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规划(2021—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规划(2021—2025).docx(9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规划(20212025)第一章规划基础与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重要时刻,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 关键时期,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 新奋斗的起点”为努力方向、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四不摘” 要求,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全 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西昌 市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布局谋划,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部署长久之策,为脱贫群众富足幸福生活谋划 长远之计。第一节 开展基础、脱贫
2、地区人口情况新形势下,西昌市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总体水平不高,在推 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上存在缺陷,统筹纳入乡村 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人员、工作接洽上并未 实现有效接轨,脱贫户自我开展能力、致富增收能力仍显不 足,还有许多方面问题亟需改进。(一)从开展基础来看,主要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逐步 增大,早期村级公路建设等级低,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覆盖面 小,不能满足局部群众日常需求,由于道路狭窄、缺少有效 管护、配套设施不齐全、季节性缺水等原因,导致交通不便, 浇灌作物不便,影响群众劳作。局部乡镇通组、通户路、延 伸路缺乏统一规划,未实现互联
3、互通,旅游路、产业路建设 缺乏工程规划联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使用效率不高,无法到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更高要求。脱贫 村电力、通信网络,由于信号不稳、网络使用不畅、覆盖面 窄等影响群众使用感。如阿七镇白塔村、民胜乡麻棚村、开 元乡开元村、海南街道办俄池格那么村、安宁镇吉木德村、四 合乡马什洛村,村道路面狭窄、季节性缺水较频繁等问题, 影响了产业开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调查情况看,文化基础设施类型单 一,脱贫村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缺少专业人员管护,使用率不高,社会效益不明显,离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许多 脱贫村村级图书室、文化室图书读物实用性、指导性不强, 影像资料还很欠缺。
4、生态基础薄弱。全市41个脱贫村有一半以上处于二半山、 高山地区,山高路陡,土地贫瘠,自然灾害易发,生态环境 相对脆弱。有的村毁林开荒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对生 态修复工程带来了难度。(二)从开展要求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能力缺乏产业持续性、转型升级开展支撑力缺乏。由于乡村产业发 展的国土空间有限,自然条件受限、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 乡村产业开展难以实现规模化、园区化,开展规模小,产值 低下,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影响了村级经济发 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 主体对乡村带动作用不明显,存在被搁置、闲置,任其自由 开展的现象。乡村特色产业开展品牌打造特点不突出
5、,品牌 知名度不高,产业融合开展力度不够,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的连接机制尚不完善。如阿七镇白塔村、海南街道办俄 池格那么村、安哈镇大箸村、黄联关镇书夫村产业开展资源缺 乏、品种单一、开展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品牌好、效益高的 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保障能力缺乏。一是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土地政策 保障力缺乏,土地用地指标难以支撑脱贫村产业转型开展。 如琅环镇村集体经济工程用地难以落实,工程建设进程缓慢。 二是社会救助保障力度缺乏,防止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等政 策性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群众自我开展能力缺乏。通过调研发现局部群众自我开展 意识低经营能力低,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开展门 路,主体素质差、
6、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以及老人单独分户, 子女赡养照顾不周,长期依靠政府救助的脱贫群众极易再次 落入贫困,因此不解决内生动力问题,就不会彻底解决返贫 问题。如海南街道办俄池格那么等村少数年老体弱贫困群众思 想观念陈旧,认为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扶持干部的事,主 动致富奔康的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开展能力缺乏。在脱贫地区局部村集体经济发 展能力较薄弱,村集体经济投资经营规模小、路子少、思路 窄及工程低端化、产业同质化,以及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 系统的村集体经济开展风险防范机制,村集体经济开展壮大 难度较大。如黄联关镇书夫村、安宁镇吉木德村、安哈镇大 菁村开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村民种
7、 养殖技术缺乏,导致村集体经济开展效果不明显,经济效益 不高。(三)从目标任务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亟需提升农民文化科技卫生水平亟需提升。局部贫困群众由于文化 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科技慢,用不好互联网, 用不好新农具、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较难实现新产业、 新思路的快速接受和跟进。社会事业开展水平亟需提升。局部脱贫村在科教文卫等方 面软硬件建设缺乏,尤其是日常农技、农民夜校等临时性、 实用性培训教育开展还跟不上本地社会经济开展的需求,许 多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缺乏。今年初的新冠 肺炎疫情为西昌市的乡村公共服务敲响了警钟,基层卫生医 疗站(所)设备储藏急需补充,重大事项应急
8、处理能力急需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急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亟需提升。局部村级党组织建设薄弱,缺乏 号召力,村“两委”主动作为积极性不高,处理村内公共事 务的能力略显缺乏,在带着村民主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 展脱贫产业等方面力不从心,能力素质跟不上新时代的开展 要求。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亟需提升。脱贫地区农村风貌和人居环 境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改造,村内脏、舌I、差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居民污水垃圾处理问题较为严重,生产 生活品质不高。第二章 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形势分 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贫 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运作模式得到创新式开展,抵消了
9、因经 济增长速度下降和收入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减贫效应下降问 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 年底的1660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2020年实现我国现 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绝 对贫困在统计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 终结。2020年后,中国农村的贫困将会进入到一个以转型性 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贫 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效能。第一节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重点2020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 的实现,我国农村的贫困将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绝对 贫困率的下降只是测度标准固化
10、下的一种表象,相对贫困现 象那么将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和精神财富均 没有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总有一局部人占有相对多的资 源,另一局部占有相对少资源的群体和个人那么为相对贫困者。 同时,贫困并不仅仅表达为物质上的缺乏,思想文化、精神 意志、人际关系等各类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短缺都是贫困。第二节 贫困治理将在城乡统筹中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在农村地区展开, 长期在“三农”环境下讨论。但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城镇化在不断吸纳农村人口的同 时,也将贫困问题空间性地转移至了城市,突出表现为收入 困境。同时,由于城乡间贫困标准的不统一、不对接,对流
11、 动人口的贫困治理处于“真空地带”,存在城市贫困治理的 “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进入 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并重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 的开展又为城乡统筹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城乡统 筹的角度审视贫富差距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反 贫困也将面临建立完整的城乡反贫困体系、将农民工贫困治 理纳入我国反贫困体系等难点。第三节 乡村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是在脱贫后扶和成效巩固提升关键时刻,回应乡 村治理困境、接续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大部署。缓解乡村贫困 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贫困治理在实践中解决了脱贫群众的基 本生存与开展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时序前提和
12、空间 基础。乡村振兴那么通过助力产业转型开展和精神动力提振, 为脱贫巩固提升提供长效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三步走”的 总体安排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未来开展的总体部署,对中国农 村的贫困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 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略的一系列新政策新部署、新思想、新观 念为根本遵循、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 个全面” “四不摘”总要求、总原那么。坚持系统思维,以总 体性视角做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系统工程, 防范返贫风险,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保持现有
13、帮扶 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着眼长远,在治 本上下功夫,切断返贫、致贫之根,确保脱贫效果的长期性 和可持续性,确保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135” 总体开展战略和“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交通铸 市、治理优市”开展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开展为主题以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开展和平安,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当好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开展排头兵
14、。第二节 基本原那么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巩固脱贫成果与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把手”负责制,市、乡、村三级书记一 起抓。切实加强脱贫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着 群众致富奔康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引领 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脱贫村“全域 开展、全面提升、全面用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大格局。坚持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开展。继续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 优先位置的理念,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 子,让脱贫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
15、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 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脱贫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 和创造性。坚持产业主导,实现持续开展。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 结合,注重脱贫地区扶持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开展格局相结 合,把产业开展起来,让贫困户有持续“造血”的能力,有 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开展前景。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由“稳定 脱贫”向“致富奔康”飞跃,做到真正稳定脱贫,稳定增收, 实现群众真正致富奔康。第三节规划目标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 接,坚持“四不摘”原那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减贫 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16、的体制 机制,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到达共同富裕。“十四五”期间 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脱贫村基 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开展明显加快,基本公 共服务明显提升,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努力把西昌脱贫乡村 打造为全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 接的示范点,把脱贫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宜居乡村, 全力以赴把西昌农村建设成为色彩斑斓、鸟语花香的乡村, 青山环抱、向水而生的乡村。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主要目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属性2019年完 成值2025 年产业 高质 量发 展1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 营性收入占比%预期性40. 5452特色优势产
17、业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比重%预期性71. 1723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 /人预期性3. 74.8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预期性1.21. 3西昌市37个乡镇231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47个,其中安 哈镇3个;巴汝乡4个;白马乡4个;大箸乡1个;黄联关 镇1个;黄水乡1个;开元乡3个;洛古波乡3个;马鞍山 乡5个;民胜乡5个;磨盘乡5个;养地乡4个;四合乡2 个;响水乡3个;银厂乡3个。全市47个贫困村,贫困户 4924户17858人,于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凉山州调整西昌市等6县 (市)局部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18号)和西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昌市村级建制调
18、整改革的批 复(西府发2020) 24号)文件,西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现有41个脱贫村(包括昭觉县普诗 乡、喜德县东河乡和昭觉县玛增依乌乡新划入的6个贫困村)二、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西昌市日照充分,雨量丰沛,土地肥沃,自流灌溉便利, 物产丰富,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地区。西昌已形成“优 质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烤烟、蚕桑”等特色支柱 产业,建立了 “粮食、畜牧、蔬菜、水果、花卉、林产品、 烤烟、蚕桑”等生产基地。西昌先后获得全国粮食大县、全 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洋葱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冬草 莓之乡、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市、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县、 国家奶牛标准化示范县、
19、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业总产值比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性89906高标准农田占比%预期性32. 4736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期性61.2658农业信息化水平%预期性76809有新型职业农民的村民小组占比%预期性70. 373经济开展1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预期性600800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预期性12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预期性510人民 生活13脱贫人口失业率%预期性0014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年均增速元预期性15幼儿园入园率%预期性1001001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预期性9093人居环境17美丽新村建设%预期性202018土坯房分类改造整治%预期性100100
20、19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预期性90. 3952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预期性768021村庄绿化覆盖率%预期性262822对生活的垃圾进行处理 的村占比%预期性909223森林覆盖率%约束性51. 552. 5教育 医疗24慢性病健康服务次约束性4425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 率、有效率%约束性90%以上90%以上26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约束性4427政策外多孩生育率%约束性2. 52. 528贫困患者市域内住院和 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 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约束性101029大病专项救治覆盖率%约束性10010030学前适龄儿童毛入园率%约束性10010031义务教育巩固率%约束性100100社会治理
21、32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 度%预期性909533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 率%预期性909534社会平安指数%预期性9090第四节规划依据及范围一、规划依据1、凉山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西昌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印发“23+1”扶贫专项 2020年实施方案3、西昌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4、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开展研究5、西昌市各部门相关数据二、规划范围西昌市“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规划,巩固拓展 41个脱贫村脱贫成果,规划时间为2021年至2025年,规划 期5年。第四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统筹谋划一批脱贫地区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为一
22、体的扶持工程,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农村群众生活质量质的飞跃。第一节乡村道路提升改造统筹脱贫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乡村交通网络, 加强道路与新村新寨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布局开展、等相 结合的区域性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乡村道路修建管 护,道路升级改造,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一、整合资源加强乡村运输体系完善大力推进市、(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点和物流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加强城际快速货运、区域性配送、农村生产生活 资料配送等货运平台建设,促进传统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 合服务上转型,加快物流配送向相对贫困地区延伸,提高农 村综合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围绕减少运输本钱、便
23、利产品运 输的目标,加强乡村通组、通户路,延伸路、产业路、旅游 路互联互通道路网络建设。加快助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集 配中心、仓储物流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供销、 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脱贫村经营布局,增强农 村电商和农产品流通能力。持续做好乡镇和具备条件的相对 贫困村通客运,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加强规范管理。到2025 年每个脱贫村都有驻村快递物流并正常运营,增强农村电商 和农产品流通能力。二、健全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围绕“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标任务,持续加强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遥远民族乡镇和脱贫村基础 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通行服务水平和抗灾保障能力提升
24、工程,以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目标,加强农村 公路安保和养护工程实施,大力推行精细化养护和机械化养 护,推广预防性养护,对村道公路建设时间久远、公路技术 等级低的乡村道路逐级申报,逐步升级改造。建立健全农村 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强平安和信用管理,强化法规政 策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行市、乡(镇)、村三级路长制,因 地制宜建立路长管理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养护能 力建设,优化机构职责配置,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保障 制度,落实乡级专职工作人员,开发公益岗位;加强绩效管 理,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投 资挂钩。第二节水利基础提升加快实施饮水平安巩固提升工程、水源
25、保障、水生态治理,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推动相对贫困 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水利管理技术能力,切实增强生活用水和产业用水 平安保障能力,在产业转型开展、高效运作上提供有效支撑。一、巩固提升水利工程成果每年按时完成供水系统、供水站裸露管、节水灌溉工程、 农村饮水平安集中供水工程等工程问题排查工作,做到立查 立改。加强相对贫困村饮水平安工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落 实水质监测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地保护治理,防止 水源污染。通过市内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型灌区节水 配套改造、小型水库工程、应急供水保障工程和分散式供水 系统扩大供水网络的覆
26、盖面,逐渐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季节性 缺水问题。二、常态化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工程实施,常态化推进村级水利巡 管员巡管,加强对脱贫村辖区内供水系统、渠道等水利设施 管理,充分调动村民、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性。三、巩固提升人畜饮水、产业用水质量充分利用中央水利资金、市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加强人 畜饮水工程、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农业节水以及水利设施的 后期管护、运行管理,不断提升相对贫困村人畜饮水质量, 加强产业用水供应量,在人畜饮水质量提升工程中建立健全 水费低征收机制,树立群众水商品意识。按照“轻重缓急、 统筹兼顾”原那么,把脱贫地区优质、有限的水资源保护好、 规划好、
27、利用好,做好统一规划,建设规模不等集中供水系 统。四、加大水利开展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四不摘”政策,坚持扶持力度不减,资金不减, 加大对脱贫地区水利开展资金支持力度,用于脱贫地区河湖 清障、清淤疏浚、生态护坡、水源涵养、水系连通,以及污 染源控制、河湖管理等系统治理措施,解决脱贫地区水系存 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恢复 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水美乡村,以增强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平安感。第三节新型基础建设抢抓“新基建”政策机遇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大数据 中心、4G网络、“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推动实施5G产业开展规划及空间布局,助力脱
28、贫地区 产业开展。实施“互联网+ ”行动,提升脱贫村对外交流水 平,助力完成公共服务社会化目标。、加快4G网络覆盖工程加快相对贫困地区4G网络覆盖工程,抓实应用与普及, 实现4G网络全覆盖。优化网络空间布局,向相对贫困地区 优化资源,灵活应用各种通讯技术,增强无线网络稳定性。二、推进村村通光纤、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村村通光纤、村村响应急广播工程,信息通讯建 设扶持工程,不断巩固信息扶贫建设成果,着力提升通讯和 宽带使用率。三、持续推进“智慧西昌”建设积极推进“智慧乡村”“宽带乡村”“高清凉山”等建设,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持续推进乡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 利用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
29、据、APP等搭建综合服务网 络平台,推广适合、方便农民的信息化产品。加快网格化系 统建设,开展“信息惠农”建设,拓展教育、医疗、就业、 社保、农业、康养、民宿、旅游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实现 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大力开展数字化服 务,完善村、乡(镇)、街道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 础设施,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应用、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涉 农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和共享开放。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建 设,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 的全面深度融合。四、加强相对贫困地区通信网络、光纤宽带的运营管护各通讯运营企业加强对全市41个脱贫村网络维护工程, 不断推进移动通讯覆盖弱点
30、和脱贫村信息通讯建设工作,加 强偏远山区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网络覆盖水平。专栏1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加强 窄路基或窄面路段加宽改建。对存在平安隐患 的路段逐步增设平安防护措施,改造农村公路 危桥。农村交通物流基础 设施建设工 程建立健全新型村级服务网点和物流保障体 系,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物 流配送向相对贫困地区延伸水利基础提升工程开展村级水利巡管员管理机制,加强人畜饮 水工程、饮水质量提升工程,饮水工程、高效 节水灌溉工程。新基建建设工程加快4G网络覆盖工程,村村通光纤工程建 设,“智慧西昌”建设,通信网络、光纤宽带 运营管护工程第五章
31、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统筹脱贫地区生态环境 治理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转运、小型污水治理 工程、危房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优化、交通要道环境优化改 造。持续以“三建四改五洗”、生态宜居、美丽新村建设为 抓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畜禽废物资源化 利用、消除黑臭水体等行动,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美 丽宜居乡村。第一节 优化镇、村、居融合开展空间布局结合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情况,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田 园式、生态化”建设模式,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 新生活“五新同步”,分类推进彝家新寨、农村危房改造等 住房建设工程,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摞荒地、拆违地
32、等开 展村庄绿化美化,积极营造乡村风景林、护村林、游憩林、 康杨林等;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村庄的村落入口、公共空间 等进行风貌引导,建设一批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绿化公园、 公共绿地;开展村民庭院和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利用好乔木、 乡土、珍贵树种和特色林果、特色花木,改善新村生态、生 产和生活环境,统筹推进市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国绿色水稻20万亩生产基地、全国绿色蔬菜标准化10万亩 基地、四川省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基地、四川省优质蔬菜生产 基地及四川省现代农业(粮经复合产业)重点县。多个特色 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许可认证,西 昌钢鹅、高山黑猪、建昌鸭等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33、认证。三、社会经济近年来,西昌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 元、500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突破100亿元、 2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超过300亿元。2019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 38亿元、增速7. 5%;完成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330. 2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 8 亿元、增速10. 3%;规上工业产值379. 5亿元,增长5. 14%o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400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到达19656元,分别增长8.79%、10.19%。“十二五”以来,西昌先后入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中国 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国县级
34、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中国 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获得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单位 等20余项国家级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开展强县、全省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先进县、首批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示范县、 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40余 项省级荣誉称号。美丽新村建设。到2025年,20%的脱贫村建成可持续开展美 丽新村。第二节 加强农村土坯房改造整治实施“消除视觉贫困”和“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因地 制宜,尊重群众意愿,提供农村居民建房技术指导和多样户 型图纸,制定多种建设方案,“拆保改建”结合,让农民自 主选择、自主参与。采取政府引导、农户自筹、社会帮扶、 金融扶持等形式,拓宽筹资渠道
35、,强化工程质量和平安监管, 健全相关建设制度和程序,优先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众平安住 房问题,确保住有所居、住的平安。到2025年基本完成相 对贫困地区土坯房分类改造整治任务。第三节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施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五化工程”。因地制宜确定道路 建设标准,合理选择路面材料,积极推进各类适宜农村的生 态透水型路面设计,鼓励传统村落村内道路采用石板、青砖 等传统路面形式,加快实施道路硬化,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 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道路两侧闲置土地搞好绿化。根据 村庄规划和基本条件,分批推进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亮 化,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加大设施管护力度, 保证乡村路灯正常使用。整治
36、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集 中清理乱搭私建、乱堆乱放、电气线路私拉私接等现象。拆 除废弃不用且濒临坍塌的杂物房、牛栏猪圈及残墙断壁等, 引导农户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 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室内卫生舒适。第四节 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加大脱贫村污水治理力度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 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 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示范推广低本钱、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工艺,整治农村污水乱排,全面控制入 河湖污染物。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乡镇集
37、中 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在乡镇政府驻地和人口规模较大 的中心村加快雨污别离排放设施建设,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整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提升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 能力,制定并落实污染源防控等措施,保护农村饮水平安。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对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的山塘,采取以改善和保护水质为核心的综合整治措施,方 开展村庄水体清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排水沟等为重点, 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梳浚、生态修复等措施,逐 步消除脱贫地区黑臭水体。二、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 围村、垃圾围坝,大力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统筹农 村生活
38、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布局,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 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水 平,持续推进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交通便利且转 运距离较近的地方持续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 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到2025年脱贫村垃圾基本实现集中 处理,建立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 输、分类处理机制。建立脱贫村常态化保洁制度,采取“政 府拿一点、群众交一点、社会筹一点、集体补一点”等做法, 逐步实现脱贫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三、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种养循环 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
39、合利用,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开展。建立健全农 田残膜回收处理体系,推广生无可降解地膜,实现农膜使用 和农田。第五节 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开展之路。大力实施天然林草 恢复建设、“大规模绿化西昌行动”、“天保”工程、退耕 还林工程,加强森林管护、植树造林、残次林改造、商品林 提质增效、林下经济开展,着力抓好西昌市泸山生态修复等 生态保护植被修复工程,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实施生态移 民工程,采取集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飞播林保护区、地质 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内的自主搬迁户和相对贫困户进行 逐步有序搬迁,统一修建集中安置点,不断加快生态环境修 复,夯实生态基础,实现脱
40、贫地区与生态宜居乡村与环境保 护、生态恢复、生产开展、生活幸福的有机统一。在脱贫地 区大力开展多样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 投入品减量化行动,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保障和溯源体系, 着力打造脱贫地区特色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充分 发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旅游、生 态康养、特色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生态 产业体系。结合美丽新村建设,加强村组进出道路,集中居 住点、房前屋后、休闲地绿化。落实绿化管护责任,保护生 态环境及生物多样生。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鼠害防控, 扩大生态护林员规模,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发挥好绿化 基金会作用,推进PPP造林模式
41、,培育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专 业化企业。第六节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渔业水域等农业资源环境管控 制度。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 度,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统筹推 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尝试有序供 给农业设施用地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工程,探索建立将城乡土 地增减挂钩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土壤修复机制,开展耕地重 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加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深入 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完善农业节水工程 措施,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节约高效 的农业用水制度,积极推广滴灌技术应用,推进衣业灌溉用
42、 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第七节 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国家和省上出台的相关规定,落实重点生态区域补偿 机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精准到户,全面落实天保工程集体 和个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商品林禁伐补助和草原生 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生态补偿政策, 鼓励和支持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试点,推 进集体公益林集中管护。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 场化补偿制度。第八节 打造特色生态文明示范村以乡村振兴总要求为纲领,鼓励引导脱贫地区申报“生态 文明示范村”创立,统筹规划、分类分次推进脱贫地区生态 文明示范村创立活动。一
43、、立足“七有三好”创立生态文明示范村结合脱贫地区实际情况,积极鼓励有条件的12个脱贫 村创立脱贫地区生态文明示范村。按照“七有三好”创立总 体任务,在三年内完成申报创立脱贫地区特色生态文明示范 村工作。创立上按照“休闲集聚、农业生产、居住开展和功 能配套”四个要素,打造“小规模聚集、组团式布局、微田 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的田园综合体。按照“五位一体”现 代农业特色产业,有专合组织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做到产 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销售模式创新化开展。创立生态宜 居美丽乡村,到达乡村垃圾日产日清,村容村貌整洁。建立 健全村规民约、监管机制,做到村务公开,村级监管常态化、 网格化制度高效运转,无重大
44、刑事案件,民风淳厚纯朴。加 强软硬件达标的村级阵地建设,“1+N”村级活动阵地建设 与日常基础维护,加强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村书屋、文化院 坝、村卫生室、农民夜校等硬件功能设施日常管护与高效运 用。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水 平,严格执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保障“三务”运 转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在“A”级景区创立和“四好”文 明创立上探索路径、复制经验,通过创立活动,从根本上改 变群众生活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新风气。着眼于“三好”, 在“平安指数”“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指数”三个测评 指标上狠下功夫,充分表达群众满意度。二、分类别推进“三个看齐”“三个立足”,建成生
45、态宜 居乡村脱贫地区实施生态文明示范村创立活动,有利于推进乡村 振兴与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有效衔接,有力提升群众生活环境 和生活质量以及夯实生态基础。示范村创立成功的村向“三 个看齐”“三个立足”推进,建成生态宜居乡村。以创立成 功的脱贫村为示范引领,带动更多脱贫村主动创立,激发脱 贫地区群众主动追求幸福生活、美丽宜居乡村内生动力,共 同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征程。专栏2特色生态文明示范村创立活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包括彝家新寨、 新村建设。农村土坯房改造整治。村容 村貌整体提升“五化工程”(加快实施 道路硬化、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分批实 施照明亮化、集中开展环境净化)人居环境综合治
46、理工程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 害化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规模实施 生态保护与修 复工程稳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开展公益 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特种 用途造林和河道、通道沿线绿化,加强 水土流失、草地沙化和污染土壤治理, 持续推进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 性保护。第六章巩固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第一节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开展壮大扶贫产业要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农 业产业开展相结合,坚持以促增收为目标,以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土地流转工程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销 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为开展路径,集中打 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示范基地和脱贫户后续增
47、收产 业园,形成优势鲜明的脱贫地区农业产业体系。一、培育脱贫村特色优势产业以西昌市佑君镇(原磨盘乡)、安哈镇、阿七镇(原葬地 乡)、海南街道(原洛古波乡、大箸乡)、四合乡、樟木箸 镇(原响水乡)、琅环镇(原民胜乡)、开元乡、马鞍山乡、 巴汝镇(原白马乡、巴汝乡、银厂乡)、黄联关镇大德村哈 土村、黄水塘村(原黄水乡书夫村)、川兴镇(原昭觉县普 诗乡、喜德县东河乡)、大兴乡(原昭觉县玛增依乌乡)14 个乡镇为产业扶贫重点区域,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种养业开展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马铃薯、肉羊、 生态鸡、高山黑猪、特色经济作物、蚕桑等产业。在西昌市山区及二半山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肉羊养殖, 带动各乡镇肉羊养殖;在二半山区推广种植“多年常绿牧草”, 将军菊苣品种大力推广种植,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形成护 林防火自然隔离带,保护自然环境,一年多收能有效增加群 众收入水平。大力开展林下生态鸡养殖、高山黑猪放养;推 广种植脱毒马铃薯,采用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