过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让学生读懂了其深刻的涵义。在理解过程中质疑
14、,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5)在文章多次反复处质疑。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多次反复处也是作者着重表达的深意之处,需要缘疑而思。如:白杨礼赞中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孔乙己中,多次出现“笑声”、“笑”,笑的场景两次描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小溪流的歌写小溪流、小河、大江的回答都是“到前面去”。质疑并理解了这些反复处,就能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帮助。3、课后质疑,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质疑这一步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认为课上完了就没什么好问了。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
15、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学完卖炭翁,学生不禁会问:炭被抢之后,他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使他们在课外进一步有兴趣地进行学习,以续写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地想象卖炭翁的结局命运。再如学完基因畅想,有一位学生提出:“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基因工程会不会也有弊端?如果有,该如何解决弊端?” 我将这些问题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外读物,自己寻找答案。还通过座谈会、办小报等形式,将学生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再引入课堂,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上保证了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
16、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三)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法国文学家法朗士说:“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
17、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决问题。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应性,并且问题的确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就确定问题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式问题 所谓“中心式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位、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中心式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 例如,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我在“初读感知”阶段,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给出了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在预习基础上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范进在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交流看法,积极发
18、言。我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1、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致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衣食无忧。2、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3、范进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4、范进中举前,何尝见张静斋先生关心过范进; 中举后张先生急急忙忙地屈尊造访范进的寒门,还一再地攀亲套近乎,又是赠银又是送房子。教学实践证明,此问题的设计可牵一“问”而动全文,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引发探究作品主题的兴趣,可深化理解其思想内涵,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
19、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2、提炼式问题 有的课文适宜于让学生自己求疑设计问题,并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不一,需要讨论确定。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发挥“导”的作用帮助确定、解决。例如我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上课时,我将相对集中的问题挑出来设计了十组问题:(1)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第一段中“却也是事实”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有何作用?(3)悲观论者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发展着自欺力,这究竟是怎么
20、回事?(4)第二段中“地”、“物”、“国联”、“信”、“他信力”、“自己”等都加了引号,这几个引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处国联和他信力都不加引号?(5)“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6)“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那么这一部分人指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8)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9)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
21、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10) 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生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道理。3、抛锚式问题 根据教师的预想,有些课文由学生选题可能意义不大或效果不理想,教师就要创设与课文类似的情境,并抛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类似“锚”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主题。如有一位资深教师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抛出了“为白求恩大夫写墓志铭”这一“锚”,使学生认识到必须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并运用课文中的信息,才能写出准确的、有感染力的墓志铭来,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
22、课文的兴趣。 4、自由式问题 学生在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虽然它带有不成熟性和片面性,但学生的阅读收获在于某个方面的成就(受到生活阅历的影响)。因而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上一节语文观摩课。陈老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成功大学者不断浓缩名言的小说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一句被学者认为是各时代智慧结晶的名言是什么,并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在预设的这一环节中,陈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而是留下较大的空间以孕育
23、课堂教学的灵气。于是学生嘉宾竞猜,嘉宾指派自己组上的代表竞猜。他们猜测的名言涉及人生目标、爱国、奋斗、惜时、友谊、谦虚、养德、改革等。学生每次竞猜并引用论据证明之后,陈老师并不急于评判,而是请嘉宾评判,在嘉宾评判之后,陈老师耐心的问担任嘉宾的学生:“你对嘉宾的评判满意吗?受嘉宾的启发还有补充吗?”有意识的“挑拨”,引起被嘉宾评判学生与嘉宾之间的意见分歧,发言学生不同意嘉宾意见与嘉宾展开激烈的辩论。而有的受嘉宾的启发,又补充了新的内容。总之,在竞猜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充盈着教学灵气。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
24、头活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寻教育的规律,遵循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参考文献:【1】陈成龙 :创造性语文教育,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6月北京第一版【2】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6月版【3】刘坤元 :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4】彭华生 :语文教学思维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出版【5】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版【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2年4月第一版【7】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版【8】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