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pptx(10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发 展 心 理 学,婴儿期 0-3,幼儿期 3-6、7,青年期 17、18-35 青春期 11、12-15、16 童年期 6、7-11、12,老年期 60- 中年期,35-60,心理发展的性质 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 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 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明确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
2、容,心理发展的年龄 阶段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 理论,1.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非绝对同步) 2.年龄阶段的根源(主导作用:认知过程的更替),研究内容 1.发展动因问题(心理发展本质问题:遗传.or.环境),2.发展连续性问题 3.发展动力问题,4.关键期问题 概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功能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研究的设计方式 横向研究设计(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 纵向研究设计(相同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阶段)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训练研究和教育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概述,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发展性 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
3、心理发 展和变化历程,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 和动态性。 研究的新趋势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学科、跨领域的结合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整合(临床法=观察+实验+谈话),444,4,概述,心理发展的动因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 因素 决定 心理 发展,高尔顿,遗传 环境 共同 决定 心理 发展,通过 社会 学习 获得 行为 发展,班杜拉,新 行 为 主 义 代 表,环境 因素 决定 心理 发展,华生,社会 文化 因素 决定 心理 发展,维果茨基,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 语言使心理发生质变 最近发展区 开始形成且尚未成熟,主体 客体 相互 作用 结果,皮亚杰,智慧就是适应 4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动作
4、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4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叙述模式(1,+1,-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的量变质变,心理发展过程,概述,心理发展过程,概述,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皮亚杰),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特征和主要成就 感知运动图式,依靠动作 表象图式(质的飞跃) 泛灵论、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 自我中心性、思维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运算图式(抽象概念,思维需要具体活动),(6、7-11、
5、12岁) 脱自我中心性、思维可逆性、守恒性,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及以后),抽象逻辑 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关注假设命题)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心理社会危机,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概述,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埃里克森),阶段 婴儿前期 婴儿后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后期,主要发展任务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意
6、志品质 目标品质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敏感期,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较为困难,发展缓慢 关键期,特定学习机会的“窄窗口”,难以弥补 2岁前,概述,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发展心理学简史,概述,发展心理学简史,达尔文,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一书, 标志着科学儿
7、童心理学的诞生。,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概述,真题集锦,44【16.05二级】、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般来说,个体心理发展有()加速期。 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45【16.05二级】、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这是()的观点。 A、班杜拉 B、巴普洛夫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46【16.05二级】、皮亚杰认为,适应的实质是()。 A、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B、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C、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D、强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44【16.05三级】、
8、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这是()的观点 A、班杜拉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巴甫洛夫,概述,真题集锦,45【15.11三级】、下列概念中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是()。 (A)最远发展期 (B)顺应 (C)替代性强化 (D)社会化 46【15.11三级】、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A)成熟 B)经验 (C)模仿 (D)动作 47【15.11三级】、按皮亚杰的理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不包括()。 (A)守恒性 (B)脱自我中心性 (C)泛灵论 (D)可逆性,主导活动,生理变化,记忆,思维,认知发展 言语,想象,智力,情绪,人际,社会性发展 气质,自我,人格,动作:
9、头尾 近远 大小,手: 五指分化 手眼协调 脚: 独立行走,无条件反射 (智力发展 最原始基础) 条件反射 (爱新刺激),感知觉 (最先成熟) 6月开始 (深度知觉),12月, 表象词语,3岁左右 1000词汇,兴趣 笑 哭 分离焦虑,依恋 安斯沃斯: 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巴斯: 情绪性 活动性 冲动性 社交性,托马斯& 切斯: 容易抚养 抚养困难 发展缓慢,NO.1飞跃 主体我 客体我 -自我意识,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无条件反射:有明显生存意义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等)/无明显适应价值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等
10、)-4-6个月后消失 2.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是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 有助于发展早期社会关系 是建立各种条件反射的基础 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新生儿的发展,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时的活动(2-3个小时)-啼哭 新生儿啼哭的功能:传递需求信息;吸引成人照顾的导向作用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新生儿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 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如,5岁前语言功能的修复。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11、婴儿动作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觅食/吸吮/吞咽)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影响有共同的顺序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影响有共同的顺序。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3、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发展促进了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主要动作发展:
12、1、手的抓握动作(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意义:A.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B.开始操作工具 C.使多种感官协调 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B.扩大认知范围; C.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3、婴儿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婴儿的学习,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1、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具有普遍性。 2、条件反射学习 条件反射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 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婴
13、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 1、研究方法的突破: A.习惯化范式: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B.优先注视范式:视觉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2、感觉的发展: A.视觉: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 视觉追踪(12-48小时)颜色辨别(15天即具有,3-4个月成熟) 对光的察觉(24-96小时) 视敏度(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 B.听觉:(听觉辩别/语音/音乐感知/视听协调) C.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 3.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视听协调 (2)模式知觉:能把一个图形知觉为有机的整体。视觉偏爱程序。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14、 (3)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崖装置*,6个月有深度知觉。 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头3年,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二、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的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偏好的图形,人脸);受知识经验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1.记忆发生的时间:胎儿末期 2.按记忆的内容: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6-12个月出现“认生” 、客体永久性、模仿 12个月以后,
15、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A非B错误(9-12个月),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三、加工整合信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婴儿已经具有整合信息并分类编码的能力。-采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研究技术,9-12个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分别归类。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8-11个月的婴儿问题解决过程的3个水平: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婴儿的发音 1、发音的阶段性: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韵母 连续音节阶段(4-9月):主动发音交流 学话萌芽阶
16、段(9-12个月):听起来在说话,没有明确的意义和指向 2.发音的特点: (1)最初的发音具有普遍规律性 (2)婴儿真正掌握母语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 (3)3岁左右基本掌握母语全部发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二、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1-1.5岁:第一批50-60个 3岁:1000个 特点: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扩大或缩小) 三、句子的发展(1岁半至2岁半是关键期) 单词句到多词句:1岁-1岁半; 简单句到复合句:1岁半-2岁;,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手势 (二)婴儿与成人之间的
17、言语交往 (三)成人与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 交流内容:贴近婴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交流技能: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 语用技巧:句子简短、语速减慢、话语重复 交往策略:互动、促进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五、语法的获得-言语发展的理论 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1、后天学习理论: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分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为认 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的气质 1.按活动特
18、性划分(巴斯等)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2.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 分为三种:容易抚养型(40%)、抚养困难型(10%)、发展迟缓型(15%)、混合型(35%),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二、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婴儿早期兴趣的三个发展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100天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6个月前后)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2个月前后) (二)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三)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主动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啼哭的5
19、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四)分离焦虑 1.最初阶段: 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愤怒抗议 2.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情感冷漠 3.第三阶段:企图适应新环境,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的婴儿依恋发展四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理解并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艾斯沃斯的实验 3-4个月见到陌生人会
20、微笑;7-8个月有“陌生人焦虑;8-24个月有“分离焦虑” 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三类型(1989): 安全型依恋(65%-70%) :父母对孩子的欢乐、悲伤以及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很敏感,这种情感促使他们关爱孩子,从而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互相喜爱、重视,孩子不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回避型依恋(20%) :与安全型相反,逃避型的父母经常远离孩子,逃避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学会了逃避与父母接触,抑制自己的依恋需要。 反抗型依恋(10%-15%)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经常不一致,有时候很关心,有时候却不感兴趣。由于这种不一致性的爱,使得焦虑/矛盾型的孩子在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
21、回报时显得暴躁和焦虑。 意义:这些不同的依恋形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Cindy Hazan等人关于成人中依恋的研究(1987) 设计了一个爱情小测验并把它刊登在报纸上,在测验中除了询问人们的浪漫关系,还让人们选择出自己的依恋形式。 安全型的人很容易接近,并期望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回避型的人不易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不信任他人; 反抗型的人也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但与回避型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伴侣着迷。 这三种依恋在成人中的比例:安全型占56%,逃避型占25%,焦虑/矛盾型占19%。,婴儿期
22、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衡量婴儿期母亲的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来衡量。 反应性:积极应答 情绪性:笑、说、爱抚,表达积极的情感 社会性刺激:多进行社会性互动,如相互模仿,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1.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I)、客体我(Me) 2.哈特自我意识发展两大阶段: (1)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没有主体我;9-12个月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12-15个月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能把自己当客体认知;18-24个月能用人
23、称代词”我“,客体我出现,第一个飞跃* 照镜子实验:1岁前/22-24个月 (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婴儿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期,真题集锦,47【16.05二级】、婴儿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大约出现在()前后。 A、六个月 B、一周岁 C、二周岁 D、三周岁 46【16.05三级】、婴儿在离开母亲,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会产生惊恐、躲避反应,这是( ) A、社交焦虑 B、社会性恐惧 C、分离焦虑 D、生理性恐惧 48【15.11三级】、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吃喝睡眠 (C)游戏 (D)观察模仿,
24、主导活动,生理 变化,记忆,思维,认知发展 言语,想象,智 力,情绪,人际,社会性发展 气 质,自我,人格,游戏,象征性游戏/ 假装游戏,(认知、学习、,教育途径),NO.1 加速期,无意识 形象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记忆策略:,视觉复述 复述,具体形象 思维 逻辑思维,萌芽 自我中心,是什么 为什么,名 动 形,口语发展,关键期,新颖 神奇 超越,指向未来,自尊 具有稳定性,认同: 父母 教师,叔叔阿姨 哥哥姐姐,同伴关系,认同,NO.1 叛逆期 父母,(独立自主性),特征定位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7岁) 发展心理学简史,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25、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学习的形式/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古典/现代) 二、游戏的发展: 1、机能游戏: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2、象征性游戏: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幼儿期 的特点,假装游戏。 3、规则性游戏:规则外现,角色内隐,是童年期 及以后儿童游戏的特点。,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三、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主题游戏/有现实替代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富有创造性/重在游戏过程 四、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2.平行游戏3.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五、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情感愉悦,精神寄托 2、促进儿童认
26、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3、社会交往 4、实现自我价值,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游戏,一、记忆的发展 (一)短时记忆容量:3岁-3.91,6岁-6.10 (二)记忆特点: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均为前者占主导) (三)记忆策略*形成: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发展三阶段:基本没有策略(5岁前)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主动自觉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 幼儿后期的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2、复述;3、 特征定位,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流的工具 2.有助于适应环境的工具 3.超越
27、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创造境界 4.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增加:3岁1K,6岁3K;3-4岁发展最快,日增数词 词类范围扩大:先实词后虚词,名动形 词义的深化: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 三、句子的发展 A、理解句子的策略 语义策略:根据句子中的几个实词的含义和事件可能性来理解句子 词序策略:常常把第一个名词作为动作实施者。4岁儿童的词序策略最突出。 非言语策略: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句子意义的预期来理解。 B、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言语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的言语发展,四、幼儿口语
28、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5岁时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早期沟通的手势 听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 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的反应 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 1.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性格特点有初步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1、幼儿自尊感随年龄增长迅速发展 2、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父母教养
29、方式(温暖关爱、严格要求、民主自由、以身作则)/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友谊、被集体接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认同的意义:带来归属感和成就感、获得榜样的力量、对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认同的对象:父母、教师、喜欢的人等 四、第一逆反期(3-4岁)正常现象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心理需要: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接纳自己“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表现:对周围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父母应因势利导。,幼儿期的心理
30、发展,幼儿的言语发展,幼儿期,真题集锦,47【16.05三级】、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出现在()左右、 A、半岁 B、一岁 C、二岁 D、四岁 48【15.11三级】、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学习 (B)吃喝睡眠 (C)游戏 (D)观察模仿,主导活动,生理变化,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记忆,思维,言 语,想 象,智力,情绪,人际,气质,自我,人格,学习,有意义&意 义记忆 记忆策略: 复述 组织 系统化,巧妙加工 (联想谐音 拆分重组),具体运算阶段 质变(9-10岁):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推理 =演绎+归纳+类比,演绎、归纳类比 掌握守恒 脱自我中心,皮亚杰: 前道
31、德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同伴关系: 受欢迎,不受欢迎 受忽视 (退缩安静 依赖顺从),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罗腾伯格 延迟满足,父母 伙伴 教师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12、13岁)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主导活动 2、师生双向互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逐渐转向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4、要学会学习 5、学习促进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的学习,一、记忆的发展 (一)短时记忆容量:72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
32、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记忆策略发展特点 1、复诵策略:有意识地不断重复、朗诵记忆材料的过程。10%5岁儿童/60%7岁儿童 /85%10岁儿童 2、组织策略:把要识记的材料中包含的项目 3、系统化策略:整理成体系,组成知识系统 4、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 8岁是使用记忆策略的过渡阶段,10岁以上能自发运用,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的认知发展,二、思维的发展(小学四年级关键的转折年龄) (一)基本特点: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9-10岁左右是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
33、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 不能理解实验要求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3、推理能力的发展: 包括演绎推理(运用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推理对通过语言表述的事实进行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的认知发展,(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1)恒等性 (2)可逆推理:改变了形状可以恢复原状。 (3)两维互补推理:不同维度间的转换,如:直径和高度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
34、心表现 8岁处于脱自我中心化转折阶段 9岁以后儿童基本脱自我中心化,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的认知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的认识 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身体-行为-社会-学业-运动;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最重要;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联系密切。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关系密切。,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二、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
35、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婴儿期出现移情、情感共鸣;幼儿期出现内疚、羞愧;童年期道德情感日益丰富。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对偶故事 (墨水洒在桌布上/打碎杯子) (1)前道德判断阶段(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岁):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必须严格遵守;对行为作出判断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是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岁以后)*:道德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规则有了相对性,可以改变;对行为好坏作出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
36、,而不是物质后果。,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获得的条件: 道德动机的发展 设身处地的能力 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2、攻击行为(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特点:双方力量不均衡;攻击行为重复发生) 欺负行为的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借助第三方实施攻击(造谣/社会排斥) 女生多用言语和间接欺负;男生多用身体欺负,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1、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满足归宿(属)感、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利于自我
37、概念发展、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按社会交往能力分: A.受欢迎的儿童; B.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不合作) C. 受忽视的儿童*(退缩,安静,依赖,顺从),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阶段: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2、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3个): A.相互接近; B.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C.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
38、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亲子双方的直接交往时间减少; 2、父母在教养方面关注的重点转移;(学习、同伴交往、情绪、兴趣)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三个阶段: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童年期,真题集锦,48【15.11二级】、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 ) 。 (A) 辩证逻辑思维 (B) 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C) 形式逻辑思维 (D) 依赖具体内容的形象思维 49、【15.11三级】安静顺从的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人气特点是
39、()。 (A)受尊重 (B)受欢迎 (C)受忽视 (D)受排斥,主导活动,生理 变化,记忆,认知发展 思维,言 语,想象,智 力,情绪,人际,社会性发展 气质,自我,人格,矛盾: 成人感&,半成熟现状 心理断乳& 精神寄托,NO.2 加速期,记忆广度顶峰 记忆全盛时期,多种记忆策略,形式运算思维 抽象推理能力显著,烦恼增多 孤独压抑,NO.2飞跃,自我中心: 独特自我 假设观众,NO.2 叛逆期,父母 (人格独立),心理封闭& 开放性 成就感& 挫折感 心理社会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春期(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青春期
40、(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 发展心理学简史,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一、生理发育加速(第二发展加速期): 1、身体成长加速(身高、体重、头面部)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肌肉与脂肪、脑、心血管系统)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性器官、第二性征、性功能)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一)心理生物性紊乱:不适应生理发展的加速和性成熟的加速 (二)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 (1)心理上过高评价自己的成熟度 (2)认为自己的思想
41、和行为达到成人水平 (3)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 (4)渴望社会给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二)对各种材料擦记忆的成绩都达到最高值,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认知发展,二、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P259)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单摆振动问题:决定振动频率的是吊绳的长度、摆锤的重量、摆锤下落点的高
42、度、还是最初的起动力。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初一开始具备,初三明显发展,高二以后基本成熟完善 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高二趋于成熟;排中律的成绩低于同一律和矛盾律,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表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早期:积极情绪少,消极情绪多,稳定性差; 后期:稳
43、定性增加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 (一)独特自我:一种以个人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 (二)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第二逆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发展性现象) (一)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 父母或迁移 (三)反抗的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对抗; 2
44、、反抗隐于内心,冷漠以对。,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的异同: 1、相同点: (1)独立自主意识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 (2)出现成长与发展的超前意识长大感与成人感。 2、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要求按自我意志行事,重点是行为动作的自主性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过度保护和越俎代庖。可能不切实际。 第二反抗期:要求的独立自主性,是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的控制。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
45、心理发展的意义 2、父母要正确面对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焦点所在:对孩子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认识上的矛盾,孩子的认识超前,父母的认识滞后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以友相待) 五、同伴关系 少年期同伴关系的特点:交友范围开始缩小 与异性的关系:先疏远,后接近*,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网络游戏成瘾 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因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1、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 2、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
46、不良反应。 4、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强化上网的欲望,恶性循环。,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初期:精神依赖 中期:躯体依赖 后期:严重心理社会问题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自制力差、自我保护弱、心理抵御能力弱)和个体的人格特征(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大,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主要表现:思维紊乱,情绪不能控制,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与现实脱离联系。 2、发病先兆: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缺乏幽默感。
47、3、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 (2)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所导致的不适应、 不平衡、困惑、危机 (3)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发展成熟、初恋失恋等 原因导致的对性的妄想,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三、自杀倾向 (一)性别差异: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自杀已遂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自杀方式上,男性“刚性”-女性“柔性”。 (二)自杀原因: 1、心理障碍 2、家庭环境 3、学校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遇到的问题 (三)自杀倾向的先兆 情绪:抑郁症状 行为:梳理人际关系,整理财物并馈赠 言语:说告别的话,或“活着没意思”等,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四
48、、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犯罪率增加 2、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 3、女性增加的趋势 4、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有暴力化、团体化趋势 (二)原因与预防 1、家庭因素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自身因素,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青春期,真题集锦,47、【15.11二级】“ 假想观众”,可以用来表示( ) 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 A) 幼儿期( B) 少年期 ( C) 青年期( D) 中年期,青春期,真题集锦,44、【15.11三级】个体心理发展的第二加速期是()。 (A)青春期 (B)婴幼儿期 (C)儿童期 (D)出生后第一年,主导活动,生理变化,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智力,情 绪,人际,气 质,自我,人格,工作,身心成熟,顶峰: 辩证逻辑思维,二元论 相对性 约定性 思维区域成熟标志: 思维监控能力,科尔伯格: 前习俗水平-10岁前,1惩罚和服从 2功利(个人利益) 习俗水平-青春期 3好孩子(认同) 4好公民(秩序) 后习俗水平:,自我概念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