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 专题二城市与城市化考纲展示名师解读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效劳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理解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2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3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第1讲城市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一样,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2主要
2、类型及其分布类型分布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拟便捷的地带3特点:无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开展的趋势。2根据市场最优原那么,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的市中心是行政区。二、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
3、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等。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3形成和变化随着城市的开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效劳功能之间的关系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围是层层嵌套的。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效劳围会出现交织,在交织区,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
4、置具体分析如下。形成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根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建筑物高大稠密;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开展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环境相对较差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1距市中心远近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土地租金不同,存在的经济活动也各不一样,如下表所示。地价随距市
5、中心距离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区位选择原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本钱比例高,该区域工业付租最高2交通通达性与城市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
6、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上下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那么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
7、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第三,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第四,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开展的余地,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第2讲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3衡量指标: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区域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特别关注: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
8、,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开展缓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1大局部兴旺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阶段。2大局部开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2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2生态城市建立1开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灵犀一点:城市化不仅
9、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而且对人文地理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对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类型及从事产业、信息和交通通达度、文化观念等都会产生影响。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列图所示。2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拟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兴旺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特别关注:城市化水平上下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
10、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兴旺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开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兴旺国家。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工交建立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
11、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立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开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立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开展,增加就业岗位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规律总结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2逆城市化:指城
12、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3再城市化:兴旺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知识要点梳理】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之间的组合等级体系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城市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美国的华盛顿、3、城市
13、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一样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5、功能区比拟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表达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上下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
14、最强9、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 收入的上下,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 种族或团体唐人街等(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开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15、2、城市等级与效劳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效劳种类少,效劳围比拟小;城市等级高,效劳种类多,效劳围比拟大。3、城市等级和效劳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 位于我国南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2) 市有兴旺的铁路网,使得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效劳种类、效劳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
16、为例6、中心地理论理解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别离的圆形效劳围 相切的效劳围 六边形的效劳围(1)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次一级的城市在高一级城市六边形效劳X围的六个顶点上(2) 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效劳X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效劳X围(3) 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X围是层层嵌套的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
17、会效劳短缺动力: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 城市市区域开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开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开展(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开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开展中国家和兴旺国家城
18、市化比拟开展中国家:起步晚,开展快;水平低;开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开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兴旺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安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安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立、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安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阻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安康8、
19、如何建立“生态城市:记忆(1) 在城市建立中,要开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注意 1.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的空间结构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中心商务区与城市中心位置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一般位于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但在有些城市例如的市中心是行政区,又如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其中心商务区就不位于市中心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商务区是商业核心地区。探究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上下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
20、响地租上下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距市中心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上下。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类型的关系。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具体如下所示: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顶峰。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顶峰。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
21、高,地租较高。远离公路区或城市外缘(如图中M处):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了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那么形成了工业区。探究城市等级 1城市等级、城市职能、效劳围、城市数目之间的关系探究城市六边形效劳围的嵌套规律及应用 1六边形效劳网络 级中心地的效劳围有围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的趋势,中心地位于六边形效劳围的正中间。以距离最近为原那么,每个六边形的居民寻求消费时,一般选择位于这个六边形的中心地,而不是其他中心地。 多个一样级别中心地的效劳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蜂窝状网格,由多个正六
22、边形组成。 高级中心地效劳围大,彼此相距较远,六边形面积大,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效劳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不管级别的上下,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就整个地区而言,中心地及其效劳围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巨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2应用 正六边形效劳围只是一种假想的模式,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中心地的效劳围只是或多或少类似于六边形形态,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心地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立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特别提示 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图232 2城市化对城市和
23、区域城市群的作用 (1)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2)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过程。 【章节主线】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容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在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案例分析:运用有关统计数据和现有的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在此根底上学会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联系自身体验和实际,深入分析某个区域不同级别城市的效劳围、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等。比照分析:纵向比照世界城市化开展的三个特点、城市的产生与开展过程,横向比照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协调,通过比照加深对这些
24、知识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既要结合身边的事例探究其成因,更要结合案例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整合一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分化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上下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整合二正确认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
25、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图解2.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3人类活动对城市径流的影响 (1)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根底设施建立迫使人们去除树木、平整硬化路面、建造房屋、整治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造成林地、耕地、草地、湿地等面积逐渐缩小,下渗量大大减少,使地表漫流汇流速度大大提高;排水系统的完善,如设置道路边沟、密布雨水管网和排洪沟等增加了汇流的速率;加上城市中天然河道被裁弯取直、疏浚和整治,使河流流速增大,导致径流量加大。(2)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城市地表水下渗量随城市化程度增加而减少。由于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加上许多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原来靠天然雨水补给的地下水井得不到充足的补给,促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开挖防洪渠系或大的下水道系统同样造成降低地下水位的结果;同时地下水的降低导致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和城市建筑物的沉陷;在海湾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容易导致海水入侵。- 12 -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