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节渊源参考讲话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节渊源参考讲话 .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旗下的讲话:清明节渊源参考讲话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特别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特别有名的,如今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确实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确实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
2、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如何也找不到。因此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辞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肠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事实上,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
3、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人们就预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如此渐渐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络,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步改为一天,唐之后便交融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风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步把寒食的风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妨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假设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唐代
4、开场,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开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可以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别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大唐时当之无愧的假日“黄金周”,一连放假七天的是寒食与清明。国画中国宝级的第一长卷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日的民间百态。而提到“十年修得同船渡”的漂亮传说,撮合祭祖归来的许仙与白娘子同舟而行的那场旷世奇缘的春雨,也飘落在清明这一天。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渐渐地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给予确信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祖先与中华民族注重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截了当联络起来,认为清明节俗表达了中国
5、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认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对祖先与先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祖先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入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开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时至今日,祭祀祖先仍为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清明时节,不仅故地亲人要上坟祭扫,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故乡,祭奠祖灵。与此同时,沐浴着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尽情地享受这春天的暖和,也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文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