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 草原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惯用关联词语造句。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详细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
2、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咨询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别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适应,又感遭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沉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敏现地写下来了。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咨询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依照本人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展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详细又生动。(二)学生
3、听录音,理解主要内容。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1草原的风光是怎么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么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况。1老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潮湿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围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围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描述极远的地点。涯,水边。)2 让学生本人提出不
4、明白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处理;有些词语课后个别处理。)(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1这篇访咨询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咨询的过程?(这篇访咨询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咨询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辞别草原。)2按访咨询的过程。课文能够分为几段?为什么?(能够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 5 段;(2)按初见草原风光访咨询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 2 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 3 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能够。)(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5、(第 1 段:看到了草原的漂亮风光。绿毯、勾勒、骏马、奇丽、优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 2 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风光。飞奔、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 3 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 4 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招待。拘谨、羞怯、鄂温克。第 5 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 1 段。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 1、2 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 1 段。二、教学重
6、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跃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 1 段。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 1 段。1默读,分层次。考虑: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 1 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考虑: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么样?作者是抓住哪些风光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风光,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由于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考虑:(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
7、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么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风光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本人出声读第 1 段第 1 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优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四处翠色欲流,悄悄流入云际。”)4默读、考虑、朗读:在这种境地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受?(说一说“境地”一词的意
8、思。读时留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绚丽”与“奇丽”作比拟,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 1 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明晰,从看到的到感遭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风光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络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二)讲读第 2 段。1指名读第 2 段。(老师提示:学习课文第
9、2 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络、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考虑:写作者访咨询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漂亮风光;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 1 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受?(草原十分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依然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10、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点开场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场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 2 层。(1)指名学生读第 2 层。(2)“飞奔”、“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由于他们忽然出如今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艳丽的衣裳,如
11、此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静寂的草原喧闹起来:喝彩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隆、喧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 1 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 1、3 题。第三课时一、教学目的(一)学习课文第 3、4、5 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
12、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 3、4、5 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风光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 1、2 自然段,作者抓住访咨询的通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如今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明白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 3、4、5 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如今哪些地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么样见
13、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如何握的?如何笑的?如何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如何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点看出蒙汉两族人民友情特别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辞别时的情景怎么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 1 句如何讲?(蒙汉两族人民的友情如此深沉,如何舍得分别呢?)第 2 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
14、相攀谈,依依不舍地辞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沉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点表达了蒙族人民的风俗适应?这些风俗适应表现了什么?如此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小姐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适应。)(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沉。)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咨询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小结:这篇课文主要
15、写作者的一次访咨询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友情,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构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招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跃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四)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 4 题。2 丝绸之路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2.认识本课 9 个
16、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课时安排 1 课时课前预备带着本人感兴趣的咨询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一、激情导入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但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辟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场了不绝如缕的联络。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打算”,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
17、”“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观察一番,感受一番。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激疑: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2.学生寻读课文,答复老师的提咨询。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咨询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咨询: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一起了?联络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表达在哪里?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明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6.鼓舞各
18、小组陈述本人的观点,老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三、深化读文,把握主旨1.感受“友谊之路”。(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根底上,进一步开掘:两国人民友谊表达在什么地点?(2)交流、生发。老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概,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 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髦,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
19、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老师同时留意鼓舞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由于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由于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4)交流、生发。老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能够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
20、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开展呢?(5)有感情地朗读。3.感受文化之路。(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表达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3)你是怎么样理解这一句的?(杨皇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能够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络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21、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络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1.老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大概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宏大奉献;深情的民族骄傲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化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五、作业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
22、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2.有条件的,能够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3 白杨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立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立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立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预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
23、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特别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行,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行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学生自学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络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模样的;把爸爸向小孩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明晰介绍新疆留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明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
24、别。2.读课后题 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答复考虑题。把书上内容与本人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模样的?读一读你刚刚所画的爸爸向小孩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第二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行和具有白杨一样品行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行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二、指名朗读全文1.考虑: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能够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25、:(外表:挺直、粗壮;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行。(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化含义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读句子,联络上下文答复括号里的咨询题:(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立者(2)爸爸只是向小孩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本人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点能够看出爸爸“在表白着本人的心”?他表白了本人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立边疆
26、(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小孩,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堕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化含义。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忽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答复。然后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化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立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纳的是借物喻人
27、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七、总结深化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行的边疆建立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制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习目的1.默读全文,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么样的铁路,建立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立者对修建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 14 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材料。学习重点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么样的铁路,建立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立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
28、服困难的艰巨与坚韧毅力。学习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预备青藏铁路有关材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天路引读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2.师:这确实是青藏铁路,1958 年,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仍然是中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挠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
29、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遭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二、初读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不读 ji“狰狞”读准后鼻韵。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3.师:这是一条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材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通过海拔 4767 米的昆仑山,要通过海拔 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 1142 公里,要通过 550 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
30、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宏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傲慢的头。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宏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傲慢的头。”)你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宏大的拦路虎?(由于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傲慢的头?由于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正确温度,制服了冻土区。由于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接着坚韧的工作。由于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立者?(英勇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4)是啊,他们确实是一批英勇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
31、你们谁想成为如此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 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枕戈待旦”,预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 13 自然段)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本人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困难历程。三、读后采访1.合作要求:(1)本人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困难和建立者的勇气与智慧。(2)依照采访提纲上的咨询题提示,把本人的同桌当
32、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2.采访提纲(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妨碍或者后果?(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四、现场报道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别人补充评价。(2)理解“下马威”。什么是下马威?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3)是的,由于这群英勇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决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 7 自然段)2.克服“恶劣天气”。(结
33、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别人补充评价。(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模样。(3)导读第 8 自然段前 5 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么样?(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但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内心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3.处理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别人补充评价。(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
34、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遭到严峻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宏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傲慢的头。为什么?他们的成功依托的是什么?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是科技人员的智慧。是党中央的关心。是西藏人们的支持。(5)由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 1011 自然段)四、总结升华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明白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
35、,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根本完成,累计铺轨 743 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 月进展列车试运转。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奢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 48 小时。)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访问奇妙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奇妙的天路。(播放西藏漂亮的风光,配上李娜的 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瞭望拉萨的方向。)3.同学们,为了建立这条铁路,40 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青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本人的热血和青春,但
36、是正由于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完全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有。4.面对着如此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目的1通过筹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才能。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别人的情感。3明白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欢乐。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本人的设想及筹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一、营建气氛,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大中华。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师表达:我们的
37、祖国幅员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骄傲和骄傲!3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材料。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络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宽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化地理解他们那儿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筹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板书:筹划“手拉手”活动2 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预备工作是什么?依照学生的答复板书:建立联络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么样才能和他们
38、建立联络,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4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5学生集体交流。依照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络之后,我们就要着手考虑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本人的办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老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展详细的指导。)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筹划情况。老师适时点评并板书:(1)你们的筹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心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约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
39、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办法和思想。但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本人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展启发。(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学生自由交流。四、深化讨论,课外延伸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本人精心的筹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第二课时习作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依照学生答复适时板书:介绍本人(略)说出办法(略)提出建议(详)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
40、都有本人的办法,并作出精心的筹划,要让别人明白本人的办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1学生本人写信。2老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1老师依照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方向:(1)表达清晰且有条理。(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3)语句精确,办法合理。(4)学生个体的进步。(5)书信的格式正确。2老师把本人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展比照,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咨询题,学生本人修正作文草稿。4小组交流评改。5老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1同学们
41、不仅精心筹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3出示信封格式图,详细理解如何写信封。4老师把课前预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依照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五、总结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管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妙幸福的明天!.回拓拓展教学目的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
42、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本人的学习方法,不断进展改良。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舞学生大胆发表本人对西部建立、开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立西部的豪情。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讨论中提高习作水平。4引导学生就本人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本人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才能。5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忆,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良学习方法。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方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预备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
43、、开展情况、西部建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兴趣语文故事。一、交流平台(一)内容回忆,材料交流。1老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陈旧苍凉的雪域高原,欣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坚韧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立者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2相信你们搜集到的材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3学生交流本人搜集的图文材料,并谈谈本人对西部的感受。(能够利用展示台)老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西部的过去、如今、将来 西部的建立与开展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西部的旅游与开
44、发西部的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 西部的教育,西部小孩的学习与生活(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1快速阅读课文草原和白杨,并考虑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爱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缘故。(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立者)风光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3全班交流、点评。(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能够同大家交流交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人在课内外学习和搜集材料中的一些感受,谈本人在学习上的收获。3总结:西
45、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二、日积月累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本人对诗句的理解。2请学生把课前搜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鼓舞和启发。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本人喜爱的古诗。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爱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三、兴趣语文1阅读兴趣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点?(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3分组讲讲你课外搜集到的兴趣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兴趣语文故事。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爱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四、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我们不禁流连往返。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