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164155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讲第二节第一讲第二节 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社会分工论创作背景 涂尔干所处的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后危机重重、疑影重重的时代。大革命既 首次全面践行了现代政治的最高构想,也让民主带来了“暴政” ,旧制度再次复 辟(托克维尔,2015) 。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处于危难之中,极端个人主义盛 行,怀疑情绪高涨,到处都是抽象的观念和成见;家庭纽带解体,经济竞争激烈 而残酷,赤贫阶层大面积出现;在政治上,民众充满着暴戾之气,而上层政权因 派系林立, 合法性丧失经常瞬间性地倾覆和更迭而紧接着全社会又再次掀起要求 革命的浪潮。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普遍陷入的“失范状态” (涂尔干,2000; 渠敬东,1999)

2、 。身处矛盾重重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涂尔干期望可以通过社会 科学的研究发现社会失范的根源,从而诊治社会疾病。面对这种情势,涂尔干所 做的工作,首先是从人心、制度和政治构想上全面清算大革命的遗产,具有实证 意味的自杀论就是其清算大革命的成果之一。另一个重要成果是,面对西欧 社会急剧的分化把人们带入现代复杂社会的混乱局面, 他看到了社会 “有机团结” (organic solidarity)的增长潜力和积极机制,发表了垂范后世社会科学的社会 分工论 ,由此开创了社会科学中把社会分化与社会团结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动 力机制来看待的传统(高丙中,2006) 。接着,涂尔干拓展了现代社会之形成的 历史资源

3、从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历史研究中拓展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解释链条。 与此同时, 他也开启了社会自成一类的神圣性研究向原始宗教加以引申的问题线 索, 显露出从整体上回应和重建卢梭和康德等人奠定的现代问题的理论志向,从 而最终从道德个人主义、 群体组织和国家政体的总体面向上提出了重建社会和政 治的完整方案(渠敬东,2014) 。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究竟想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对于大革命后的社 会危机,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及自杀论中做了清晰的判断:整个社会所 处的失范状态,其原因恰恰在于社会政治的运行革除了一切传统因素的作用。一 方面,每个人不再受到传统的家庭、共同体和职业群体的保护,因社会疏离而产 生的

4、极端自我主义的原子性个体, 沉浸在抽象意识的妄想中不能自拔; 另一方面, 政治体也因缺乏社会中间团体的保护带,而沦入不断革命的怪圈之中。因此,在 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切实的中介环节让孤独的个体重新获得群体的依恋感 和道德上的自足,同时让现代民主政治落实在一种既能够有效地组织经济生活, 也能够充分地代表公共政治诉求的环节上,便成为了重建社会的基本路径(渠敬 东,2014)。他的 社会分工论直接证明的是:社会新的分化(过程)能够产生 新的整合(机制)(高丙中,2006)。其在阅读上还起到了在诸多对现代社会的失 望中建立关于社会发展的信心的效果。涂尔干正面(乐观)看待当下社会的技巧, 是强调社会分

5、工所导致的社会复杂性与作为个人幸福指标的人格的发展和作为 公共规范的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内在的、 正面的必然联系。 他的分析让世人相信, 在新型的社会里,个人更有机会让人格得到更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必然造 成社会的无序,而是恰恰相反,必然让社会更有机会达成公共规范或他自己爱用 的“社会道德”(高丙中,2006)。所以,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研究起点, 也就是他自己设的问题: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 主,他就越依赖社会?为什么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紧 密?换句话说,他直接研究的是,在一个专业化(个人多样化)日趋细密或分化 (社会复杂化)日益突出的社会,如何

6、才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包括社会道德或公共 规范)?(高丙中,2006)所以,本书首先是对社会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 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对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 的社会秩序的失范问题的讨论(涂尔干,2000)。 涂尔干证明了分化和整合可以同时存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中, 逐渐失灵的机械 团结可以被有机团结所取代, 并且这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他在 社会分工论 的第二版序言中认为是职业群体和法人团体构成了有机团结的承载物。 处于快速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其有机团结的承载者会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埃米尔涂尔干 著. 渠东 译. 社会分工论. 上海:三联书店, 2000. 2托克维尔 著. 冯棠 译. 旧制度与大革命.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渠敬东.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对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构建J.社会学 研究,2014,29(04):110-131+244. 4高丙中.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6(03) : 110-123+206-2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