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测试: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测试:第一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综合检测(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点缀(zhu)袅娜(nio)弥漫(n) 脉脉含情(mi)B处理(ch) 颤栗(zhn)霎时(sh) 蓊蓊郁郁(wn)C混沌(dn) 落蕊(ru)房檩(ln) 揠苗助长(y)D曲折(q) 茎叶(jn)倩影(qin) 纤尘不染(xin)【解析】A项,“弥”应读m,“脉”应读m;B项,“处”应读ch;D项,“茎”应读jn。【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脉博精彩参差斑驳无精打彩B掂记 苍茫 梳梳落落 平平仄仄C箫索 嘶叫 一泻千里 妖童媛女D瞥见 婆娑 急不暇
2、择 视同至宝【解析】A项,博搏,彩采;B项,掂惦,梳疏;C项,箫萧。【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近日,为了剧组的_,本山传媒为王家卫联系了一处高档会所,一代宗师布景也将在这里搭建。为了使这个展览内容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革命文物。提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是文学_文化方面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它有利于我们在文学领域认识当代、总结经验、反思问题、继续前进。A清净搜集以致B清净搜集以至C清静收集以致 D清静收集以至【解析】(1)清静:安静;不嘈杂。清净:没有事物打扰;清澈。(2)“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
3、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要到处寻找的事物。(3)“以至”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或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答案】B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卖不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一叶知秋,这个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但消费者无法承受,开发商承受的压力也加大了。B在区域内教育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学校不能成为涸辙之鲋,全部寄希望于外力,要实现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能力的整体加强
4、只有“自救”。C国家中部发展重大战略已经明晰,武汉作为龙头老大的地位不要毋庸置疑,这只是国家从环境承载力、人文、国家安全和国家梯度发展层次及拉动内需、减少出口依赖的角度考虑。D近年来,随着功利思想的蔓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专家们认为,像对幼儿进行奥数培训就属于揠苗助长的行为。【解析】C项,“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没有怀疑的余地。用“不要”修饰,造成重复赘余。A项,“一叶知秋”是说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B项,“涸辙之鲋”指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D项,“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5、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B文化部4月起组织开展了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截止11月25日全国共有528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入选。C诺贝尔文学奖创设117年来,中国籍作家首次获此奖项。获得诺奖,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肯定,也是对莫言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一个极大的肯定。D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建议,高校招生应引入多元标准,不但要看高中生的
6、高考成绩,还要看其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解析】A项,“开发”及“改造”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在“评审命名”后加“工作”或“活动”;C项,语序不当,应为“获得诺奖,不仅是对莫言,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肯定”。【答案】D二、阅读鉴赏(40分)(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0分)囚绿记陆蠡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
7、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8、。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9、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
10、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选自囚绿记,有删节)6本文二、
11、三、四三段详写了公寓的居住条件,这样写有什么目的?(4分)_【解析】从表达情感和行文结构两个角度回答,注意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二、三、四这三段没有写“绿”却详细写了公寓的居住条件,就是为后文写“绿”作铺垫。【答案】公寓空间狭窄、潮湿、简陋又炎热难耐,而“我”却选中此处,突出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从结构上看,为下文详写对绿的爱恋埋下伏笔。7文章主体部分是如何扣“绿”层层展开的?请梳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_【解析】“思路”就是作者思想的脉络,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行文线索和基本结构。题目要求梳理作者的思路,其实就是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绿”展开的,所以,提炼答案要点也要扣住“
12、绿”。【答案】赏绿囚绿放绿怀绿。8文末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说说作者为什么怀念“绿友”?(6分)_【解析】本题注意抓住“绿”及作者之间的关系,逐层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答案】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希望、快乐的象征,给予了“我”精神安慰。绿象征爱、幸福和抑郁的年华,它装饰了“我”的心情,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绿永不屈服于黑暗,执著追求光明,给予“我”生的希望。9有人说,全文都围绕着“绿”来写,作者没有必要详细交代离开北平的具体原因,如果删去,文章语言会更简洁,线索会更清晰。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_【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题的设计比较隐蔽,表面上看
13、是考查结构问题,实际上及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必须看透。思考及答题角度是文章的主旨,以主旨为主方向,探究这样处理结局的合理性。答题要点明观点,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揭示。【答案】不能删去。原因:这是散文的社会环境描写。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使文章的主题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本文赞美的是“绿”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坚韧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需要的精神。(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一片树叶东山魁夷注我经常旅行,曾经飞越北极圈,在拉普兰欣赏过夜半不落的太阳。那儿景色实在神秘
14、;完全把人类排斥在外的荒凉旷寂的世界有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的心。我也曾在北欧的旅途中在瑞典波的尼亚湾的海岸和芬兰的湖沼地上描绘过白夜。那是绵延不断、一望无际的针叶林及湖泊,是人类可以居住生息的处所。我并不喜欢描绘阒无人迹的风景,所以我的作品总是飘逸散发着人的气息的景色。然而,其中大抵是没有人物,因为我描绘的是象征着人的心灵的风景,它自身叙述着人的心声。我喜爱古老的小镇,家家户户的墙壁都渗透着几代人的体温,人们的生活依然保留着闲逸的情趣。在德国的古都,可以看到所有的窗边都盛开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里看,花朵一律朝外,不及街上观赏的那么娇艳动人。每个窗户都结构奇巧,别
15、具一格。我作品的主题、随笔的内容,往往是有感于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性而发。我经常回忆起在战后狂飙突进的时代,我却走着偏离时代潮流的另一条路。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去。因为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破坏了自然及人类,人及人之间的平衡,地球上一切物质的存在意义及其尊严迷失丢落的危险性及日俱增。不言而喻,恢复平衡感是至关重要的。而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不正是抑制人类疯狂般疾奔迅跑的一种力量吗?人们应当更加谦逊地对待自然及风景。在这里,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固然必要,兴味浓郁地体会风俗迥异的人的生活亦有裨益。但我也以为,近在我们身旁,例如庭院的一株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细腻地
16、观察,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我观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凝视着枝柯上的一片树叶。这片叶子绿得莹洁可爱,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烁。这不禁使我想起第一次看到嫩芽初吐的时节。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绿叶生长的地方,还挂着一片褐色的枯叶。当它凋零飘落,你诞生了。坚挺硬实的幼芽饱孕着青春丰润的生命力。尽管有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婷妍交辉,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春天终于来了。细芽欢欣地绽开了笑靥。那片落叶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里去了。【注】东山魁夷,日本画家、作家。
17、10第四段“我经常回忆起在战后狂飙突进的时代,我却走着偏离时代潮流的另一条路”一句中“另一条路”指什么?(4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要注意答案就在原文中这一答题原则,注意抓住文中第四段的关键词。【答案】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或呼唤人及自然和谐相处)。(意思对即可)11本文主要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可第七、八段却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形式,这种人称的转换对感情的抒发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_【解析】人称的变化一般和情感的变化分不开,且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交流,更为亲切;用“你”称树叶,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另外,人称运用题应明确各种人称的作用: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
18、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感;运用第二人称,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运用第三人称,能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答案】将树叶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更显亲切,(2分)更能表现对树叶的赞美(或喜爱)之情。(2分)12本文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_【解析】过渡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提示下文承上启下。答题时注意联系原文,总结了什么上文,引出了什么下文。【答案】画线句子起到过渡作用,(2分)引出下文对一片树叶的描写,(2分)进而阐发人生的根本含义。(2分)13结尾“那片落叶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里去了”揭示了怎样的生命的意义?(
19、6分)_【解析】分析文章的主旨要注意作者在文中对刻画的形象的感情态度,从而把握主旨。文章的主旨可以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如“你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细芽欢欣地绽开了笑靥”等表明了作者的态度。【答案】生和死是自然规律(或生命是不断轮回的)。(3分)生命的消亡是一种回归,更是对新生命的一种孕育。(3分)三、语言表达(15分)14圈点批注,是学习中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以下四句中选择两句圈点并在文字右边进行批注。(4分)(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20、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4)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例:第(2)句,想起荷塘,为下文具体描写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作了铺垫,“满月”又点明时间、天气等。_【解析】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动笔读书、深刻解读词句的好习惯。对精彩语句可以从词语、修辞、情感、表达方式、结构作用等方面着手,选取其突出的一点或几点作评析。【答案】第(1)句是全文的文眼,是全文情感的基调,并为下文的开展作铺垫,心中不宁静,而去寻求宁静,才有了游荷塘的情节,才有了寻求宁静而最终无法宁静的心理经历。第(3)句,月亮升高,点明夜已深,“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正面写静;妻拍闰儿
21、,“哼着眠歌”,侧面写静。第(4)句,“悄悄”“带”写出作者的细心和体贴。(任选两句即可)15根据下面某中学语文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回答问题。(6分)项目性别年龄(岁)职称类别男女25以下2635364546以上初级中级高级比例(%)287212.551.422.313.84054.65.4(1)根据图表内容,简要概括该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情况。(3分)_ (2)如果你是该中学的校长,看到调查结果后,你下一步会采取什么措施?(3分)_【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应该从性别、年龄和职称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每项的数据差都比较大,问题显而易见。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从校长的角度
22、考虑,措施要在校长的职权范围内;另外,可以综合考虑年龄和职称,提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这一措施。【答案】(1)学校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年轻化,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较少。(2)加大男性教师的录用力度,采取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6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使语段完整。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5分)十五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一个穷人说:“_”一个富人说:“错了,那是一块银元!”一个诗人说:“不对,那分明是少女的眼睛!”一个姑娘说:“_”听着他们的争论,有个男孩觉得奇怪,问:“妈,天上到底有几个月亮啊?”“傻孩子,月亮只有一个啊!”妈妈回答。“那么,他们为什么瞎说呢?”
23、“_”妈妈回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做到瞻前顾后,上串下联,符合语境(得体)。还要注意不啰嗦(简),让听者明白(明)。在本题中,各类人的回答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答案】瞧,天上有一块大饼!也不对,那是梳妆台上的镜子!孩子,月亮虽然只有一个,但各人看月亮的眼睛是不同的啊!四、写作训练(5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长长的丝线,牵挂有如瓜豆的蔓藤绕着篱笆。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作提示】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能想起孟郊的游子吟,诗中
24、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的牵挂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思君令人老”是对远戍边疆的夫君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对朋友的牵挂从某一方面而言,人类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亲情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本题的写作重点在于“牵挂”,在我们明确了“牵挂就是牵念、惦念”的含义后,写作也就有了框架及范围,你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为圆心,以牵挂为半径画圆,所有在此圆内的素材都可以入题。如果你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在写作时就可以搜集历代有关“牵挂”的诗词,连缀成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如果你是一个叙事的高手,就可以娓娓道来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有关牵挂的优美故事;如果你是多情的美文家,就可以用如椽的大笔,蘸豪情之墨,高歌“牵挂”之曲,洋洋成一篇散文文章的体裁如同人体的骨骼,以结构为筋脉,以语言为血肉,以行文为纹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会从你的笔端流溢而出。当然,要使文章打动读者,还要有细节性的东西,通过细节的描写,把“牵挂”写得惟妙惟肖。在刻画母亲对外出子女的牵挂时,村口守望的身影,这应该成为细节性的东西,只有对它进行细致的刻画,才能把母亲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才能比“母亲做好了许多可口的饭菜等我”更有意蕴和质感。第 - 7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