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14000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4001标准的理解与体系的建立二零零二年五月二十日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是一个框架性标准,实际上它只为组织提供了一个环境管理体系的框架,而没有对其环境表现提出绝对要求,组织要达到怎样的表现水准,完全取决于它为自己设立的环境目标与指标。其次,该标准所提供的系统化手段,尽管有助于实现对所有相关方的最优化环境效果,但其最终实现,还须供助具体的环境技术。因此它鼓励组织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采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在整个组织中或仅在其中某些部门采用该标准。在ISO 14001的“引言”中指出,其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拟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
2、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同时标准对“组织”的定义,赋予了非常广阔的外延,它不仅将通常意义下这一概念所能适用的所有社会实体尽数覆盖,同时还扩展到它们的结合体和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该标准适用于希望采用它的所有组织,并专门强调了出于对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重要性的认识,其体系要求的设计考虑了它们的条件和需要,因而对它们是完全适用的。具有下列愿望的组织可采用该标准:-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向外界展示这种符合性;-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或注册;-对符合本标准的情况进行自我鉴定和自我声明。ISO 14001标准是ISO 14001的核心,是企
3、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依据和标准模式,也是企业所要申请认证的唯一标准。它规范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向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回答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的问题。它包括:环境方针、策划(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也称这五大要素,其下有17个二级要素,参见表3-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表3-1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项目一级要素二级要素要素名称(一)环境方针1. 环境方针(二)规划(策利)2. 环境因素3. 法律与其他要求4. 目标和指标5. 环境管理方案(三)实施和运行6. 组织结构和职责7. 培训、意识和能力8.
4、 信息交流9.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10. 文件控制11. 运行控制12. 应急准备和响应(四)检查和纠正措施13. 监测和测量14.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15. 记录1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五)管理评审17. 管理评审下面将重点讲述ISO 14001标准要求及理解要点。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特将标准条款的要求排在前面。为了与条款本身的号码相对应,将使用原条款的编号,希望不会给读者造成困忧。一环境方针4.1总要求(一)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本章描述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二)理解要点l 概述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工具,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其作用是帮助组织去实现和系统地控制它所设定
5、的环境表现(行为)水准;环境表现改进的程度和范围由组织根据其经济和其他客观条件自行决定;而环境管理体系的详尽与复杂程度,文件提供的程度,支持提供的程度,支持体系运行的资源,都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及其所从事活动的性质。l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导原则-认识到环境管理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建立并保持与内外相关方的信息交流;-确定与该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法律要求和环境因素;-明确职责,使管理者和员工对环境保护做出承诺;-鼓励在产品和过程的全部生命周期内进行环境策划;-建立实现预定环境表现水准的过程;-提供适宜和充分的资源,包括培训,不断实现预定的环境表现水准;-建立审核和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管理
6、过程,寻求改进体系并进而改进环境表现的机会;l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实现环境方针,与组织的环境表现相联系,在具有职责分工、资源保证的经规划、控制的环境管理活动和运行程序支持下,实现体现自身的持续改善,以此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不断改进。-环境表现的改进直接关系到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所引起不利环境影响或危害的消除、降低。只有环境表现的改进才是衡量组织实施环境管理有效性的最终尺度。因此,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改进才是组织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的基本目的。-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其作用在于帮助实现以下目的:(1) 识别和控
7、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和风险;(2) 发现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3) 确定适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4) 建立处理环境事项的优先程序,以确定环境目标及行动方案;(5) 建立执行程序和支持保障机制,推进环境计划的实施;(6) 监视组织的环境表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实施体系的改进。l 环境管理体系的系统特征-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要建立实施一个环境管理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需要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上把握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将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
8、资源作为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环境管理体系具有“动态”特性,旨在不断改进组织环境,使体系永远处于“PDCA”的良性循环中。-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设法使环境管理成为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作成功的前提条件。-污染预防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避免污染的产生在经济与环境上要比污染产生后的净化控制更为可取,尽可能在生产全过程减少废物要比运用各种处理处置措施来保证降低污染对环境影响更有意义。为了有效地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需要我们将侧重于污染末端治理的污染防治重心向生产过程的“上游”转移,从污染的产生源头去预防污染。在污染预防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行动、措施方法、手段
9、工具纷纷推出,如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生态工业、生命周期评价管理、产品生态设计等。按照ISO 14001系列标准,污染预防定义为:旨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它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各种在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或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减少产品从原材料选取、使用、生产制造到最终处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4.2环境方针(一)标准要求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a)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b) 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
10、承诺;c) 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他要求的承诺;d) 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e) 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f) 可为公众所获取;(二)理解要点l 制定环境方针的目的 环境方针通常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所制定,它反映了最高管理者的价值观、信念、原则和意向,是最高管理者为其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确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组织的全体员工与环境有关的全部活动,都在环境方针的大前提下进行;所有的计划、措施、行动,都应符合环境方针,为实施环境方针服务;方针本身也会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修正,使其更能实现组织声明的全部环境行为的意图与原则的目的。l 环境
11、方针的内容-遵守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法规以及组织应当遵守的其他要求(如地方规章等),是环境保护工作对组织提出的最高的要求。-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应在环境方针中予以申明。-环境方针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对组织负有执行职责的个人或集体)制定,并形成文件。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并传达到全体员工。-环境方针应具有公开性,使相关方需要时易于获取,制定时也要考虑相关方的要求。-环境方针应与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或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相适应,即不同的行业所开展的活动或提供的产品的类型不同,其环境影响也不同,所以环境方针也应有所不同。-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和基础,因此
12、切忌抽象空洞和不切实际。例:某公司的环境方针为了响应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本公司将在生产决策过程中引进环境概念,在环境管理上努力符合顾客、市场及政府的要求。为了达到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目的,本公司将持续地:-改进工艺流程,致力于污染防治及废物回收,将本公司对环境的影响至最小;-与政府执法部门合作,确保对环境法规的了解、获得和符合要求;-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广环保理念,提高员工、相关方的环境意识;-对废物进行妥善管理。 本公司将彻底执行上述原则,并教育员工,使其了解并采取有效行动,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本公司亦将通过适当的媒体向公众布上述原则。二规划标准条款:4.3规划(策划)4.3.1环境因
13、素(一)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客观存在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哪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对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加以考虑,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二)理解要点l 环境因素的内容环境因素上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而环境又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在它开展活动或提供产品及在服务过程中只要与如上述的外部发生相互作用时,这个组织应存在环境因素(包括对资
14、源的使用)。l 环境因素的各个层面-一个组织应通过建立一个或多个程序的方式来识别出与这个组织有关的尽可能多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组织对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当仔细分析该组织本身的活动、产品和所有的服务过程,尽可能地找到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具体方法有:(1) 始环境评审;(2) 专家识别;(3) 工序分析;(4) 生命周期评估等;-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还应考虑:(1) 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2) 改变某种环境影响的难度大小;(3) 改变某种环境影响所需费用多少;(4) 改变将对其他活动和过程有何影响;(5) 相关方的关注情况等。-在考虑环境因素
15、时还应注意:(1) 在各种可能的运行条件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正常、 异常和紧急状态的情况;(2) 不仅考虑当前存在的环境影响,同时还应考虑产品、服务或活动在过去及对未来所带来的环境影响。(3) 当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有变化时可能对环境造成新的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可能因为其开展活动,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都可能导致新的环境因素的产生及原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时组织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识别和评估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l 环境因素的内容-在原材料的选用甄别上,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1) 是否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以及有违生态保护的材料;(2) 有毒有害的
16、材料;(3) 易燃易爆的材料;(4) 易腐蚀、易变质的材料;(5) 有异味或加工过程中易产生异味的材料;(6) 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中间体的材料;(7) 其他有害材料(如放射性材料)等;(8) 采用环保材料替代的可能性。在初期环境评审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系统地建立一套涉及以上所有内容的原材料一览表。-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所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1)所有产生的废水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水源、废水排放量、对该废水的处理措施目前是否达标排放。更为重要的是,在满足正常生产的情况下,组织是否实施了节约用水、节约用料的措施。(2)所有产生的废气
17、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气源废气排放量、组织目前对废气的排放方式、处理措施、是否达标排放、是否实施节约用料措施。(3)所有产生的废料及其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废料统计量、组织目前对废料的回收方式、处理措施、是否采取分类放置处理、是否实施节约用料措施。(4)所有的噪声源、包括强度、发生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对周围邻里的影响。-对于企业当前生产的产品,在销售服务过程中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1)某些产品是否已经或将要受到法律法规以及生态保护条例的限制或禁止;(2)产品自身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对人体或环境产生伤害;(3)某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或环境产生的伤
18、害程度如何;(4)产品在最终成为废品时可回收、可利用以及可降解的情况;(5)产品在最终成为废品时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情况;(6)产品环保标识及其符合性等。-潜在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主要是为了预防、避免和减少在某些异常或紧急状态出现的情况下,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中间体、产品等出现或产生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这里所指的某些异常或紧急状况包括;(1) 火灾突然发生;(2) 窗口突然破裂;(3) 存储、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事故;(4) 输送管道破裂;(5) 突然剧烈碰撞;(6)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7) 因工艺条件控制失误或仪器设备失灵造成报废或产生可能对环境有毒有害的中间体;(8) 突然事件发生
19、,如:停电、停水、停气等。上述情况发生的机率虽然很小,但是万一发生,引起那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泄露或者爆炸,就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甚至是巨大的污染和破坏。所以,必须重视这些潜在的环境因素。4.3.2法律与其他要求(一)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二) 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以识别和获取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如针对组织所属行业的法规要求及特别许可制度等。-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适用组织的环境因素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条例;并
20、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参照有关的环境法规,符合法律方面的要求,推动自身的环境工作的持续发展。-组织在确定并了解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时,应考虑:(1) 组织如何获取和确定相关的法律和其他要求方面的信息;(2) 组织如何掌握法律和其他要求;(3) 组织是否建立和保持了适用于本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程序;(4) 组织采取何种方法定期跟踪法律和其他方面的变化;(5) 组织如何向员工传达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方面的信息;(6) 组织是否建立了适合本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清单。-获得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可包括:(1) 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2) 专业
21、协会或团体,如环境保护学会;(3) 专门的咨询服务公司;(4) 专业性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等。在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省、市、县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所有这些管理机构都是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有利保障,各类企业或组织都可以向这些机构了解有关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并进行法律咨询。4.3.3 目标和指标(一) 标准要求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文件。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
22、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目标和指标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的承诺。(二) 理解要点l 目标和指标的基本要求一般对重要环境因素主要是通过设定目标和指标来加以控制的,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而且确立的环境行为的总体目的;环境目标应是具体的,环境指标应是可测量的,目标、指标应形成文件,必要时目标和指标的设置应将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并包含测量的环境行为参数;一个组织的环境目标、指标可以广泛地适用于整个组织,也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或个别活动。l 明确对污染预防的承诺全过程控制是预防污染的有效措施,常见的目标内容有:-减少某种污染物的排放(大气、水体、土壤)-加强固体废物分类、管理、
23、处置-规范化学品贮存管理-尽可能降低水电用量-减少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l 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的可行性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的可行性会给组织在实施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时带来实际上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最大障碍,全面考虑这些障碍可帮助组织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指标。l 目标的细化与指标的量化环境方针是长期的原则方向,环境目标中的改进目标、指标是为了完成环境目标的年度目标值,是目标的分解细化,也进一步具体量化,可明确到具体的部门和数据,并配上时限。可行时,还应为每个指标设置可测量环境表现的参数,例如:某化工厂经过初始环境评审,认为废气排放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此设立了
24、相应的环境目标:减少有机溶剂的大气排放量。以此目标相配套的指标可进一步具体量化。l 环境表现参数为了便于度量环境表现的改善状况,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建立可以考虑设立适当的环境表现参数,以反映该组织实现其环境方针的效果。-环境表现参数常见的形式:(1) 定性量:难以科学量测,依组织建立的水准分级。对环境影响的高、中、低。(2) 经济量:与环境表现有关的成本、效益。如废水处理费用,改善环境的投资等。(3) 绝对量:无需解释或处理可直接使用的参量,如年污染物排放量;(4) 相对量:基于其他参数折合成有参量,如吨钢/能耗;(5) 比例当量:各种以绝对或相对信息构成的参量。如以全年100%考虑的比例;-环境
25、参数的类型:(1) 运行领域a) 原材料方面:单位产品原料使用量;b) 资源方面:循环用水量;c) 产品方面:有害环境的产品比例;(2) 管理领域a) 符合性方面: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b) 体系实施方面:环境执行程序的实施状况;c) 环境管理和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体化方面:环境产品设计开发;d) 财务方面:污水处理投资;e) 社会方面、群众的投诉数量。-选择环境表现参数时的注意事项:(1) 实用性:形成简洁明了,满足使用要求;(2) 相关性:能够满足管理者和相关方的信息需求。(3) 成本/效率:参数确定时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时的成本费用和可行程度。(4) 与指标的关联:参数要与指标密切相关联;(
26、5) 可比性:建立在不同时间活动、过程数据基础上的参数应能够相互对比。(6) 代表性:参数传递的信息应能反映组织的环境表现;(7) 敏感性:在合理的时段内应能有效地反映组织环境表现的变化;(8) 预测性:有助于提供组织未来环境表现趋势的信息;4.3.4 环境管理方案;(一) 标准要求组织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a) 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修订,以确保环境与该项目相适应。(二) 理解打点l 环境管理方案的内容-
27、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和资源;该环境管理方案应涉及与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如设计、生产、材料、使用、营销及处置等)资源及具体措施。-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措施;-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时间进度。l 文件化的环境管理方案-一个文件化的环境管理方案,按大多数组织的工作惯例,一般用一份清晰的一览表描述,表格中至少包括如下条款:-行动方案;-方案执行部门和负责人;-财务预算;-时间期限,如工作日期、完成日期等;-项目的名称、序号、目标、指标等。l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准则-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环境方针的声明;-考虑相关方的观点;-考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革新所带来对环境的影响。
28、l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要求-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规定实施某个过程或项目的具体措施;-规定实现目标与指标的财务预算及时间表;-设法使环境管理体系与现行组织的管理体系相融合;-确定组织结构、工作范围,明确汇报方式和途径;-识别潜在的问题,并提出预防的方法。l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步骤-确定符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确定环境职责;-经分析后确定优先的工作项目;-明确每一项运作的成本和效益;-对每一项行动的实施计划文件化向相关人员传达;l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应考虑:-方案应是动态的,当所对应的项目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新的开发和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正,使之与该项目相
29、适应,以确保方案持续有效性。-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将随不同操作对象的性质而定。例如对于产品,可将考虑重点放在设计、材料、加工、使用、处置等阶段,对于新的活动,可根据情况重点考虑其计划、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关闭等。-制定环境管理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正常运行情况,还应考虑到异常或特殊的运行情况,如启动、关闭、事故、随机事件等。-由于不同的层次和职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条件,环境方案应当针对具体层次和部门的活动。制定方案时其数量的多少,深入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有涉及活动的性质、实现表现要求的难易程度和其他有关条件而定。三、实施与运行标准条款:4.4实施与运行4.4.1组织结构和
30、职责(一) 标准要求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管理者应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二)理解要点:l 组织的管理者应对贯彻组织的环境管理方法、环境目标和指标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专项技能和技术提供保证;一个各司其职、
31、各负其责的机制健全的组织结构,能保证各种活动按要求进行;部门和人员都承担与自己岗位有关的环境责任;责任制的建立,还保证了各种责任、问题的可追溯性。l 某公司的环境职责分配表,见表3-2。 表3-2 某公司的环境和职责分配表 环境职责分配表ISO14001:1996要素总经理室管理者代表后勤部市场部生产部41 总要求42环境方针43策划431环境因素432法律及其他要求433目标和指标434环境管理方案44实施与运行441组织结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和能力443信息交流444EMS文件445文件控制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检查和纠正措施451监测和测量4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32、453记录454环境体系审查46管理评审 主要职责 协助职责l 某公司环境管理代表的具体职责组织相关人员识别和评价企业内的环境因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全员性的环境培训:主要担负内部审核的整个实施过程;协助最高管理者完成管理评审。l 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基本内容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负责制定环境方针,充分反映管理者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意向和原则,作为指导组织在环境方面行为的准则;还应为环境管理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承担主要责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证,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以及负责确定对体系进行审核,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明确规定管理代表的作用、职责和
33、权限,为他们配备所需的资源;管理代表在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承担具体责任,以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同时,还应将监督体系运行的情况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责任人人有份,组织应对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根据其工作性质和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规定他们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在环境管理中应有的作用,以及处理有关环境事务所需的权限和资源。4.4.2培训、意识和能力(一)标准要求组织应确定培训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B)他们工作活动
34、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D)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从而能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二)理解要点l 培训的基本目的 使有关人员能意识到他们的操作对实现组织环境管理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他们所在岗位存在的实际或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以及他们工作的改进可能给组织带来环境效益;不但要使工作人员知道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还要知道在应急情况下他们的职责及如何响应;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并对各自的岗
35、位职责和环境因素有充分的认识。l 培训内容环境意识;环境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标准;环境因素及识别;环境工作指引;环境发展趋势;内部审核员的训练。l 培训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让组织内的人员对5W1H(即什么、为什么、何时、何地、谁、如何)的了解与认识,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专题讲座;内部会议;内部/外部期刊;有声材料,如电视/录像;专家讨论会;模拟审核。4.4.3信息交流(一)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a) 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b) 与外部相关方面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联络的处理,并记录其决
36、定。(二)理解要点l 内部信息交流是组织内部各层次与职能间的交流,如部门间的日常联络、指令、常规报表、各种信息通报、各部门间的行文等,用以支持组织的环境管理活动能有效地进行。l 组织应建立一套程序,其中有与各界沟通的内容。应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并满足外部相关方了解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环境状况的需求,并就其所关注的事宜给以答复或直接对话,其中可能涉及到分部供应商。4.4.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一)标准要求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c) 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d) 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二)理解要点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l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
37、内容应详尽,能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即能详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要求和实施程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l 与ISO 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不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不要求编制专门的环境手册。l 文件可以传统的书面文件形式或先进的电子媒体予以保存,或两者并用。4.4.5文件控制(一)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1) 文件便于查找;2) 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3) 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 的现行版本;4) 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
38、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5) 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二)理解要点l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要确保组织对文件的建立和保持能够充分适应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需要,但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及其环境表现上。l 所有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注明批准颁布日期,文件修改后应注明修订日期,文件的标识应明确,易于查找。文件要妥善保管,应根据文件的重要程度及其类型,规定制定和修订文件的程序和职责;对于电子文件,
39、应注意备份。l 法律要求有些文件失效后还应继续保留 ,以备必要时提供法律所需信息,或者出于保留知识或信息的要求不能将其销毁,对这些文件应进行适当标识,并和有效文件明显区分。446运行控制(一)标准要求组织应根据基本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针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制定计划,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述要求:a) 对于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和目标与指标的运行,应建立 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b) 在程序中对运行标准予以规定;c) 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
40、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二)理解要点l 运行控制是环境管理实施中的关键活动,针对运行中有关环境因素的活动加以控制、采取措施以减少它们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实施的重要环节。l 每个组织在建立或修改其运行控制和程序时,应考虑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活动,例如:设备设施的改造或建立;采购;签订合同;原材料储运;生产和维护过程;实验室;产品储存;运输;用户服务。l 程序中要规定操作的要求,这可以和过程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制定,使运行过程按照要求进行,这有些类似于实施ISO9000时有关“过程控制”的“作业指导”类文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一)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
41、,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二)理解要点l 应急准备和响应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包括:生产操作中的严重失误;火及防火材料、结构对储存原料的影响;意外的泄漏或事故性溢出;污染控制设备失灵或损坏;特殊气候带来的影响,如暴雨、洪水;操作过程中的失误。l 制定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执行,在发生事故和紧急情况之后,应视情况对程序的适应性进行评审和修订。对程序的评审是要看体系的运行能否正确确定潜在事故和制定合适的应急计划,能否对紧急事故作出及时响应,以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根据
42、评审的结果,对程序作出合适的修改。四、检查纠正措施标准条款:451监测和测量(一)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其中应包括对环境表现、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进行记录。监测设备应予以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二) 理解要点l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文件化的监测和测量程序,在管理体系和运行过程的领域,根据环境和指标对所确定的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l 组
43、织在运行过程中,应通过科学仪器对其活动的各种环境特性进行持续或例行的监测,以获取有关数据。这一过程所提供的数据的典型性与准确性,对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体系运作有重要影响;这些数据可以反映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达成情况。l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所有用于监测的设备,都要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并妥善维护。对监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组织也要建立相应的程序。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一)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完成。任何旨在消除已存在和潜在不符合的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
44、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所引起的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均应遵照实施并予记录。(二) 理解要点l ISO14001标准中,“不符合”是指各种不符合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或其他任何体系要求的情况。包括日常活动出现的不符合,内部和外部的投诉以及内部环境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提出的不符合。不符合的调查与纠正程序的内容,可包括:确定不符合引起的原因;确定并实行必要的纠正措施;验证纠正措施的效果;实施或修改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再度发生不符合等。l 纠正与预防措施应与相应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及其伴随的环境影响的规模相适应。l 纠正和预防措施可能会导致有关程序文件的更改,组织应做好更改,予以记录。4.5.3记录(三) 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处置有关环境管理的记录。这些记录中还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结果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备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对环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应使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