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隆中对(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隆中对(导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2 隆中对课题隆中对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积累重点词语。(重点)2.引导学生学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3.启发学生感受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他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
2、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标题是后人加的。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念念不忘兴复汉室,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问计于诸葛亮,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并按照他的建议开始了兴复大业。文体知识对 即对策,是古代臣子回答君主所问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读准字音诣(y) 殆(di) 胄(zhu) 沔(Min)躬耕(n)
3、陇亩(ln) 乐毅(Yu) 屏人(bn)倾颓(tu) 猖蹶(ju) 吴会(Kui) 存恤(x)诸戎(rn) 好为(ho) 屯新野(tn) 挟天子(xi)度德(du)箪食壶浆(dn)刘璋(zhn)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古今异义时人莫之许也(古义:承认、同意 今义:允许)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遂用猖蹶(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此用武之国(古义:地方 今义:国家)时先主屯新野(古义:驻扎 今义:聚集,村庄)抑亦人谋(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凡三往(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 今义:太阳)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一词多义为: 好为梁父吟(唱)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者(成为)贤能为之用(表被动,“被”)然: 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可是)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威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已:然志犹未已(停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自董卓已来(通“以”,表时间的界限)遂:由是先主遂诣亮(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遂用猖蹶(就)因:因屏人曰(于是、就)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犹:然志犹未已(仍,还)犹鱼之有水也(犹如,好像)用: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
5、运用)谓:君谓计将安出(认为)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告诉,对说)好:好为梁父吟(读,爱好)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好)诚:此诚不可与争锋(确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如果)词类活用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装。壶,名词做动词,用壶盛)先主器之(名词做动词,器重、重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方位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南)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方位名词做状语,对外,对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做状语,一天天)思贤如渴(形容词做名词,有才能的人)保其岩阻(动词做名词,形势险要的地方)文言句式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君与俱来(“与”后省略“之”,应为“君与之俱来”)倒装句: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应为“欲于天下信大义”)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信义于四海著”)被动句:贤能为之用(“为”表被动,可翻译为“被”)新课导入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千古奇文。新课展开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我没有
7、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3.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您呢?【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对刘备“问计”的作答,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的故事。【再读课文,梳理结构】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35):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6):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依赖。【分析人物形象】1.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8、?在本课中他们是怎样的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较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1)用叙述的方式正面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特别是“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徐庶的评价,文末关张不悦、刘备的评价等。(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丰满。【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
9、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 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之争锋的结论3. 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4.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的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5. 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
10、优越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6. 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内政:革新政治。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7. 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生甲:诸葛亮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有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生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
11、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写作方法运用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 选材精当,详略分明。本文是诸葛亮传记的一部分,在记叙中,凡是能够表现诸葛亮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的则予以详写,对涉及徐庶和刘备等人的则略写甚至不写,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2.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文章一开始写“亮躬耕陇亩”,先说诸葛亮身世的平凡,接着写他的身形和不同凡响的自比。紧接着又以“时人莫之许也”和崔州平、徐庶“谓为信然”,介绍了两种人对诸葛亮截然不同的评价,造成悬念。随后又通过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而将其推荐给刘备
12、,对诸葛亮做进一步颂扬。明写刘备“凡三往,乃见”,暗示诸葛亮的不平凡。对答部分则集中笔墨来表现诸葛亮的“卧龙”才干,紧扣上文各个段落。最后又通过刘备的“善”和“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赞语,进一步衬托诸葛亮的才能。通篇环环紧扣,前后连成一气,文章结构就显得十分严谨,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力量。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才干。刘备与诸葛亮的问答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是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13、【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妈妈的辛劳,15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教学反思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所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文言文学习上,更加效果显著。因此我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对学生疏通文意,掌握字词大有裨益。课前小练习的设计既能节省课时,也能增大课堂容量,更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学习的氛围十分轻松。方法指导:掌握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4、: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中的“卑”即为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卑鄙”则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恶劣。对于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古义的掌握是关键,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来帮助理解:1.从字形上分析。2.从语境中分析。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
15、、近义词上分析。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分析。参考译文:1.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该委屈自己大驾亲自去拜访他。素材积累: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没有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