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xx一直陪伴您。卷I (共4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mdash;3题口头文学包括史诗、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笑话、俗语等。数千年来,它们像缤纷灿烂的花覆盖山河大地;如同一种神奇的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口头文学是数千年来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创造。它最鲜明和最直接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人间追求、道德准则和价
2、值取向。我们的一代代先人就用这种文学方式来传承精神、表达爱憎、教育后代、传播知识、娱悦生活、抚慰心灵:农谚指导我们生产,故事教给我们做人,神话传说是节日的精神核心,史诗记录文字诞生前民族史的源头。更别说它是无以数计的戏曲名作和小说名著的源头。不少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都是一部纯粹的口头文学史。然而,这种无形地流动在民众口头间的口头文学,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容易被忽略,从而流失。特别是当前这种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文明转型期,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必定要瓦解。这之中,口头文学最易消亡。一个传说不管多么美丽,只要没人再说,转瞬即逝,而且消失得不知不觉和无影无踪。所以说,最脆弱的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文学。中国知识界凭着文化的敏感与责任,很早就开始了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60年来的普查成果,有一大批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空白。如少数民族鸿篇巨制的三大史诗和众多斑斓多姿的神话作品,华北、中原与西北地区活态神话群的发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普查资料乡、镇、县卷本,现在保存我们手中的共5166本,总字数超过8.4亿字。这是多么巨大而珍贵的文化财富、文学财富、精神财富!然而,更重要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将它数字化,建立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数据库。有人问我它到底有多珍贵,我说将来它就是另一部诗经,或者说是无数部诗经。大家都知道,2500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
4、部文学作品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mdash;mdash;国风和小雅,就是当时采集的民歌。那么这个集中国口头文学之大成的数据库将有怎样的价值?这次将被数字化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五千年来农耕社会流传到近半个世纪前的最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量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60年来,许多口头讲述它的人早已不在,连收集整理者不少也已辞世。经过长期的千头万绪的田野普查,一项不能或缺的阶段性的工作已经摆在面前,那就是对普查成果进行学术整理。一方面,是我们必须为每一项遗产建立科学和严谨的档案,这档案是一个国家必须拥有的。另一方面,遗产的
5、保护更需要科学依据。特别是在非遗进入当今的市场化时代,如果没有经过学术认定的原真性的科学依据,没有专家指导,没有清醒的自觉,就会丧失文化的本色与个性的本质,致使非遗迷失在花花绿绿的市场中。近期我们启动的中国古村落代表作项目和口头文学的数字化工程,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展开的。(摘自冯骥才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1.下列关于口头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几千年来像缤纷灿烂的花覆盖山河大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中必需的空气,并且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直到今天。B.口头文学能最鲜明和最直接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人间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因为它是数千年来老百姓自己
6、的精神创造。C.我们的一代代先人用农谚、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方式来传承精神、表达爱憎、教育后代、传播知识、娱悦生活、抚慰心灵。D.口头文学是很多小说名著和戏曲名作的素材库,甚至不少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都是完全口口相传的的口头文学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口头文学在民众口头间无形地流动,自生自灭。我们正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前一个文明必然瓦解,所以口头文学可以说是最易消亡的农耕文明。B. 60年来,许多口头文学的讲述者早已不在,连收集整理者不少也已辞世。一个没人再说的美丽传说,会转瞬即逝,可见口头文学多么脆弱,而我们的整理又是多么必要。C.少数民族鸿
7、篇巨制的三大史诗和华北、中原与西北地区活态神话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空白,得益于中国知识界早期的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D.中国民协统计的口头文学总字数超过8.4亿字,这既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又给我们带来了难题,而建立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数据库则是很好的答案。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500年前的诗经中最精华的国风和小雅,就是当时采集的民歌。而60年来搜集整理的口头文学相当于无数部诗经。B.民间口头文学的数据库一旦建成,它将是我国五千年来最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很多历史上的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它的原真性和资源性无可比拟。C.一个国家必须拥有科
8、学的文化遗产的档案库,在这里每一项遗产都拥有严谨的档案,而遗产的保护本身更需要科学依据。因此对普查成果进行学术整理不可或缺。D.如果没有清醒的自觉或专家指导,没有经过学术认定的原真性的科学依据,非遗在当今时代就会很容易丧失文化的本色与个性的本质,迷失在花花绿绿的市场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mdash;8题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
9、: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
10、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焉。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两蜀多所调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来请绝其使 而绝江河C.奸民日销钱为器 销锋镝D.兵恃食,食恃漕运 非我也,兵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入寇巢穴之守必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善其策而不果行 小学而大遗C.时韪其谋。 其皆出于此乎D.是利尺寸而丧丘山焉
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皆谓其论出姑息 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方平曰:此必妄也。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焉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昊打算用轻慢的文辞来写谴责朝廷的书信,并与之断绝关系以此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而张方平上书直言反对用兵。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B.张方平审时度势,考虑周全。对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他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C.张
12、方平临危不乱,措施果断。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劳役,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D.张方平远见卓识,得到认可。他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8.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6分)答:(2)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焉。(4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m
13、dash;10题春 尽韩偓(唐)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 作者曾在朝身居要职,几经沉浮,深感宦海凶险,遂漂泊异乡。此诗为晚年作品,时客居僻壤,亲朋息迹。)9.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有何作用?(5分)答:10. 怎样理解颈联的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_。(李白蜀道难)(2)_ 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3)夜深忽梦少年事,_。(白居易琵琶行)(4)沧海月明珠有泪,_ _ 。(李商隐锦瑟)(5) _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6)吾师道也,_ _。(韩愈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