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重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docx

上传人:晚风 文档编号:4276209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查重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查重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查重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查重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摘 要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经济学理论演变和各国经济政策、阵营选择的两大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之战。认真挖掘和梳理他们二人经济学思想中的理论遗产,不仅是一项经济思想史的文献研究性工作,对认识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乃至对未来经济学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角度阐述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之争的内容、过程、影响和现实意义。抓住这次争论的焦点,分析争论的过程,最终提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经济

2、改革深入有所帮助的参考意见。本文拟从以下三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讨论凯恩斯与哈耶克争论的内容,本部分旨在为本文提供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介绍以及二者在政策主张上的理论映射,比较两者的分与合、异与同,找出两位大师产生分歧的根源所在,为本文以后展开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讨论了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之争的后续影响,本部分从大萧条到为期三十年的凯恩斯革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耶克经济理论的复兴、2008年金融危机这三个关键时间分层,对这场思想理论之争对西方社会,尤其是对美国的影响进行着重论述,分析了两位经济学家的思想的演化路径与改变。第三部分讨论了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之争对中国国情的影响,分析了哈耶

3、克与改革开放、凯恩斯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并从两者的理论遗产中寻找有所价值的部分,为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凯恩斯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法治(注:中文摘要单独分页)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思想背后的经济现实导言(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经济学理论演变和各国经济政策、阵营选择的两大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之战。认真挖掘和梳理他们二人经济学思想中的理论遗产,不仅是一项经济思想史的文献研究性工作,对认识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乃至对未来经济学

4、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为了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巩固成果,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辩证关系,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一场“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的世纪之争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目前作为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中国的影响与参考价值,为我们的改革方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理论依据。 研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场论战的内容与过程,不仅仅只是具有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而且

5、有着切实且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将近40年的GDP高速增长和广义货币快速膨胀,目前经济增速正在下行,而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成员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和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也都出现了下移的迹象。在此格局中,无论是凯恩斯本人最初的经济理论框架,还是在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遗产,都含有极其丰富的且仍有现实理论价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对这两种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做出系统性的探讨,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转型过程。(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研究凯恩斯、哈耶克的争论以及其影响的学者观点多半贯穿于对两者的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对其理论之后的思想之争的

6、研究仍不算广泛。 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安德尔甘布尔的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阿兰艾伯斯坦的哈耶克传、和马克斯考森的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这些都是对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论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专业著作。 传记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大量引用了哈罗德、斯基德尔斯基和考德威尔等研究凯恩斯与哈耶克之思想、生平的权威作者所撰写的专业传记中的材料,展现了两位经济学巨擘论战过程许多的具体细节。虽然该书作者并不是专业的理论经济学者,但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立体的历史重现仍为研究这场世纪之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是研究凯恩斯和哈耶克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在国内,有傅殷才

7、、颜鹏飞合著的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1995)研究了哈耶克代表的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这两大思潮的演变史,解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活动规律,尤其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和特点,并推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韦森著有重读哈耶克(2013),汇集了对哈耶克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社会理论的解读和理解,并且从学术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间的经济学理论大论战,并对这场论战的冲突之实质及其对20世纪下半叶经济理论发展的巨大影响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韦伟强(2006)从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出发,阐明了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交

8、替兴衰,以历史事实来说明哈耶克和凯恩斯思想的成败,并分析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走向,最后指明这场争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启示作用。 韦森(2014)对凯恩斯和哈耶克之争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探讨,结合对英国传记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所著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评论,从史实和理论上全面分析了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之战的脉络和争论的核心问题。 张曙光(2016)对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论贡献、理论分歧和理论论战进行一番梳理和评述,高度评价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在经济理论上的争锋与二人私下惺惺相惜的学术友谊,并对百年来数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极为深远的经济危机到底应当归咎于市场还是政府进行反思。 刘洋(2007)将凯恩斯与哈

9、耶克两家经济理论的基础、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两大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路线的影响。高歌(2007)对哈耶克和凯恩斯在信息和协调问题、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等方面的论战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理解今天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分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通过对本领域上述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同意这场世纪之争尚未盖棺定论,其经济思潮仍对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国改革深入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相当结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在两大思想流派之间应当如何取舍、扬弃,如何将理论遗产转化为对客观现实有益的指导意见这个关键问题上仍有不少分

10、歧,研究成果还不够系统,对二人之后持续的争论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我将试图对此加以探索,力求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为之前研究没有做充分讨论的地方和尚有改进空间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究,并作出必要的补充。(三)研究思路与方法首先,本文以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通往繁荣之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等著作,哈耶克通完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等著作为基础,参阅邓正来著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理论研究以及冯克利、韦森等学者多年来对两位经济学巨擘的论述,系统地阐述了两位大师的经济思想,分析了双方在理论上的分歧,聚焦于二者对经济危机的产生之原因、解决之良方的争议,并由此深入探讨

11、两位学者隐藏在经济学理论后的思想之分与合、异与同。其次,凯恩斯去世之后,双方的论争并未因此停止,反而演变成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社会思潮、理论流派、政治立场之间的争锋,争论双方的学术观点、施政方针大多集中在了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该如何加以解决,最终影响了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21世纪的发展路径。其中的演变路径是否符合凯恩斯、哈耶克本人对社会和学界的预期与愿景,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后,以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为背景,分析在一定条件下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正当性和干预边界所在之地,以及自由、法治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良序演化的必要性,从中找出两位思想巨人延续了近一

12、个世纪的争论对我们未来发展道路的参考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角度阐述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之争的内容、过程、影响和现实意义。抓住这次争论的焦点,分析争论的过程,最终提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经济改革深入有所帮助的参考意见。 (一)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思想之争 1. 哈耶克与新自由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新自由主义,通常指的是自20世纪10年代以来占据主流经济学重要地位的多种经济学和思想流派的理论、政策之和,包括但不限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理论等;所谓狭义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以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哈耶克以及芝加哥学

13、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为领袖的经济理论、政治哲学以及由此而掀起的社会思潮。相较于其他同样源远流长的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更强调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重视市场自发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利用价格机制传递信息、调节供需的作用,主张将政府置于法治原则的框架之下,限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韦森教授在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新中译本导言中总结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几大要点,而我将要围绕这几大要点阐述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第一,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并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这一点与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张五常

14、教授在其大作经济解释中以“租值消散”的角度看待不同制度安排的优劣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市场经济体制是唯一一种不会造成租值消散的制度其代价就是要付出产权界定、讯息传达、量度监管、合约磋商、风俗法律等等交易费用” 张五常著: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426页。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固然有着失灵、失衡的缺陷,但相对于其他配置资源的方式而言,它是“最不坏”的制度。第二,经济自由同政治自由密切相关,而前者更是后者的基础与条件。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会通过直接剥离人们经济自由的方式间接剥离人们的政治自由。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以人为的“政治、经济分离”为起点的。在实行计划经济

15、的国家中,强制权力可以决定谁有权拥有哪些产品的时候,经济权利本身就被政治权力所取代。人们不再是由其付出了多少努力来决定了他们能换回多少相应的报酬以及能交换哪些他们所需的东西,而是由实行计划之人的观念判断哪些人、哪些群体、哪些阶层应当拥有哪些相对应财富的观念决定了他们能被分配到什么他们需要或者不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此时唯一值得向往的经济权利或政治权力就是成为制定、实行计划的人,并掌握分配的权力。而未曾掌握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将毫无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可言。第三,私有财产制度对自由而言是重要的保障。 这一观点的论据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的观点是一体两面的。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而私有财产制

16、度则是经济自由的保障。哈耶克认为,马克思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私有财产制度、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是生成民主社会并赋予人民有限自由、有限平等之主要因素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但马克思却希望通过废除这一制度来使得每一个人实现无限的自由。哈耶克则认为,随着私有财产制度、自由市场经济的废除,人们原本享有的自由将会消逝而不是扩大。那些希望消灭私有财产来实现社会收入平等化的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消灭私产之后社会收入依然不会平等化,因为分配的权力从竞争的市场转到了权力机构的手中。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只有掌权之人才能决定谁能变得富有。哈耶克由此推导出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结论:一个唯有致富才能掌权的社会尤且胜过一个唯有

17、掌权才能致富的社会即使这两种社会模式都让人心寒。第四,唯有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这里“自由”的含义并非指一个人能实现其愿望的能力如卢梭之言“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而是指每个公民都拥有一块受法律保护、不可被他人侵犯的私人领域。在法律的规定下,公民可以在私人领域里做一切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这些事情不违背事先制定的、经过所有人同意的法律,同时这些事情不会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哈耶克引用康德的名言来阐述他的自由主义理念:“自由并非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唯有“法治”原则可以保护个人免受外在的强制权力的侵犯,同时“法治”原则也决定了每一个公民不能去侵犯他人。这一原则可以概

18、括为“法无禁止则一切事宜对公民而言皆可为”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将法律视作工具借以治理国家,而是强调政府的行为首先应当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 哈耶克多次强调“法治”的表达是“rule of law”而非“rule by law”。同时他也多次指出,“法治”原则并不等同于“政府的一切行为合法化便可不受限制”。如果立法机关通过一条法律:“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法律授权的,都符合宪法规范。”那么当然可以说政府的所作所为都是“合法的”,但却绝不代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遵守了“法治”原则。哈耶克认为,除了战争、瘟疫、灾荒等极少数需要政府调动所有资源才能使整个社会度过的难关之外,政府绝不应当被授予无限制的权力。

19、其每一次行动都应当遵守事先通过的、符合社会长期演变一般规则的、不论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认可的法律。由此,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政府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可预见的,并且公民可以对此做出应对、调整。这一条原则可以概括为“法无授权则一切事宜对政府而言不可为”第六,自由放任主义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哈耶克认为自由放任主义是某些自我标榜的伪自由主义者单纯地从一些落后的经验主义出发而得到的顽固态度。这一态度对自由主义事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极权主义的出现因为它使得自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等价于无政府主义。但恰恰相反,对于一个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以稳定而富有活力的状态运行的良序社会而言是绝对少不了一个合格的政府去加以维护、

20、加以保障的。在实现真正自由的过程中,一个处事恰当、遵守法治的有限政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个人自由、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对于哈耶克这样的自由主义者而言,自由与民主常常是一对互利互助的好搭档,却未必是相生相伴的双生子。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而自由的对立面是极权,可民主与极权却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通过民主程序选择的政府未必会拥护自由主义者所坚持的“法治原则下的自由”,也未必会坚持实行宪政。从法国大革命到德国纳粹党经由民主程序上台执政,用整个欧洲的血与泪验证了民主政府可能也会拥护极权主义并由此走向奴役之路。这说明了短期内多数人的意志如果脱离了某些长期一

21、般规则的指导,即使可能带来眼前切实可见的可观利益,从长期来看却必然会发生权力的滥用。因此,人民绝不能因为民主政府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就选择放弃“法治”原则并赋予政府无限制的权力,这只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不会给社会带来自由。民主是现代社会实现自由,或者说向自由的目标靠近的最佳途径虽然未必是唯一的途径但一切的前提都是民主政府遵循法治,实行宪政,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人都接受长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一般规则的约束。简单地说,自由才是现代社会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而民主只不过是目前实现这一价值的最优选择、最佳途径罢了。2. 凯恩斯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除了鲁滨逊所在的“绝望岛”这样典型的一人社会

22、以外,政府与市场可以说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人所无力摆脱的两种力量。与此同时,这两种力量又构成了人类社会运行的两极并存模式,是互为矛盾、互为补充的对立统一。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需起到的作用和它应当施加影响的范围、程度,便成了当代社会经济理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干预主义最早起源于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在20世纪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后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成为凯恩斯经济思想、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国家干预主义承认市场机制存在滞后性,并且不时地会失灵,故而政府应该在必要时刻运用积极的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使其达到均衡的状

23、态,从而保证社会稳定、避免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哈耶克与凯恩斯都认为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市场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设有误,二人皆重新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思考和推导,却走上了两条不同的理论道路。哈耶克认为有关每个人的特有信息、特殊知识是分散地被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虽然他们本身未必能完美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有别的不了解他们的特殊知识的强制权力比如政府代替市场参与者做出选择,其结果只会更加糟糕。同样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凯恩斯却推导出了与哈耶克不同的结果:他认为从宏观角度可以审视利率、投资、储蓄、工资、通胀率等几种有关基本要素的指标变化,从而认定国家的宏观调控能

24、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分散的个人决策,准确地调整经济运行状态,使其达到相对较优的状态。哈耶克认为,经济作为一个自发演化的扩展秩序,其宏大而复杂的内部机制具体运行方式远远超出了个体的认知能力,难以凭理性去认识、建构、破坏并重组。人们只能通过不受干扰的价格信号从市场个体间的互动去部分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不应该妄想自己能收集有关市场的一切信息而加以操控,试图找到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案。而凯恩斯却相信,认识一个经济体的最佳途径是从一个大的图景中由上而下地进行观察,对利率、供给、需求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要素之总量进行观察、度量,朝着思考经济运行的全新思路宏观经济学上开始突破,把经济运行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理解、

25、分析。自凯恩斯经济思想发展而来的凯恩斯主义认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弊端在于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以及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要修补这些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包括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使得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使经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均衡。同时运用累进税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降低财富、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实现社会正义。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思想之分歧并不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否为人类社会配置资源的最佳机制这一点上凯恩斯身上背负了很多误解,他多年来被误认为是大政府主义、国有化的支持者而是长期来看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及制度背后的一般规则如果在短期

26、内没能使得社会、经济的运行达到最优状态时,是否应当赋予一个机构用以干涉市场和社会的权力,使之能在短期内进行纠正、调整的同时不会对市场经济这个规则体系在长期的运行造成某些不利影响。凯恩斯本人对哈耶克的“自由、平等、法治”等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理念也有非常高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问世之后,凯恩斯曾致信哈耶克,不吝美辞地称赞了哈耶克为捍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出的政治哲学层面的理论贡献。“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部宏伟、动人的著作!我们有最充分的理由感谢你说出了我们想说的话。”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页。(通往奴役之路新中译本导序P

27、5)这便是凯恩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宿敌最高的赞扬。国家干预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17、18世纪英国盛行的重商主义传统,并非由凯恩斯经济学思想首创。同时凯恩斯本人也并非是一个大政府主义者虽然他的经济思想为国家干预主义提供了严谨而有力的理论基础。凯恩斯本人也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中承认自己的经济理论是为了解决那些“长期”视角看来不算问题、也无力解决的问题而构思的比如经济周期和萧条的出现因而从“短期”视角出发,致力于用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解决总需求不足、就业不足的问题。但他自身仍然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也不希望政府在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时过多地插手市场运行而破坏了这种优越的制度。如果将陷入萧条的资

28、本主义经济视为一个病人,那么凯恩斯就是为病人开出了效果绝佳的“特效药方”的大夫但这位大夫只是希望在短期内解决病患痛苦,他并不希望病人在痊愈后还把特效药当成主食。一昧地利用超发货币、信贷扩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并非凯恩斯的本意,“一刀切”的政策也绝非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倡的理念。正如哈耶克曾在凯恩斯逝世30年后的某次演讲中告诫人们警惕通货膨胀的危害性时特别提到,虽然有很多秉承着凯恩斯经济学理念的凯恩斯主义者提倡以通胀解决所有经济问题,但是凯恩斯如若仍然在世并看到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经济状况,他必定是反对通胀的第一人。哈耶克的大多数政治哲学著作,如自由宪章、致命的自

29、负等都是在凯恩斯去世之后方才出版的,没能得到凯恩斯的交流、批评、指正对于哈耶克来说恐怕是一大憾事。虽然在自由宪章中他曾以“为长者讳”的方式不点名道姓地指出凯恩斯的那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其中所蕴含的“重视短期利益,摒弃长期原则”的理念对“自由、平等、法治”这几大重要原则的破坏和可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潜在威胁,但他绝不会给凯恩斯扣上一顶崇尚极权主义的帽子。(二)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1. 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新古典主义认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指标会自发地引导储蓄转化成投资,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指标会自发地调节劳动的供求,这两者相结合便会使得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达到平衡,实现充分就业。但凯恩斯却

30、对此加以驳斥,认为市场自发调整资源配置的机制并不会为所有寻求就业的劳动者提供足够多的岗位,也就是不一定能实现充分就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均衡的假设被有效需求不足所取代,“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也被否定。凯恩斯坚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阐述他所创立的经济学基本假设有效需求不足。如果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保持不变,那么有效需求也不会改变。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经济进入萧条期之后很难自行走出恶性循环,或者说走出恶性循环需要的代价过于庞大,乃至有可能威胁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基所在。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

31、律解释了为什么由消费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低收入的人群会为了满足基本的如饮食、衣物等生活需要而保持一个较为固定的刚性消费支出,无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为何,这一部分的支出是很难减少的。随着收入的增长,在刚性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每一个人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收入总额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人们出于对未来的安全性考虑会选择将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储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呈递减倾向,因而储蓄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故此,消费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解释了为什么由投资产生的有效需求会不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资的增加,每一单位资本的回报是在逐渐减

32、少的。故此,投资产生的有效需求也可能会不足。3.流动性偏好规律解释了为什么储蓄与投资很难实现正好相等。人们有时宁愿放弃银行、证券的利息也会选择将货币持有在手中,以此保证自己维持日常消费的同时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所凭依,或者在出现新的投资或者投机的机会时能有快速反应。这种出于安全考虑或者投机需求的流动性偏好与利率的高低直接相关。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将货币持有在手中的机会成本,相对而言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也决定了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影响了利率的高低。如果人们偏向于持有货币则会使得利率过高,不利于鼓励投资,因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受益于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赛尔的货币理论和利率理论,认为自然利率可以使

33、得储蓄和投资相等, 而市场利率会以自然利率为中心产生一定的波动波动,从而致使储蓄和投资不相等。因此,只要中央银行在依靠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利用货币政策来稍微调整市场利率,使得其与自然利率能够保持相等,就能使得价格与生产费用达成一致,使得储蓄等于投资,进而保证了物价的稳定,最终实现实现经济均衡。凯恩斯认为,在资源存在闲置的条件下,新增的投资将会带来数倍的收入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新增的投资不仅会为提供新增的岗位,让一个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收入,而这个劳动者会因其收入的提高而消费更多的产品或服务,为这个劳动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二个劳动者也因此获得了比自己原先更高的收入虽然只是第一个劳动者收入提高部分的数分之一

34、第二个劳动者又会因新增的收入而提高消费,从而为第三个劳动者提供了更高的收入第三个劳动者所提高的收入也只会是第二个劳动者的数分之一以此类推。当整个社会完成这一循环之后,每一单位新增的投资将会为国民带来数倍收入,为社会带来数倍的消费,由此带来数倍的就业岗位,其中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很有可能会超过第一个直接受益的劳动者。凯恩斯认为,收入增加的倍数将会等于就业增加的倍数,而这个倍数则会由消费倾向决定。因此只要刺激投资,随着收人的成倍增加,实现充分就业就毫无疑问了。经济学家希克斯从凯恩斯的著作中将这一论述提炼为乘数理论,并成为此后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重点内容,并由此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提倡的政府施行

35、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提高投资以应对经济周期的方法论。2. 哈耶克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哈耶克受其师承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集中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反对把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的领域。哈耶克认为,经济规律不是用归纳法就能总结出来的。它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关于人性、人的行为目的的推理结果。只要基本假设是合理的,演绎推理是符合逻辑的,那么结果也必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种理念也决定了哈耶克坚持从个体出发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论。作为国内哈耶克理论思想研究的第一人,邓正来教授总结出了哈耶克经济理论的两个否定性命题基础:第一,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

36、掌握关于市场的全部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信息分散在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手中,但却可以被市场这一种自发演化、调节的扩展秩序所利用;第二,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并非完全了解自己行动时所利用的知识、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一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换言之他们并非处于完全理性的状态。这两点否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却更加证实了市场经济、价格体系作为一种传递信息、配置资源之机制的优越性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的不可行。 邓正来:“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04期。哈耶克从价格体系的角度入手,强调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越性和外在干预的不正当性。他将自

37、由市场的价格体系看做市场参与者用以交换信息的机制,是一种自发成长的扩展秩序,神圣而不可亵渎。在1936年伦敦经济学俱乐部的讲演中,哈耶克以知识分工、信息利用为题论述自由市场价格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每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是独立、有限且分散的,唯有劳动分工、知识分散、独立决策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系才有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解,而采用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不当手段都只会得到一个更坏的结局虽然某些结果在短期看来是更有利的。哈耶克认为,价格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标,不应受到任何市场之外的干扰或者是修正。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之下,价格体系提供的是信息的记录和传递。只有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将每个人

38、独一无二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价格信号传递给所有人。价格的这一只能就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就企业家而言,价格体系使得企业家只需要注视少数的价格变动,就可以调整他们的决策以适应他们产业上下游和竞争对手的行为改变,大大减少了他们经营企业的信息成本。而这种低成本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也是一样的。价格体系能有效传递信息的前提在于,只有当竞争普遍进行,也就是价格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行为决定而不受制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的意愿时,价格体系才能完成这种传递信息的中性职能。一旦有某个市场之外的力量企图对这个体系施加干预,无论其原初的目的是否与价格有关甚至可能其干预

39、市场的本意并不是想干扰价格的变化在这种干预被施加于市场的某一部分领域之后,对价格造成的影响会不受施加者控制的扩散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而后对其运行造成干扰,对资源的配置造成扭曲。即使这样的后果有悖于施加干预者的初衷,他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市场经济的流动性注定了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没有人能将自己的影响力精准地控制在某一个阈值上。哈耶克的货币理论也有类似的基础假设。他上承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塞尔货币中性的概念并有所扬弃,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货币中性指的是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仅仅执行流通媒介和计价单位的职能,对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并不产生额外的影响,其前提是必须保持货币的总流通量不变。而货币中

40、性则是市场经济实现均衡、价格体系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在哈耶克的理论框架下,唯有货币的供应能够使实际利率同自然利率正好相等之时,投资需求和自愿储蓄才有可能趋同。若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促使实际利率降低到自然利率之下,那么市场对资本的需求必定会超过自愿储蓄的总量。如果政府依照凯恩斯经济学理念施政,用强制储蓄的方式满足市场对资本的过剩需求,从短期来看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生产、提高就业,创造出一个半繁荣甚至大繁荣的经济形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却让资本市场、劳动市场的资源配置被大大扭曲,结构性失衡会持续累积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而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与之同理,利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促使实际

41、利率偏离自然利率也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政府实施的非中性货币政策。基于货币中性理论假设,哈耶克提出了著名的“哈耶克三角”:他把生产结构分为消费品到中间产品的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直边代表生产时序也就是生产的“迂回”程度,另一条直边代表消费品产量,斜边则代表着消费品的货币价值。 以制造业为例,生产消费品的中间环节越多,生产越迂回,其货币价值越高,需要投入的资本越多,也会要求更大的货币流通总量。如果人们对当前消费的偏好下降而倾向于储蓄,那么随之而来的利率下降会促使企业家增加投资,增加生产的中间环节,整个生产链条趋向于拉长。那些耗时较短的生产阶段投入就会相应降低,生产过程更加的“迂回”。反

42、之,若人们对当前消费的偏好上升,则利率上升,企业家减少生产的中间环节,生产链条趋向于缩短,耗时较长的生产阶段投入相应降低,生产过程的“迂回”程度降低。这个调整过程如果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进行并不会引起经济周期的波动。但如果有政府这样的外力对市场进行干预,例如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那么由之引起的人为利率变化会向投资者释放错误的信号,在本应减少资本投入的时候将资金投向耗时较长的生产阶段,形成了一个短期的、人为的繁荣景象,但其背后的资源错配则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基于上述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哈耶克指出,大萧条的起因并非是在政府未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在政府长期对市场的干预下所导

43、致的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离引起的。每一次干预所积累的畸形资源配置才是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危机的根源。由此,哈耶克反对凯恩斯经济学利用人为调节通胀的方式走出大萧条、保持经济繁荣的理论主张和施政方针。(三)凯恩斯与哈耶克在理念思想上的分歧凯恩斯与哈耶克的理念分歧决定了两位在英国、美国经济学界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学界都信徒众多的经济学家之间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场争论。反之,两位大师的争论过程对二者的经济理论梳理、修正、演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国内研究哈耶克经济理论思想的一线学者韦森教授认为,凯恩斯的大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实际上是在与哈耶克持续的争论过程中逐渐完善、修改方才问世的。即使这不是通论最主要的成

44、书原因,但也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韦森著:重读哈耶克,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受瑞典学派创始人魏克赛尔的影响,凯恩斯与哈耶克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进行反思,认为自然利率可以使得储蓄和投资相等, 而市场利率会以自然利率为中心产生一定的波动波动,从而致使储蓄和投资不相等。但由于二者在分析问题时“长期”、“短期”的视角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走上了不同的理论道路。哈耶克孤独却又数十年如一日地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放弃以自由竞争配置资源和以价格机制传递信息的市场机制,用中央计划、行政干预来人为地调整经济运行,不但会在经济上、也会在政治上走向奴役之路。而凯恩斯则相信政府适度的干预能让

45、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以更加平稳、健康、安全的状态运行下去,从而保护“自由、平等、法治”等等宝贵的价值理念,并对资本主义往后一百年的发展充满信心。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之争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两种治疗经济运行病症的“药理”之争:哈耶克的药方致力于实现经济运行的长期健康但不排除短期的阵痛,而凯恩斯的药方致力于有效地消除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短期痛苦。哈耶克认为经济运行最健康的状态是人们眼中的“半萧条”因为这是自发的市场力量开始发挥作用,调整曾经因政府干预而遗留的结构性问题的表现。凯恩斯则认为是经济最好的运行状态是“半繁荣”但在二战后三十年间实行凯恩斯主

46、义政策各国政府将之曲解为无限制地追求繁荣,着实违背了凯恩斯的本意。哈耶克也给政府在某些必要时刻掌握无限制权力留下了些许余地:如战争、瘟疫、灾荒等足以颠覆国家、社会、文明的危急时刻,政府可以在此时取得除掌权时间之外不受限制的权力,调动一切可用的私人或公共的资源来渡过难关。而一个法治国家的法律法规需要做的只是对这一类情况做出严格而明确的定义,确保短期内的权益之计不会被滥用成为专制权力的借口。哈耶克的理论致力于维护一个文明社会长期的根本利益,可是如果没能度过这种危急时刻的话,这个社会恐怕就没有未来可言了,更别说保障长期利益。只要能保证在度过危机之后,政府手中的无限制权力会立刻被收回,那么这种应对危机

47、而采取的权变措施在哈耶克看来是利大于弊并且对“法治”原则有益无害的。相对而言,凯恩斯对于治理经济周期萧条的态度和哈耶克对于那些危及文明社会生存之不可抗力的态度是一致的。对于凯恩斯来说,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市场进行干预只是在经济陷入萧条时的权宜之计。这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制度走出面临崩溃的阴影并重新赢得人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信任,但不是长远的治国之道。凯恩斯本人并不是“大政府”的拥护者,也不赞成政府在经济正常运行时随时随刻对市场保持高强度的干预。与其说凯恩斯与哈耶克在关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有分歧,倒不如说是凯恩斯与哈耶克在关于“大萧条”是否与那些不可预知

48、、不可避免的的灾难一样会威胁到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生存这个分辨的标准上有分歧。有趣的是,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凯恩斯与哈耶克两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有效地降低实际工资水平的手段。只不过曾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恶性通胀的哈耶克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来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不仅是给政府一个掠夺社会财富的大好机会,并且会使得资源配置造成极大的扭曲,会使得长期内形成更严重的失业,究其本质乃是一种亡命徒式的施政理念这样的评价正好与凯恩斯的那句“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的名言互为应和。而凯恩斯则相信适度的通胀能有效解决萧条时期大量资本与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凯恩斯对劳动力的闲置尤为痛心,他认为劳动力与资本这两种要素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劳动力是不可储存的:如果一个资本家一年未进行投资,他的资本仍可储存待日后以作他用,但是一个工人如果一年未有工作,那么他这一年中本来能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会白白地随时间流逝而且以通胀方式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对于工人而言则比通货紧缩时期就业岗位大幅减少而不得不被迫接受工资降低的情况要温和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本人对通货膨胀的态度是辩证而富有理性的。在信贷方面的相关文献论述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