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培训专题-电路分析基础-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ppt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4177854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技能培训专题-电路分析基础-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电工技能培训专题-电路分析基础-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工技能培训专题-电路分析基础-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技能培训专题-电路分析基础-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ppt(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11.3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第十一章 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11.4 空心变压器,11.5 理想变压器,11.6 全耦合变压器,11.7 实际变压器模型,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是电路中的两种元件,同属于磁耦合元件,它们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磁耦合,是指载流线圈通过彼此的磁场而相互关联的现象。但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又有各自的特点,耦合电感是动态元件,能够储存能量,而理想变压器既不储存能量也不消耗能量,只是按照一定的变比传递能量。,本章主要介绍互感现象、耦合电感的同名端、耦合系数;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含有耦合电

2、感的电路的分析。最后简单介绍空心变压器、理想变压器及其应用。,第十一章 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依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圈两端的感应电压与磁链的关系为:,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图11-1 匝数为N的自感线圈,感应电压与线圈电流的关系为:,其中,,,在这里L称为自电感。,当具有自电感L1、L2的两个线圈紧密靠近时,如图11-2(a)所示。N1、N2是线圈1、2的匝数。当两个线圈都有电流时它们的磁场相互关联的。为简化分析,先让线圈2的电路开路。,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图11-2 线圈1在线圈2产生的互感,图(b)是为了说明线圈2的感应电压极性与线圈的绕向有关。,11.1 耦合电感

3、的伏-安关系,设电流i1在线圈1中产生的自感磁链为11,在线圈2中产生的互感磁通为21。线圈1的总磁通1为:,当1随时间变化时,线圈1的感应电压为:,因为只有磁通21经过线圈2,所以线圈2的感应电压为:,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M21称为线圈1对线圈2的互感系数,简称互感,单位H。通常M的值取正。,同理,若在线圈2中通以交变的电流,线圈1的电路开路,如图11-3所示。,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图11-3 线圈2在线圈1产生的互感,线圈2的总磁通2为:,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当2随时间变化时,线圈2的感应电压为:,因为只有磁通12经过线圈1,所以它的感应电压为:,总结:

4、互感M的大小表明一个线圈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的能力。M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压越大。,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其中,M12称为线圈2对线圈1的互感系数。,当两个线圈在同样的环境下时,可以证明,M21=M12。因此当两线圈有耦合作用时,可省去下标,用M表示互感。,在耦合电赶的伏-安关系中,因自电感的电流与感应电压都是对同一个线圈,感应电压的实际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符合关联参考方向。而互感是衡量一个线圈的电流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的能力,因此感应电压的极性与另一个线圈的绕向有关。绕向不同,互感磁通可能会削弱自感磁通,也可能增强自感磁通。,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在分析电路时耦合

5、线圈一般用电路符号表示,不能具体表示出元件的内部结构,实际的互感元件也看不见线圈的绕向,因此,常在电路图中的互感线圈上标注互感电动势极性的标记,这就是同名端的标记。,是各取耦合线圈的一端,标上“”或“*”号,这一对端子称为同名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若设一端是产生互感电压的电流的流入端,则另一端的是互感电压的“+”端。反之,若一端是产生互感电压的电流的流出端,则另一端是互感电压的“-”端。,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同名端定义:,在变压器和互感器出厂时,厂家已用同名端的标记符号在它的外壳上标示出线圈的相对绕向。当然,可以根据同名端的定义,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同名端。,图11-4 用同名端

6、标识耦合电感的电路模型,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图11-2可简化为图11-4(a)的电路模型,图中1、2端互为同名端,或1、2端互为同名端。图11-4(b)、(c)、(d)给出的是另外三种情况的电路模型。,例11-1 求图11-5(a),(b)中耦合电感的端电压u1,u2。,图11-5 耦合电感的电路模型,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解:(a)电路,电流i1从1端流入,根据同名端的定义,在线圈2中产生的互感电压极性一定是3端为 正。因此,电流i1在线圈2中引起的互感电压,与线圈2的端口电压u2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有:,同理可得:,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对图(b)电路,线圈

7、 2同名端的位置与图(a)中相反,而端口电流、电压的定义方向一致,因此互感电压的极性一定与式(a)的u1和u2一定相反。端口的伏安关系:,图11-6 耦合电感的相量电路模型,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耦合电感元件可用相量模型表示:,对应的伏-安关系表示为:,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用受控电压源等效的方法表示电路中耦合线圈的互感作用:,等效,经过这样的转换,两线圈之间不再有耦合关系。,相量表示,因为通常情况下,,21 11,12 22,所以k的值是介于0和1之间。,工程上用它来描述两线圈的耦合程度。,即:,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耦合系数定义:,将两线圈的互感磁通与自感磁通

8、的比值的几何平均值。即:,11.1 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若21 = 11,12 = 22,即:每个线圈产生的磁通全部通过另一线圈,则k=1:,称两线圈是全耦合。,k=0,两线圈无耦合。,k值的大小反映了耦合的程度,它与线圈的结构、相互位置及周围的介质有关。,(a) 松耦合 (b) 紧耦合 图11-8 耦合电感的耦合程度示意图,当k0.5时,称为紧耦合,如图11-8所示。,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一、 耦合电感的串联,一对耦合电感的串联有两种方式:顺串和反串。,顺串是将两线圈的异名端相联,如图11-9(a)所示。根据同名端的定义与互感电压极性的关系,可得到用受控源表示的电路,

9、如图11-9(b)所示。,图11-9 耦合电感的顺串,图11-9 耦合电感的顺串,因此得到:,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顺串后的等效电感。,等效为无互感的电路:,反串是将两线圈的同名端相联,如图11-11(a)所 示。同样可得到用受控源表示的电路,如图11-11(b) 所示。,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图11-11 耦合电感的反串,因此有:,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反串后的互感对磁通起“削弱”作用。,图11-12 无互感的反串等效电路,反串后的等效电感,等效为无互感的反串电路:,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顺串时的等效阻抗:,反串

10、时的等效阻抗:,结论:串联的两个电感若有互感时,等效阻抗不仅与自电感阻抗有关,还与互感阻抗和串接方式有关。,耦合电感并联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如图11-13所示。(a)是同名端连接在同一节点上,称为同侧并联电路;(b)是非同名端连接在同一节点上,成为异侧并联电路。,图11-13 耦合电感的并联电路,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二、 耦合电感的串联,对同侧并联电路,有:,因为,,所以有:,同侧并联电路的等效电感为:,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对异侧并联电路,同理可得到等效电感为:,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三、 去耦等效电路,在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中,

11、常常会有图11-14(a)所示的部分。在计算时常用等效电路模型来代替,以方便计算。,11-14(a)同名端连在公共端点上,下面推导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去耦等效电路,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a)同名端连在公共端点上,(b)去耦等效电路,图11-14同名端相连的耦合电感及其去耦等效电路,对(a),由同名端的定义与互感电压极性的关系,可得 :,对(b)电路,依据KVL有:,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将两式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若改变同名端的位置,如图11-15(a)所示,可以 得到11-15(b)所示的去耦等效电路图。,(a)异同名端连在公共端点上,(b)

12、去耦等效电路,图11-15耦合电感及其去耦等效电路,11.2 耦合电感的串并联和去耦等效电路,对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若是正弦稳态电路,可用相量法进行分析,也可在时域内进行分析。在列电压方程,要注意耦合电感上有互感电压。也可灵活应用上一节中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在这一节中主要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图11-16 例11-2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例11-2 求图11-16(a)所示电路的输入阻抗。,解:利用去耦T形等效变换,得到图1(b)的等效电路。,容易得到电路的输入阻抗为:,图11-17 例11-3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

13、电路分析,例11-3试列出求解图11-17电路中的电流方程。,解:利用去耦模型,得到图11-18的等效电路。,图11-18 图11-17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图11-18 图11-17电路的去耦等效电路,依KVL列两个回路的电压方程,依KCL定律列 节点a的电流方程,得到:,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例11-4 电路如图11-19所示。已知L1=L2=10,M=5,R1=R2=6,Us=6V,求其戴维南等效电路。,图11-19 例11-4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解:依据同名端的定义,电感L2和电阻R2的电压方向如图11-19所示。首先计算电路的开路电压 。,用去耦等效电路

14、求,将电压源短路,得到如图所示的去耦等效电路。则:,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计算从ab端看进去的等效阻抗Zo:,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下所示。,例11-5 用受控电压源法和去耦等效法,求图11-21中耦合线圈的去耦等效电路。,图11-21 例11-5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解:用两种方法对图11-20的耦合电感去耦,可使含有它们的电路计算更简单明了。但要注意,要一对一对线圈去耦。,用受控电压源法得到的等效电路如图11-22所示。,图11-22 受控电压源法得到的等效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图11-23 T变换得到的去耦等效电路,11.3 对含耦合电感

15、的电路分析,用T变换去耦法得到的去耦等效电路如图11-22所示。,变压器是电子、电力和电器设备中常用的器件。如:在电力系统中,输送一定功率的电能。在电力系统中,输送一定功率的电能时,使用变压器可以减少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并减小导线截面,节约有色金属。在发电站的交流发电机因绝缘的问题发出的电压不能太高,要用升压变压器将发电机发出的电压升高,然后再输送出去。在用户方面电压又不宜太高,太高就不安全,所以又须用降压变压器把电压降低,供给用户使用。,11.4 空心变压器,通常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数值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机床用的三相交流电动机,一般用220V的电压;机床上的照明灯,一般使用36V的安全电压。这

16、就需用变压器把电网电压变换成适合各种设备正常工作的电压。,在实际工作中,除用变压器变换电压外,在各种仪器、设备上还广泛应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来完成某些特殊任务。例如焊接用的电焊变压器;冶炼金属用的电炉变压器;整流装置用的整流变压器;输出电压可以调节的自耦变压器、感应调压器;供测量高电压和大电流用的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在电子电路中,变压器还用来变换阻抗。不同种类的变压器,机构形状虽然各有特点,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11.4 空心变压器,变压器通常由两个耦合线圈围绕在同一个芯子上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而成。其中一个线圈与电源相连,称为初级线圈,另一个线圈与负载相连,称为次级线圈。,11.

17、4 空心变压器,一、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空心变压器的芯子是由非铁磁性材料做成,例如塑料、木材、或心子是空的,只有空气。这类变压器常作为收音机和电视中的元件。,图11-24 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在正弦稳态下,对图中的两网孔列KVL方程,得到:,11.4 空心变压器,图11-24中,设初级线圈的输入电压是正弦电压,R1,R2是线圈的电阻,ZL是负载,设Z11=R1+jL1,为初级回路自阻抗,Z22=R2+jL2+ZL,为次级回路自阻抗,ZM =jM,由上面的方程可到:,11.4 空心变压器,从电源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令,ZR是次级回路的阻抗通过互感反映在初级回路中的等效阻抗,称为反映阻抗。

18、,11.4 空心变压器,二、变压器的反映阻抗,由上式可以得到:反映阻抗与耦合电感的同名端无关。若次级回路是闭合的,初级回路中除了Z11自阻抗外,还增加了反映阻抗。即:次级回路对初级回路的影响是由反映阻抗来体现的,它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图11-25是初级回路的等效电路。,图11-25 空心变压器的初级等效电路模型,11.4 空心变压器,例11-6 在图11-26的电路中,试计算初级回路的输入阻抗和电流。已知Z1 = 60 - j100,Z2 = 30 + j40,ZL = 80 + j60。,图11-26 例11-7图,11.4 空心变压器,解:,初级回路的电流为:,11.4 空心变压器,图11

19、-26 例11-7图,将实际变压器理想化,要满足的三个条件:,11.5 理想变压器,理想变压器是实际铁心变压器的理想化模型。,设变压器电路的初级线圈的匝数为N1,次级线圈的匝数为N2,N1/N2=n 变压器的变比,1、 初级和次级线圈无电阻损耗,即R1=0=R2; 2、 耦合系数k=1,即全耦合; 3、 线圈的感抗为无限大,即L1、L2、M。,图11-27是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如图所示:,图11-27 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11.5 理想变压器,现分析它的回路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初、次级线圈的伏安关系:,得:,11.5 理想变压器,图11-27 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因为是全耦合,k=1,

20、所以,,因此有:,因为理想变压器器是全耦合。全耦合磁通分布如图12-28所示,有:11=21,22=12。,11.5 理想变压器,图11-28 全耦合示意图,因为在初级和次级线圈端口感应电压与磁通的关系为:,因此初、次级端口电压的关系:,且有:,11.5 理想变压器,因为:,得到:,因为,,所以有:,11.5 理想变压器,总结: ( 1)若次级线圈回路中是开路的,则初级线圈回路也没有电流。这与空心变压器是不同的。 (2)理想变压器是只通过一个常数参数n(变压器变比或匝数比)描述的电路,而不是通过L1、L2和M参数,因此理想变压器是一静态元件。,若理想变压器的同名端的配置如图11-28所示,则变

21、压器的电流、电压关系为:,图11-29 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11.5 理想变压器,注意:初级线圈回路和次级线圈回路的端口参考电压、电流的定义方向不同,同名端的配置不同,得到的电压、电流的关系表达式是不同的。出上述两种,其他情况自己思考。,由上面的式子可以得到:,即:理想变压器既不消耗能量也不储存能量。若次级线圈回路的能量是通过初级回路输出的,则初级线圈输入的功率通过变压器可全部传送给次级回路的负载。,11.5 理想变压器,图11-29的理想变压器,次级回路接有负载ZL时, 从初级端看的等效阻抗为:,11.5 理想变压器,图11-29 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可见理想变压器除还有改变阻抗的性质。

22、利用这一性质可使变压器次级端接的负载得到最大功率。例如,在收音机中将变压器接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之间,利用的就是变压器的变阻抗性质。,图11-30 例11-7图,11.5 理想变压器,解:次级回路的电阻折合到初级中的等效电阻为:,从电源端看的输入电阻为:,电流 :,11.5 理想变压器,依据理想变压器的性质,得到:,例11-8 已知由理想变压器组成的电路如图11-31所示。求输入等效阻抗。,图11-31 例11-8图,11.5 理想变压器,解:依据理想变压器的性质,可得:,负载的电流为:,次级线圈的电流为:,初级线圈的电流为:,电路的等效电阻为:,11.5 理想变压器,图11-31 例11-8

23、图,例11-9 图11-32是用理想变压器给家庭供电的电路示意图。已知负载的分布是:100W的灯泡照明,350W的电视和15KW的厨房电器。若次级线圈匝数是72,计算初级线圈的匝数和初级线圈的电流Ip。,图11-32 例11-9图,11.5 理想变压器,解:依据理想变压器的性质,得初级线圈的匝数为:,因为变压器不消耗和储存能量,所以有:,若将变压器耦合系数近似为k=1,但电感L1、L2和M是有限值,称这样的变压器为全耦合变压器。,11.6 全耦合变压器,如前所述,在要求不高或允许存在误差的情况下,可将实际铁心变压器抽象为理想变压器。例如电子设备中的电源变压器。,对全耦合变压器,仍有:,因为:,

24、所以:,由上式:初级线圈的电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感 不为无穷大时产生的电流,相当于变压器负载开路 时在初级线圈里的电流,另一部分电流与次级电流 i2仍然符合理想变压器的电流关系。,图11-33 全耦合变压器的电路模型,11.6 全耦合变压器,全耦合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如图11-33所示。,i(t)称为激磁电流,L1称为激磁电感。,例11-10 图11-34(a)是全耦合变压器电路,求初级、次级线圈电流和负载电压。,图11-34 例11-10图,11.6 全耦合变压器,解:因为是全耦合变压器,所以匝数比:,负载折合到初级线圈的等效阻抗为:,电路(a)的电路模型如图11-34(b)所示。,11.6

25、 全耦合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电流为:,负载上的电压为:,结论:与理想变压器不同,全耦合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电流与次级线圈电流不再具有不变的相位关系。,实际变压器的电感为有限值,耦合系数k1,而且线圈还有损耗,如图11-35所示。,图11-35 实际变压器的磁通示意图,11.7 实际变压器模型,图11-36 实际变压器的电路符号,因为在实际变压器中,存在经空气闭合的漏磁通,其对应的电感称为漏电感,用Ls1、Ls2表示。两个线圈通过铁心的相互耦合作用相当于全耦合变压器。耦合电感为:(L1-Ls1)和(L2-Ls2)。因此实际变压器的电路等效模型如图11-37所示。,11.7 实际变压器模型,图11-36是实际变压器的电路符号。,图11-37 实际变压器的电路等效模型,11.7 实际变压器模型,R1、R2是绕组的损耗。,说明:尽管铁心材料的B-H是非线性的,但若要能采用上面含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可认为电路是线性的。Ls1、Ls2主要是通过空气形成的漏磁通,基本是线性的。激磁电感L0虽然是非线性的,但因值较大,所以分得的电流较小,对电路的计算影响不大。,第十一章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