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三五”发展规划_x005f_x000b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三五”发展规划_x005f_x000b_.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宜兴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送审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的政治要求,进一步推进宜兴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宜兴市地震灾害防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无锡市防震减灾办法、江苏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无锡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新时代江苏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35年)及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特制定本规划。一、 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地震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市地震
2、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效显著。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积极推动地震台网建设,国家、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宜兴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太华、宜园等地震监测台提升工程,监测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地震近现代台站管理制度,制定宜兴市地震台站管理办法和宜兴市强震动观测工作管理规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地震台站和数据处理中心正常运行。创新地震宏观观测体制机制,强化宏观观测点管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引导群众观察宏观异常现象。密切关注相关地区震情,及时处理地震舆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
3、划图(GB18306-2015)得到全面落实,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建设工程审批环节,全市新、改、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提高一档设防。丁蜀通用机场、341省道无锡马山至宜兴周铁段等重大建设工程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要求。在西渚镇白塔村开展省级农村民居自建房和公共建筑抗震安全试点工作,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地震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制定了宜兴市地震应急预案,成立宜兴市减灾委员会和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震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整合应急救援物资。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共建成3个中心防灾避难场所(龙背山森林公园、东氿公园、东坡中路
4、绿地公园)及2个固定防灾避难场所(洑溪河公园、团氿湿地公园),有效避难面积达到26.1万平方米,有效避难人数达到9.4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共创建5个国家级、1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国家级、14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成功创建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地震灾害风险依旧存在。宜兴市地震构造位于下扬子江断块区,地震区带划
5、分位于华北地震区的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该带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均为中等水平,中强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典型的不均匀性。苏南至长江口区域是历史中强地震较为密集区域,近现代以来曾多次受到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影响,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74年4月22日溧阳5.5地震,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均给宜兴市造成了严重灾害和较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周边地区时有地震发生,如2013年11月20日宜兴市与长兴县交界发生3.0级地震,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2021年1月4日安徽省广德市发生3.3级地震,我市部分区域有震感,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宜兴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小
6、震致灾,大震巨灾”的特征尤为突出,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潜在地震灾害风险。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薄弱。目前我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工作尚未开展,重大工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和隐患底数不清,城市老旧房屋、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有待加强,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尚不健全,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抗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不足。全社会大震巨灾防范意识不强,大震救援装备储备不足,地震次生灾害防范能力有待加强,应对大震巨灾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主动防灾、
7、充分备灾、有效减灾的理念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镇(园区、街道)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全市应急保障能力较为薄弱。二、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宜兴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防治能力,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做出贡献。(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
8、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引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排查全市地震安全风险隐患,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开放合作,创新驱动。积极协调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事业。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着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平灾结合,综合集约。牢固树立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新的防
9、灾功能,坚持常态化地震安全保障工作。(三)规划目标至“十四五”期末,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体系。地震监测预警。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1.0级,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合理,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到位。全市新、改、扩建工程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既有建(构)筑物地震灾害存量风险逐步消减。地震应急体系方面。具备高效的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机制,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专业的救援队伍及其相应的信息
10、、资金、物资等保障体系。防震减灾素质方面。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范围显著扩大,中小学开展应急避险安全教育全覆盖,并定期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市民防震减灾素质显著提高。“十四五”主要规划指标序号指标内容规划值1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1.0级2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完成量宜兴中心城区及3个重点镇3行业服务满意度80分4公众服务满意度80分5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20%三、 主要任务(一)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成国家、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宜兴项目建设工作,按照省、无锡市地震台网布点规划适时启动宜兴市地震台站建设,填补监测空区,优化监测台网布局。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地震数据处理中心日常维护,
11、升级软硬件系统,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化“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探索新形势下宏观观测工作模式,增加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提升宏观观测点规范化建设及管理水平。(二)提升工程抗震防御能力推进城乡建筑物抗震风险排查和隐患排查,深入开展城乡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建(构)筑物抗震能力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抗震风险监督平台及城市防灾能力档案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三)加强地震安全监督管理增强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新、改、扩建工程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开展抗
12、震防灾、韧性城市建设体系研究,市级以上开发区开展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化断层活动性鉴定及重大工程地震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消防救援、工程抢险、次生灾害特种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多部门协同演练。建立基层应急抢险救灾队伍,依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日常管理和培训,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建立市、镇(园区、街道)各级应急指挥技术平台体系,加快构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心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提高我市整体应急保障水平。(五)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推进防震减灾
13、信息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拓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各级党委的工作计划。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有机联动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氛围。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挥各类新媒体作用,拓宽宣传覆盖面。四、 重点工程(一)国家、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宜兴项目为基本实现全省的地震烈度速报,初步形成地震预警服务能力,根据省地震局关于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台站场址勘选工作的通知(苏震函201647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
14、,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国家、江苏省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宜兴项目。(二)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结合宜兴市抗震防灾规划(2021-2035),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包括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场所、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建筑物详细资料搜集与调查工作,为科学准确判断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提供依据,为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和震后应急救灾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三)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平台建设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抗震救灾决策指挥的基础,在震后短时间内可基于GIS系统空间分析查询与图形绘制功能,对地震灾害进行快速预评估,得出震害评估结果,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服务。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构建震害分析模型,开发相应模型分析软件
15、,建立宜兴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四)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升工程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抗震防灾主题活动,依托市科技馆为宣传平台开展防震减灾相关主题展览,组织防震减灾应急演练,融合应急管理、人道救援、志愿者等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推进市科技馆防灾减灾展厅更新工程,通过防灾减灾展品展项,普及地震灾害科学原理,提升市民防震减灾整体素质。五、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
16、问题。完善各级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加强考核和督查。健全各级地震工作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把人员配备落到实处,切实建立“政府领导、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二)完善政策配套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使防震减灾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为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强化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防震减灾专业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技术支持。(四)建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评价相结合,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