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2021.docx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4196588 上传时间:2021-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面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20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全面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20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全面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2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面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202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地创立与发展二、填空1. 社会学创立时期 地主要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 2)马克思( 3)斯宾塞。2. 社会学形成时期 地主要代表:( 1)涂尔干(2)韦伯。3. 冲突理论 地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4. 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5. 社会学传入中国地 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与译著。 三、简答1. 孔德地社会学思想:(1)科学地分类,社会学为科学地最高层次(2)社会学地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与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 孔德再实证

2、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地五个涵义:(1) 现实地而不为细想地 (2)有用地而不为无用地 (3)可靠地而不为可疑地(4)确切地而不为含糊地 (5)肯定地而不为否定地3. 导致社会失范出现地原因:(1)个人欲望再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与动乱(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地个人欲望(3)社会地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4. 中国社会学被撤销地原因:(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再错误认识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 社会学: 为研究个人与社会地关系地一门社会科学。2. 统计调查: 为根据调查地目地与要求,用科学地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地统计工作过程

3、。基本原则 遍调查、抽样调查与统计报表。( 准确性、及时性与完整性 ) 。分普3. 普查调查: 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为为特定目地而专门组织地一次性或周期性地总体调查。4. 抽样调查: 为非全面调查地一种,它为从总体中按一定地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与判断地一种调查方法。5. 统计报表: 为按统一规定地表格形式,统一地报送程序与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为一种具有法律性质地报表制度。6. 问卷调查: 为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地一种方法。7. 个案研究: 为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地方法。8. 访谈法: 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地地与被

4、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与收集资料地方法。9. 实验法:为根据一定地研究假设,再有控制地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与分析,发现因果关系地方法。10. 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地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地文献资料,再不影响研究对象地情况下,分析与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地方法。11. 定性分析: 为对收集到地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地性质与特征作出概括地一种分析方法。12. 定量分析: 为对社会现象地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地一种方法。 二、填空1. 社会学地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2.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地主要流派 :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

5、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3. 问卷调查地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行为与态度。4. 问卷类型: 自填式与代填式。5. 文献来源: 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6. 定性资料地主要来源: 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1. 社会学地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2.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地主要问题:(2)社会学地研究方法与基本建设3. 实验法地类型:(1)社会现象地性质(3)价值再社会研究中地作用(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4. 文献法地优缺点: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

6、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1第 1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缺点:(1)许多文献资料地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2)受隐私与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3)部分文献资料缺乏标准化地资料,难于编录与比较分析5. 统计调查需要遵守地原则: (1)准确性原则,要求实事求为,如实反映情况(合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3)完整性原则,数字与情况要相结6. 普查地原则: (1) 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地标准时点(2) 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登记时间,并尽可能再最短地时间内完成(3) 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4) 普查尽可能按一定地周期进行,以便

7、于研究现象地发展趋势及期规律性。7. 普查地优缺点 :(1)优点:再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资料全面系统,数据一般较准确易产生重复与遗漏现象(2)缺点:工作量大,时间性强,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8. 典型调查地优缺点 :(1)优点:可用较少地人力物力,再较短地时间内对事物作教深入地研究料难以标准化,结论地客观性与普遍性易收到较多地质疑9. 社会学研究地一般程序 :(2)不足:典型地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地诱导,所获取地资(1)筹划阶段(选择研究题目、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工作)(2)实施阶段(3)总结阶段(分析资料撰写报告)。10.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地目地 :(1)初步了

8、解数据地分布情况(2)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3)为深入地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地关系 :(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结论表述不同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一、名词解释1. 社会:为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地各种社会关系地总与。2. 社会结构 :为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再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地相对稳定地关系。3. 人口:为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地、一定数量与质量地有生命地个人所组成地总体。4. 人口数量 :为对人口地量地规定性,指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有生命地个体总与, 通常人口数量指地为人口规模。5. 人口质量 :也称人口素

9、质,为对人口资源地质地规定性,包括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等。6. 自然资源 :为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地全部自然条件地总与,为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地外部条件。7. 环境:为指围绕再人类周围地其他生物与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地人类生存环境,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地所有外界条件地总与。8. 文化:为人类创造出来地一切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地总与。9. 文化交流 :为指从文化传播开始地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地过程。10. 文化传播 :为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吸收地过程。11. 文化震惊 :为指生活再某一文化中地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地思想上

10、地迷惑与心理上地震撼。12. 主文化:又称 主流文化,为再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地,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地文化。13. 文化冲突 :为指异质文化再传播,接触中出现地互相排斥地倾向与状态,14. 文化自觉性 :指生活再一定文化中地人对自己地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地文化有“识人之明”。 二、填空1. 社会地两大派别 :唯实论与唯名论。2. 社会结构地类型 :关系性社会结构、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3. 人口地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4. 自然资源地分类 :(1)环境资源( 2)生物资源( 3)矿产资源5. 文化交流 为从文化传播开始地,没有文化传播,就不可能有文化交

11、流。6. 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三、简答1. 社会地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本(2) 文化集丛(3) 文化模式。(2)社会以人们地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地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2. 自然资源地特征: (1)自然资源地有限性 (2)自然资源地无限性(3)自然资源地系统性 (4)自然资源地不均匀性3. 环境地功能: (1)环境对人类具有支持作用(2)环境对人类具有供给作用 (3)环境对人类具有调节作用 (4)环境对人类具有文化启迪作用4. 自然资源再社会发展中地地位: 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地必要条件生产部门地布局与生产发展地方向(3) 自然资源影响

12、社会发展地速度(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与生活资料地来源(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5. 我国人口问题: (1)人口素质问题(2)人口流动迅猛6. 文化自觉地内容:(3)人口分布失衡(4)人口老龄化加速(5)人口性别失衡(1)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地反思(2)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地主体再造(3)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地价值诉求2第 2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一、名词解释1. 社会化: 为社会对个人地文化教化与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地统一过程。2. 基本社会化: 就为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地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地过程

13、。3. 继续社会化: 为人再成年以后地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4. 再社会化: 为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地过程。5. 正向社会化: 为指上代人对下代人地文化传递与教化过程。6. 反向社会化: 为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地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7. 生物因素: 为指个人所带有地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地、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地特殊遗传素质。8. 环境因素: 为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地全部社会环境。9. 互联网: 为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与规模地、独立运行与管理地计算机网络组成地全球性信息系统。10. 社会实践 :为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地根本途径。

14、11. 社会角色 :为由一定地社会地位所决定地、符合一定社会期望地行为模式。12. 先赋角色 :为指建立再血缘、遗传等先天地生理因素基础上地社会角色。13. 自致角色 :为指通过个人地活动或努力而获得地社会角色。14. 规定性角色 :为指其角色地权利与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地规定。15. 开放性角色 :为指其角色地权利与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地规定。16. 功利性角色 :为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地社会角色。17. 表现性角色 :为指主要不为以获得经济利益与报酬为目地,而为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地地社会角色。18. 人地全面发展 :为人地一切属性地全面发展。

15、二、填空1. 基本社会化地任务 :(1)生理性成熟( 2)社会性成熟。2. 环境包括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3. 环境因素包括 :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4. 社会角色地扮演地阶段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5. 社会角色失调有 :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三、简答1. 社会化地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2.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地影响:(1)为青少年地教育提供了选择权3. 社会角色地涵义:(2)开阔了青少年地视野(3)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4)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地与人沟通地

16、互动环境(1)(3)社会角色为社会地位地外再表现(2)社会角色为一整套行为规范与行为期待社会角色为人地多种社会属性与社会关系地反映(4)社会角色为构成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地基础4. 社会化地基本目标:(1)从根本上说:就为培养社会合格成员(2)中国人地社会化基本目标:就为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需要地新人第五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 社会互动 :为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地符号与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地过程。2. 暗示:为人们为了某种目地,再非对抗地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地、间接地方式对他人地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以暗 示者所示意地方式进行活动。3. 模仿:为

17、再没有外再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再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地现象。4. 交换:为再一定地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地社会互动形式。5. 合作:为指再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地目标,彼此密切配合地一种联合行动。6. 竞争:为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地目标而展开地争夺,它为社会互动地一种普遍形式。7. 冲突:为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阻止对方意图地自觉行动。8. 调适:为调整自己地行为以适应环境地要求,为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地过程。3第 3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9. 符号: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地、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地别地

18、事物地象征。10. 语言:指人类所特有地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地工具,由语音、词汇与语法构成。11. 社会网络 :为指个人之间地关系网络。12. 强关系网络 :为个人地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地关系紧密,有很强地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13. 弱关系网络: 为个人地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地感情维系。14. 社会资本: 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地资源。 二、填空1. 暗示地分类: 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2. 暗示有三个环节: 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3. 交换地构成要素: 目标、付出、回报、效益。4. 交换地类型: 物质地交换、非物质地交换

19、。5. 合作地类型: 自发性合作、制度化地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6. 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 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三、简答1. 模仿地意义:(1)模仿为学习地基础2. 调适产生地原因:(1)由冲突引起地调适3. 社会网络地形态:(1)封闭形态与开放形态4. 社会资本地分类:(2)适应作用,模仿可以让个体较为方便地适应他所面临地各种情景(3)增进群体地凝聚力(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地调适(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地调适(2)稳固形态与松散形态(3)互利形态与互补形态(1)以布朗为代表分:微观层次地社会资本、 中观层次地社会资本、 宏观层次地社会资本(3)罗伯特科利尔把社会资本

20、分为:政府社会资本与民间社会资本(2)根据社会资本地性质分: 同质性社会资本与异质性社会资本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一、名词解释1. 家庭:为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地人组成地长期共同生活地群体,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地一种群体形式。2. 婚姻:为家庭建立地基础,家庭一般为从婚姻开始地。婚姻通常为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地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地一种社会制度。3. 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再一起而组成地家庭。4. 主干家庭: 指由一对夫妇与父母与未婚子女聚居生活地家庭。5. 联合家庭: 指由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地家庭。6. “失独”家庭: 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地

21、家庭。7. 同性恋家庭: 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地家庭。8. 丁克家庭: 指“无孩家庭”,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为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9. 留守家庭: 指夫妻一方再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地“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再外流动打工地“双流动”家庭。 二、填空1. 家庭地基本关系: 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2. 婚姻与家庭一样有它自身地自然属性,婚姻又为一种社会行为。3. 家庭地结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4. 家庭地特殊类型: 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留守家庭。5. 符号标识: 表示男性,表示

22、女性, =表示婚姻关系。 三、简答1. 家庭地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地成年人居住再一起(2)他们之间存再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地事(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 (4)他们分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6)孩子之间存再着兄弟姐妹关系,相互保护、相互帮助2. 家庭地功能:(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又对孩子有义务(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4)精神生活功能 (5)教育功能3. 家庭形态地变化:(6)抚养、赡养功能答:从总体上看,家庭形态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居次、单

23、人家庭作为补充地格局。再城市夫妇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国而言老年人夫妇核心家庭增4第 4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幅加大,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离婚率上升、家庭类型多样化。4. 家庭与婚姻观念地变化:(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5. 离婚率上升地原因:(1)经济因素地考量相对下降(2)社会舆论压力导致离婚人群增多(3)离婚手续地简化(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与个人感受,不能认可与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地要求越来越多地为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6)再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离婚低龄化与结婚时间

24、不长就离婚地“昙花婚姻”明显增多(7)随着互联网地普及,由于夫妻一方网恋对婚姻地破坏作用继续显现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名词解释1. 群体:为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与感情交流地集体。2. 参照群体 :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地群体。3. 大群体: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地群体。4. 小群体:指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地群体。5. 组织:为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地具有比较严密地结构制度化地群体。6. 科层制: 为指建立再法理型权威基础上地,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地,具有职权分工与职位等级体系地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7. 集体行为:

25、为指再缺乏确定地组织程序与制度规范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地,由许多个体参加地非制度化行为。 二、填空1. 初级群体地类型: 家庭、邻里、伙伴群体。2. 组织控制包括 :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3. 合法性统治类型包括 :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4. 集体行为地特征 :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 三、简答1. 群体地特征:(1) 有一定数量地社会成员(2) 有一定地为群体成员所接受地目标(3) 有明确地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 有一定地行为准则2. 初级群体地特征:(5) 时间上具有一定地持续性(1)规模小(2)有长期地、经常地面对面互动(3)成员地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

26、较全面地表现(4)成员之间地角色位置难以替代3. 组织沟通形式:(5)习惯、伦理道德与感情再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从沟通信息地方向上看,分为:纵向沟通、横向沟通4. 科层制地特征:(2)从沟通地性质上看,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1)明确规定地固定权限 (2)明确规定地职位等级5. 科层制地优点与弊端 :(3)执行职务建立再公文基础上(4)职务地专业化与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优点:科层制最大地优点再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与与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缺陷有:(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6. 人际关系理论地基本观点:(1)人为组织中

27、最重要地因素,人不为简单地生产工具,具有复杂地个性与多方面地需求;( 定作用地主要为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反对把人看作“会说话地机器”。7. 权变理论地基本观点:2)影响职工积极性地原因并不主要为物理因素与生理因素,起决组织管理不只为与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与环境之间地关系,组织地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地环境与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地决策形式、领导当时与行动方式。8. 超“Y”理论地基本观点:(1)人们为带着不同地需要与动机加入工作组织地(2)不同地人对组织管理方式地要求为不同地(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与领导方式地效率有很大地影响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一、名

28、词解释1. 教育:广义教育指一切传播与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知识技能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地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地教育 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5第 5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2. 劳动:为有目地、有意识地变换、调整与控制自然界地活动,包括脑力活动与体力劳动。3. 福特主义: 指以泰勒制原则与市场为导向,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地生产劳动方式。4. 后福特主义 :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地新地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地生产劳动方式。5. 失业:为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地状态。6. 失业率:指失业

29、人口占劳动人口地比率,为准确描述就业形势地关键性指标。7. 消费:为为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与文化财富地活动。8. 炫耀性消费 :为富裕地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地超出实用与生存所必需地浪费性、奢侈性与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与展示自己地金钱财力与社会地位,以及这种 地位所带来地荣耀、声望与名誉。二、填空1. 教育类型: (1) 从教育发生地场所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2) 从个体对教育地需求分:生存教育、地位教育2. 劳动地类型: (1)根据为否有劳动报酬分为 : 有薪劳动、无薪劳动(2)根据消耗体力还为脑力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体劳动、抽象劳动(3)根据劳动地二重性分为:具3. 失业

30、地类型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残余性失业三、简答1. 学校教育社会功能:显功能:社会化地功能、社会选拔地功能、提高人口素质地功能、知识技术创新地功能。2. 制度化教育地批判: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社会控制地功能。(1)学校正再为各种受压抑、互相隔阂与失去人性地社会服务,其实质为维护现存秩序地社会工具(2)再学校中,学习与教育都为强迫性地,它要求达到一定年龄地儿童再教师地监管下整天学习强制性地课程,为“没有快乐地机构”(3)除常规地至少传授之外,学校还传授一些“隐形地课程”,即一种价值观地宣讲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成长为社会人做准备,学校中不传

31、授 地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校外学到地东西为无价值地(4)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地变革,使教与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本来地意义3. 劳工阶层子弟地“亚文化”地基本观点:(1)劳工阶层地孩子们并非一定存再较低地职业预期与自我能力认知,即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地下层(2)他们再自己地生活领域中,通常拥有不错地实际生存能力(3)由劳工子弟组成地男生群体(哥们儿)拥有自己地亚文化(4)再毕业后地就业过程中,劳工子弟们也不认同学校地主流社会价值,而为欣赏蓝领文化,并选择其作为求职意向(5)他们再成年后可能意识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地意义,并开始教导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观念4. 劳动地意义:

32、(1)马克思认为劳动为人类最基本地实践活动,为人类生产与发展地基本条件5. 影响求职成功地因素:(2)劳动具有经济意义 (3)劳动具有社会意义 (4)劳动具有文化意义(1)人力资本(2)社会网络(3)社会制度(4)社会偏见6. 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再现实中,从来没有真正产生新古典经济学所说地完整、统一、自由地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往往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常见地一种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 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高收入、高福利、职业发展前景好,教育回报率高,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几乎没有福利待遇、流动性大、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教育回报率低。中国地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与农村

33、,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城市职工。7. 消费社会地特征:(1)消费成为社会地核心(2)消费水平与消费规模地不断扩张8. 家庭教育地主要目地与主要内容:(3)消费主义盛行目地:(1)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2)配合学校教育,使儿童再德、智、体等方面正常发展内容:培养卫生习惯、传授基本地社会文化规范与价值标准、发展语言能力、发展个性、兴趣与爱好等。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一、名词解释1. 社区: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地社会生活共同体。2. 农村社区: 也称乡村社区,为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地人们为主体构成地同质性较高地地域性生活共同体。3. 城市社区: 又称都市社区,为指以从事各种

34、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地具有一定规模地人口构成地异质性较高地地域性生活共同体。4. 社区发展: 指再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再政府与其他组织结构地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提 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6第 6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二、填空1.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为中心商业区,第二环为过渡区,第三环为工人居住区,第四环为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为高级住宅区。 三、简答1. 社区地内涵: 社区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地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地三个方面:(1)社区为一定地地理区域空间

35、,人们再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为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地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地社会互动(3)社区为集体认同地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再区域一定程度上地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地一分子。2. 社区地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 首要)(2)社会化功能3. 农村社区地特点:(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地功能(1)农村社区地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地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农村社区地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 城市社区生活方式地特点:(4)传统农村社区地社会变迁比较缓慢(1)城市社区地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地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2)城市社区中家庭与初级

36、群体作用减弱, 取而代之地为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与肤浅化5. 社区发展地原则:(4)城市社区存再与包容了更多地文化差异(1)民主地原则(2)民众需要地原则(3)自力原则(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地原则(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并重地原则6. 当前社区发展地基本任务:(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地进一步完善(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第十章城镇化一、名词解释1. 城镇化: 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与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与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地过程。2. 城市群: 为指人口规模再 2500 万以上与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二、

37、填空1. 中国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250 人地城市集聚区。2. 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地不同观点:三、简答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1. 当代城镇化地特征:(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与其他活动领域地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地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地进步及其扩散加速地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地主体(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2. 城市群地分类:(1)从规模与层次角度分为: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

38、群(2)从形态与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3)从中心城市地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3. 中国城镇化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4. 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对地主要问题:第二阶段 (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 (1978 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1)城市群形成过程地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地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地形成与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地束缚,利益地矛盾与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与各自地效率与效益(3)城市群地人口与经济总量再全国地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

39、发展地拉动还有限(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5. 小城镇化道路地可持续发展:(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地体制机制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名词解释1. 社会不平等 :广义为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地2. 性别 :为指男女两性再生理与心理上地差别。任何差异 ;狭义为指个人或群体间地等级差异 。3. 种姓 :为以血统、血缘与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地社会等级制度。7第 7 页,共 10 页精品资料积极向上,探索自己本身价值,学业有成4. 种族 :又称人种,指再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地人群。5. 等级 :指按经济地位与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地群体。6. 阶层 :一为指阶级内部地层次划分,二为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地群体。7. 社会分层 :为社会资源再社会中不均等分配。8. 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地变动。 二、填空1. 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地产生:卢梭。2. 社会不平等地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三、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