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学习研讨会讲话稿与民政局“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学习研讨会讲话稿与民政局“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学习研讨会讲话稿与民政局“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文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3797字文稿同志们:召开这次集体学习研讨专题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届次全会、市委届次全会工作部署,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2021年工作,确保我市“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在同志讲话的基础上,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一、吃透家底,精准定位。“十四五”规划是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全
2、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从国家战略来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统领“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基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部围绕高新区“十四五”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相协同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
3、国家高新区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前列,这是时代赋予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在这种大背景、大机遇下,我们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找准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置,突出高新特色,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从省市方向来看,省上在月底召开的“十四五”规划工作会上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政策和服务,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不久,市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实施“一四五十”战略(“一”就是把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的
4、一个重要增长极;“四”就是以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城市的战略定位;“五”就是以持续提升产业聚集、物流枢纽、人文凝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五大能力为主要路径;“十”就是以建设先进制造、优质农产品供应、货物集散、旅游休闲度假四个全国中心,以及开放交往、国际会展、科创、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六个区域中心为具体抓手),推动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上走在西部前列。这当中,赋予我们高新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产业聚集、对外开放能力,建设开发交往、科创高地。围绕全市规划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事项,我们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切实做到精准对接
5、、有序承接。从高新潜力优势来看,目前,我们聚集了户工业企业,建成了科技创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千河工业园区,形成了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石油钻采设备、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制造等产业集群,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与家国家高新区相比,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在主导产业上,拥有宝钛、瑞科、巨成、鑫诺等钛企业余家,年产值亿元,钛材产量约占全国的%、全球的%,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吉利为龙头,聚集了整车生产企业户,零部件企业多家,汽车产业配套企业户,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多亿。比如,与省内其他地市、县区相比,今年月,国务院出台关
6、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给予了高新区重大政策支持。这些比较优势,将成为我们高新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二、明晰路径,精准发力。一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我们经过近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改革创新,一个是壮大产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赋予我们高新区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在未来仍然是我们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这也是高新区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其他园区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性要求。当前,虽然我们聚集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的聚集,但对照国家对于高新区的定位和要求,我们的产业转型慢、主导产业不精,创新能
7、力弱、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聚而不集”问题较突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大背景下,国内钛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民品领域的钛材消费量必将大幅提升。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布局,瞄准钛行业细分产品,加快扩大民品、军工等领域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掌控住上游、做强做优中游、扩大发展下游。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各个产业相互配套,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现代服务
8、业转型,做大做强高新区核心内涵。二要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我们自年设区起,由西向东开疆拓土、发展科技、壮大产业,从平方公里逐步发展成为近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的产业新城、现代化新区,汇聚了吾悦广场、天下汇(高新店)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了中华石鼓园、陈仓老街、太阳市等区域文旅中心,形成了由高铁新城、科技新城、综合保税区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板块,成为了大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新的交通枢纽、商业金融和经济中心。但同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尤其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给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也影响到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比
9、如,每年夏季和雨季,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城市病”就会不断上演,城区里面高楼大厦建得满满当当,排污排水管网建了拆、拆了建,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对于城市“留白”不够,“留白”,可能会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却会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理念更新的体现。在建设用地缺乏土地占补平衡指标,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存量不多的形势下,我们搞国土规划、开发建设、城市建设更应注重精细化管理,更要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要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规划。三要更加注重民生。随着国内发展形势和外部整体环境的变化,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面临大量的挑战,大量的风险,同时也有大量的机遇
10、,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力方向不能单一,必须要有全面发展的观念。要以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布局一批教育、医疗、文化、康养、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让群众切切实实能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比如,我们建人行天桥,要站在市民群众的角度多想一想,这座桥方不方便、便利不便利,能不能最大程度惠及群众,要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三、做实项目,精准提升。一要围绕短板谋项目。前不久,市上开展了重大项目谋划论证,梳理规划个项目,重大项目个,总投资多亿,其中高新区谋划项目个,总投资亿,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数量上占比较大,但市上在争取
11、列入中省“十四五”规划盘子的个重大项目中,我们重大项目只有钛及新材料产业园、华天科技半导体产业园、交大教育产业园等个,我们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类重大项目谋划不够,支撑高新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足,可以说能拿得出手的、叫得上响的好项目、大项目还是不足。要围绕高新区短板、不足,精心谋划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巩固提升优势,补齐短板弱项,科学确定全区未来五年的整体发展路子。二要紧扣政策包项目。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鼓励东部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与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对口合作和交流。去年,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咸阳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时指出,产业升
12、级必然会带来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又会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会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研究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我们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巨大,围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我们要抢抓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持优势,主动出击,重点锁定长三角、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等产业转移,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承接、吸纳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三要立足产业引项目。我们招引项目和企业,一定要聚焦我们钛及钛合金、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先布局相关的重大产业项目,谋划、招引一批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群发展的重点项目,设计一批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的重点举
13、措,认真分析找准产业链条缺口,出台产业引导支持政策,开展主导产业链条招商,重点引进能强链、扩链、延链的大项目,加速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生态。“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省市对高新区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优势,把优势做大做强,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准确定位、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精准发力,切实增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市“十四五”“开局首胜”。2021年民政局“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规划7964字文稿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一)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区是全市扶贫开发非重点区(县),全区共有建档立
14、卡贫困人口1942户7465人,分布在全区1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全区2018年实现1037户4062人稳定脱贫,2019年实现897户3376人稳定脱贫,2020年完成剩余8户27人的脱贫任务,全区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我区作为全省绩效考核非贫困县系列市辖区内的组团区,在2020年上半年全省绩效指标考核摸底评估中位于12个组团区第一名。(二)实现产业就业扶贫全覆盖。一是产业扶贫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约1.24亿元,先后实施了股份合作、扶贫微工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140多个,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100%。二是就业扶贫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我区每
15、年都通过就业状况调查、劳动技能培训、举办大型劳务人才洽谈会、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推送用工信息等措施,大力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就业稳岗水平,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全区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扶贫全覆盖。特别是,立足本地优势,开展了“千企帮千户、脱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全区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成效更加明显。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2696人实现了就业并稳定增收,其中省外就业达424人,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三)实现扶贫惠民政策落实全覆盖。一是在健康扶贫上,实现建档立卡贫人口参保全覆盖,贫困群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普惠率100%;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
16、户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服务类100%;累计实施大病救助231人次,免费救治建档立卡白内障患者22人;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慢性病认定1798人。二是在教育扶贫上,以“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结果全告知”为目标,扎实落实减免保教费、“两免一补”、“三免一助”政策。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学生8023人次,发放资助金456万余元,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贫困学生共计969人,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145万余元,做到了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三是在安全住房上。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195户(C级143户、D级52户),共计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08万余元,通过建立危房鉴定常态排查
17、机制,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四是在安全饮水上。五年来,每年都对全区17个乡镇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跟踪走访、精准对接,委托第三方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全区363个行政村的水样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贫困群众饮用水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均达标。(四)全区实现零返贫零致贫。一是开展结对帮扶。由区级领导带头,带领全区1942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结亲戚、交朋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深化了结对帮扶实效,提高了贫困户的满意度。二是开展消费扶贫。集中开了“消费扶贫月活动”,我区设立了新洺超市、美食林迎宾路店和嘉德润超市等3个消费扶贫专区,均与扶贫产品生产企业签订了扶贫产品专区签署供销
18、协议。先后开展4次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扩大扶贫产品消费带贫能力。全区共认定扶贫产品17个,其中,可利尔种业、紫山怀小米等15个扶贫产品通过国家扶贫办审核,线上入驻了消费扶贫展销平台,线下入驻了市消费扶贫专馆。三是开展金融扶贫。全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96.5万元,支持70个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种植、手加工等产业实现增收且稳定脱贫。四是实施兜底保障。结合我区实际,及时将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2820元/人/年调整为现在的5124元/人/年,确保低保线始终高于扶贫线。通过精准核查、精准施策、兜底扩面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将全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2752人,其中,农
19、村低保2719人,农村特困供养33人,为打赢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实施精准防贫救助。通过招投标,与太平洋财险签订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区财政先后拿出613.7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启动实施精准防贫救助。全区累计实施防贫救助494户,累计发放防贫救助资金419万余元。同时,按照“一帮一”机制,落实防贫救助对象后续帮扶措施,全区无一例返贫脱贫现象,真正从源头筑起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五)区划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一是一次性完成三个撤乡设镇工作。自2016年9月县撤县设区以后,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东杨庄、讲武、西苏和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
20、下,落实责任、大力指导,完善设施、改造提升,规范管理、积极筹备,于2017年6月6日至7日顺利通过了省民政厅的验收,获得了领导的一致好评。2018年2月5日,市政府根据省民政厅冀民函【2017】169、170、171号文件精神,分别下达了邯政字【2018】19、20、21号文件,批复同意上述3个乡的撤乡设镇工作。一次性批复同意3个乡的撤乡设镇工作,创造了区划管理工作历史,对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9个镇、8个乡,全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新建成立18个城市社区。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牵头的城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书记、常委组织部长、主管民政副区长等县级领导干部牵
21、头的两个工作专班,制定了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方案,通过外出观摩学习,与组织、住建、临洺关镇及相关村街多次商讨,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主城区新设立了18个社区并全部挂牌运行,添补了我区城市社区的空白,补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短板。(六)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规范。一是规范低保、五保管理。五年来,先后通过精准核查、精准识别、低保五保扩面等工作,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确保了应退尽退、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1240户16138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5亿余元;城镇低保对象230户488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1100余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589户1636人
22、,累计发放资金4800余万元。二是及时调整补差标准。将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2820元/人/年调整为现在的5124元/人/年。将农村特困供养标准由2016年的4800元/人/年(分散)、5700元/人/年(集中)统一调整为现在的6720元/人/年。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6年的450/人/月提高至现在的702/人/月。三是开展医疗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在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政策补偿范围内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其它各类商业保险报销后,经本人申请,对个人自付的合规医疗费用按比例进行救助。累计救助各类困难对象950人次,救助资金达480余万元。2019年初机构改革将此项工作移交至区
23、医保局。四是发挥社会救助站作用。十三五以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2人次,护送返乡123人次,站外托养35人次,协助站外查询受助人员100余次,同时对因盗抢进城的务工人员和因家庭纠纷而出走的无着落人员提供住宿,食物和返城车票等相关的救助服务。(七)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一是儿童福利院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我区儿童福利院位于西南开发区广府大街西段北侧,总投资400余万元,总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2000平米,设计床位50张,主要提供孤儿与弃婴、家庭无力照管残疾儿童收养服务,是一家集儿童供养、康复训练、特殊教育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通过一线督导、强化调度,2017年11月份,儿童福利院顺利完工,并已
24、投入使用,现有各类院民22人,其中孤弃儿童11人,流浪乞讨3人,城市特困8人。二是实施养老院改造提升。对永合会、小龙马、西河庄等3所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提升,全部实现了公办民营。2020年,在刘营敬老院基础上进行改造,完成了区养护院改扩建任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养老院13家,其中公办养老院1家,公办民营4家,民营养老机构8家,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软硬件建设更加规范,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三是积极落实高龄补贴政策。“十三五”以来,累计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1000余万元。四是加强孤儿救助和残疾人两补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孤儿202名,累计发放孤儿救助金1000余万元。共有符合条
25、件的重度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11004名,累计发放残疾人两补2500余万元。五是区养护院建设完工投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护院建设工作,列入全区20项民心工程和10项民生实事内容,及时安排、大力推进。2020年9月15日我区养护院建设完工,并于10月份实现顺利运行。截至目前,我区养护院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总床位100张,总投资157.6万元,规划布局坐北朝南,所有场所均达到了无障碍设计要求,老年人健身场地、休闲娱乐场所配置完备,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日照,室内安装了紧急呼救设备,护理员配备齐全,全院建设达到了三星级建设标准,为老人提供了绿化、美化、亮化、舒适化的入住环境,极大地提高了
26、全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水平。二、“十四五”工作谋划(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关于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牢牢守住社会建设的底线,紧紧围绕区委“398156”工作思路,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更加突出全局站位、协同作战、精准施策、共建共治,高质量推进民政事业建设新征程,为建设美丽、经济强区贡献民政力量。(二)主要指标到2025年,党委
27、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民政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民政工作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专业化、人文化、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民政事业发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现代新民政”,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基本民生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日益健全,救助水平显著提升,逐步统一低保金发放标准,救助程序规范公正、方便快捷,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渠道进一步拓宽。稳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更加广泛,养老
28、服务供给持续增加、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更加完备,老年人助餐、日间照料等基本服务需求优先得到保障。全区所有养老机构均达到星级以上标准,幸福院床位数达到2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床位比例进一步提高,“医养融合”发展局面基本形成。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区持证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达到300名以上。社会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城乡社区多元治理局面初步形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加健全,治理体制充满活力。城市“三型”社区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29、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更加规范,综合监管更加有效,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梯次结构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四社联动”机制实现全覆盖。社会福利制度更加普惠。老年人优待、养老服务补贴、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福利制度全面落实,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展,福利水平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区级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公众自愿参与慈善活动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区慈善捐赠数额显著提升,慈善透明度、慈善信息公开达标率达到100%。发展1个
30、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慈善组织,建设2个品牌慈善项目。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3%以上,构建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地标性慈善设施,打造不少于2个公众参与度高的慈善广场,带动形成一批慈善社区、慈善街道等。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更加高效。行政区划规模、结构更加科学,健全区划调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地名文化建设和地名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一处区级公益性骨灰堂,17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益性骨灰堂和公益性公墓,殡改安葬设施基本满足民众需求。殡仪馆全面改造提升,全区火化率达到60%以上,惠民殡葬政策更加完善,
31、生态殡葬奖补政策逐步落实,覆盖城乡居民的安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三)重点任务1、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政治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民政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健全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孺子牛”精神,集中整治民政系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围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乡村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增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
32、扶机制,推动全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村,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3、履行民政职能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落实重点民生实事,对困难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收入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等三类对象实施分类保障,提高保障标准。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助力全区脱贫攻坚。三是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桥梁作用,继续实施乡村治理三年行
33、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四是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建立低保渐退机制,对脱贫不稳定贫困人口,实施兜底保障救助。4、扎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强化社会救助管理和经办机构建设,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强化各项救助制度衔接,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基层经办能力建设,激励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科学设定救助标准,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加强各级社会救助设施平台建设,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建设。5、抓好儿童群体关爱保护。强化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和规范管理,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
34、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发现、报告、干预、跟踪、关爱等机制,全方位保障权益。加强孤儿保障工作,为孤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抓好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加强对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大寻亲力度,深入开展“互联网+”寻亲服务。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将因家庭贫困、自身残疾、监护缺失等儿童全部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围,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落实监护责任等政策。6、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一是大力推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评估工作。二是深
35、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行业的主体,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促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配合医保部门探索建立长期照护服务险,建立不同失能状态老年人群的长期照护基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标准与规范,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加快区域性敬老院和照料护理区建设,提升敬老机构和救助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发挥农村敬老院区域性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推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
36、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7、提质升级基本社会服务。一是深化殡葬事业改革。把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加强区级公益性骨灰堂、乡镇公益性公墓和农村公益性骨灰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巩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思想教育、乡规民约、矛盾调处等多种手段,稳妥解决殡葬管理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婚丧习俗改革,明确操办标准和要求、违约责任和奖惩措施,引导树立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围绕民众需求实际,逐步推进并完成1处区级公益性骨灰堂和17个乡镇的公益性骨灰堂、公益性公墓建
37、设。三是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婚姻登记机关达标建设。完善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实现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婚姻状况基本信息共享,推进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完善网上预约婚姻登记服务,探索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模式,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8、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依法配合组织部门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完善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服务站、合作社“五位一体”的农村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理
38、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城市社区治理组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四社联动”,提高居民参与度,深化社区协商,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日常考核评估管理,完善社会监督手段,加快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加强自律。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不断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优化社会组织发展规模和结构,
39、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区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促进全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全面落实慈善法,健全慈善组织公开募捐、信息公开、保值增值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作用,引导培育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逐步形成区、乡(镇)、村(居)三级慈善组织网络。要加快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福利类慈善组织的培育步伐,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智障残疾等各类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慈善组织,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完善区乡慈善网络,创建公益慈善品牌。弘
40、扬志愿服务精神,支持福彩事业发展。策划社工和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者队伍。四是规范区划地名界线管理。稳妥推进乡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区发展空间布局。健全完善行政区域界线纠纷防范化解机制,有序推进界线联合检查工作,探索创新界桩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界线管理能力。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工作,创新和加强地名地址管理,满足社会多样化地名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地名标志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衔接有序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9、全面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配优配强区乡民政干部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法治民政建设,完善民政政策法规,健全民政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管理。严守安全底线,落实各级民政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