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pdf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4210253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4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复习专题:训诂学.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学习是一种信仰 2 绪论 第一节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 化,再加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这就为 人们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带来困难。于是,在汉代就出现 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古人称之为“训诂”(定义)。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分别对“训”和“诂” 二字作了解释。认为“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 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

2、而产生的不同的 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 说明。在当时,“诂”与“训”是有着大致分工的,两者连用就是“解释”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 人也”) 4、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 5、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 “本来”的意思, “训”就是“顺” 、 “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 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 6、“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的古代合称。 第二节 训诂

3、工作与训诂材料 一、训诂工作:训诂工作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一)注释工作 1、注释工作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这是 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工作的是经学家,他们的目的是通 过注经来传经。这种工作大量出现于汉代,从一开始就是系统进行的。 2、注释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 和词义训释。这两种注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 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 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二)纂集工作 1、纂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它的目的

4、体现在两种 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 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2、纂集标志着字、词、义不再依附各自的环境,而成为相互依附的一个群 体,它们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初阶。特别是第二类 纂集,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已经进 入了语言学的范畴。 (三)考证工作 1、 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 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 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 的正确性。考证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早期

5、是用二度注释,也就是以笔 记或杂记的形式存在的。 2、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 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 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而 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割的,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表述时分开阐述而已。 二、训诂材料: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如国语周 语下叔向解释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 厥心,肆其靖之”说:“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 密,宁也

6、。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这 个解释在系统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之前,更在系统解释国 语的注解之前。 2、注释类训诂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附在文件正文后的注释。前人所称 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 “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二)纂集类训诂专书 1、纂集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集或 训诂专书,例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 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 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都是属于最早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 书。 2、这

7、些专书尽管经过纂集、编排,已经类聚到一起了,但它们的基本形式 仍然是词语的训释,与前一类训诂材料在微观形式上是相同的。 (三)考证材料 1、考证材料就是考证工作所产生的的训诂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 在,就是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例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中的有些内容已是考证。 2、考证盛行于清代,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 家的考证已经汇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 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 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本的历 代刑法考等,虽属于历史或法律方面的考证,但也是建立在训诂字词考

8、证基础上的。还有的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络的越缦堂日记 等。这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可以提炼出的训诂学内容很多。 第三节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传统训诂学中训诂体 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1、自觉的体例是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 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这种体例的目的明确,对训诂 材料的归纳是有系统的,其格式和用语可以起到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归 类的作用。 3 3学习是一种信仰 2、自然训诂体例缺乏理论的一贯性,是训诂学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 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 二、

9、训诂原理 1、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 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 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2、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 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 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如关于“反训”问题的纷 争。 3、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介绍:介绍既往的训诂材料;介绍训诂发展历史;介绍前人已经发现 和阐述过的训诂原理。 (2)发展:进行新的训诂工作,积累新的训诂材料;

10、探讨新的理论课题, 使训诂理论不断更新、加深、系统化。 第四节 训诂学 一、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1、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 科,与训诂不同,前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后者是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工作和材料。 2、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训诂学 自身独立研究的范围必须是也只能是古汉语词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 3、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中期训诂学、晚 期训诂学。 (一)早期训诂学 1、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不但文字、音韵 杂糅在其中,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都包含其中,它几

11、乎就是文献 语言学或者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 2、这段时间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 (二)晚期训诂学 1、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了。但字、词、 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逻辑、修辞、章句仍包含其中。 2、它已把词义当成重点和基础来研究了,这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到近代。 (三)现代训诂学 1、随着现代汉语科学的发展,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都已发展 成独立的语言学部门或其他独立的科学。因此训诂学如果不满足于它在科 学史上的地位,而还要在发展中独立并跻身于现代科学的行列,就必须把 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方面,与历 史语义学衔接。

12、 2、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 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 二、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地位,应当从三个方面认定: (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小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的前 身,这是从章太炎先生确定后就不存在异议的。 (2)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 又是不能等同的。 (3)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 文化传播的任务。 2、训诂学同文字学与音韵学都是从传统“小学”中发展出来的三个分支。 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学,着重研究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发来辨明音、义

13、, 研究汉字的造字法则与汉字形体的发展;音韵学着重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 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训诂学着重研究古代文献 语言的词汇,特别是词语的意义。简要地说,文字学的研究偏重于形,音 韵学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义。三者的分工是比较清 楚的。而且随着新的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三者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科学。 三、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 1、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 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 讨为指导。 2、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

14、3、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 务和最终目的。 第五节 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 1、当代训诂学应当重视理论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为实” 作风,而是要从大量的训诂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出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 理论、验证理论。 2、现在在各个实践岗位上继续从事训诂工作的同志所做的工作,如医古文 工作、古籍整理和注译工作、词典编纂工作等,成果都是十分宝贵的。 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 1、学习训诂学,在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还要求掌握训诂类的科学 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学习理论与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掌握第一手文献材料并没

15、有矛盾。 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 1、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去解决阅 读文献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训诂实践方面多下工夫,练好运用训诂。 2、训练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不仅要注意积累有关古代语言文字的基础知 识,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而且要培养运用训诂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我们这一代 人的责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辞典编篆、文化宣传、古籍整理、各种 古代史料的搜集编写的人员,以及其他语文工作者,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掌 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16、第一节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一、训诂的萌芽期先秦 4学习是一种信仰 4 1、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为了适应教育的需要。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去做“释古今 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只是当时的这种工作大都是口头进行的,没有 系统记录下来。 2、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训释 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 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 二、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 1、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真正的语言文字训诂工作

17、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古文经 是指先秦用六国古文书写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古文经中 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攻克语言文字关,所以与今文经学相对。 3、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 (1)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 (2)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 注礼记注。 (3)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 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 (4)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是我国 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 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5)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

18、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 语源学专著。 (6)说文解字是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按部 首编排的字书。 第二节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一、再度注释的出现 1、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2、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是进 一步的考证。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 材料,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3、由于“疏不破注”,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 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附牵合,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训诂范围的扩大 1、由注经而注史、子、集,标志着

19、训诂范围的扩大。 注释子部的代表作 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 、 杨倞荀子注。 2、集部出现了李善的昭明文选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两部很 有特色的训诂材料。 3、中国的史书先秦就出现了。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三、集解、集注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1、集解、集注的出现,字书、韵书的独立,标志着训诂纂集工作的分化。 2、字书、音书与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训诂纂集工 作的又一特点。 3、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 如魏张揖的字

20、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 4、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 5、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这一时期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 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第三节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一、宋代的疑古与创新 1、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 走,实质上改变不大;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因而力求 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 2、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一是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 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 3、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 信汉唐旧注而代

21、之以理学说教。 二、明末训诂的进展 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 1、明末文字、音韵、训诂之小学却在朱熹等的崇古与创新相结合的治学态 度影响下有大的进展。如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既继承了说 文等字书的传统,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 2、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对清代的考据学有 直接的影响。 3、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工作,疑古创新是主要特色,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否定和割断了汉唐朴学的传统,训诂学在某些方面呈衰落趋势。勇于创新 的精神与传统的求实态度的结合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第四节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一、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 1、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

22、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号,提倡 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 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同时大兴文字狱,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 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2、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首推明末清初的顾 炎武。顾炎武把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 训诂来研究经史。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从而奠定了有清 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 3、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 的考据而著称。 二、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 1、时至乾嘉,清代学术发展到鼎

23、盛。在训诂学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2、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 以考据通义理。 5 5学习是一种信仰 3、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 文解字注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文献词义和词汇规律的揭示。 4、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 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 三、晚清的实学派训诂 1、晚清实学派的两种倾向及其主张: (1)一类主治今文经学,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把学术与政治 结合起来,掘发经典之微言大义,为其革新救世服务。 (2)另一类注重考实,研究某一专门领域

24、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 2、 晚清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 要术,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注,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 3、自清代乾嘉以来,实学派训诂家突出的作风是重视历史。 4、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 化,系统化;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 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 (1)清代仿前代训诂专书体式汇集编纂训诂材料,为文献训诂工作提供方 便;(2)清代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训诂专著及经史子集等文献。 第五节 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一、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 1、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门被迫洞开

25、,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 知识分子出国讲学和留学(“西学东渐”的环境)。 2、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 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 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三个 方面的语言理论问题) 3、黄侃建立了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 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 这门学科的多种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 二、训诂学走向现代 1、继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胡朴安的中 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2、杨树达对于训诂学的

26、贡献: (1)构拟过一套训诂学体系; (2)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而微,且能归纳出条例; (3)在训诂实践中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 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第一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一、传注类 1、传注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传注类的注释书有尚书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颜师古汉书注等。 2、传、笺、注的含义和特点: (1)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因而递 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传一般不注重对具体字词含义的解释。 (2)笺是指在原有的注释旁附记自己的意见。笺注重补充和识正。 (3)注的本义为灌

27、,注书一般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 二、章句类 1、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 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中。在注释词句的基础上,往往还要对章旨进行 归纳,相当于现代讲段落大意。 2、其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但一 般不似传注那样简明。 3、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 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 三、义疏类 1、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种体式。 2、义疏类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兼释正文和前人的注文,所以被称为“二 度注释”;二是疏解前人注文时,只做阐发和补正,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

28、本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持“疏不破注”。 3、义疏类的代表作有黄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 四、集解类 1、 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 间出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 2、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 五、征引类 1、征引的训站体式是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 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 2、东汉蔡邕为班固典引作注已经多次使用了直说故实而不加说解的方 法,但征引形成一种成熟的训话体式,应自唐李善文选注始。文选 即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 3、征引式对诗、文等文

29、学作品的训解更为适用,它并非寻求引文词句与被 释词句的简单对应,也不仅满足于寻找被释典故的典源出处,而是通过引 文与被释词语思想感情和意境的沟通,来引导读者的鉴赏活动。从这一意 义来说,征引类训站已经超越以往经、史、子注消除文字障碍、显示典籍 原貌这一单纯的目的。 六、音义类 1、音义类注释具有综合的性质,注释内容全面,引用文献也很丰富,但都 比较简明。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这类注释书的 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 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2、在音义体注释方面,针对佛教经典的音义也值得重视。 第二节 随文注释训诂

30、材料的内容 一、说明用字现象 1、在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而不是直接 释义。字词关系一明确,词义往往也就清楚了,不需要再作解释;如果明 6学习是一种信仰 6 确了字符所记的词,而该词意义隐晦,就再进一步解释词义。可见明确词 关系是正确理解文献的基础。 2、用字现象可以分为使用训释用语的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两类。 (一)使用训释用语的 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读如、读若、读 为、读曰;假借字、通;同、即;古今字;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 声之误;等等。 (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 注明字际关系并不一定都使用程式化语言,有时跟词义训释一样,只用单

31、字对举,这就需要辨析究竟是以词训词,还是以字说字,辨析的方法是看 两个字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义项,有就是词训,没有就是字际关系的沟通。 二、解释词义 (一)词义解释的基本要求 1、随文注释的词义解释必须准确,即所训之义既是该词本来就具有的,又 是符合该文特定语境的。阅读古籍时形成理解障碍的往往是词的引申义、 临时义,所以词义解释要据文定义,不仅要解释单个的词、固有的义,还 要体会词语运用时的灵活性,要研究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甚至词与 词之间的关系。 2、例如: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 搏之。”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 1、谓之、

32、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 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2、谓: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 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如: 论语学而:“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 变化。 4、之言: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 释通假字的。如: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 5、 貌: 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 有描写的作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 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三、解释句意 (一)

33、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 1、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里曾提 到古代的国学考核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离析、断开文章 的句读;辨志,就是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可见,分析句读是当时教学的 基本内容之一。 2、训诂学者也把分析句读作为注释古书时解词解句的先行工作。 (二)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 1、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解释句意是章句这一训诂体式的主要内 容,也常见于其他传注中。常见的训释用语是“谓”“言”,“言”更多 用于点明言外之意。 2、例如: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四、讲解语法现象 1、1

34、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但训诂 学者对于语法现象的注意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 2、讲解语法现象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讲解实词的 特殊用法; 分析句式。 (一)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常以“词”来表示虚词,尽管划分实词、虚词是 后代的事情,但说明许慎已认识到这些词有别于其他表名物、表性状的词。 如“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乃,曳词指难也”;“矣,语 矣词也”。 2、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二)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 1、除了虚词的运用,汉语还通过实词的种种特殊用法来表示语法意义。注 释家对这些用法心领神

35、会,因而能准确地理解文意。他们在注释中又通过 串讲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 2、左传成公二年:“顷公之嬖人芦蒲就魁门焉。” (三)分析句式 1、先秦汉语句式与后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常见的有所谓“宾语前 置”、“主语后置”等现象。此外,历代作品中也有因表达需要而改变正 常语序的情况。 2、因此训诂材料中对句式的分析,常表现为通过串讲使语序恢复正常。我 们所说的“正常”,即是指符合注释者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 五、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古代的修辞方法是极为丰富的,本书选取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互文、连 文、省文、变文。 (一)互文 1、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疯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

36、补 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阅读中应将两句结合,参互理解。 2、例如: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二)连文 1、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相类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 “连类而及”。连用的两个词语意义长相关或相类,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语 是应该用的,另一个词语与整个语句的意义不相符合,理解时应该排除。 2、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郑,伯男也,而使从公候之贡,惧弗给 也。” 3、以上例句的注释中已涉及这类连文现象的原因,那就是“足句”。 (三)省文 1、两个或几个相关词语本应在语句中同时出现,但由于协调音节、行文简 约等原因仅出现一个或部分词语,略去的词语便被称之为“省文”,理解

37、时可以补出。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把省去的词语的意义包含在出现的词语 里,即所谓“并言之”。 2、例如:左传襄公二年:“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 (四)变文 7 7学习是一种信仰 1、行文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 达需要。 2、例如:汉书黥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要注:“往 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古人行文多忌复沓,一篇之中同一人名、事 名可能错出互见,其目的可能是为了避重,如上面的例子。 六、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1、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范围很广,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对 这些常识往往知之甚少。各种体式的注释书不仅解释词语、解释

38、章句,而 且要为完整正确地理解文意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因此,说明古代文化常 识成为一项重要的训诂内容。 2、前人的训诂不仅解决了古籍阅读的问题,而且有文化传承的功用,为语 言文字的研究也提供了参考。 3、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还包括校勘文字、讲解篇章结构、发凡起例等。 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是注释的对象。 第三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 一、掌握有关基本概念 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包括:原文和注文、注家(注者)、注点、注释对象 (被注释项)、注释内容、注释语(注释项)、注释用语(训释用语)、 训条(一条注释)。 (一)原文、注文 1、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 2、注文指注释

39、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注文 可以泛指所有注释性文字,也可以特指一个注点后面的注释文字。注文有 时简称注,古注即指古代文献中夹带的注文。 3、原文可以不要注文而独立存在,注文一般不能离开原文而独立存在(除 非整理为别的形式)。 (二)注家(注者) 1、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 2、注家作注时可以引用或汇集别的注家的注文或观点。 (三)注点 1、注点指加注的地方。 2、古注通常用书写格式显示(如双行小字),今注一般用注释序号标明。 (四)注释对象(被注释项) 1、注释对象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可以是语句,可以是 语段。也可以是篇章。 2、一个

40、注点可以只有一个注释对象,也可以具有几个注释对象。注释对象 往往会用某种方式加以明确。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 (五)注释内容 1、注释内容是指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 2、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 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概括章纸篇旨、说明语法现象、指出修辞方式、 交代历史背景、介绍有关知识等等。 (六)注释语(注释项) 注释语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注释语也叫做注释项。 (七)注释用语(训释用语) 1、注释用语(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 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通”、“假 借字”、“古

41、今字”等。 2、一般把这类注释用语成为“训诂术语”。 (八)训条(一条注释) 1、 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2、一段注文可以包含若干个训条,训条中的被注释项(注释对象)有时可 以承接原文而在注文中不明确出现。 二、弄清注文详细体例 这可以参照前面介绍的训诂体式,确定要读的材料属于那种类型,并具体 弄清这种类型的注文的基本结构和详细内容,包括注家情况和注文情况。 (一)注家情况 注家是谁,有几个注家,各位注家的前后时代,相互之间的注引关系。 (二)注文情况 1、注文有几个层次,针对哪些注释对象,注释对象是原文还是前代注文。 2、根据注释对象将某个注点后的注文分解为训

42、条,使每个训条的注释对象 跟它的注释内容互相对应,进而读懂每条注释的本意,明确每条注释所要 解决的具体问题。 三、客观对待古注 客观对待古注指的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并且 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 (一)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 1、去古未远,对文献原文的语感和历史文化背景比较熟悉。 2、注家大都为小学和经学鸿儒,具备理解和传授经文的素质。所以我们不 要随便怀疑和排斥古注,应该首先立足于读懂注文,并利用注文读懂原文, 同时也可以利用注文进行训诂和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或者利用注 释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积累文化知识。 (二)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

43、古注做必要的评判 由于时代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古人注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思 想观念上有的可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在注释态度上有的太重师说守家法, 墨守成训,讲求疏不破注;在注释形式上有些注疏广征博引,堆砌材料, 过于繁琐;在注释结论上,往往众说并存,良莠不齐,甚至有一些不妥当, 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方,所以对待古注也不宜盲从,而应该在读懂的基础 上进行科学评判,站在现代学术的高度择善从之,对确实有问题的训释加 以纠正。 四、适当加以补充 1、适当加以补充的原因:古注所解释的是当时人所不懂的问题,当时人懂 因而注家不注的问题令人读起来可能不懂;再者,注文本身到现在也成了 古汉语,今人也会有读

44、不懂的地方。这些虽然不是古注的责任,但会造成 我们阅读古注的困难。所以读古书光依赖古注也是不够的,对读了古注还 不懂得地方,就需要我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加以补充 注释,以达到真正读懂古注及原文的目的。 8学习是一种信仰 8 2、对古代随文注释材料解读的例文:孟子章句滕文公下、春秋左传 正义成公二年 。 第三章 训诂专书 第一节 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一、训诂专书的目的和性质 1、训诂专书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体例。集中而系 统地解释字词的形、音、义的专门著作。 2、训诂专书的编纂有不同的目的和材料,目的的不同决定其对教材的处理 方式、训释体例的不同,相应

45、决定其性质和所属类型的区别。 3、训诂专书的编纂目的: (1)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 、 经典纂诂等训诂专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即包括上述书面和口语训诂 材料两种纂集。 (2)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说文释 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二、训诂专书的意义 训诂专书的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其 二是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 (一)训诂专书已经进入语言学范畴 1、纂集使字、词、义脱离它所依靠的语言环境,成为相互依靠的一群,它 显示语言系统,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非纂集类专书是在明确理论指导 下的研究结果,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这些

46、都说明训诂专书已进入了语言 学范畴。 2、在类聚材料的过程中,有时编撰者会对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以使脱离 语境的文意训释成为更具独立性的词义,这就是在做词义的整理工作了。 3、训诂专书将训释从语境中剥离出来,将同义、同类的内容纂集在一起, 就可以显示词汇的系统性,这位为进一步综合考察和比较它们的异同提供 了条件。 (二)训诂专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 1、工具书是把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 一起,供人们查检用的图书。训诂专书编写目的将散见的字、词、义、训 类聚在一起,按照字形、字音、物类等属性编排,我们就可以通过字词的 形、音、义等属性找到要查到的内容。 2、说文是通过分

47、析字形以解释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的,阅读古书和研 究词义的变化发展,就要了解本义,人们往往以说文为依据。 3、广韵是按韵编排的书,当时是人们作诗押韵的根据,相押的韵脚字 必须在同一韵内,或在官方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内。现在,人们利用广 韵可以研究中古乃至上古的语音,更可以了解中古诗文的韵律。 第二节 训诂专书的类型 一、集合贮存型 1、依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客观地、按随文释义的本来面貌纂集训释材料, 就是集合贮存型。 2、集合贮存型的编纂目的是保留材料的原貌和提供材料的原始出处。 3、衡量集合贮存型的优劣主要看在其编纂范围内的材料搜集是否完备,编 排体例是否合理、科学。 二、遴选调查型 1、对材料

48、进行遴选、调查、处理和加工后再进行编辑,以求对纂集目的适 应,这种纂集是遴选调查型。 2、方言作为遴选调查的的典型的体现:方言是典型的遴选调查型。 与集合贮存比起来,这种类型所编入的材料已经更大程度地脱离了具体的 语言环境,因而更接近独立的语言文字研究,但它仍然没有超出资料汇编 的性质,自身比较缺乏理论的价值。 三、理论分析归纳型 1、带有比较明确的理论目的,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编排原则的纂集,是 理论分析归纳型。衡量这种类型纂集的理论价值,要看其理论自觉与彻底 的程度。 2、说文在古代训诂纂集书中是理论价值最高的。 3、释名的理论价值: (1)释名发掘出事物命名的规律,提出了“名之于实,各有

49、义类”这 一理论课题,以声训为主要手段来解释名源,这是十分正确的,并且在纂 集训释时,只选择能说明事物命名的声训,做了大量的理论证实工作。 (2)释名用音同、音近词作训释,并说明训释词和被训词之间的意义 联系,用大量实证说明了音义之间的联系。 (3)与说文相比,释名的理论价值就相对差一些了。 第三节 训诂专书的应用 一、训诂专书的作用 训诂专书的作用共包括三个方面:促进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为字词考证 提供了系统的材料;促进了后代的辞书编纂。 (一)促进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 1、 纂集专书将相关训诂材料纂集在一起, 便于我们对同类语言现象的观察, 可据以总结结论,而那些在纂集的过程中就已明确表达出来的理论更是直 接推动了理论训诂学的发展。 2、说文在编纂过程中有明确的形义统一的理论作指导,每个字形的分 析与字义的讲解是紧密相连的。许慎的这一做法为理论训诂学的发展提供 了两方面的成功经验“形训”的训释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3、释名是汉语词源学的创始之作,刘熙用大量的声训材料证明了“音 近义通”现象的合理性。 4、在训诂学史上,方言第一个提出“转”这个术语。方言用“转 语”、“语转”等说法,明确指出了因为时地音变而导致古今词汇、方言 语词的变化。 (二)为字词考证提供了系统的材料 1、训诂专书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古义,并且已注意到词汇系统和词义系统, 这为我们今天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