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177378 上传时间:2021-04-07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2021年2月目 录第一章 基础条件与形势分析1(一)基础条件1(二)机遇优势3(三)面临挑战3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5(一)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5(三)范围与期限6(四)总体目标6(五)指标体系6第三章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11(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落实规划用途管控要求11(二)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力度12(三)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空间13第四章 加快经济绿色转型14(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太湖创新智慧核14(二)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打造产业发展引领区17(三)实施全域旅

2、游战略,定位华东休闲旅游圈18(四)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9(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循环产业链23第五章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5(一)坚持“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25(二)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30(三)坚持“吃住安全”,重点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33(四)坚持“自然恢复”,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作35(五)坚持“底线思维”,统筹防范环境风险39第六章 构建和谐生态人居41(一)紧抓提质增效,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41(二)坚持精细管理,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43(三)提升功能品质,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45第

3、七章 倡导生态文明生活46(一)推动绿色革命,推广绿色生活方式46(二)统筹城乡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51(三)健全培育体系,拓展生态教育渠道51(四)普及生态文化,推动特色文化传承53第八章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56(一)健全监管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56(二)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绿色决策考核机制58(三)健全市场体系,加强环境经济政策调控59(四)健全参与体系,聚力提升全民行动水平61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63(一)强化组织领导63(二)落实制度保障63(三)优化投入体系64(四)健全人才机制65附件 重点工程汇总表66前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

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5月,党中央首次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会议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国家首批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无锡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担当践行者和先行者。滨湖区作为无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是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

5、位,拥有太湖流域最美山水资源禀赋的城市核心功能区,有条件、也有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当先锋、做表率。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最早于2013年启动编制,于2013年12月通过原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6年,滨湖区启动第一轮规划修编工作,于2016年12月通过原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8年,滨湖区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10月,滨湖区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滨湖区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6、,按照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文件的要求,提出了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生活和生态制度等六大体系的建设任务。第一章 基础条件与形势分析滨湖区近年来综合经济实力增长迅速,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由于区位条件特殊,环境压力加大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新江苏”建设要求下,滨湖区必须抢抓机遇,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滨湖。(一)基础条件滨湖区始终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落实生态立区方针,稳步有序推动生态文明

7、建设,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生态创建工作基础良好。滨湖区生态创建成绩斐然。2009年,顺利晋级成为国家级生态区;2011年,被环保部列为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10月,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3个、绿美村庄示范村2个,马山街道古竹社区的上巷村、下巷村和胡埭镇马鞍村的蔡巷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划分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分方面,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蠡园街道属于优化提升区域,雪浪街道(原滨湖街道以外部分)属于适度发展区域,雪浪街道(原滨

8、湖街道部分)、马山街道、胡埭镇属于限制开发区域,辖区内生态红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红线划分方面,辖区包括7个生态空间管控区域,7个国家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435.8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全域)的76%。生态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8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35亿元,比上年增长7.6%。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7.2%(2018年比较数据扣除行政区划调出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局面,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4:38.1:61.5。区域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9、。大气环境方面,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为76.2%,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这两项重点指标均为全市最优。地表水环境方面,2019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水质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10条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类比例全市第一,连续十二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加强。近年来滨湖区全力推进绿色滨湖建设,城乡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7-2019年度,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大于60,生态环境状态皆处于良好状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9年底,辖区内未发生违法采集及猎捕、破坏国家重点

10、保护动植物等行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为100%。生态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生活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区域供水逐步实现全覆盖,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乡镇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实现全覆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生态文化生活逐年“绿化”。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全力打造“绿色交通”,积极倡导城乡居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方式出行。积极推广绿色建筑,2019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绿色采购比例可达到100%,生态文明宣教加强,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重视主流媒体生态环保宣传,绿色创建持续深化。(二)机遇优势自然生态环境本底优越,生态产业化潜力

11、巨大。无锡之美在太湖,太湖绝佳属滨湖,滨湖区地处太湖之滨,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滨湖拥有全市近90%的太湖岸线,辖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面率高达64%,远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湿地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高达37.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同时环境空气质量全市最优,整治河道优类比例全市第一。良好的生态基础奠定了滨湖区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丰富优美的山水资源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吸引投资置业、助力人才引留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优越软实力。绿色发展水平全市领先,产业生态化基础扎实。滨湖区产业结构较轻,2019年二次产业占比为38.09%,在全市仅高于梁溪区,而且无钢铁、热电、水泥等高污染高排

12、放产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GDP迈入千亿大关的同时,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实现不断提升,单位GDP能耗绝对值保持全市最低。因此,滨湖区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持续位列全国前二十、全市第一。“十四五”是中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滨湖区较好的绿色发展基础,将为下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良好开局。(三)面临挑战生态管控区域覆盖面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滨湖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5%以上,远远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尤其是区域紧邻太湖,境内拥有无锡市近9

13、0%的太湖岸线,自太湖水危机之后,太湖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滨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重大且会持续存在。与此同时,滨湖区建设用地已基本开发殆尽,为保障区域“十四五”期间经济稳定增长,“退二进三”及工业用地的二次、三次开发工作将成为常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严防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协调建设用地与生态空间平衡关系,在生态空间“大包围”中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环境质量改善趋势减缓,实现根本好转任重道远。“十三五”期间,滨湖区通过调优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能源结构等实现区域污染物总量大

14、幅削减,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19年滨湖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市最优,整治河道优类比例全市第一,但总体上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趋缓。相对容易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普遍改善,要进一步将生态环境质量从“及格”提升到“良”乃至“优”,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难度将不断增加,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也会越发高昂,对于滨湖区而言将会比其它区域更先到达该阶段。当前,全区产业结构已然较轻,能源结构趋于清洁化,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于2020年完成,传统的节能减排“大动作”抓手难再有,取而代之的是臭氧与细颗粒物协同管控等硬骨头,因此需要更加科学地治理和精细化地管控,“十四五”期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将愈来愈大。10第二章 指导

15、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定“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滨湖打造成高品质美丽湖湾区和高质量发展标杆区,成为美丽江苏、美丽无锡的精品样板。(二)基本原则空间引领,分区指导。依据不同区域的空间管制要求,明确产业准入条件和结构调整方向,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

16、自然空间的占用。实行有差别的环境管理政策,指导区域和行业的科学发展。推动形成开发、保护合理有序的空间布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社会经济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及内生与外延统筹,实施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民生保障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共生、城乡共兴和社会均衡发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新载体,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和公众协同推进机制,增强价值认同,凝聚整体合力,确保生

17、态文明建设的稳步、高质发展。(三)范围与期限滨湖区行政辖区,包括马山街道、雪浪街道、蠡园街道、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6个街道和胡埭镇1个镇,总面积571.55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四)总体目标依托滨湖区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以“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为主题,发挥滨湖区位优势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城市的品牌优势,坚定践行“两山理论”,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优势向生态价值转化,推动滨湖区走生态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打造全省生态、生产、生活关系最友好,最宜居宜业宜商的生态创新发展示范区。(五)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滨湖区

18、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类34项指标(44项细分指标)构成。表2-1 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现状值规划值规划值指标属性2019年2022年2025年生态制度(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已制定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约束性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有效开展有效开展有效开展有效开展约束性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24.524.524.5约束性4河长制-全面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全面实施约束性5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100100100100约束性

19、6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开展开展开展参考性生态环境(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下降幅度%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76.2(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35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0.26%(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8地表水环境质量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提高幅度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25(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无劣V类水体100%完成上级规定的考

20、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三)生态系统保护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60 71.76不降低不降低约束性10林草覆盖率%1837.31不降低不降低参考性11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外来物种入侵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95不明显不降低100不明显不降低100不明显不降低100不明显不降低参考性12海岸生态修复自然岸线修复长度滨海湿地修复面积公里公顷完成上级管控目标不涉及不涉及不涉及参考性(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13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100100100约束性1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建立建立建立参考性

21、15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建立建立建立约束性生态空间(五)空间格局优化16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76.25%面积未减少,性质未改变,功能未降低76.25%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76.25%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约束性17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不涉及不涉及不涉及约束性18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上级未下达管控目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参考性生态经济(六)资源节约与利用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较上年下降3.46%(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

22、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较2015年下降率达到22.5%(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约束性2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5.305.45.5参考性(七)产业循环发展2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907580100辖区内已无规模化畜禽养殖96.2595辖区内已无规模化畜禽养殖96.598辖区内已无规模化畜禽

23、养殖97.0参考性2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95.869696.5参考性生态生活(八)人居环境改善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100100100约束性2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100100100约束性26城镇污水处理率%8597.7497.898.0约束性2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100100100约束性28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100(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九)生活方式绿色化29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50100100100参考性30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2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实施实施实施实施参考性31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100100100约束性生态文化(十)观念意识普及32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100100100100参考性33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090.39192参考性34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8086.99090参考性无锡市滨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第三章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落实规划用途管控要求1.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划落实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以紧凑型开发、开敞型保护为基本导向,主要以街道(镇)为空间单元,兼顾主体功能,将全区主要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

25、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并以生态红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划定禁止开发区域。各功能区发展需按相关控制措施要求执行,切实保障受保护国土面积不减少。2.强化区域空间特色塑造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要求。城市开发边界内实行“总量控制”,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利用滨湖区在全市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城与乡、城与景区、城与山水之间的关系,主动承接各项市级乃至区域性功能。全力打造蠡湖新城核心区。明确核心区3.57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建成国内顶级的湖畔旅游休闲商务区。探索开发运营主体的设立机制、片区管理体制、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区级平台与市建发公司的职能界定,落实市区两级建设成

26、本分摊与土地收益分配政策。同步提升河埒荣巷协同区。河埒街道聚力商贸经济、楼宇经济,谋划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金融创投、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荣巷街道依托院所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汽车服务、特色商业、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太湖欢乐园、梅园、惠山森林公园、荣巷古镇谋划发展旅游业。3.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分级分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到2025年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和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严守三条控制线,引导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落实“三

27、线一单”管控要求。根据国家及省市对“三线一单”成果运用的要求,做好相关制度政策的衔接,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基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总量分配制度,以容量定产业、定项目、定规划。(二)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力度1.切实保障生态红线安全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按照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和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定期对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开展科学研究,优化保护措施,组织开展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开展生态红线区域环境安全检查。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工作

28、,加强贡湖沙渚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区域风险排查与分析监管。划定防护区域范围,并在环境敏感水域区域设立警示标志,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几率。强化生态红线保护长效管理。完善设置各生态红线区域边界标志和保护标示牌,排查生态红线区域内不符合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制定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生态红线区域管控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涉及生态红线管理的事项进行商议,特别是对涉及到可能在生态红线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同时,完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2.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确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

29、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题。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加强评估考核和执法监督。组织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科学评估,并发布评估结果。适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对违反各类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等规定,造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

30、空间利用自然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为各组团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提供有效的生态防护,以农田和林地为分割城镇建设用地和抑制蔓延的主要元素,将水系作为勾勒生态安全格局边界的骨架,其它重要生态功能区加以补充点缀,形成既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功能,又依托自然将全区主要经济片区组合成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的组团。68第四章 加快经济绿色转型(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太湖创新智慧核1.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深入推进“两业”融合。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两业”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载体。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

31、期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延伸扩展。深入推进金融与产业融合。探索集科技券商、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为一体的全功能科技投资服务平台,做好上市企业库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并引导高科技企业到上海主板或科创板上市,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场外市场挂牌。深入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依托滨湖院所经济的扩大、外延与带动,以及产业集群与院所的紧密合作,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以平台为载体的研发创新和以人才为支撑的智力创新。深入推进产业与城市融合。提升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度,构建一批以城市型形态、制造业内涵、社区化服务为特征的城市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为先导,以有效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为支撑,以高端轻量化生产

32、及集成为手段,聚焦研发、集成、检测等核心环节的都市产业,实现园区形态质态与城市功能形象的协调统一。2.打造自主原创技术重点策源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打造集“服务、交流、交易、共享”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出台科技创新30条政策,设立10亿元区级科技创新基金,承接长三角高新技术转移。增强院所经济溢出效应。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资源,全力搭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间的对接平台,拓展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一所一策”实施,精准对接促成院所项目就地转化。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对接世界一流、国内知名的高

33、校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人才市场平台,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瞄准与滨湖紧密相关的“卡脖子”技术,增强区域创新策源力。大力培育领军创新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作为“链主企业”,持续提升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等资质申报数量与质量,培育一批深耕产业链各环节各领域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促进产业链高端高效、韧性安全。3.打造国家重点产业重要配套区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及规划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的重大机遇,紧跟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发展动向,以滨湖区的“一带四区多点”为依托,充分利用区域人才流、技术流、整合配套能力,衔接发展原发创新后端的设计服务、应用检测、核

34、心制造等环节,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上云入网”、“两业”融合,构建以“工业大脑”为核心的新型制造组织体系,促进产业链协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既有的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车联网等产业优势,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新一代信息产业的研发及应用高地。引导鼓励传感物联、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智能制造,构建智能感知、智能反应、智能调控、智慧运营的智慧城市。生命健康。坚持“医药研发+智能制造+健康服务”三位一体,以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为核心,依托药明康德、华瑞制药、贝迪生物等重点企业,衍生强化完整的生命健康产业链。地海空装备。发挥702所、614所等节点企业在技术研发、企业

35、引进、孵化培育等全产业链打造上的引领和集聚作用,提升中航动控等“两机专项”和深海空间站等项目对经济的支撑力,培育形成高成长性的地海空领域集群。文旅影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打通旅游全产业链。做响灵山品牌,加快大拈花湾项目落地建设;做强融创品牌,扩大对外推介宣传提升知名度;做靓蠡湖新城品牌,打造无锡最美山水会客厅;做大影视文化品牌,依托无锡影都与华为集团合作、三期文创园项目建设,实现片场、演艺、游乐、动漫、文创等功能提升。总部经济。按照市“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积极招引一批区域性、带动性总部企业落户发展,有效培育一批龙头型、引领型存量企业提升为总部企业,整合梳理存量空间,加快

36、规划打造一批总部经济特色园区。4.打造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合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布局一批以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众创空间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以校区、大学科技园的同步规划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引聚科技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集聚创新人才资源。突出“高精尖缺”,实现“外引内培”模式,创新人才引育方式,深入实施“太湖人才”与“滨湖之光”人才政策,主动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设立长三角城市人才工作站,完善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加强“飞地”孵化平台。持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省“科技改革30条”、市“创新10条”等政策落地生效,深化

37、落实“瞪羚计划”培育政策和专项产业政策,加快制定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政策,促进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做强金融创投产业能级。依托省金融创投示范区建设,探索以扩大外商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吸引金融创投多元主体集聚。(二)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打造产业发展引领区1.大力推进企业总部化发展精准培育总部企业。全面梳理锁定区内规模骨干企业、上市及后备企业、新兴瞪羚企业中的优质资源,加强规划引领,适配扶持政策,推动各类企业进一步做强研发、销售、售后等核心环节,建成区域性研发总部、行政总部、销售总部、结算总部等总部型企业,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园。

38、依托长广溪周边等优质的山水资源,规划建设区级总部经济园,以税收产出为标准,大力招引一批上市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总部,在符合规划及生态要求的基础上,集聚一批总部资源。2.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化支撑能力。重点围绕车路协同、5G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依托国家智能交通测试基地、国家超算中心、移动马山IDC园区等平台和项目,加快推动新基建,打造滨湖经济发展新引擎。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突破智能制造关键基础共性技术,聚焦制造活动关键环节,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促进智能制造手段安全可控,提升全区工业智能化水平,增强新基建相关产业在滨湖的发展与成果应用。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

39、网络化技术改造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软硬件与研发投入,发挥工业互联网技术及平台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通讯、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3.大力推进企业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引导骨干龙头制造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延伸,鼓励引导一般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技术创新等战略,大力发展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管理服务等环节,实现现代制造企业和现代服务企业在高端融合。加快服务业高端化。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

40、信息服务、健康养老、节庆赛事、家政幼托等民生服务领域提质扩容。鼓励发展体验经济、首发经济、时尚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三)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定位华东休闲旅游圈1.彰显特色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以全域生态旅游发展为核心,以完善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强化资源保护,注重生态教育,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绿色消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谋划区域旅游发展布局,讲好滨湖故事,将生态特色、吴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等滨湖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产品、品牌活动中。增强“旅游+文化”“旅游+生态”的品牌带动效应,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滨滨有礼”旅游商品品牌,打造资源丰富、风格多样的滨

41、湖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打造产品提升夜经济重点发展一批休闲度假产品,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亲水休闲活动等基地;丰富夜间旅游休闲生活空间,延伸特色旅游购物、夜间演艺、特色美食体验等产业链;培育旅游地接,扶持激励旅行社重视过夜地接业务,提升留宿滨湖游客二次消费。3.精准营销扩大影响力打响“太湖佳绝处,最美在滨湖”旅游目的地品牌。拓展“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重点国际市场,巩固高铁沿线中长线市场,做优江浙沪周边地区短途市场。精心举办“无锡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扩大生态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商旅融合、农旅融合等系列活动的影响力。4.完善配套推进全域化在马山建设滨湖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巴士

42、体系,借力无锡交旅投平台;探索水上乐游线路开发,实现景区景点水路环通快速通道;加快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无线WiFi、慢行系统等一批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四)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推动能源资源清洁利用加强用能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扎实推进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加大散煤整治力度,持续压减非电行业用煤,控制电力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鼓励和推动项目节能量交易机制,推进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广集中式太阳能供热、制冷与通风技术、分布式能源等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

43、点推广中央空调节能、绿色照明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工业炉窑改造等先进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落后设备。强化行业准入,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实施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坚决淘汰不合格及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对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设备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及适当奖励。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公共机构率先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节能服务公司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机构失信黑名单制度。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能源托管等专业服务。2.推动水资源高

44、效利用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入推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并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工作。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指标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加强工业节水。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控制工业用水总量,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强化高耗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推动高耗水行业用水效率评估审查。积极推动高耗水

45、工业企业广泛开展水平衡测试,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节水管理、特许经营、委托营运等模式,改进节水技术工艺,强化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加强城镇节水。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积极推进试点城市开展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强化公共用水管理,公共机构应当率先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全面使用节水型器具。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从严控制洗浴、洗车、游泳馆、高尔夫球场以及餐饮、娱乐、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发展农业节水。全面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逐步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46、,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推动计量收费;加快村镇生活供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加强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优先使用再生水。开展建筑中水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扶持中水技术设备研发生产企业,探索建立建筑中水应用管理制度。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逐步提高。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3.推动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目标,稳定城市发展边界线内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