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说课以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说课以及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教学设计执教人:陈 琼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样?)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齐读)二、释诗题,解诗意。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2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呢?说说你对王维的了解。3再来读读诗的题目。(注意停顿)4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诗,更要知道怎样来自己学诗。怎样来自己学呢?接下来,我就要考考大家会不会自己学诗。拿起书,自己读,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了诗意,你会读得更出色。5怎么样
2、,都学会了吗?谁来读一读?他是在读诗,而且是用现代的方法在读诗(板书:读),古人可不是这样读的,看见过古人读诗吗?(生:摇头晃脑)不只是摇头晃脑,而是在吟诗(板书:吟),吟出了诗的韵味儿。想不想象古人那样来吟诗?那就请你听好了。三、讲平仄,练吟诵。1古时候很多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板书:平仄)2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很简单,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分别是第-前两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举个例子比如“渭城”,“渭”是几声,哪个声调?“城”是几声,哪个声调?怎么读呢?遇到平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延长,那就叫做平长,如果遇到仄声,读的时候要把它的声音收短,那就叫做仄短,为了区分容易,用
3、“”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标上平仄,这首诗就成了这样,请看屏幕。(课件)3.平长仄短的规律知道了,还要知道朗读的规律。读时要两个字一读,关键看第二个字,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把它的声音延长,如果这个字是仄声,就收短。先来看“城”,平声还是仄声?把声音城渭城朝雨第一句整首诗4指名读,齐读。四、创情境,入意境。1.有一首古琴曲叫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就是根据这诗谱曲而成,想不想听?闭上眼睛。(播放,范读。)当你静静地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语言描绘一下。引导:雨后,呼吸,这里的空气 这里的柳色 这里的客舍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2.可是,
4、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注意到酒了吗?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引读: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 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生读“劝君”3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此次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一别,朋友要到哪里?(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4当时的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啊?(播放视频)(画外音:这便是当时的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满目的荒凉,陪伴他的只有那无尽的荒草,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此刻,
5、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呀?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师: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难觅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所以的牵挂、所有的担忧统统化作生读“劝君”5正所谓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朋友,举起酒杯吧!生读“劝君”6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喝完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配乐诵读)7喝下这杯酒了吗?什么滋味?(板书:情)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8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逝了,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
6、再一起吟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师生共读。五、课外拓展1古诗当中,关于送别这一话题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课前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平仄式诵读法来读一读。2(示别董大)这里有一首老师非常喜欢的送别诗,用平仄式诵读法练习读一读。3是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新的生活,老师就把这句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你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下课。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教学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20课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古诗教学,在进行教案
7、撰写时,把握不好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觉得如此简简单单的28个字,怎样才能把它上得生动,上得学生能够理解呢?于是 ,我先听取了师傅陈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根据陈老师的教学安排,再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将两首古诗的教学过程都分为两个教学环节:一、导入;二、学习古诗。所不同的是,教学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古诗,从埋下伏笔,为第二首古诗教学时的总结学习方法打下基础,这样起到了教师的一个“引导”的作用。在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时,我首先进行复习导入,通过相互背诵、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一步进行情感渗透,使得浓浓的送别之情渲染开来,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而学生的注意力也
8、被拉拢,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在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回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方法,由教师引导,总结学习古诗方法。在充分的回忆、交流、讨论过程中,总结得出学习古诗五步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想意境悟表达。为新诗的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按照“五步法”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在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知诗人,了解著名诗人王维,做好相关积累。从解题意,学会分析古诗主要内容,从而再自学明诗意,就更容易掌握了。最后从想意境、悟表达环节中知道学生学会分析(先写景,后写情,借景抒情;表达作者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9、)。通过五步法的学习,整堂课教学流程安排合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想结合的学习方法;再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与情感铺垫,古诗教学也就变得条理清楚,并且课堂氛围活跃,萦绕着浓浓的送别之情,教学效果明显。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人的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10、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重难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一、入诗境: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
11、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二、读诗文: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
12、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
13、,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
14、,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
15、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六、拓诗篇:“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20课、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上课资料教 师:陈 琼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