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直线运动(新大纲版)doc--高中物理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76449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直线运动(新大纲版)doc--高中物理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直线运动(新大纲版)doc--高中物理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直线运动(新大纲版)doc--高中物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直线运动(新大纲版)doc--高中物理 .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第一章 直线运动考点扫描内 容要求1.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2.位移和路程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图、图4.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5.瞬时速度(简称速度)6.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公式,图114.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章知识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其中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应用,难点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把握.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深刻理解基本概念与规律应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它的物理实质和意义.如对位移、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

2、念的理解,重点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2)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熟练应用公式:,正确理解公式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运动图象是一个难点,要把图象的物理意义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认识.(3)在应用有关规律处理实际问题时,要养成仔细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选择合适的规律列方程,并根据方程的特点选用尽可能简单的求解方法. 如选用一些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几个推论, 应用一些数学知识如常涉及的数列、极限等处理追及相遇等问题. 从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来看,本章的知识点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问题中, 例如与力学、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磁场中通电导体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等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

3、,还可以与航空、航海、公路、铁路等交通方面知识或新情境综合复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把握科技动态,如联系生产实际、科技发展实际及现实生活实际,对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要尽快弄清其设置的物理情景,快速从中挖掘出所隐含的一些条件和规律,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知识网络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条件:a、v0共线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加速度运动的描述典型的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s=t ,s-t图,(a0)匀变速直线运动特例自由落体(ag)竖直上抛(ag)v - t图规律,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第1课时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基础过关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

4、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2.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4s初”.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图2-1-1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平均速率:质点运动

5、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5.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 =v/t (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与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考点突破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物体, 叫做参考系.运动的相对性:只有在选定参考系之后才能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或作怎样的运动.对同一个运动,所选参考系不同,对它的描述就可能不同.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取参考系时要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6、.3.质点: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是物的体的形状、体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为使问题简化,就可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4.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可以用从物体的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段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方法梳理1.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2.对加速度的理解:(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

7、,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3)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8、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典型例题例1 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s = a + 2t3 m(其中a为一个常数),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6 t2 m/s。则该质点在 t = 2s时的瞬时速度和 t = 0 s到 t = 2s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A8m/s、24m/s B24m/s、8m/s C12m/s、24m/s D24m/s、12m/s解析:由瞬时速度公式可得 t = 2s 时的速度为 = 6t2 m/s = 622 m/s = 24 m/s,由s和t的关

9、系得出各时刻对应的位移,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t = 0 s到t = 2s 间的平均速度为 = = = 8m/s,应选B。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 ,即可得出注意体会平均速度与瞬间速度的区别。变式训练1:(08年高考上海卷物理)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5s内物体的( )A.路程为65m B.位移大小为25m,方向向上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m/sD.平均速度大小为13m/s,方向向上解析:由题意得选项AB对例2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

10、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解析: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1 小时;小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小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400m,时间为2小时. 易得水的速度为0.75m/s.变式训练2:甲向南走100米的同时,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也行走米,若以乙为参考系,求甲的位移大小和方向.解析:m,南偏西45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6基础过关一、 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2.特点:v=恒量,a=0考点突破一、 匀

11、速直线运动图2211.位移公式:s=vt2. s - t图像:如图212,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速度. 3. v - t图像: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面积”为正,下方为负方法梳理一、正确理解图象意义1. 正确理解位移图象、速度图象中纵轴,横轴的物理意义,注意不能把物体的图象和物体的运动轨迹混同. 2. 位移图象中直线斜率表示速度大小,纵截距表示物体的位移,两图线相交,表明两物体相遇.速度图象中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典型例题例2(2000年全国物理卷考题)如图图222图222所示,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激光器装在上转

12、台M上,到轨道的距离MN为d=10m,如图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为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o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t=2. 5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数字)解析:在t内,光束转过角度 如图图223所示,有两种可能:(1) 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在接近N点,t内光束与MN的夹角从45变为30,小车走过L1,速度应为 由图可知 L1d(tg45tg30) (2)由上两式并代入数值,得v11.7m/s图223 光束照到小车时,小车正在远离N点,t内光速与MN的的夹角从45变为60小车

13、走过L2,速度应为 由图可知L2d(tg60tg45) 由上两式并代入数值,得v22.9m/s 变式训练2:如图224所示为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速度,图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可知汽车在接收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m,汽车的速度是_m/s.P1n1n2P2(a)(b)354012图224解析:设汽车接

14、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刻,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分别为s1和s2(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图中相邻两个刻度所表示的时间间隔为:由图可知,信号P1和P2从发出到被汽车反射回测速仪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由超声波的往返运动可知:则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的时刻分别是图(b)中P1至n1、P2至n2的中间时刻,所以汽车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由此可得汽车的速度为: 17.9m/s)图225例3(北京顺义区2008年三模)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快速确定闪电处至现察者之间的直线距离(如图225):数出自观察到闪光起至听到雷声起的秒数

15、n,所得结果就是以千米为单位的闪电处至观察者之间的直线距离S,S约为( )An Bn/2Cn/3 Dn/4解析:解析:由于光速要远大于声音传播的速度,从雷电发生到人眼看到闪电,光传播的这段时间极短可以忽略,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自观察到闪电起至听到雷声止即为声音传播的时间变式训练3:(年全国高考题) 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测量员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声波遇到较近的峭壁反射回的,则测量员到这一峭壁的距离为x1=vt1=3401.00 m = 170 m;第二

16、次听到的声音是声波在另一个峭壁反射回的,所以测量员与另一峭壁的距离应为x2 =v(t1+t2) =340(1.00+0.50) m = 255 m,因此两峭壁间的距离为x = x1+x2 = 170 m+255 m = 425 m解析:第3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9基础过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判断一直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1)借助定义:看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是否相等;(2)利用s=aT 2(常数)判断,即看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否相等;(3)v-t图象是否为倾

17、斜直线.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说明:(1) 以上四个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 式中s、v0、vt、a均为矢量. 应用时必须先确定正方向.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3)以上四个公式中涉及到五个物理量:在s、t、a、v0、vt中,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 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考点突破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1)s=a

18、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2(2),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点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解题,往往会使求解过程变得非常简捷,因此,要对该公式给与高度的关注.(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4)初

19、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方法梳理一、解题方法指导:1.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运动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及特点,合理选择公式,注意多个运动过程的联系. (4)确定正方向,列方程求解。(5)对结果进行讨论、验算.二、解题方法:(1)公式解析法: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组. 本章公式多,且相互联系,一题常有多种解法. 要熟

20、记每个公式的特点及相关物理量.(2)图象法:如用vt图可以求出某段时间的位移大小、可以比较vt/2与vS/2,以及追及问题。用st图可求出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比例法:用已知的讨论,用比例的性质求解.(4)极值法:用二次函数配方求极值,追赶问题用得多.(5)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典型例题例1一列火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驶来,一人在轨道旁观察火车的运动,发现在相邻的两个10s内,火车从他面前分别驶过8节车厢和6节车厢,每节车厢长8m(连接处长度不计).求:火车的加速度a;人开始观察时火车速度的大小解析:在连续两个10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分别为S188m64m,S

21、268m48m. 由SaT2,得aS / T2(S2 S1)/ T2- 0.16m/s2, 在第一个10s内,由Svot at2,得v07.2m/s变式训练1: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s1s2=37,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解析:设斜面长为s,加速度为a,沿斜面下滑的总时间为t .则:斜面长: s = at2 ( 1) 前3秒内的位移:s1 = at12 (2)后3秒内的位移: s2 =s -a (t-3)2 (3)s2-s1=6 (4)s1s2 = 37 (5)由(1)(5)得:a=1m/s2 t= 5s s=1

22、2 . 5m)例2一质点由A点出发沿直线AB运动,先作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作加速度大小为a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抵达B点时恰好静止。如果AB的总长度是S,试求质点走完AB所用的时间t.解析:.如图所示,令火车在AC段以a1加速,在CB段以a2减速,则解得:变式训练2:原地跳起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 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

23、0m,“竖直高度”h2=0.10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解析:用a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t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ad2 v2=2gh2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地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ad1 V2=2gH 由以上各式可得 代入数值,得 H=62.5m )例3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平均速度为20 ms,BC段平均速度为30m/s,则可求得( )A速度Vb

24、B末速度Vc C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解析:设sABsBCs,m/s=24m/s,,得:VA14 m/s,VB=26m/s,VC=34m/s 答案:ABC变式训练3:(2008全国1)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的速度为v0,通过AB段和BC段所用的时间为t,则有 联立式得 设O与A的距离为,则有 联立式得 24第4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基础过关运动图象和追及和相遇

25、问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典型应用一、运动图象:运动图象问题主要有:s-t、v-t、a-t等图像.用图象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1.s-t图象:能读出s、t、v 的信息(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能读出s、t、v、a的信息(斜率表示加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可见v-t图象提供的信息最多,应用也最广. 位移图象(s-t)速度图象(v-t)加速度图象(a-t)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a0,s有最小值)抛物线(不要求)匀减速直线运动(a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 ,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

26、何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图242典型例题例1(北京东城区2008届期末考)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A、B,质量均为m=0.8kg,在同一粗糙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 图242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A物块受到水平拉力F作用和B物块不受拉力作用的-t图象,求: 物块A所受拉力F的大小; 8s末物块A、B之间的距离s.解析:设A、

27、B两物块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由-t图可得: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对A、B两物块分别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 = ma1 , f = ma2 由式可得:F = 1.8 N设A、B两物块8s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由图象得: 所以 s = s1s260m 变式训练1:一只老鼠从洞口爬出后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与其离开洞口的距离成反比. 当其到达距洞口为d1的A点时速度为v1若B点离洞口的距离为d2(d2d1),求老鼠由A运动至B所需的时间.解析:老鼠的运动既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不能用公式计算求解. 因此可以用图象法. 由题给条件可得 v=k/d,其中k是比例

28、常数,其图象是一条双曲线,而d-1/v图象却是直线老鼠从A到B的运动时间t等于图中画有斜线的梯形的面积值. 所以 解得: 例2在十字路口,汽车以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方向行驶,求:(1)什么时候它们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在什么地方汽车追上自行车?追到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解析: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所用时间为t v汽atv自 t10s 最远距离xx自x汽 v自tat225m设汽车追上自行车所用时间为t此时x自x汽v自ta t2 t20s 此时距停车线距离 xv自t100m此时汽车速度v汽a t10m/变式训练2:火车以速度匀

29、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有另一列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对地、且)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应满足什么条件?解析:解法1:用解析法. 若后车加速度大小为某值时,恰能使两车在速度相等时追上前车这正是两车恰不能相撞的临界状态,有联立解得:则当时,两车即不会相撞解法2:根据数学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要使两车不相撞,其位移关系应为要使对任一时间t不等式成立,则解得:解法3:用相对速度求解以前车为参考系,则,后车相对前车做初速度为、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相对位移,则不会相撞有则例3在某铁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外安装的自动拦木装置如图243所示,当高速列车到达A 点

30、时,道口公路上应显示红灯,警告来越过停 车线的汽车迅速制动,而且超过停车线的汽车能在列车到达道口前安全通过道口. 已知高速列车的速度V1=120km/h,汽车过道口的速度V2=5km/h,汽车驶至停车线时立即制动后滑行的距离是S05m,道口宽度s26m,汽车长l=5m.若栏木关闭时间tl16s,为保障安全需多加时间t2=20s. 问:列车从A点到道口的距离L应为多少才能确保行车安全?图243解析:由题意知,关闭道口的时间为16s,为安全保障再加20s,即关闭道口的实际时间为t0201636s,汽车必须在关闭道口前已通过道口,汽车从停车线到通过道口实际行程为S2651546m,需用时,由此亮起红

31、灯的时间为Tt0t1,故A点离道口的距离应为:Lv1T2304m变式训练3: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 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 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 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 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解析: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

32、所用时间为: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 S1S2 S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S26.5 m)第5课时 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基础过关一、自由落体运动1 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2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3 规律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 h= v2=2gh二、竖直上抛运动1 条件:竖直向上的初速度,物体只受重力作用2 特点: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 全过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属于广义匀减速直线运动类型3规律 : (1)

33、将竖直上抛运动分为上升和下落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计算.上升时间t1上升时间t1: 上升的最大高度H:下落时间t2: 由 得落地速度v2: 全程时间t:(2)由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知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的受力情况及加速度是相同的,那么能否把这一运动看做一个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呢?若匀减速至vt=0后受力情况不变,物体则被反方向加速,回到原来位置时总位移s=0;末速度vt=-v0,如图2-5-1所示可见,只要设定物体运动的正方向,规定矢量的正负号即可将竖直上抛 图2-5-1运动的全过程看做统一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来处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平均速度公式: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考点突破一、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

34、动的规律:(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tgt位移变化规律 Sgt2/2(2)推论:Vt22gs(3)特点:V1 V2V3123S1S2S3 122232SSS 135SSSSSgT2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1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具有对称性:(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2竖直上抛的两个特征量:(1)上升的最大高度hm=(2)上升到最大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从最大高度落回抛出点的下降时间相等,即:t上=t下=v0/g方法梳理1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

35、律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零,并且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2由于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在同一位置上抛速度和下落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有时可以利用这种对称性求解,使解题过程简化.典型例题例1一物体在距离地面高h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不计空气阻力,经过t时间后落至地面,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v,则( )A物体通过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时间之比为1:(一1)B物体通过h/2处的速度为v/2C物体通过t/2处的速度为v/2D物体经过前t/2和后t/2的位移之比为1:解析:由于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比为1:3:5:,连续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为1:() : ():,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可判断A、D正确设物体通过h/2处的速度为v/,v/20=2g v20=2gh ,所以B错误又由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得:物体经过t/的速度为v/2,故C对,因此本题应选ACD变式训练1: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一秒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多离地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解法1:设下落的总时间为(t+1)s,最后一秒内的位移,列方程:25=,t=2s,解法2:根据解法1的假设和自由落体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