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摘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一)苏轼豪放词的清雄旷达(二)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三)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及在语文教学中崇高的美学意义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艺术风格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一生屡遭残害,虽有郁郁不平之感,却为其豪情所掩,使人只见其放旷的一面。后人视苏词为豪放之宗。苏词豪放,表现在慷慨激昂、粗旷飘逸。其词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健,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流露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那种坦荡坚贞的品格和风流潇洒的气度对后世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苏轼豪放
2、词风格为何具有无穷的魅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苏轼豪放词的清雄旷达苏轼豪放词的典型风格可概括为:清雄旷达。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属于这一类清雄旷达之豪放者,约有四十余首。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作者已47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到了“乌台诗
3、案”的严重打击,思想异常苦闷,因此,他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不可能完全忘怀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便无法保持内心暂时的平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与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而出。念奴娇正是这一时期传诵最广的名篇,也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开篇“大江东去”二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词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感慨由此生发。次
4、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人道是”三字,既烘托出古代战场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声名,同时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真正鏖战之地,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乱石穿空”三句是词人目击之奇险风光,惊心动魄: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世显示着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风流人物”所建树的丰功伟绩。这三句,有仰视、俯视之所见,有远景、近景之交叉,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江山如画”两句,一笔收束,总上启下,自然地由古代战场过渡到古代英雄
5、人物。下片可分两段。从“遥想”到“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作者赞佩与向往之情。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1)。它那永世不衰、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也就产生在这里。这首词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临怀古词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念奴娇艺
6、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以抒写词人的理想抱负与老大无为的感概为核心。词中描摹江山如画,渲染周瑜的功绩,都是为了使这一感慨表现得深沉、悠长而又具体。这首词另一特点,便是语言精炼而有特色,用墨不多而形象却异常鲜明。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长江,波涛汹涌,赤壁矶头,山势险峻。在此背景里出场的历史人物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当年的周郎何
7、等风流儒雅,从容不迫,料敌如神。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无怪被后人叹为“古今绝唱”了。比念奴娇写得略早一些的水调歌头,是中秋之夜咏月兼怀念弟弟子由之作,同样被人们认为是苏轼词中的杰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
8、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
9、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2)。念奴娇与水调歌头内容和题材虽有所不同,但意境却同样神奇壮美,风格也同样豪迈奔放。这样的词在苏轼现存词集中还可以举出不少。如念奴娇咏中秋,意境与水调歌头近似,词云: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中秋开阔的夜空,万里无云,长空浩浩,冷光相射,如置身琼楼玉宇,如在清凉国。对此美景,词人举杯邀月,醉饮起舞,拍手狂歌。由上可见,苏轼词的清雄旷达的风格,在通常
10、情况下,总是和词中壮美的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拍岸的江水、穿空的怪石、挺拔的大树、浩瀚的夜空等等,这一类景色随处可见,这一类清奇雄健的自然景物,又往往被词人放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来加以描绘,于是便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从人物与人世方面来看,苏轼词的清雄旷达的风格,又总是和羽扇纶巾的风流人物、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士、把酒问月的诗人、乘风破浪的渔父等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鲜明地表现出词人的理想抱负与乐观进取、积极用世的精神。苏轼的词跳出了“香而弱”与“艳而软”的陈旧的圈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苏轼具有清雄旷达作风的词作在他传世作品中虽所占的比例是少数,但因其全新的风貌而引起广泛注意。无论是当时的批评者
11、还是后来的称颂者,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小部分的作品之上,而相对地忽略了苏轼的婉约词作。所以,苏轼这一类具有阳刚之美的词作便在词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
12、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而丧失生活情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
13、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1、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
14、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2、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
15、感情。苏辛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生机。辛弃疾进一步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3、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更见其技艺的高超。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
16、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同样运用口语,同样新鲜活泼的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4)(二)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1、环境的改变,使“豪放词”的创作成为可能。苏轼出身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深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17、嘉佑六年(1061),他通过直言极谏科的制策殿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同年底到治所所在地扶风(今陕西扶风县)任职,正式踏上了荣辱不定、政治风波叠起的坎坷仕途。熙宁初年,他在朝任职,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多次奏对自己的见解,引起神宗皇帝的不满,招来诬告,致使他的仕宦之途荆棘遍地,坎坷崎岖,沉浮起落,难有作为,只能是辗转奔波,往返彷徨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荒野蔓径。政治理想纵使胸怀天地之无私,仍然难以用世,无所作为。感受到人心的险恶和情势的危急,苏轼力求自保,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杭州的歌台舞榭与美丽湖山,使苏轼陶醉其中。在词作流行于杭州的同时,苏轼的上司陈襄
18、也奉劝他作词,因此,苏轼开始了作词的道路。由于生活舒适,城市繁华,整天游玩的苏轼写出来的词固然多属艳词,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然而,到了文化闭塞、景物寥落偏僻的密州,清苦、寂寞的生活使人郁郁寡欢,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苏轼的词风,使其词不再仅仅描写风花雪月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写出粗犷的“豪放词”便成为可能。 2、心境的改变使苏轼写出了阔达超然的词作。为了远身祸,求为外任,苏轼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出京作地方官,他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八九年的时间,撮然辗转迁徙,但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体察民间疾苦。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流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
19、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舒宦、李定晦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论罪。从元丰二年七月被押,到十一月释放,苏轼在狱中倍受诟辱,几置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得贬出。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生活、思想与创作也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苏轼狱后,被贬为黄州团陈副使,但不得签押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酬而苦闷;另一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
20、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高峰。(5)3、直爽豁达的性格促成了苏轼“豪放词”的产生。苏轼从小热爱自然,胸襟开阔,他开朗诙谐,生性阔达,经常出访名山名僧,为人直爽,在科举时写文章不拘成法,当被询问文中典故所出时,他一句“想当然耳”就表明了他性格的耿直。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使苏轼写作了豪放的词。(6)4、创作技巧的日臻成熟使苏轼可自成一家写作“豪放词”。苏轼到任杭州才开始写词,在杭州的日子是他创作的初始阶段。此时,刚刚学写词的苏轼,得到张先等人的指导。由于对
21、词一窍不通,他只好先从形式上学欧阳修等大家写词,并不注重思想内容的倾注与展现。这些词空有艳华丽词藻而无哲理可言。经过一段时间,苏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脱离别人的影子,独立思考,创作自己特有的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密州,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寻求超然解脱的要求,加上创作技巧的成熟,苏轼写下了当时独领风骚的“豪放词”。 (7)(三)苏轼豪放词的影响及在语文教学中崇高的美学意义在豪放词方面苏轼是时代的领跑者,尽管具有清雄旷达词风的作品在现存苏轼词中为数并不甚多,但它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历史性作用,为后代的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美学范式和空间,特别是在语文
22、教学中具有艺术的思想启蒙作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宏阔的气势,洗练的语言,向接受者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激越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所以,我们通常欣赏那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不禁会脱口惊叹:“多美的大海啊!”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课题组成员实验中学范老师做了这样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了解苏轼,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搜寻一些影音文件,如百家讲坛:苏轼的创作与其人格魅力视频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这方面材料的积累,全面地了解苏轼。第二课时:演讲“我心中的苏轼”,在这位几乎十全十美的文学巨擘面前,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会无动于衷的。第三课时: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再次
23、感受东坡情,领悟豪放词。这样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深化了学生对苏轼词的审美心境,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8)。苏轼豪放词以其最高境界创造美,起到了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的崇高美学效果。参考文献:1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要语文出版社 1986.93王水照 苏轼的创作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线,1984.14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年01期 陈景云5苏轼研究6苏轼评传 王水照 朱刚 南京大学出版社7王水照.苏轼豪放词的涵义和评价M.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二辑8美学原理 将孔阳 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报考专业: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论苏轼豪放词的艺术风格准考证号: 051002200203论文作者: 马 卫 红指导老师: 韩理洲教授时 间: 2007.10-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