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2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2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Word版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长者折枝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盖亦反其本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愿夫子辅吾志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4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
2、,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
3、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4、节选自孟子见梁惠王)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5、/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
6、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9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D从文段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7、代汉语。(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译文:_11本文中“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_参考答案: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CC项,爱,吝惜,舍不得。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长者折枝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盖亦反其本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愿夫子辅吾志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8、DA项,“枝”同“肢”,肢体;“颁”同“斑”。B项,“盖”同“盍”,何不;“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C项,“采”同“彩”;“罔”同“网”。D项,无通假字;“涂”同“途”,道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A项,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D项,刑:名词作动词,做榜样。4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9、”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AA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B、C、D三项均作指代词“这”讲。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DA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的连词。B项,古义:两个词。于,对;是,代词,这。今义:连词,表示承接。C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
10、置于动词谓语之后)DD项,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
11、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见梁惠王)二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
12、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这句话是梁惠王陈述以前的魏国和当下的魏国,首先根据四面受敌的情况,确定要在方位词“东”“西”“南”前面断开,排除
13、A、B两项;根据“叟之所知也”中的“之”的用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排除D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AA项,“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
14、,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9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D从文段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
15、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CC项,“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_(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译文:_解析(1)庖,与后面的“厩”相对,翻译为“厨房”。率,率领。“此率兽而食人也”,判断句。(2)嗜,喜欢。引领,古今异义词,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急切盼望。答案(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2)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
16、他了。11本文中“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_答案用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说明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以及用政治害死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残害人民。【参考译文】一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说:)“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您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
17、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偶土偶的人,大概会没有后代吧?这是因为木偶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用木偶土偶殉葬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的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
18、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身披坚硬盔甲、手执锐利刀枪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二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们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又问)谁能统一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大王又问)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萎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了。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