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 .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二、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品味理解,涵泳体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背诵和默写诗歌。2.理解诗歌主题。【教学难点】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教学预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处理不明白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 老师教授10 分钟(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构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
2、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1.)根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2.)根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而,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制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境地,是诗情和画意的完满统一。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文学常识5 分钟介绍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如今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能够看出作者思想的开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
4、态。(板书标题、作者)三、整体感知,诵读诗歌。15 分钟(1)老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2)学生自由朗读。(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拍。(4)齐读全诗。四、反复熟读,争取当堂背诵。10 分钟五、布置作业:A 组(学优生):熟识近体诗知识,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B 组(中等生):对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把握。C 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背诵一首诗歌。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课前字词检测笔试小考的方式,2 分钟二、朗读第一首诗歌望 岳 5 分钟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留意诗歌的韵律、节拍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老师从节拍、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
5、,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拍、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三、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10 分钟(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么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宽阔(齐鲁青未了),风光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如此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遨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4)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
6、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么样的不同?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特别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本人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儿的泰山,以间隔之远衬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奇妙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出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心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
7、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5)老师补充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不断在山东、河北一带遨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确实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因而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四、朗读第二首诗歌春望。15 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拍、读准重音、读出感情。2、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主旨3、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么样的
8、变化?4、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标题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例如:望岳叙写青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5、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互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五、背诵望岳和春望 8 分钟六、布置作业:A 组(学优生):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掌握背诵默写。B 组(中等生):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和春望的感受与收获。C 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能够纯熟背诵和默写。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老师口述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
9、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老师介绍 2 分钟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成功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情势发生了特别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依照本人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确实是其中的一篇。三、诵读品悟石壕吏 8 分钟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拍,领会情感
10、。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拍,读出情感。四、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材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15 分钟1 理清情节开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咨询:按照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 句老妇人表达家中的不幸;1720 句老妇人主动恳求参军。(2)提咨询: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参
11、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能够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述,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3、学生自主质疑,深化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10 分钟学生可能提出的咨询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大概也没有抚慰的表示,如何理
12、解诗人的沉默?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缘故是什么?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老师酌情给予点拨。)五、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5 分钟六、课堂小结: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假设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涛。”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化,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
13、与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七、布置作业:A 组(学优生):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擅长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B 组(中等生):辨析比拟。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C 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分角色演出石壕吏并背诵三首诗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一、作者常识:二、背景理解:三、主旨理解: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凄惨遭遇,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宏大灾难而深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