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探秘-感慨“磨盘山之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历史探秘-感慨“磨盘山之战”.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感慨“磨盘山之战” 1658年对于南明永历政权来说是很不幸的。清朝三路大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个方向同时向永历政权进逼,由于种种原因,南明军节节失利,被迫退保云南。到了1659年,战局并没有好转,永历政权决定退守中缅边界一带。清军穷追不舍。明军统帅李定国将军集中精锐部队设伏于地势险要的磨盘山,准备消灭进犯的清军,维持住永历政权的最后一线生机 本来,清军骄横无备,不少人进入了李定国设下的伏击圈,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南明官员卢桂生向清军统帅吴三桂告密,吴三桂大惊,连忙下令清军撤出来,并发炮轰击山上的明军。明军被迫出战,一场血战开始了双方伤亡惨重,李定国被迫率军撤走。永历帝朱由榔更是惊慌失措,被迫逃亡
2、到缅甸 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描述磨盘山之战的经过,而是想抒发本人发出的感慨 一、一想起磨盘山之战的背景,本人就有一种深沉的悲愤感。 当明清战争刚开始时,明朝的综合实力占据上风。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局势对明朝越来越不利。清军入关后,明朝宗室先后建立了几个政权。可是,这些小朝廷不但没有完成恢复大明江山的使命,反而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崩溃。最后,连永历帝也被迫退守中缅边界地区。试想:如果明朝的政治清明一点,社会矛盾缓和一点,军队的战斗力再强一点,帝王的素质再高一点最后会退到边境地区吗?磨盘山之战还会发生吗?一个泱泱大国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败
3、类,这些败类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帮敌人的大忙,使本民族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如前文所述,清军本已进入李定国设下的伏击圈,可南明官员卢桂生叛变投敌,使局势急转直下。如果没有卢桂生,如果卢桂生不叛变,磨盘山之战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吴三桂可能会丧命,他所率领的清军精锐可能遭到灭顶之灾。南明永历政权就会暂时稳定下来,永历帝就不会马上跑到缅甸去,抗清势力的士气就不会急剧衰退。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永历帝逃到缅甸后也没有过上安定的日子,最后被缅甸当局交给清军 但是,如果我们思考问题时再深入一点,就会问:“南明王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败类?”根本原因还是政权腐败、民心不固!人性是有弱点的,在危难的局势面前,不能
4、指望每一个人都不出卖自己!就算没有卢桂生,李桂生和王桂生可能会窜出来! 三、统治者不能把战争的希望寄托于侥幸的战机上,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 就算没有卢桂生,就算明军取得磨盘山之战的胜利,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抗清大局。因为:从当时的实际形势来分析,清朝的综合势力已经占据明显的上风,就算清军在一次战役中失败,统治集团也可以调集重兵重新进犯。我们不能指望明军在以后的战役中都能获胜。最后,恐怕永历帝还是要逃亡到缅甸去。 其实,当初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选择退守中缅边疆地区,这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边疆地区的经济是落后的,人口是稀少的,交通是不发达的,信息是闭塞的,缺乏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质条件,在战略上也
5、缺乏回旋余地。何况,永历帝先退到边疆,再逃亡到缅甸,就会严重动摇广大抗清战士的斗志,使他们对前途感到渺茫。可惜,永历帝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在强敌面前一跑再跑,最终自食其果! 四、李定国将军在危难之际依然敢于同敌人拼搏!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人物。 李将军是一位品德高尚、智勇兼备的将军。他曾经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然而,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限制,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其实,他本来是反对永历帝退往边疆地区的,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向皇帝屈服了。李定国知道:以其被清军用慢性消耗战拖死,还不如放手一搏,出奇制胜。于是,他策划了磨盘山之战。由于叛徒的告密,他没有达到战役目的,自己的军队伤亡惨
6、重,不少忠勇的老部下也英勇战死了。近代革命家李根源先生写了一首诗: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牺牲者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李定国将军在将士中的巨大号召力。磨盘山之战后,李定国并没有向敌人屈服,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站在抗清斗争的第一线。艰难地支撑危局。最后,因为积劳成疾,他在中缅边界去世了。正因为李定国具有矢志抗清、决不动摇的精神,从而大大激励了后代的反清志士。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在一次演说中曾经说:“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就是希望人们继承李将军的遗志,发扬他的精神,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 历史是会过去的,但历史又是需要记忆的!有
7、记忆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总结。有总结才会有进步!李定国生平简历;下面的资料来自百度网: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
8、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