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921第二个版本-------群主安排重复了----此稿子为陪陪写的作为备用 --原来第一稿 是研制平写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19696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21=921第二个版本-------群主安排重复了----此稿子为陪陪写的作为备用 --原来第一稿 是研制平写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921=921第二个版本-------群主安排重复了----此稿子为陪陪写的作为备用 --原来第一稿 是研制平写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21=921第二个版本-------群主安排重复了----此稿子为陪陪写的作为备用 --原来第一稿 是研制平写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21=921第二个版本-------群主安排重复了----此稿子为陪陪写的作为备用 --原来第一稿 是研制平写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摘要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思想伴随其始终,并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由重农抑商思想所产生的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思想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

2、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研究AbstractIn China two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society, Restraining Commerce thought it always accompanied, and in this thought, dynasties adopt different levels of suppression commercial policy, and even the impact of this idea is still visible, heavy R

3、estraining Commerce thoughts o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start to resol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has become way of meri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cient China Restraining Commerce ideas generated by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study of the formati

4、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training Commerce ideas to make combing and commercial policy of suppression by the Restraining Commerce summarize ideas generated by doing introduction, come on Restraining Commerc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5、society has played its evaluation, thus affecting Restraining Commerce analytical thinking on many facto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generated , that sought political power mode and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made partly explain theoretically.Keywords: ancient China; Restra

6、ining Commerce Policy; research目 录1.绪论32.“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32.1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32.2专制主义政治秩序的客观需要42.3地主土地占有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5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63.1先秦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63.1.1儒家的农本思想63.1.2法家的重农抑商思想73.1.3管子轻重的重农抑商思想83.2秦汉以后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94. 重农思想影响下的抑商政策104.1贱商104.2省工贾,众农夫,严禁去农从商114.3重税政策124.4禁榷制度134.5其他抑商政策135.对中国古代抑商思想与政策评

7、价145.1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积极作用155.1.1重农抑商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155.1.2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155.2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负面影响165.2.1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65.2.2使民主的价值规范缺乏历史积淀16结 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封建专制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之所以缓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也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重农抑商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体系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确立的今天,

8、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以及由这一思想导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发展过程的梳理,探究出这一思想的本质内涵及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思想史的着眼点放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扬传统思想的精华,同时能够克服其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是本篇论文竭力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写作本文的意义所在。2.“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 历史时期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 “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种历史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定居农业从很早的

9、时候起就成了主要的生产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古代中国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的。由于中国古代聚居的人口主要身处内陆,有利的土壤和水源环境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像地中海沿岸国家那样形成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而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定居农业便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并且主要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在定居农业的基础上,中国古代村社制度长期存留。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土地在个体农户之间定期分配,孟子谈及井田制时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时受

10、田百亩之家,指的是以一夫一妻为核心的五口之家。而井田制就是建立在这种个体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井田制实行的是劳役地租,这就使这种个体家庭经济的独立程度很有限,不能离开井田制这种农村公社共同体,只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所以小农经济只处于初级水平。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村社制度瓦解,并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由于征收实物地租和后来货币地租的地主经济形式的出现,所以使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小农经济,即脱离井田制这种村社共同体而独自经营的小农经济得以产生,并且为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春秋战国乃至以后漫长的封建

11、社会的经济主体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商业及手工业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士、农、工、商四民中一直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大多数的国民都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又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以农业为主导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决定了思想家们在提出治国方略时必须重视农业生产。 中国早期国家自形成之日起,便走上了专制主义的发展道路,政治秩序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极其重要,而中国古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小农经济是古代君主专

12、制政治的坚实基础,在春秋战国急剧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日益看到了个体小农,也就是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因此,如何稳定小农经济,保证个体小农基本的生存条件,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思想主题。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深了整个社会对于农业生产的关注。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在根本上是对于专制主义政治秩序的关注。 封建专制主义在客观上要求专制权力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使民众俯仰于国家,而绝不允许民众脱离专制国家的控制。历代王朝刻意“以法律贱商人”,其根本动因是什么?当然是朝廷之利害。利在重农抑商,害在弃农经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秩序,朝廷采取了严厉的“困”商政策,目的是“重征商税使无利

13、自止”;“重关市之赋”,使“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使商“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更钱造币”而“摧浮淫并兼之徒”。私人工商业发展易形成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叛乱”势力,为反对富商大贾聚众深山穷泽成为叛逆势力,朝廷直接设官设场进行盐铁酒茶等专营制造并垄断买卖。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古代工商业繁荣就已初露端倪,虽然定居农业模式使人们把农业理解为本业,在经济生活中农业起着主导作用,但此时还并没有完全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态度,如在商朝的时候,随着手工业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民对商业也很重视,一般平民除了从事农耕外还要经商。西周建国以后,随着手工业、纺织业和各地区物资的交流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并且

14、出现了根本功能为交流和买卖货物的“市”。直至春秋时,持续着这种发展,有诗描述过商业发展的情况,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春秋后期生产力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新兴的商人阶层开始挟着雄厚的货币资本登上了历史舞台,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姿态。在这一时期,商业资本对地主所有制取代领主所有制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各诸侯之间的竞争促使各国当权的地主阶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商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但在春秋时期,领主土地占有形式开始瓦解,到战国末期已经完全为地主土地占有形式所代替。这时候“重农抑商”的思想产生。通过

15、租佃土地剥削地租的封建地主制经济是地主阶层获取利益的方式,而与此紧密相连的自然经济正是地主阶层获取其集团利益的基础所在,所以,维护自然经济、保障获取利益的基础便成为地主阶层执政的应有之义。而此时商业的发达程度己经明显地超过了社会经济容许的限度,社会经济容量有限,商业资本没有出路,必然造成对土地的投入,兼并土地,从而破坏小农经济,这无疑威胁到了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一方面,商人将其积累的资本转向购置土地,使其商业利润地租化,于是,“富者田连叶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如前文所述,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农商并重”阶段到“重农抑商”阶段的演变。在理论上真正对重农抑

16、商思想的具体论述,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

17、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

18、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他提出众农夫的观点之时,实际就是在要求减少工商人数。另一方面要限制工商的欺诈投机行为,这一点实际上并不能说明抑商的主张,只是

19、要规范商业的秩序。但他明显认为商人重利轻义多欺诈,而儒家的价值观是重义轻利,因此荀子在态度上即有轻商之意。 事实上,“重农抑商”作为一种政策思想,首倡于战国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公元前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一方面农业人口十分缺乏,已到了免征十年赋税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的地步;另一方面,城市商业活动却很兴盛。针对这种情况,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使商无得粜,农无得籴”,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杜绝商人利用年岁丰欠进行粮食投机,牟取暴利;第二,“重关市之赋”,加重商人的赋税负担;第三,令商人及其奴仆均负担徭役,使“农逸

20、而商劳”;第四,“食贵,籴食不利”,使商人以高价向农民购买食粮而受损;第五,“壹山泽”,由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在这些措施中,又以重税和盐铁专卖为其主要内容。这些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巩固了秦国地主阶级政权,收到了“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的效果。 在重农方面,商鞅认为力量决定着政治关系,而力量来自于耕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要采取一切办法,把民引到农战轨道上来,办法的中枢就是一个“力”字。据此,商鞅提出采取各种重农的措施,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劫以刑”。就是说虽然农耕很苦,但是如果不务农将会受到比务农还要苦的刑罚,相形之下,务农就变

21、为一件乐事;第二,“驱以赏”。把“赏”作为驱使民务农的一条鞭子,这又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农战中提出,对于力耕者要赏以“官爵”。去强中提出“粟爵粟任”,即以粮食换官爵。靳令也提出“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第三,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粮价便宜,货币就贵,这对商人和手工业者有利。外内说:“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因此主张采取抑末政策。一方面限制人们从事工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向工商业多征税,“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得”。 商君书之所以特别重农,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即作者把粮食看成财富的主要标志。去强说:“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从当时的情况

22、看,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有了粮食就能生存,因此将粮食视为主要财富有其合理性。 可以说,法家学派中商鞅最早提出了重农抑商的主张,而韩非则在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并作了发挥。韩非在五蠹篇中,称“工商之民”是无益于耕战而有害于社会的“五蠹”之一。明确提出要“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外末作”。 由上述可见,与儒家相比,法家的重农抑商思想更为激进。无论在政治理论还是政治实践上,法家都把重农抑商的思想贯彻始终。3.1.3管子轻重的重农抑商思想 轻重主要是从商贾控制市场盘剥农民与君主争利及其带来的政治后果这一角度提出重农抑商的,采取的办法也主要从排斥商贾占有市场、剥夺商贾之利着

23、手,而不是“贬黜商人政治、社会地位”。 (1)轻重对货币的职能有清楚的认识。轻重甲把货币看成是一种超级经济武器,建议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和发行,“今君铸钱立币”。另外,他们还主张国家要保持足够的货币储蓄,“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然后,就可以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分配货币干预市场,“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这样就可以实现君主对市场的控制,并将商贾从市场中排斥出去,“故君谨守泉金之谢物,且为之举。已守其谢,富商蓄贾不得如故”。 (2)轻重篇主张严厉控制粮食市场以打击商贾。并特别强调对于谷物的贮藏,主张抬高粮

24、食价格实行重农。轻重乙的一段话是很好的说明:“桓公曰:吾欲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两者不衡立。故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则请重粟之贾金三百。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在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历程中,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虽然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伴随其始终。 秦朝的商鞅变法开了重农抑商政策之先河,而西汉从刘邦开始就对工商业采取了轻视与抑制政策。但贾谊认为至汉文帝时,问题也未全然解决,因此他提出了崇本抑末的主张,其内容包括如下几项:第一,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则天

25、下各食于力。”第二,崇俭抑奢。“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强制性地去除刻缕、文绣、奇巧、淫侈,使民尚俭。第三,公私贮粟。他提出国家和私人都应有足够的贮粟,粟贮而后安,如公私无积贮,随时可能发生动乱。他提出:“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继贾谊之后,晁错进一步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他认为衣食是人生之本,应成为政治之首。“人情,一日不再食再饥,岁终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东汉时,继续沿续了重农

26、抑商的传统,在提出经济主张时都注重发展农业,如王符强烈反对豪强地主和封建国家掠夺土地,要求国家保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以维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崔宴和仲长统都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为了解决土地这一根本问题,他们提出了“限夫田以断并兼”的主张,采取的措施是“复五等之爵,立井田之制”;认为“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荀悦的看法与这二人不同,他反对恢复井田制,认为这不符合当今的情况。同时他也反对土地私有和买卖,要求对土地占有量加以限制。他说:“诸侯不专封,富人民田逾限,富过公侯,是自封也;大夫不专地,人买卖自己,是专地也”。然而,

27、尽管他们的观点相异,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主张土地国有,通过国家政权对土地进行分配;二是限制土地占有量,保证生产者有一定量的耕地使用。 这都是重视农业的主张。但是在商业方面并不是一概反对的态度,如王符就只是主张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限制生产和经营奢侈品的工商业,而不是完全抑制商业的发展。他的思想的基本点在于把农民与土地紧紧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4. 重农思想影响下的抑商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历代专制王朝的抑商政策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秦两汉的抑商思想。自秦商鞅变法以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已根深蒂固地形成。重农抑商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和政府政策的主导思想,支配了中国社会

28、两千多年,在实际上成为封建社会“国之为国”的根本政策之一,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各朝统治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从秦朝开始实施,其间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变化的过程,历代专制王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工商业加以抑制。 这是许多朝代借以抑商的主要政策形式之一。秦王嬴政将韩非的“重农抑商”理论付诸实施时就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捕亡人、赘婿”等身份低贱者归为同类,后又将他们充征或戍边,故迁魏之孔氏于南阳,徙赵之卓氏于临邛等等,当然,此时的抑商政策既不严格也缺少持续行动,贱商令的目的部分是打击六国旧工商业贵族集团。汉朝建立之初,汉高

29、祖刘邦就下贱商令,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本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而且算赋比常驻人加倍。西晋时也颁布过一些贱商令,贱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白一只黑,商人还戴头巾,上贴一块写有自己姓名和所经营商品品名的白布。隋朝和唐初的统治者也重提汉初的贱商之令,禁止工商业者入仕为官。如唐太宗初定官品时曾说:“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俦类,正为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高宗时还仿刘邦之法,对工商业者的车骑、服饰等作了规定,“禁工商不得乘马”,只准穿白衣,不准著黄,等等。明朝洪武十二年颁令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

30、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明武宗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里将商贩、仆役、下贱等更为同一等次,后又规定“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有银”,也是为了将商贾与庶民加以区别,表明商贾地位低于庶民。贱商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不是历朝历代都颁布过贱商令,但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一直被视为较低贱的。这种观念甚至成为人们的固定思维,这又反过来有助于抑商政策的实施。 4.2省工贾,众农夫,严禁去农从商 这一政策虽然不是每朝每代都曾采用,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也确曾作为重农抑商的主要手段。如唐太宗及其辅臣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政策原则,其中一个主要观点认为

31、,民众一心务农则性格纯朴,遵守礼义,否则就会贪残、骄逸,所以他们不仅把重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还作为一项重要的化民之术,正如唐太宗所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这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化民之术使民固守耕织,从事农业生产的民的数量增加,有利于民风的淳朴,从而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明朝的时候则严厉禁止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朱元璋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同时规定行商须领取启官府印制的路引,如出行在百里外没有路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对于在城镇开店经营的坐商,则要求

32、在所在城镇办理入户登记手续,名叫占籍。增加农业人口减少从商的人数,这无疑是重农抑商政策最明显的体现。 这也是封建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的典型政策之一。一般而言,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出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目的,往往采取一些“恤商”的政策,商税征收相对较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商业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时候统治往往会采取提高商税的办法来抑制商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以明朝为例:明初,为恢复战争创伤,鼓励商人的正当经营,商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二十取一的税率。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商税名目逐渐增加,税率也在不断提高。仁宗洪熙元年,增加市肆门摊税。宣德四年,顺天、浙江、福建

33、、湖广、江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等33府州县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加五倍。不久,又颁布了塌房、店舍收税条例;进而,在运河沿线设立钞关,对过往客商载货船只征收税钞。商税征收由轻到重。据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倪岳述称:户部官员出理商税,“往往以增课为能事,以严刻为风烈,筹算至骨,不遣馏珠。常法之外,又行巧立名色,肆意苛求,客商船只,号哭水次,见者兴怜”。万历二十八年正式改定商税,税率为十分之一,较明初税率提高了3倍。隆庆以后,商税征取之令,密如牛毛,一切鄙微,无不税及。应朝卿在奏疏中曾经指出:“自税使纷出,而富商之裹足者,十二三矣。及税额日增,而富商之裹足者,十六七矣”。如此接踵继起的苛重商税,迫使一些

34、商户倒闭或将商业资本转向购置土地。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重税政策对于商业的影响之大,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商业资本的再生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维护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秩序。 所谓禁榷制度,即由封建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对某些重要商品,如盐、酒、铁、茶等进行垄断性经营。它首创于商鞅变法时期,其间除个别时期未曾实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实行此项政策,有些朝代,如汉武帝时,还推行过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以打击富商大贾对经济的垄断和市场的操纵。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商业政策。 禁榷制度的实质是禁止私营商业,发展官营商业。而官营商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发展官营商业的

35、目的就是为了“抑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官营商业在商品经营形式、资金来源和赢利目的等方面都与私商不同。主要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实行,因此并不是我们所讲的自由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商业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商业生产。 第二,从历史上实行的禁榷制度来看,专卖制实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抑制商人的活动,与商争利。在唐以前多采用直接专卖制,如桑弘羊的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私商的经营范围,分割了一部分私商利润。自唐中期以后,统治者相继采用间接专卖制(亦称就场专卖制,唐刘晏实行)、官商并卖制(宋王安石实行)、私商专卖制(明代张居正实行),使政府争夺商人利益的目的更加明显,是一种靠专

36、卖抑商的典型形式。 除了一些具有一般性的方式外,不同朝代的抑商政策还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如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抑制商业发展。海禁就是禁止商民同海外各国和地区进行贸易。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以重法”。甚至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从禁止居民下海捕渔,到将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甚至后来又废县徙民。洪武以后,海禁时驰时严,总的来说,一直持续了下来。穆宗隆庆元年,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放宽海禁,允许中国商人到东、西二洋国家贸易,不许与日本国进行贸易

37、,同进对出海贸易船只的数量限制极严,其实质是“于通之之中,申禁之之法。” 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行会成立于唐朝,清朝时期的行会制度已经十分严格。行会是当时的一种工商业组织,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等。到了清朝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组织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并逐渐被政府所控制,形成这一种垄断势力。而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然而,在这方面,最具特色的还是

38、宋朝的商业政策。在宋代,一向被思想家们所提倡的“抑兼并”思想也被“不抑兼并”的国策所代替,还颁布了一系列“恤商”法令,对商人加以鼓励。如宋太祖受禅之初,即明确宣布:“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筐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太宗继位后,又诏令:“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除了对商税作了规定外,宋初还严禁各级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并规定了处罚条例,如:“滞留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王安石变法时期,虽然对豪商大贾采取了一些打击措施,但对正规商业却体恤有加,他下令“减免汴京国门商税数十种,税钱不满

39、三十文的免征,运货至边易转勿税,石炭至京不征”,强调“榷法不宜过多”,让商人拥有更广泛的商品经营权。宋代还在政治上提高商人的地位,在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这是封建统治者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宣布抛弃自汉代以来奉行的商人及子孙不能入仕的禁律,较唐代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宋王朝的这些做法,不仅对富商大贾有利,而且也有利于中小商人的发展。 从对历代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的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之所以实行“抑商”政策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其关注在于专制主义的政治秩序。对这一思想、政策的辩证的评价,会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一传统思想政策的合理之处和历史局

40、限性,从而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实践作出有益的借鉴。 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事物,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从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重农抑商思想符合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而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也在此时开始实施,对于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重农抑商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即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必然性。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封建时代的中国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这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稳固统治者的统治秩序。“重农”思想

41、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展和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了确保“重农”思想的施行,国家用行政干预的办法强迫实行“抑商”,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力得到增强。同时,地主阶级采取新的剥削方式,刺激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封建的农业经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口自然增长率。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呈递增趋势。一方面是低水平的生产力,一方面是过快的人口增长率,只有发展农业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的基本衣食需求。这些都在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地租是封建国家赋税的基本部分,也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由于经商本身具有流动性,所以商人的财产难以估算,国家对

42、商人很难实施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长久性的收税办法,历史上虽产生过剥夺商人的事情,但始终没有法律化和制度化。国家只能把农业税作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就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项政治政策,对于封建国家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决定的定居农业模式和延续两千年的专制统治形式,使得人们对于政策秩序极其重视。 相对于商人,小农有自身的特点,更容易服从,更有利于统治者的管理,这样就更有利于秩序的生成,而秩序主要是对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有利。这样,重农抑商就成为专制统治的必要补充。虽然历代思想家在主张实行抑商政策的时候也曾

43、以为重农抑商可以保护个体小农的利益,但在根本上,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只有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即君主专制,所以只能在君主的立场看待民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抑商政策维护的还是统治者的利益,是统治者的需要。 重农抑商政策的一贯实施其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不能从经济上提供一个契机,使小农经济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传统的贱商意识使得民众安于现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从事商业,这阻碍了中国商人阶层素质的提高,使得他们不能跳出自身活动的限制,去认识商业活动对推动社会经济的伟大意义,从而发育出具有远见卓识的现代意义的商人阶层。商人的心理意识不仅影

44、响了商业资本的投资流向,从而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败坏了吏治,抑制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重农抑商政治文化的内核,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而现代政治不同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之点,就是民主的价值规范。孙中山就曾指责在这样的制度下“国自为国,民自为民”,无疑是说封建国家不是人民的国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民主权的规范,历代思想家中倡言民为国本者,根本没有人论及人民的政治权利。而专制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根本差别,也就在于人民的权利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是否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在中国封建时代,人民没有政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民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专制国家及其统治者又人为地把民众划

45、分为若干个等级,剥夺了一部分民众的基本权利与自由。 结 论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从根本上说,其所包含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是适合以君主统治为其特征的封建社会的,是建立在“民本君主”基础之上的。从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来看,重农抑商思想中不存在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基本内涵。在文化意义上,不可能实现二者的直接对接。从历史的联系来看,虽然中国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是建立在以重农抑商思想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思想逐渐瓦解基础之上的,但要看到,中国的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不是来自于中国的社会内部因素。 但是,重农抑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蕴涵着丰富的合理资源,

46、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对于民众、民生的深度关切,能够将人民生活的基本问题列入政治生活的核心指向。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为其后的民本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家、政治家对国计民生的进一步关切提供前提。而整个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重农思想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生问题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民生问题仍旧处于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具有基础性价值。我们在建构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中必须予以深度关切和侧重,仍须在此坚实的基础上来建构和完成。在如何利用这些合理资源方面,我们不赞成那种因循传统重农思想,把现代民主政治建立在“道德人”理论基础之上的做法。我们认为应通过政

47、权模式的选择,使重农抑商思想中的合理资源通过国家政权建设使这一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问题得以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1范忠信,秦惠民,赵晓耕. 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05:63-68+130. 2史慕华.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D.吉林大学,2007. 3王秀琴.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J. 黑龙江史志,2013,07:6-7. 4王秀琴.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J. 黑龙江史志,2013,09:109-110. 5林文勋. 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辨析J. 思想战线,2009,03:54-58. 6张秀娈,陈新岗. “路

48、径依赖”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制度J. 唐都学刊,2009,02:149-153. 7王印. 民本思想与中国封建时代的抑商政策J. 史学集刊,2009,03:12-17. 8王大庆.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问题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03:11-18. 9康晶晶,张增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04:54-56. 10黄雅青,李婷,刘芳. 从“重农抑商”政策探中国古代宏观经济学思想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51-52. 11刘玉峰.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J. 江汉论坛,2008,09:48-52. 12赵倩. 浅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J. 经济师,2008,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