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龙凯没去过江苏洋思中学。还记得那时我们刚参加工作,当时旬阳刮过一阵学习风,主要是理论学习。2011年有幸去了河南永威中学,洋思的老掌门人蔡林森入主中原大地3年有余之际。听报告、参观校园、看课、参加教研评课,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实事求是。我们在贯彻教育方针时把最基本的事创造性的做好就行了。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提炼,再到实践中检验,再实践的一个漫长而艰辛过程。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节点:一、注重预习(自学)洋思中学的“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
2、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二、注重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三、注重训练(作业、检测、实验)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不得抄袭。“当堂训练”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发散性思维原则。选练题目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量力而行原
3、则。选练题目要适度、适量。适度就是难易适中,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所谓适量就是作业总量以学生在15分钟内能完成为限,又不偏少。三是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选练题目要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四、注重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洋思课堂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洋思的课堂依然是教师预设问题多,学生被动思考多。学生必须按照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去阅读教材,学生必须按照教师出示的习题去巩固练习,整个课堂仍然是学生解答问题多,提出问题少。如果能让学生从被动做题到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
4、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我认为这时我们可以实践探索的。五、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教学模式不能代替教学内容,它只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洋思中学的课堂偏重于追求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而缺失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与新课程倡导的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理念仍有差距,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我们应鼓励教师要学习洋思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边学习边推广,边实践边发展。这样一个源于洋思经验经过本土实践的新课堂模式才可能诞生。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
5、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指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六、课堂教学改革为何这样难?首先,“中国初中”洋思中学的经验已走红十多年,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几十万,可至今仍然没能“克隆”出第二所“洋思中学”。 “洋思的各种理念和管理措施固然先进,大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更让人钦佩的是洋思中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充满热心、对工作充满激情的负责精神,缺乏这些精神即使再先进的措施和做法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其次,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深层次的
6、原因是“教育体制”,是“人的价值观”。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其原因还在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质疑探究能力难以形成和提升。基于此我认为:第一“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当然,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攀升的阶梯,课堂是永远没有标准模式的。减负的根本在课堂。必须抓好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课外的减负,二是课内的增效。办好教育无非三个字:爱、责任。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坚持。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 2014.10.30于兰滩