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城市总体规划.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文本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2第三章 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4第一节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4第二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4第三节 县域交通规划10第四节 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10第五节 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13第六节 县域综合防灾规划14第七节 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18第八节 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19第九节 县域空间发展管制区划23第四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6第一节 城市用地总体布局26第二节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33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35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37第五节
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1第六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2第七节 近期建设规划43第八节 规划实施47第五章 附则48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11年)49附表2:中心城区2015年建设用地平衡表50附表3:中心城区203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51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52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指导大名县城乡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
3、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第3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6、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
4、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9、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0、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1、大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2、大名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年)13、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4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2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第5条 规划区范围根据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城市规划区为大名县县域行政管辖范围。土地面积1052.98平方公里,包含大名县管辖
5、的6镇14乡。第6条 强制性内容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 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第7条 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古城,三省交界商贸物流基地,以食品加工和新型材料为主导的旅游型园林城市。第8条 战略定位邯郸市东部三省交界中等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第9条 人口规模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45万人。第10条 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约为46.74平方公里。第11条 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
6、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实力大名县;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大名县;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大名县。第12条 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相邻县市的经济联系,实现产业合作和功能互补,积极推进与相邻县之间的沟通服务,成为周边地区的新核心,。2、交通拉动发展战略:利用交通优势,将工业、企业及物流商贸沿交通干线延伸,规划大名依托现有面粉加工、花生加工企业和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食品制造的食品加工产业,形成集加工、包装、运输、交易、储存为一体的食品商贸物流基地,迅速提高大名经济实力。同时大名的交通优势将带动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3、打造历史
7、文化名城的特色战略:强化城市特色,建设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把大名县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环境优美的历史名城。4、现代城市农业发展战略: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在城市农业方面应用而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规划大名依托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科研示范型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型城市农业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农业,成为大名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5、旅游服务业发展战略:结合大名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现代城市农业,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构筑“览在宋城,游在明城,玩在新城”的特色旅游体系,并以此带动大名第三产
8、业的发展。结合大名周边市场需求和旅游资源,力争把大名打造城“短途旅游目的地”和“长途旅游驿站”。第三章 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13条 县域产业发展思路走产业化、特色化与效益化农业发展之路;走园区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创自主品牌;形成紧密的一、二、三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对接度。第14条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大名县的产业布局结构为“一核、五带、三区”。一核:大名县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核心;五带:沿313省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沿束北线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沿常元线的重工业产业带;沿215省道的轻工业
9、产业带;贯穿金滩、宋城、明城等众多旅游景点的三产发展带;三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以杨桥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第二节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5条 县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5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0.4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7.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1.9%;规划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4.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9.5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6%;规划至203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01.49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6.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6%左右。第16条 镇村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
10、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中心城区:大名县城。中心镇:杨桥镇、龙王庙、金滩镇和北峰镇。一般乡镇:束馆镇、沙圪塔镇、黄金堤、万堤镇、王村镇、西付集镇、张集镇、大街镇、旧治镇、西未庄镇、铺上镇、红庙乡、营镇乡、孙甘店乡、埝头乡。中心村:共规划24个中心村。基层村:共规划56个基层村。第17条 城乡职能结构城乡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职能层次城镇名称职能类型城镇性质中心城市大名城区综合型运河古道上的大名府城,三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中心镇金滩镇旅游型县域东北部次中心,以发展旅游服务和食品加工为主龙王庙商贸型县域南部次中
11、心,以发展运输和商贸物流为主杨桥镇工贸型县域的西北部次中心,农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发展养殖业;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北峰镇县域东南部次中心,农业以花生油料种植为主,工业以发展面粉加工为主一般乡镇万堤镇工贸型以发展装备制造、轻纺服装、商贸物流为主铺上镇以发展精细化工、绿色化工为主西未庄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旧治镇以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沙疙瘩以发展纺织印染、粮油加工、物流运输为主大街镇旅游型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的城镇西付集镇工贸型以发展商贸物流、服装加工及工艺品为主王村镇农贸型农业以水果生产为主,工业以水果加工、柳编加工为主束馆镇以发展设施农业、花生种植和发展养殖为
12、主,黄金堤以大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张集镇以设施农业、花生种植、花生露加工及棉纺加工为主埝头乡以花生种植及面粉加工为主红庙乡以大蒜种植为主孙甘店乡以花生加工为主营镇乡以发展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第18条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县域城镇的空间结构为指状空间布局结构。“掌心”:中心主城区,形成北至邯大高速,南至卫河,西至大广高速公路,东至106国道的城镇发展核心区。“大拇指”:依托束北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贯通西付集和龙王庙两个镇。“食指”:依托313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龙王庙、孙甘店和北峰三个“指肚”以及南李庄花生油料市场和龙王庙蔬菜批发市场。 “中指”:依托营东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大街、红庙
13、、金滩镇以及金滩工业园区。“无名指”:依托215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万堤、黄金堤以及万堤工业园区和商贸综合市场。“小拇指”:依托常元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常元线为血脉,贯通起铺上、杨桥和沙疙瘩三个乡镇,铺上化工园区和沙疙瘩工业园区。第19条 分区发展指引规划将大名县全县划分为三个经济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杨桥镇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第20条 镇区建设指引1、杨桥镇区重点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4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依托常元公路、郑南公路两条城镇发
14、展轴线,形成北部居住生活区、南部商贸物流区。2、沙圪塔镇区重点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6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区一带”,以大广高速界线,分为东部居住综合服务区和西部工业区;沿常元公路东段形成公共设施综合服务带。3、龙王庙镇区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52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三区”,以106国道为发展轴线,东侧为西部旧城改造区,东南部新区,东北部为综合商贸区。4、金滩镇区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四区”,“一心”为镇区综合服务及旅游服务中
15、心,“四区”为北部回民特色居住区,南部旧城改造区,西部新区以及东南部金滩工业园区。5、北峰镇区重点向南、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2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两轴”是指环绕镇区的省道313以及王卞线两条对外交通联系轴线;“两区”为西部生活居住区和东部物流工业区。6、万堤镇区重点向南、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92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四轴、三组团”,“四轴”是指环绕镇区的省道215、西吴线、店万线以及后王线等对外交通联系轴线;“三组团”是指西部的居住组团、西南部的仓储物流组团和东南部的装备制造工业园组团。7、束馆
16、镇区以填空补齐和旧城改造为主,改善镇区结构松散的现状并适当向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四区”,“两轴”是以贯穿镇区的束北线以及王卞线为发展轴;“四区”是指西北部的居住新区、东北部的综合服务区、西南部的旧城居住区以及东南部工业区。8、西未庄镇区镇区搬迁至大广高速以南的未村。2030年规划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6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区”,“一心”指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两区”指西部旧村改造区和和东部新区。9、旧治镇区以填空补齐和旧城改造为主,改善镇区结构松散的现状并适当向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
17、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三片区”,“一心”为镇内综合服务中心;“三片区”为镇区主要道路分割而成的西北部居住片区、东南部居住片区以及东北部的商贸片区。10、王村镇区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片”,“一带”为依托后王线形成的商业景观带;“两片”为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服务片区。11、大街镇区镇区搬迁至邯大高速以北张谷村南部。2030年规划人口达到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两片”,“一轴”为依托邢九公路形成的发展轴;“两片”为东部综合商贸区、西部居住区。12、黄金堤镇
18、区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核、三轴”,“一核”黄金堤镇综合服务中心;“三轴”环绕镇区而过的西吴线、215省道等三条对外交通干道形成的发展轴。13、张集镇区主要向西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区”,“一带”为依托从镇内北侧而过的从峰线形成的城镇商贸发展带;“两区”为主要道路分割形成的西部居住新区和东部旧城改造区。14、西付集镇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片”,“两轴”为束北线和金韩线形成的发展
19、轴,“两片”为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服务片区。15、铺上镇区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组团”,“一带”为依托常元线形成的商贸发展带;“两组团”为北部居住组团、南部化工园区组团。第21条 城乡建设用地规划2030年大名县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169.4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7平方米,建设用地46.74平方公里;建制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25.92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41.88平方公里;工业聚集区建设用地27.3平方公里。第22条 城
20、乡用地结构2030年大名县城乡用地汇总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占城乡用地比例(% )H建设用地1694616.09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1418413.47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8431.75区域公用设施用地5380.51特殊用地300.03采矿用地2350.22其他建设用地1160.11E非建设用地8839383.91其中水域12641.20农林用地8709982.68其他非建设用地300.03合计城乡用地150339100第三节 县域交通规划第23条 规划目标规划期末形成“一铁、两高、六横、五纵”的交通网络,构建集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县乡地方道路“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新格局,
21、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到乡实现二级化,乡到村实现三级化,达到干支相接、城乡相连、村户便捷。第24条 高速系统规划规划期内完成邯大高速公路大名境内路段建设。第25条 公路系统规划规划期内以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为主,完善公路网布局,形成与高速公路互补、为农村公路作支撑的干线路网。重点完成4条高速连接线建设,改建升级3条国省道,升级改造2条县乡道、新改建9条乡级道路。第四节 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第26条 供水工程规划1、水量预测 2015年2030年最大日人均大生活用水指标(升人日)县城150180中心镇100120150一般镇7080100140乡政府驻地405060702、乡镇供水站规划序
22、号工程项目供水人口(万人)供水规模(立方米/日)1王村集中供水站2.027402西马寨供水站1.824913沙圪塔供水站1.926164齐庄供水站3.346095铺上供水站2.129906黄金堤供水站1.723677田水坑供水站2.028658冯庄供水站2.332399徐杨庄供水站2.8386210北门口供水站2.8386211未城供水站2.1299012逯堤供水站3.0423513大街供水站2.4336314金滩镇供水站4.6647715龙王庙供水站4.4610416张集供水站3.1436017孙甘店供水站4.6647718封固供水站4.1573019北峰供水站2.9411120冯村供水站1
23、.7236721杏村供水站0.91246合计56.579100第27条 排水规划1、排水体制排水体制:规划中心城区、城镇及工业聚集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一般集镇及农村可视情况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2、污水处理厂规划规划中心城区、金滩、铺上、万堤、沙圪塔工业园区与所在镇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共计5座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站,共计15座污水处理站。3、雨水规划县域内各乡镇雨水排除应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就近分散排入沟渠,减小管沟长度和埋深,建议保留村镇周围的坑塘,调蓄城镇雨水。城区管沟采用管道、砖砌拱沟相结合的形式。城区以外乡镇可采用盖板沟、砖砌拱沟相结合的形式。规划重现期P中
24、心城区1年,各乡镇采用0.5年,径流系数应视实际地面情况确定,城镇除河流绿地以外的建设区采用0.5。城镇雨水出路为县域排水除涝渠道,雨水工程建设应结合渠道建设,并充分利用镇、村周边坑塘调蓄。第28条 供电规划规划到2030年县域供电量为20亿千瓦时。加快供电线路及变电设施的建设,保证供电安全,满足社会城乡用电需求。完善大名220KV及各等级变电站的双电源、双回路建设,考虑在用电比较集中的区域,新建110KV变电站,新建城西(中心城区)、埝头、红庙3座110KV变电站。2030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35KV或35KV以上变电站。第29条 电信规划2015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75,电话终端数量达
25、到19.2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40,宽带用户达到10.26万户。近期建设的中心村每村建设1处电信服务点。2020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90,电话终端数量达到27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70,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2030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话终端数量达到32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80,宽带用户达到25万户。中心城区设电信局,乡镇和中心村设置电信服务点。互联网逐步实现光纤入户要求。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第30条 邮政规划规划大名县邮政局为全县邮政业务枢纽,规划中心镇设邮政支局,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设邮政支局或邮政所。第31条 有线电视工程1、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
26、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实现有线数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县20个乡镇全部村庄通广播电视。2、加大城区有线管理力度,实现光缆与电缆的混和网,同时推进农村有线工程建设,提高有线电视普及率,至2015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60,至2020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80,至2030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100。第32条 燃气工程1、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30%,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东部、南部,2020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60%,2030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90%。2、其他乡镇:2020年主要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气源,2030年乡镇所在
27、地管道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3、农村:采用液化石油气、沼气作为气源。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第33条 供热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2020年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70%;2030年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其他建制镇2030年全部实现集中供热。中心城区北部和西部建设2座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其他各中心镇和一般镇采用集中锅炉房作为集中供热热源。村镇尽量采用新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地源热泵、生物质能等作为供热热源。有条件的镇村,可利用企业余热作为供热热源。第五节 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第34条 教育设施到2030年,大名县共设置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3
28、4所,小学97所,职教中心和特校各一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第35条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形成“县级医疗中心(县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如下:综合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室81所。第36条 文化体育设施到2030年,规划建设1座新城区文化产业园,1座大名县影剧院建设工程,1座博物馆建设工程,1座图书大厦。19个乡镇文化站。第37条 社会保障设施规划中心城区配备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护理院、康复活动中心及儿童福利中心以及一定量的老年公寓。建制镇应安排老年公寓,并配备一个敬老院;
29、中心村应设置老年活动室;基层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规划在每个乡镇建设生态公墓,也可几个村合设一处生态公墓。第六节 县域综合防灾规划第38条 消防规划1、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原则,优化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达到“优化城乡消防安全布局,构建消防站布点合理、消防基础设施完善、消防技术装备精良、消防信息化先进、消防人文环境和谐、灭火救援组织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消防总体规划目标。2、消防安全布局:城乡空间总体布局中,必须将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
30、火安全距离。易燃易爆工业企业生产区,应尽量布置在城市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应确定中心城区消防重点区段。位于旧城区严重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必须纳入改造规划,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3、消防站:保留中心城区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中心城区新建6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其中1座为特勤消防站兼指挥中心,杨桥镇、龙王庙、金滩镇、北峰镇各设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一级普通消防站每座占地0.7公顷,特勤消防站每座占地1公顷。4、消防供水:市政消防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管网。市政消火栓,应沿道路两旁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20米。5、消防通信: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包括火灾报警
31、、火警受理、火场指挥、消防信息综合管理和训练模拟等子系统。城市消防通信系统规划和建设应符合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 50313-2000)的有关规定。6、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应建设成环状,居住区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道路应考虑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消防车通道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2 米12米;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车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5米15米,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8米18米。消防车通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荷载,具体荷载指标满足能承受规划区域内配置的最大型消防车辆的重量。街区内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
32、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宜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7、消防装备规划:消防装备的配备应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标准,与消防站建设同步进行,配足配齐消防站的车辆装备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第39条 防洪规划大名县城区位于泛区的南边缘,结合漳河防洪标准30年一遇、卫河流域防洪标准50年一遇、泛区启用几率30年一遇,县城及大中型工矿企业防洪标准定为50年一遇,中心镇区、一般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大名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50-100年一遇洪水有出路,超标洪水不进入县城。中心城防洪工程与治涝工程应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美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
33、合,防洪治涝规划与河道整治、河道清障规划相结合。引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涉及到县城的河段统一按50年一遇进行设防。工矿企业等级和防洪标准等 级工矿企业规模防洪标准重现期(年)特大型200100大型10050中型5020小型2010第40条 防震规划1、编制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加强地震台网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规划开发地区应进行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震小区划工作。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根据1990河北地区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大名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烈度设防区。2、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地震安全
34、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需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各有关部门应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的环节严格把关。3、生命线系统抗震规划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医疗、粮食、消防等生命线系统,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八度(或以上)设防,重点投入。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抗震设防。4、避震疏散规划1)避震疏散场地:城镇人均避震疏散面积应不少于1.5平方米。疏散场地距离居住区一般控制在1.5公里范围内,场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学校操场、体育运动场、空地、地下人防通道等作为城市避震疏散场地,避震疏散场地应就近就地、有对外通道,具有自来水或自备水源。规划避震
35、场所应加强管理,地震时能立即投入使用。避震疏散场地对外交通必须顺畅,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完备。疏散场地必须远离高大建、构筑物及高压供电线路,远离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设施。2)疏散救援通道: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作为主要疏散救援通道,次要交通干道为次要疏散救援通道。各级疏散通道须设醒目指示标志。5、次生灾害防御1)对发生次生灾害的单位的要求:一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另一方面逐步对已有工程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报告结果进行设计和施工。2)应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库(场)迁至城区外。存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要采取
36、严格的防震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医院、防疫站等存放致病菌的单位,要妥善管理,地震时确实保证不得溢散。3)各危险品储存单位必须制订应急措施,成立次生灾害抢险队,配备消防器械,加强专业训练,提高自救能力。第41条 人防工程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防空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1、认真贯彻执行人民防空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省定人防重点城市,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人民防空规划。2、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人防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新建民用建筑
37、必须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必须兼顾战时防空要求,人防工程建设要考虑平时使用和灾时避难需要。3、建立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系统。按照“多种手段、反应快速、抗毁力强、覆盖面大”的要求,形成覆盖城市建成区的防空警报体系,音响覆盖率达到100%。防空警报应按照附建与单建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4、建立保障有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城镇人防疏散干道应结合城镇干道交通网络和城镇功能进行确定,人防疏散次干道应结合商贸中心、居住密集区等进行设置,并连接各组团、单位人防工程,形成人民防空体系。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与城市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的需要相结合。大型地下建筑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做到平战结
38、合,并制定平战结合转换方案,使人防工程在规定转换时限内能达到战时使用要求。第七节 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第42条 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工业企业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乡总体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2、分阶段目标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达到国家、河北省、邯郸市要求,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常规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环境保护执法能
39、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县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30年,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发展繁荣的生态文化,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要求。第43条 资源开发方式1、土地资源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以精耕细作代替原来的粗放式耕作,增加农业耕作的科技化含量,提高单产。利用公共交通线、河流等构建生态防护带,确保中心城市和其它建成区的生态安全。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提倡紧凑型城市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挖掘未利用地的潜力。2、水资源减少大水漫灌农地的浇灌方式,发展节水型精细农业。建立中水利
40、用机制,加强生活用水二次利用,减少污水排放;增强人民的节水意识,提倡全民节水。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貌地形进行雨水的蓄水工程,节约地下水资源。3、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加快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重工业的能耗。在全社会提倡生态消费。第八节 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第44条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近期目标:以保护为主,保护和抢救面临破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搬迁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迹的机关和单位。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文物保护总目标的实施奠定基础。远期目标: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环境得到有效
41、地保护和整治。历史文物格局和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45条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1、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重要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坚持“原真性保护”的原则。3、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4、坚持“可读性”原则。凡是历史文化遗物,都会留下沧桑岁月的印痕。我们可从这些痕迹上读取“历史事件”和逐步演化的过程。5、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强化文化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使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合
42、理利用、永续利用。第46条 文物保护规划大名县境内文物古迹颇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33处,未定级文保单位16处。1、大名府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按国家有关规定,将故城保护级别分为重点保护范围、一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三级。建议城墙遗址向外扩20米,建筑遗址向外扩40米,划为重点保护范围;推测的府城墙基线向外侧扩100米,上水关外包括水池的安全控制范围,南门口到摆渡口一段向南扩展,包括旧河道的安全控制范围,划为一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控制文物的环境风貌的区域,以一般保护范围向外500米控制的区域为建设控制
43、地带。2、其他主要文物古迹保护大名城内和近郊除大名府故城遗址外,有各级文物保护点7处,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单位5处(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古槐树和天主教堂),市级重点保护单位2处(明清古城和第七师范学校旧址)。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应按照三个层次进行保护与控制。一是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依法按历史原貌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二是文物保护的一般保护范围必须遵循文物保护法规和保护规划的要求保护。三是文物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建设的性质、高度、体量、色彩及形式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进行控制。(1)明清古城风貌保护大名明清的城址范围为大名中心城区南部现状城址遗址,部分地段已遭到破坏。明清古城保护原则是:在保护文物
44、、维护古城风貌、尺度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古城的整治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适应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对明清古城格局的保护应加强其空间尺度和机理的保护、建筑高度的控制以及建筑风格、色彩的控制,加强对传统风貌街区及环境的整治。古城内建筑高度不高于12米。(2)天主教堂保护以保护为前提,慎重研究该区内的建筑风格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拆迁天主教堂50米范围内的建筑作为教堂的一般保护范围。在一般保护范围外的一定区域内所有的建筑形式应与教堂建筑风格一致,延续历史文脉。(3)古槐树的保护对古槐树的保护,严禁任何建设工程对古树的砍伐枝条,要保存其完整性,拆迁50米范围内的建筑作为古槐树的一般保护范围,100米范
45、围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可将古槐树周围规划成小游园,以便更加有效的保护名木。其余省级保护单位五礼记碑、朱熹写经碑已全部迁入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其他文物保护见“大名县域主要文物古迹保护范围表”。第47条 保护措施1、调整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矛盾的相关规划内容,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2、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执行情况、专项保护资金等工作环节进行监督检查。3、加强新区建设,适当疏解老城区人口,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4、老城区内绿化系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5、合理组织道路交通,在历史道路格局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老城区交通的引导和改善。6、在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严禁保留或设置一、二、三类工业;严禁储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品的仓库。7、在各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外的污染源对文物古迹造成大气、水体等污染时,应进行治理、调整或搬迁。8、加强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鉴定、保护和合理利用。第48条 旅游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旅游资源,树立大名县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形象,围绕都府文化、民俗文化风情体验、观赏娱乐、休闲度假等主题,建设主题文化城市;构建“览在宋城,游在明城,玩在新城”特色旅游体系,将大名县打造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大旅游框架中的休闲文化名城。第49条 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