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最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最新).ppt(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简介,孟子思想,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2、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 6.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孟子,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
3、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
4、、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历史背景,觳觫h s 便嬖pin b 放辟fng p 畜妻子x 庠序xing 孝悌t 颁白bn 褊小bin,邪侈 ch 则王wng 胡龁h 彼恶知之 w 忖度cn du,课文朗读,整体感知,结 构 层 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1-20),齐宣王未实
5、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21-33),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应怎样划分?,第一部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是不为。,第一层(12),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二层(314),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第三层(1520),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分三层,研读课文,第一层(1-2),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
6、王道”。,第一部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是不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 )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 )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使闻,孔子的弟子,谈论,传述,同“已”,停止,称王,第二层(3-14),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说:
7、“德行怎么样,就可以称王了呢?”,曰:“保民( )而王,莫( )之能御也。”,安民,(孟子)说:“安民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没有人,曰:“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像,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 )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于,于,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 )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 )无罪而就( )死地。”,到
8、,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祭,恐惧战栗,像这样,走向,对曰:“然则( )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呢?”,既然这样那么,替换,之乎,曰:“有之。” 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这,(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
9、是于心不忍。”,吝啬,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狭小,就是,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对感到奇怪,怎么,哀怜,区别,(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
10、“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理所应当,曰:“无伤( )也,是乃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妨害,方式,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第三层( 15-20),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王说(
11、 ),曰:“诗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同悦,高兴,心思,揣测,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夫我乃行之,反( )而求( )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有所触动,回头,探求,想不出是为什么,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思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 )之乎?” 曰:“否。”,禀
12、报,古代以30斤为一钧,视力,尖端,整车柴火,赞同,认可,(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推及,功德,呢,然则一羽之不举,为( )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 )保,为不用恩焉。,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
13、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是,被,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统一天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异( )?”,表现,区分,(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曰:“挟( )太山( )以超( )北海,语( )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夹在腋下,泰山,跳过,弯腰作揖,(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
14、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告诉,老( )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敬爱,爱护,推广,转动,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云:刑( )于寡妻( ),至于( )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 )加诸彼( )而已。,同型,做榜样,正妻,推广到,治理,拿这样的心思,别人,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
15、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故推( )恩足以保( )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 )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推广,安抚,超过,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 )之!,“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
16、下吧!,称量,丈量,思量,第二部分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一层(2129),论述“霸道”的危害。 第二层(314),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分两层,第一层(2129),论述“霸道”的危害。,抑( )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难道,使受到危害,结仇,痛快,“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么?”,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最
17、想,(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曰:“为肥甘( )不足于口( )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抑( )为采( )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肥美香甜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同“彩”,(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绚丽的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还是,不够吃,君主左右宠爱的人,曰:“否,吾不为是( )也。”,这,(齐宣王)说:“不是,我
18、不是为了这些。”,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 )而抚四夷也。,开辟,使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以若( )所为,求若( )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也。”,如此,爬上树去找鱼,(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如此,王曰:“若是( )其甚( )与?”,如此,厉害,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
19、必有灾。”,恐怕,(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第二层(314),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20、。,海内之地,方( )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纵横,总计面积,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盖( )亦反( )其本( )矣。,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根本,指王道仁政,反通返,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 )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诉( )于王。,(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
21、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当官的,做生意的,存放,涂通途,憎恨,奔走求告,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第三部分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一层,论述施行王道的总体方法。 第二层,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分两层,王曰:“吾惛( ),不能进于是( )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 )之。”,惛同昏,糊涂,达到这一步,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愚钝,谦辞,试行,
22、第一层,论述施行王道的总体方法。,曰:“无恒产( )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有长久安居守分之心的,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固定的产业,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普通百姓,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放和侈同义:纵逸放荡。辟和邪同义:行为不轨,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没有不做的了。,不遵守礼义法度,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同网,张开罗网陷害,处罚,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
23、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丰衣足食,年荒年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规定,养活,丰年,往,到,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 ),奚( )暇治( )礼义哉!,足,只是,何,讲求,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
24、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穿,(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种,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猪,季节,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
25、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第二层,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 )悌( )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慎重办理,学校,告诫,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统一天下,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这样的事情的。”,总结全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心,思路,艺术特色,保民而王,王道可为,霸道有害,具体措施,迂回曲折,气势磅礴,朴素真诚,比喻贴切,思路及特色,中心思想
26、,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文言知识总结,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 通假字,同“已”,止。,同“悦”,高兴。,通“型”,作榜样。,通“盍”,何不。通“返”。,通“欤”,语气词,通“途”。道路。,通“矣”,了,表示确定语气,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二、 古今异义,吝
27、啬,的原因,用来推及到,推广到,妻子儿女,中原地区,可以凭借,接着就,特殊词义,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述说,谈论。,之乎,合音词。,恐惧发抖的样子。,代词,表疑问,怎么。,伤痛、哀怜。,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对感到奇怪。,远离。,视力。,敬爱;老人。,爱护;幼儿。,用秤称。,用尺量。,三 词类活用,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危
28、士臣:,朝秦楚:,小固不可以敌大:,是罔民也:,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名词作动词,种,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使动,使受到危害,使动,使来朝见,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动,使听到,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四、特殊句式,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3、省略句,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 将以( )衅钟 将以( )求吾所大欲也 明以( )教我 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于,之,之,之,之,4、宾语前置句,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臣未闻之也,由何知吾可也,牛之何,然则不举一羽,不见舆薪,以何异,未有之也,莫能御之也,5、状语后置句,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树之以桑,王于堂上坐,于诸侯构怨,于王之朝立,以羊易之,以桑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